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030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82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5页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5页
亲,该文档总共1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高一历史必修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3、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一)、中国农耕经济的产生

1、概况:

(地域、时间)。

2、史实材料:

神农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并进行的实践。

3、地位:

(1)、中国是,是。

(2)、农耕是最基本的,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耕作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牛耕)

1、耕作技术进步历程

(1)、原始阶段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

采用。

(3)、西汉:

、普及,数量大幅增加;

、出现了、和。

(4)、东汉:

出现了。

(5)、唐代:

出现了。

2、意义:

3、局限:

(三)土地制度及影响

1、土地制度:

(1)商周:

实行,其实质是。

(2)、战国商鞅变法:

废除,确立。

(3)、北魏到唐前期:

推行,国家。

2、特点:

和分离。

3、影响:

(1)、导致土地高度集中,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2)、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社会矛盾,但最终均失败。

(3)、提出了平均主义思想。

(四)、农业赋税和徭役

1、种类:

赋税包括和以及杂税、附加税和临时性征收。

2、影响:

(1)、征收赋税为政府,是古代帝国的基础。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

(3)、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导致,引发了社会动乱,往往成为。

(五)、水利技术

1、水利文献:

2、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发展了。

(2)、战国时期:

主持修建的;主持修建的。

(3)西汉:

关中地区,并创造了。

(4)东汉:

治理黄河,如。

3、灌溉工具:

(1)、隋唐五代:

北方使用;长江流域发明了。

(2)、宋代:

发明利用水力为动力的。

(3)、明清:

出现了。

三、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练习反馈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

2.据记载:

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4.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5.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

6.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矛盾的缓和

7.有人说:

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

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8.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9.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

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3、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

二、自主学习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

特点:

、建立在之上,基本做到。

、长期附属于,和紧密结合,形成了的经济形式。

、手工业产品自己消费,有时也流入流通领域。

2、田庄手工业

(1)、出现:

随着,出现。

(2)、特点:

、是一种新的;

、是的重要内容。

3、官营手工业

(1)、“工官”制度

、形成:

从起。

、特点:

A、生产目的:

满足;B、技术水平:

C、规模:

、弊端:

A、为服务,。

B、行业间。

C、技术工艺传承。

(2)、“匠户”制度

、含义:

、特点:

A、专业性;B、官方强制役使;C、专门管理,不得脱籍,世代相袭;

、局限: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

1、纺织业

(1)、原始社会:

纺织技术。

、发现了等器物;

、原料有;

、出现了。

(2)、商周:

纺织业在。

(3)、汉代:

中国纺织技术。

(4)、唐代:

、官营纺织业;

随着的发展,兴起。

(5)、宋代:

纺织业有了较大发展。

、推广到。

、当时。

(6)、元代:

、革新纺织工艺,创造了。

、逐渐成为。

(7)、明代:

、普遍扩大。

、纺织业出现了,标志着。

2、冶金技术

(1)、原始社会:

出现了早期。

(2)、商周:

青铜生产规模,铸造工艺。

(3)、春秋战国:

最早人工冶炼,和工艺有所发展。

(4)、汉代:

、推行;

使用

、供风形式:

由演进到,然后又发展到。

、东汉发明了装置。

(5)、南北朝:

出现了。

(6)、宋代:

以作为冶铁燃料,提高了。

3、陶瓷业

(1)、制陶业:

、原始社会:

产生,如彩陶、黑陶。

、商——东汉:

是的过渡阶段。

、杰出代表:

唐代“”。

(2)、制瓷业:

、种类:

、和唐代晚期首创以及清代发明的。

、代表性瓷窑:

、影响:

瓷器成为。

三、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手工业有什么主要特点?

四、练习反馈

1.《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2.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

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发明应该是(  )

A.瓷器B.丝绸C.青铜D.酿酒

3.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花,列肆吾土。

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侵晨入市,易花以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

A.浙江农村开始出现商品经济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商人控制手工业生产D.棉纺织业的中心已形成

4.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

四羊方尊三角援戈人面纹方鼎乐府钟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

5.下图所示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发明的时间是在(  )

A.西周B.秦朝C.东汉D.西汉

6.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  )

图一人面彩陶壶图二邢窑白瓷长颈瓶图三粉彩开光花尊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7.浙江某地因施工发现一个古墓,其出土文物种类相当丰富,经考古人员整理,向社会公开展示的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①唐三彩 ②青铜镜 ③烟叶残渣 ④活字印刷品

A.唐朝B.北宋C.南宋D.明朝

8.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

(  )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嘉庆青花云  四羊方尊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

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

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见右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古代手工业在经营方式上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各有何特点?

(2)我国古代手工业有何重大成就?

请从冶铸、制瓷和纺织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说明。

(3)结合材料二思考,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反映出什么问题?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3、难点:

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二、自主学习

(一)、繁荣的商业贸易

1、远古时代:

出现了。

2、商周:

(1)、商代商业;

(2)、西周交易,出现了货币。

3、春秋战国:

出现了。

4、汉代:

商运活跃,商人成为。

5、唐代:

(1)、水路:

,规模宏大;

(2)、陆路:

6、宋元:

(1)、商业,海外商运;

(2)、北宋出现了。

7、明清:

(1)、出现了供商人停宿等的场所;

(2)、出现了以为代表的商帮。

(二)、“市”的发展

1、秦代:

制定管理“市”的,商品必须。

2、汉代:

“市”有专门的,说明管理相当严格。

3、南北朝:

形成了民间集市——,政府并实行。

4、唐代:

(1)草市演进为;

(2)比较发达。

5、宋代:

(1)、突破了;

(2)、商业活动不再。

(3)、草市已具备。

6、明清:

商业区。

(三)、商业城市的繁盛

1、战国:

出现。

2、汉代:

城市繁荣

3、王莽时代:

以为重要标志的已经形成。

4、唐代:

、、、、是代表性的商业城市。

5、宋代:

(1)、商市繁荣;

(2)、出现定时一聚的。

6、清代:

(1)、全国性大都会;

(2)、商业名镇有。

三、合作探究

1、简要说明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2、中国古代商业经济有什么主要特点?

四、练习反馈

1.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商业现象是()

A.富商大贾周流天下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D.金陵向西贾客多

2.古代中国的“草市”是指()

A.买卖草料的专业市场B.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

C.城市集中贸易的地点D.与少数民族交易的集市

3.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的形成说明了①商业的空前繁荣②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③海外贸易的发达④商帮结成往往带有地域性特征()

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D.①②④

4.明朝,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A.会馆是开会的地方B.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C.会馆是不同地域商人存钱的地方D.会馆是商人居住的客钱

5.宋代张择端之所以能画出《清明上河图》,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当时的绘画题材丰富B.画家的风格及技巧成熟

C.画家的刻苦钻研D.城市经济的繁荣

6.商人在“市”里可以进行自由商业活动始于()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

7.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汉唐的陆路贸易为主转到宋元的海路贸易为主,其原因是①南方相当稳定,经济重心南移②北方战乱,丝绸之路不畅③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④造船技术的提高()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古代古代的商业都会城市较早地记载于()

A.《史记》B.《战国策》C.《汉书·地理志》D.《资治通鉴》

9、阅读材料

材料一  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

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

材料二  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出当时北宋都城的商业状况?

(2)举出中国唐代几个著名的商业都会(至少三个)。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市”比前代有什么发展?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重点:

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难点: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原因;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直接的深层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

2、含义:

3、目的:

4、积极作用:

(1)、经济作用:

(2)、政治作用:

5、抑商表现:

(1)、汉代:

西汉初年规定;汉武帝推行。

(2)、唐代:

继续实行西汉确立的。

(3)、商人地位较低直到才开始转变。

6、消极影响:

(二)、重视工商业的管理

1、秦代:

(1)、措施:

统一;统一,通行。

(2)、意义:

(3)、抑商表现:

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措施相当。

2、汉代:

(1)商人赋税;

(2)、汉武帝实行。

3、唐代:

(1)、措施:

所有市都是;交易时间。

(2)、消极影响:

4、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通过。

5、评价:

(三)、“海禁”政策

1、含义:

2、表现:

(1)、明代建立,对民间。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代的政策。

(3)、实行官方垄断性质的对外开放。

3、危害: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原因:

2、产生:

(1)、时间:

(2)、地域:

;(3)、行业:

(4)、标志:

3、发展:

清代已经出现了。

(1)、规模扩大;

(2)、地域扩大;(3)、从纺织业扩展到其它行业。

4、影响:

冲击并侵蚀着。

5、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和束缚;

(2)、主要原因:

封建政府实行政策和政策。

6、特点:

三、合作探究

1、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四、练习反馈

1、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历朝经济的发展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

C、在封建社会前期起过积极的作用D、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封建统治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D防范“外夷”入侵

3、古代中国盐铁官营的制度开始于(  )

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唐玄宗

4、明清海禁政策的主要危害包括(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④造成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自然经济的产物B它的实行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D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被废除

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7.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的后果是(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商品销售市场

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8.清初曾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其反映的实质是(  )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清政府限制手工业工场的规模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

"(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

"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

为什么?

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知识要求

1、学习目标: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重点:

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3、难点: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民族工业兴起、壮大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

(1)、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自然经济有了,有所发展。

2、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2)、标志:

(3)、解体过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从起,自然经济。

3、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

(1)、瓦解了,破坏了农村、城市手工业。

(2)、使中国农产品有了一定发展。

(3)、开始出现,贸易中心。

(4)、为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背景:

(1)、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使进一步解体。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创办了,促进了民族工业产生。

2、兴起概况:

(1)、时间:

(2)、兴起地区:

(3)、途径:

、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原有手工工场采用,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4)、代表企业:

、在创办;

、在创办。

(5)、主要行业:

(轻工业还是重工业)。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背景:

(1)、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办厂,并增加,

进一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

(2)、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思潮的推动。

2、发展概况:

(1)、时间:

(2)、代表企业:

、周廷弼创办的;

、在创办等企业。

、在创办企业,被称为“面粉大王”。

二、合作探究

1、中国早期民族工业有什么特点?

四、练习反馈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

A.西方国家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中国经济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C.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逐渐分离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

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充斥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

3.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突出反映( )

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B.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作用

C.清政府扶植沿海地区创办企业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沿海地区出现

4.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创办的企业是(  )

A.机器制造B.面粉、纺织等C.农业D.军事工业

5.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

其直接原因是(  )

A.西方科技的传播B.重商思潮的影响C.清政府放宽了限制D.改良思想的推动

6.19世纪末,山东桓台县苗世厚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

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

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思想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

8.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

“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

唯择一、二大宗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