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7170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专题十二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业浙江专用.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二第31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作业浙江专用

限时规范训练

(时间:

40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市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

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印刷术(  )

A.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  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C.促进欧洲的货币改革D.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只能得出印刷术推动了欧洲货币印刷技术的革新,不能说明推动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印刷术推动了欧洲货币印刷技术的革新,并不是币制改革,故C项错误;马可·波罗对中国纸币的介绍影响了欧洲货币印刷技术的革新,是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D项正确。

2.(2018·山东青岛一模)“中土医书,方论浩繁。

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

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

这说明中医(  )

A.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B.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

C.不受重视,医生地位低下

D.发展受到阻碍,作用较少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

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可知,传统中医并不具备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

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可知,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中医和医生地位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同样没有对中医发展受到阻碍以及作用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3.(2018·四川乐山二模)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

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解析:

选D。

题干主要论述西汉纸的发现,没有谈及西汉纸的书写功能,故A项错误;题干谈及在不少地方发现了西汉纸,这不能说明在全国各地推广造纸术,故B项错误;“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题干谈及在不少地方发现了西汉纸,并且在《后汉书》中也有记载,说明最晚在汉朝时就发明了造纸术,故D项正确。

4.(2018·重庆六校期中)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选D。

儒学教育培养科举人才,阻碍古代科技人才的发展,影响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的探索,影响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科技交流,影响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经济动力,是其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5.(2018·广东茂名模拟)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

“说话”分为四家:

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

这反映出宋代(  )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解析:

选D。

由“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可知说书艺术起源于至少唐代,故A项错误;由“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无法判断当时的主流文化的情况,故B项错误;“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没有反映出批判礼教的内容,故C项错误;“说话”的受众为市民,其兴起意味着市民阶层的扩大,故D项正确。

6.(2018·河南安阳一模)下表反映了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的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

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

《旧唐书》(115位)

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人

《新唐书》(77位)

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安徽1人,江西1人,籍贯不明者3人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

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

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解析:

选C。

材料表明,无论是在《旧唐书》中还是在《新唐书》中,北方文学家在数量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唐代文学人才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故C项正确。

7.(2018·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3日开播。

第一期节目中的石鼓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选送的“中华第一古物”,学术界基本认同“石鼓乃秦物”,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石刻文字,从字体看它应该属于(  )

A.小篆到大篆的过渡B.大篆到隶书的过渡

C.小篆到隶书的过渡D.大篆到小篆的过渡

解析:

选D。

大篆是小篆的前身,故A项错误;过渡到“隶书”的字体是小篆,故B项错误;秦统一前后,文字正是由难懂的大篆向书写方便的小篆的过渡期,故C项错误,D项正确。

8.(2018·四川成都二模)下图为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

这批简牍写于秦统一前后,内容多为当时施行的法律,书体主要为秦隶。

该简牍说明当时(  )

A.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

B.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

C.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

D.法律文书使用独立书体

解析:

选B。

由“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可以看出文字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书体主要为秦隶”比小篆要简化,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隶书的使用,首先在民间实行,没有官方规定,故C项错误;由“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无法得知当时秦国整体使用书体的情况,故D项错误。

9.(2018·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宋代《图画见闻志》中记载:

“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

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精”的要义在于(  )

A.绘画技法高雅传神B.生动体现事物特质

C.忠实再现事物全貌D.理想化的道德人格

解析:

选D。

材料认为绘画“精”在传达作者情操,故A项错误;生动体现事物特质是作画品质的重要前提,并非“精”的要义,故B项错误;国画强调意境而非完全写实,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画作能够体现人品和气韵,故D项正确。

10.(2018·河南驻马店摸底)明代文学家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说:

“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后乃变而尽用南唱……大会则用南戏。

”这反映出(  )

A.明代戏曲中心已转移到南方

B.元杂剧最初在我国南方兴起

C.明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

D.明代我国戏曲逐渐走向融合

解析:

选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戏曲中心的转移,故A项错误。

B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故排除。

根据“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大会则用南戏”可知,元代流传下来的北方散曲逐渐被明代南方兴起的“南戏”取代,这说明元曲在明代渐趋衰落,故C项正确。

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11.(2018·河北唐山期末)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

这说明(  )

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

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

C.秦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

D.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

解析:

选B。

A项表述与题目中“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得出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足以表达“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声、罗、弋”“昆曲”均是中国优秀的艺术作品,故D项错误。

12.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

王右仲评价道:

“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

试一想像,此画至今在目。

”这说明(  )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

选B。

A项说法缺乏材料依据;文人画以诗入画,“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

试一想像,此画至今在目”,这反映出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不能据此推断出中国古代艺术内容都是相通的,故C项错误。

文人画和唐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人画借唐诗写意,但不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海南海口摸底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

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

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

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

仁宗时,两次集中校刊医书。

1026年编辑出版了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在汴京刻石。

978年,王怀隐主编《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按1792种症状,收集16834份处方,分1670门类编排,在992年和1088年先后出版。

太宗雍熙年间,贾黄中等人编辑《神医普救方》达一千卷之多。

徽宗时,曹孝忠主编《圣济总录》二百卷,收录药方二万多个,已雕版而不及付印,北宋亡。

金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版,后在金、元刊刻。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金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

(3)我们应如何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

(7分)

解析:

(1)问,材料一共五句话,概括这五句话的含义即为特点所在。

(2)问,从国家的重视、科技的发展、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原因。

第(3)问,主要从医学发展有助于医学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人们就医水平的改善和有利于推动古代科技发展等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

(1)特点:

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答出四点即可)

(2)原因:

科技进步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对医药事业的管理和重视;民族融合促进医药知识在全国推广;医学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3)认识:

宋金时期的医学发展为当时人们就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灿烂辉煌的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14.(2018·河北衡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注:

纵轴表示科学技术成果积分对数值,A、B、C、D分别为西方的理论、实验、技术和总和赶上中国的交叉点)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提取有关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曲线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首先分析两幅图片信息可知:

公元5-10世纪时,中国的曲线总体上呈平缓上升的趋势,而西方的曲线在这个时期则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低谷;大约公元12—15世纪时,中国的曲线依然呈平缓上升的趋势,西方曲线不断上升且总体上不断接近中国曲线;公元15—20世纪时,总体来看中国曲线仍是平缓前进,西方曲线则迅速上升并逐渐超过中国。

然后,根椐对曲线图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答案:

观点: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连续稳步的缓慢增长过程;而西方则是曲折发展,15、16世纪后呈加速发展的过程。

评述:

中国科学技术呈现连续稳步发展的局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明清时期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经济方面,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思想文化方面,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明清实行文化专制。

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低谷状态时,西方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而在12世纪之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上反专制主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经济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工业革命开展;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影响;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结论: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适应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