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7329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docx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

  篇一:

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

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

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

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

  先学好本领。

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p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p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

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

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

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

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

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论语・子罕》

  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

  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

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

――《论语・公冶长》

  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

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

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

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

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

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

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

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

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篇二:

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

  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就能听到有关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

这更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子曰: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说:

“学习以后,能经常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

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埋怨,不也是一位有教养的君子吗?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

同朋友往来是否真诚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力

  则学文。

”――《论语・学而》

  孔子说:

“后生小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外出就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修行实践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再在书本文字上下功夫好好学习。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孔子说:

“只知道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孔子说:

“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从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就可以担当别人的老师。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孔子说:

“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能行。

就像大牛车没有�r,小马车没有�,这车怎么行走呢?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开始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时,我对一切道理都能通达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我明白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我对听到的一切都可以明白贯通、泰然对待了;到七十岁,我便随心所欲,不会有越出规矩的可能了。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

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孔子说: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孔子说:

“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孔子说:

“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并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

  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不迁怒,不二过。

――《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孔子说:

“君子通常襟怀坦白心气宽广,小人则一般心气局促忧戚。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孔子说: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在某些方面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不好的地方便改正。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孔子说:

“(把所见所闻)默记在心,勤奋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些事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孔子说: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的时候,我不会启发

  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又阐述不清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由此而推知多个方面,便不再教他了。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孔子说:

“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道义不能跟随着去尊崇,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就是我的忧虑啊!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孔子说:

“我并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喜欢古代文化,敏锐勤奋地学习追求而得来的呀!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以实现整个人类的仁道为己任,不也厚重吗?

坚持到死才终止,不也长久吗?

  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孔子说:

“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唯恐再落下。

  篇三:

《论语》经典句赏析

  1、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

  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

  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参考《傅佩荣解读论语》)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看见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么努力像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样的毛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其过人之处,善于汲取他人的优点,努力完善自己,在行为与思想上希望能够与之持平甚至有超越,这是人不断进步,不断向上的内在动力。

很多人不愿意向优于自己的人学习也不屑于向某些方面劣于自己的请教,总是闭门造车,不追随先哲的脚步,不追求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不是一种

  良好的学习心态。

同样,他人的失误与过错对自己而言同样需要反思和内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样是一种进步,不能讳疾忌医。

  3、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相反。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别人不了解我,不但不会减损我的才学与品德,反而促使我更努力进德修业。

当然,我也可以循正当途径让别人认识我。

我不了解别人,这才是大问题。

年轻时,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年长时,要提拔正直有为的后辈;若不知人,难免造成许多错误,悔之莫及。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

这里的潜台词是:

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孔子积极鼓励弟子从政,而从政的一个基本门路在于使别人了解自己。

  4、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

“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

”德:

古代有德治、礼治、法治的分别。

德治的基础,主要在于帝王本身的高尚品德,因此帝王责任重大,而效果据说也十分理想,几乎像是无为而治了。

事实上,德治与无为而治不同,但是为何天下自然而然归于太平?

这是因为孔子对人性有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人性向善,所以百姓会自动回应德治的帝王。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人们的客观行为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治理国家时,暴力和强制手段只是治标却不是治本之道。

为政者的德行是一种榜样的力量,使人们见贤思齐,从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受到良好的引导和感化,使每个人都知礼义廉耻,行为有格,这才是治世根本之道。

同样,希望获得别国的尊重与青睐,仅仅靠武力和硬实力是不可以的,人的归顺必然是心的归顺,仅仅依靠行为上的归顺而不得人心,这种所谓的局面必然不能长久。

相反,用自己良好的德行昭然于世,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邻为善,用平等的地位和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国家,既不颐指气使也不奴颜婢膝,不卑不亢,和而不同,这样才能赢得人心,赢得真正的尊重。

  5、子曰:

朝闻道,夕可死矣

  孔子说:

“早晨听懂了人生理想,就算当晚要死也不妨。

”理想是人存于世上的一精神寄托,没有理想,人多一切活动可以说的都是盲目的,都是毫无计划的。

古今中外,对于理想可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的话"hopeisagoodthing,maybethebestofthing",正是有希望在指引,安迪才能在经过20年冤屈囚禁生活后安然从肖申克监狱成功逃脱,开始崭新的人生。

希望和人

  生价值是理想是明确人之所以为人,何以为人的重要导师。

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旨在强调理想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要了解人生应该如何的理想。

了解人生的价值何在,可以依此而行,死而无憾。

这也是“守死善道”的意思。

同时这句话也深刻反映着孔子的生死观,显示孔子知生也知死,而这种贯穿生死的道,无异于他一再强调的仁。

孔子将人生的理想、对真理的追求都置于生死之上,可以说他的生命因为他的灵魂而闪光。

相对于周围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孔子的这种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更是值得学习和反思的。

不少人认为只有获取知识拥有好的人生才是个人应该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也将之作为人生的理想,拥有这些只是为了活着,而孔子认为生命不是最终的归宿,而是一种媒介,人拥有生命就是为了明确自已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为了汲取更多的真理和学问,是为了传到授业解惑,是为了将仁爱之道普度众生。

这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根本。

这让我反思,作为大学生我的学习和探索的根本动因何在,是为了拥有一个好的人生还是为了汲取更多有用的东西来回报社会,创造生产力。

  6、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

“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在乎的是产业。

君子关心的是规范,小人在乎的是利润。

”君子与小人对举,可以看出小人是为了产业而忽略德行,并且为了利润而不惜破坏规范。

反之,君子则以德行与规范为重。

换言之,小人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君子则进到“人我互动”阶段,还须努力朝向“超越自我”阶段提升。

德行与产业,规范和利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冲突的,如何取舍就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了。

是见利忘义还是恪守规范,是合法经营还是投机倒把,不仅仅实在古代,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是十分敏感的问题。

众多资本家企业家在创业初期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候可以说,很多都是在违法经营、投机取巧的,可以说,这会使财富迅速膨胀和积累,但是却有违社会功德,更是违背自己良心的。

  7、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

“作为君子,就要努力在言语上谨慎迟钝,而在行动上敏捷有效。

”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有失,人在言语上应该严谨,不应图一时口舌之快,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

可以说,只有充分闪耀着智慧和思考的言论才是真正值得一说的,空洞的毫无价值和营养的话语只能谓之泛泛之谈,不经过深思熟虑贸然开口的人不是真正明智的人,是轻浮的,稳重有内涵的的人必然是字字珠玑,谨慎严谨,掷地有声。

但是,在行为上,和发表言论是相反的。

空洞的发表言论而观点,在付诸实践的时候却拖泥带水,这不是君子之道。

真正的大哲行动总是和思想、言论是同步的,甚至要优先与思想。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敏捷有效,善于把握时机,注重实效这才是正确的行为之道。

  8、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

“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

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说了。

”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直接向学生讲授真理不如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真理,掌握学的方法和兴趣,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进而来获得更多的真理。

当然,学生个人的理解和领悟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只会接受结果而不去思考,不能联系和发挥,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就是孔子所谓的朽木不可雕也,不是真心想要学习的,老师的教导也只能是对牛弹琴,徒劳无功,因此,对于这样的学生,孔子也不愿再继续启发。

做学问、学知识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普遍真理来探索更多未知的科学,通过自己的挖掘和探索,辅之以老师的教导和启发,而不是机械的等待老师的灌输,在接受知识的态度上,要把盲目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这才是作为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观。

  9、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

“君子心胸光明开朗,小人经常愁眉苦脸。

”修养有成者,不论穷达顺逆,都因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满自信与喜悦。

无志之人,即使富贵,也会“患得患失”,何况处于困境时?

  10、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

“不是担任某一职位,就不去设想那个职位的业务。

”这句话的哲理更适用于管理学的实际操作中。

人们总是喜欢引用拿破仑的一句话: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是不恰当的。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个人应该踏踏实实的把现实的工作做好,做出成就,而不是好高骛远,空想一些过高的目标。

新进职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中,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果每天只是在想企业宏观政策的制定,战略规划的发展,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是很不切实际的。

每个人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分工,各司其事,各尽其职,才能使组织结构高效正常运转,高层领导者、中层领导者、低层领导者如果职权混乱,交叉管理,组织机构必然是一团糟。

巨人集团的败落就验证了孔子这句话的真理。

身处软件开发的位置上却谋其他各种领域之政,盲目的搞多元性发展,结果必然是失败。

古话说“隔行如隔山”,实际上也是在阐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

孔子的这个观点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也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

  作为进入社会的过渡性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