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0570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docx

人教五下语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专题进行编写。

这一组教材共选编了4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比如老舍的《草原》就描绘了内蒙古的草原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丝绸之路》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那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白杨》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在艰苦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们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经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走进西部》,课后安排了阅读连接,此外教材还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训练项目,回顾与拓展中设置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为同学们的知识拓展搭建了平台。

学习本组教材,学生既要把具体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还要借助一些课外资料认识西部,了解西部,加深对西部的自然风光及建设者热爱之情。

所以在整组的教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西部,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句式及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语言及写作的能力。

二、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诗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学会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4、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情感。

5、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可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将感情注入到课文之中,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课时安排

草原2

丝绸之路1

白杨2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

口语交际•习作一3

回顾•拓展一2

单元测试2

 

1.草原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之后所见所闻的次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指导有情感诵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伟大祖国地域广阔、景致娟秀,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遭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必通过语言文字开展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形。

  2.学习有情感地诵读课文。

  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去过草原吗?

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思考:

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

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

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

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p#副标题#e#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

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p#副标题#e#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

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

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

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lǜtǎnróuměixuànrǎnɡōulè

()()()()

huíwèisǎtuōyūhuíjūshù

()()()()

二、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相应的扩号里。

  疾:

(1)疾病

(2)痛苦(3)痛恨(4)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疾恶如愁()

疾风知劲草()疾苦()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静()羞涩()拘束()

洒脱()回味()

三、词语手拉手:

无边的小诗各色的帽子

白色的带子静寂的微笑

奇丽的大花尖尖的衣裳

迂回的绿毯会心的草原

四、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草原上绿色无边的景象。

()

2、十分自在、不受拘束。

()

3、绿色浓郁得将要流动似的。

()

4、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

5、细细地回忆、品味。

()

6、形容骏马奔腾,草原上的人们热情奔放的样子。

()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是我总是想(),表示我满心的()。

在天底下,一碧(),而并不(),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绣上了白色的()。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

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好像()着草原的无限()。

2.丝绸之路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难点:

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2.丝绸之路的地理挂图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播放一首好听的歌曲。

(《西游记》歌曲)刚才的歌曲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

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呢?

(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又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读课文,理清思路

1.设计问题:

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有什么价值?

2.学生阅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设问: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

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

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

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

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

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

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精神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

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

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友谊之路

经济之路

精神文化之路

作业设计: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绫罗绸缎(línɡlín)凹眼(āowā)匕首(bǐbì)

作揖(jīyī)矗立(chùcù)缫丝(sāocáo)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崇()()岭()()如生五彩()()

不计()()丰富()()美()美()

三、选字组词

  采踩彩睬

  理风踏茶

兴高烈色球

四、多音字组词。

()()

载薄

()()

五、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巨型石雕矗立在,这里是汉代古都,也是丝绸之路

的起点。

2.用“”画出句子中有关联想的内容。

3.这句话与课文的尾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3.白杨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1)近义词

清晰—(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软弱—(坚强)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

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

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

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

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

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

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

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

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

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