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0921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12、《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4.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

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2)谈话导入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

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

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

(随机询问:

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五、

(1)第一句:

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

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六、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

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

咆哮流淌呻吟揪出沙哑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2)理解:

“咆哮”是什么意思?

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

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

他们找到了吗?

(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

重要!

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

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板书:

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4.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呢?

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

“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

【出示课件10】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

老汉——忠于职责舍己为人)

4、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出示课件

探究:

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

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生汇报。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

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

(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板书:

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

(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课件8】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2)理解:

“咆哮”是什么意思?

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

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

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

他们找到了吗?

(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

重要!

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

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板书:

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4.出示【课件9】

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呢?

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

“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

【出示课件10】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

老汉——忠于职责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出示:

【课件11】探究:

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

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生汇报。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

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

(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板书:

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出示课件12】

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

(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

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

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

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

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

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

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

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

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

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

【出示课件1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

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

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

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

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板书内容

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

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13.穷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师:

同学们,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

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

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一户普通的穷人家庭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第一步:

学生思考:

(1)本文写的穷人指谁?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

你还读懂了什么?

(3)按照以下提示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抱回两孤儿,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渔夫回家,主动提出收养孤儿)

第二步:

检查自学情况

(1)本文写的穷人指谁?

(板书:

桑娜渔夫)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

(很善良)(板书:

善良)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师随机板书)

(3)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你是怎样分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部分3—11自然段,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感悟“穷”

1.教师导语:

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

(桑娜渔夫西蒙)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处处看出“穷”意。

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5.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1)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

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

倒霉,倒霉!

天气可真厉害!

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

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

5.教师小结、过渡:

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穷苦,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

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

不过穷是很穷,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充满温馨。

6.理解句子: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1)“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2)“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3)通过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7.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

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这一部分的描写交待了三个要点:

一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穷困的家庭环境;

二是介绍了人物——勤劳善良的桑娜和她的丈夫;

三是渔夫为了一家人正在海上打鱼,与风浪搏斗。

这三点使读者看到了穷人渔夫一家的生活现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同时与后面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精神、品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呢?

下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

渔夫和妻子桑娜一家有5个小孩,但是他们却不顾自家的贫穷,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所以现在他们要抚养7个孩子。

2.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桑娜,倾听她的心声。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1.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分段,请同学们大声地告诉老师第二大段是怎么划分的,包括哪些自然段?

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知道了邻居西蒙死了,并且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3到11自然段,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

告诉老师“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

(忐忑不安)

2.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9~11自然段,要能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感觉。

思考:

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3.如果按照先后顺序,你觉得这四句应该是——

(学生交流)

出示:

①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②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③这是闹着玩的吗?

④他会说什么呢?

⑤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指名读。

思考:

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4.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混乱。

5.再读9—11自然段。

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

(神情激动,惊,沉思)

桑娜心里慌张、不安。

6.你能把9—11自然段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吗?

(指名读)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

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

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忐忑不安。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

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下面请同学们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你们觉得她还会想些什么呢?

她还有什么顾虑?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

为了帮助两个无辜的孩子,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

下面,老师跟大家一起合作朗读9—11自然段,

师生合作读。

8.你们读得真不错,想读得更好些吗?

这是桑娜对自己说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读得这么响呢?

(男生女生合作读)

9.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第2自然段)

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发出声音读)

10.5个孩子已经够他们受得了,为什么还抱来两个,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桑娜心里很矛盾,但是又很坚定。

口头句式训练:

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也要。

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

三、感受丈夫的态度

1.孩子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

丈夫又会怎么说呢?

自由读12—27自然段,感悟,在书上圈圈画画写写。

2.交流:

桑娜的丈夫做出收养的决定也是很难的,从什么地方可以体现呢?

A.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问:

(熬)什么意思?

(忍受,耐苦支持)能给“熬”换个词吗?

(挨、忍、渡)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

(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

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B.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

嗯,你看怎么办?

C.是呀,渔夫做出决定心里想到了很多,这就是渔夫的心里想法。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丈夫的话)

朗读指导:

①“嗯”,“哦”读音、意思。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严肃;商量的语气)(关注这件事了;安慰桑娜)

②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

4.小结:

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

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

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同时他也非常地勤劳。

四、体会“心心相印”

1.看到丈夫是如此通情达理,桑娜心情会怎样?

体会一下说说……

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2.对呀,千言万语就凝缩成一句话,一个动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3.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邻居的孩子非抱来不可。

这叫什么?

(不谋而合,心心相印)

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五、情感升华

本文的题目叫做《穷人》,但是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全文“穷”意浓浓,那现在老师把这个“穷”字擦去,那你们将给课文取什么题目?

——好人、善人

是的,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教学反思:

 

14.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

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板书: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板书:

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

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