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教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3354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错过》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错过》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错过》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错过》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错过》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错过》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错过》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错过》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错过》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错过》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错过》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错过》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错过》教学案.docx

《《错过》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错过》教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错过》教学案.docx

《错过》教学案

刘心武《错过》教学案

教学内容

   教材180页到182页的课文及“探究·练习”等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写法,了解杂文的特点,领会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含义,提高自己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取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

学习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另外,要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与态度。

在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养成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过错”的良好品质,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的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难点

品味文中重点语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突破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遇到“错过”的时候,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错过”,不因“错过”而停滞不前,要学会从“错过”中汲取教训,获取人生的体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刘心武的相关介绍,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带、小说《九级浪》。

学生准备

收集、整理作者刘心武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交流作者情况,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联系旧知,分析结构           2、划分层次,逐层研读。

3、重点研读,品味哲理           3、结合课文,相互讨论,品味哲理

4、结合实际,体验人生           4、根据教师的提示,联系生活中的错过”,

                                  交流看法, 体验人生。

教学内容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对作者刘心武的资料同学们都收集了吧,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

(教师适当补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错过》。

(板书)

2、放课文录音。

1、学生相互交流作者的相关资料,然后听教师补充,掌握作者、及其代表作。

2、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联系旧知,分析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杂文知识:

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议论,也可以叙事。

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以作为议论文学习。

议论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板书)

2、提出问题:

按照这一结构,本文可以分为哪三部分?

3、各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板书)

4、全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

(板书)找出例段。

1、学生听教师介绍,回答:

议论文一般有三部分组成,即: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引论:

1、2段,本论:

3-6段,结论:

7-15段)

3、学生讨论回答(可以借用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4、学生回答(第2、5段:

事实论证;第7、8段和9、10段:

对比论证;第14、15段:

比喻论证)。

三、重点研读,品味哲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文中12、13段看似矛盾,应怎样去理解?

(可提示:

“错过”能不能避免呢?

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

既然不能避免,我们当然只能“习惯”它。

“错过”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或价值?

2、14段的比喻讲的是什么意思?

(板书)

3、提出诵读要求:

熟读第14段,把握文章主题。

1、学生讨论,或结合教师提示,联系课文内容,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相互交流,归纳回答。

2、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明确:

“窗外的美景、奇景”比喻的是人生中的一些小的“过错”;“预定的到站”比喻的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追求。

3、学生反复诵读第14段文字,进一步领会本文中心。

四、结合实际,体验人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列举生活中“错过”的实例:

某个同学因病错过了期中考试,失去了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面对这样的“错过”,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错过”?

你当时是怎样做的?

学习了本文以后,你觉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1、学生讨论明确:

不能自艾自怨,一蹶不振,而是应该在奋斗中默默地等待下一次机会的来临?

2、学生回顾自己遭遇的种种“错过”,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在这一活动中,树立起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错过”的品质,获取人生的体验。

四、教师小结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方式组合全篇,结构十分严谨;同时,本文还恰当的运用了事实、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学习本文,也要借鉴作者的这些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本课总结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杂文。

我们学习本文,不光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正确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验人生的真谛。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孙刚在上初二以前,一直担任班干部,升入初二以后,班上进行班干部竞选,孙刚听说在初二时间紧张,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于是没有参加报名。

事后,他看到班干部们工作的很顺心,学习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面对这次“错过”,他很后悔。

如果你是孙刚,你打算怎样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班级工作中去?

练习设计

A、随堂练习设计

读课文第8、9、1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8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第9、10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第10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从全文结构看,这三段都属于()部分。

5、解释词语:

驾驭、惆怅。

B、个性练习设计

   在你的记忆中,哪些“错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以“错过”为题,将其中的一次写下来。

   附答案

A、1、能意识到“错过”的意义。

          2、对比论证。

  3、比喻。

            4、解决问题。

             5、略。

B、略。

教学探讨与反思

刘心武的《错过》,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学习该文,关键是领悟、品味哲理。

本节课设计了“重点研读,品味哲理”、“结合实际,体验人生”这两个环节,来品读人生中的“错过”,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错过”的态度。

补充资料

人生中的错过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课文从各个方面谈了“错过”,阐发了深刻的哲理;下面的《九级浪》,则从爱情的角度,具体的写了一次错过。

请比较阅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九级浪

邓开善

   爱不依赖表白。

   她和他,大学同窗四年,每每从匆匆投来的深情一瞥中,窥见了那匿藏心底的爱的躁动。

心有灵犀一点通!

   毕业前夕,她终于写了一封长信给他。

邮票还是一幅海景名画哩。

她蹬车去了郊外,从邮所寄给了他。

信里边,是少女一缕缕缠缠绵绵的情思。

她等待爱的裸露!

爱是永恒的谜。

太失望,她等来了一串长长的沉默。

别了,少女温馨的相思梦。

她悄悄哭了一夜,自愿去远离他的那个地方了。

   爱不相信眼泪。

   五年后,她和他都成了家。

那一天,在一位老师家里不期而遇了。

她和他,呆呆地望了许久。

他还像姑娘一样腼腆。

她问一句,他答一句,不肯多说一句话。

心虚么?

她在想。

他太心狠了,连信也不回一封,太过分了。

闲谈之中,一位也在老师家的校友内疚地说起一件往事:

刚进校那一年期末,他去取信,发现某同学信上有一枚漂亮的邮票。

他想撕下来,结果撕破了信封。

他害怕,将信扔进了下水道。

年轻人总会做出一些蠢事。

那是一枚什么邮票?

她急切地问。

未几,她惊呆了,校友说,邮票上是俄罗斯油画大师艾伊凡佐夫斯基的杰作——《九级浪》!

莫怀戚《散步》教学案

教学内容

教材183页到185页课文及“探究与练习”。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表达感情的写法;体会散文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欣赏本文具有素雅美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欣赏散文作品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首先要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领会主题。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散文,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深沉的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A.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

B.难点

  领会本文表现至善至美的亲情美的主题以及对文章语言文字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等的欣赏与感悟。

C.教学突破点

  通过以尊老爱幼为内容的说话训练以及师生从不同侧面对课文的共同赏析,使学生逐步走进课文,在赏析感悟中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A. 教师准备

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素材(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B.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感受亲情1、学生交流所收集的资料,讲述尊老爱幼的故事,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配乐范读,感知全文2、听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课文。

3、重点研读,感受美点    3、找出文中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句子,领会本文一波三折影射出的深沉的亲情美、景物描写蕴含诗意的意境美以及本文素雅的语言美。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感受亲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像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莫怀戚的《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板书)

2、展示学习目标,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 生展示交流资料,讲述故事及个人的经历和感受。

 

2、学生明确本课目标,结合教师介绍初步了解科文。

二、配乐范读,感知全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讲清听读要求

2、出示问题组:

a.本文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

3、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

4、教师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解答疑难问题,或者引导全班交流。

师生总结归纳

本段中告诉了我们: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板书)

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参考课下注释等方法解决。

2、a.学生回答: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祖孙三人

b.“分歧”。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

找出难理解或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

4、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归纳。

明确:

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三、重点研读,感受美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文中简单而明晰的事件体味深沉的亲情美。

思考:

①如此简单的事件,作者何以把它写得饶有兴味呢?

同学们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中解决这一问题呢?

 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从景物描写中体味含蓄的诗意美

本文叙述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有何作用?

3、体味本文素雅的语言美

《散步》一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

综观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显中见哲理。

同学们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中来证明老师的观点呢?

教师点拨

文章语言明白如话,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似乎是信手拈来,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爱”。

1、学生再读课文,简述事件,讨论交流。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

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拨。

2、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讨论交流: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得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惜。

3、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语句,反复诵读,欣赏体味。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找句子,进行相互交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四、教师小结:

《散步》把一家三代人的感情浓缩在一个特定的事件、特定的场景、特定的事件中。

写的虽然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的片断,反映的却是家庭生活的整体。

事件本身并不大,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溶进了深深的思想内容;大中取小,却又小中见大。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

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五. 本课总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我们反复吟诵,定能有全新的感悟。

六.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设想一下: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练习设计:

A、随堂练习设计:

读第6、7、8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一个词语概括第6段文字的内容。

2、“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

3、说说你对第8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B、个性练习设计:

写一段你亲身经历的、表现亲情的故事。

附答案:

A、1、分歧。

2、“因为我伴同他(儿子)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3、略。

B、略。

教学探讨与反思:

作为一篇描写亲情的散文,在学习时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

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补充资料:

下面的这篇《母亲的菩提树》,表现的也是浓浓的亲情,但与课文相比又有所不同,你试比较一下,看看两文有哪些不同。

母亲的菩提树

俞彪

家乡老屋的后院里曾有一棵很高大的桂树,是母亲在我出生不久时栽种的。

母亲称之为菩提树。

那时我身体瘦弱,经常生病,高烧不退。

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好,生病的时候很少住院。

每次发烧,母亲都会用一条沾湿了的毛巾放在我的额头,然后拿一炷香匆匆来到后院的桂树下点燃,跪下向神祈祷,让菩萨保佑我平安无事。

或许是我的命大,或许是母亲虔诚的祈祷感动了上苍。

每次我的病都能奇迹般地好起来。

母亲极是感动,对桂树越发地敬重起来,细心照料它,而且每遇大事,母亲都要来到桂树下面,烧上一炷香,许愿一番。

读书的时候,到了夏天,天气燥热,我耐不住屋里的高温,便把煤油灯和书桌移至桂树下温习功课。

因为白天桂树宽大的枝叶遮住太阳,桂树下一片清凉。

我一边作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边听桂树的枝叶在微风轻拂下发出轻微的响声,仿佛在我的耳边唱着一支动听的歌曲。

在我复习功课的时候,母亲每次都陪在我的身旁,用一把大蒲扇给我扇风,驱赶蚊虫。

煤油灯的光亮照在母亲的脸上,我看见母亲满脸的皱纹和疲倦。

但母亲始终微笑着,一副很欣然的样子。

母亲一边给我摇着蒲扇一边对着桂树,嘴里轻轻念着:

“菩提树,我儿读书这么用功,您可要保佑他考中大学……”今天,每当回想当年的情景,我都非常感动,为我善良的母亲。

然而母亲的菩提树终究不是万能的,它虽保佑我考进大学,但它却不能保佑我的姐姐从病魔中逃脱出来。

我的大姐就是在满院桂花飘香的季节离开了人世。

桂树于母亲来说,不仅是保佑我们一生的神的象征,而且母亲还能从它身上取得许多有用的东西。

到了八月,桂树上开满了桂花,风儿吹过,地上落满了缤纷的花瓣,母亲把它们扫起,晒干,做成桂花茶,供我们饮用。

母亲说桂花茶清凉解毒,常喝人不会生病。

我不知是否有此一说,但每次喝桂花茶,都觉得清宜爽口,香甜无比。

大学毕业后,我在离家遥远的城市工作,而后又去了南方闯荡。

虽然我已长大成人,可是母亲却一直对我放心不下,牵肠挂肚,每次来信,问寒问暖,信里说:

“后院的桂树已经砍去,我虽不能去桂树下为你烧香求愿了,但每日在心里我都为你祈福,愿你平安地出去,平安地回来。

”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原来母亲的桂树早已种在她的心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