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019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定兴三中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85分钟共42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对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A.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主的标志B.生产力提高所促使的社会进步

C.人类社会由文明时代进入野蛮时代D.公有制被私有制代替的历史倒退

2.古人认为“王”字三横代表天道、地道、人道,一竖代表能同时通达三者。

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王,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王,天下所归往也”。

下列关于“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夏启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B.在“皇帝”出现之前,“王”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C.反映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D.神权对立于王权

3.西周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而极力推行宗法制。

对此,下列有关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度B.小宗掌握主祭祖先的特权

C.废除了世卿世禄的特权D.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

4.春秋时期,楚庄王观兵周郊并向周定王问鼎。

这表明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诸侯国向周天子权威和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C周天子将权力下放给诸侯D诸侯帮周天子巩固地位

5.在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

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中表述最恰当的是

A.宗法制B.礼乐制度C.分封制D.郡县制

6.分封制在周朝初期巩固了周的统治,发展了周的疆域;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

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A.诸侯争权夺利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   D.井田制的破坏

7.费孝通说: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圆心波的性质,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

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九品中正制D.君主制

8.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

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为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

9.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法令出一”

C.“别黑白而定一尊”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10.刘邦起兵反秦前曾任泗水亭长,当时他的主要职责是

①负责地方治安②兼管公文传递③主持地方行政④掌管地方监察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秦始皇在中央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B.开创皇帝制度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13.《汉书·地理志》言:

“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据此,秦朝实行了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袭制

14.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

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B.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C.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D.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15.战国时期官僚制萌生,它的特点是国君可以随时任免官员;官员通常领取实物俸禄;国君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

该制度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是分封制度的沿袭

C.造成诸侯国政治混乱D.在秦统一后被废除

16.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D.(宋)通判

17.《汉书》记载: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

18.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9.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

这“选举社会”是指

A.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度D.科举制度

20.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之一。

汉代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突出表现在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全国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C.地方分设路、府、州、县D.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21.宋朝“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说明宋朝

A.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削弱了地方自主处置事务的能力

2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23.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

24.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注:

寒族、小姓属于社会的中下层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25.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

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

这主要反映了(  )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26.元世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设中书省B.设置枢密院C.实行行省制度D.设宣政院

27.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

“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于是

A.立左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设军机处参与军国要务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共议

28.“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提示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29.据清《养吉斋丛录》载:

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军机章京办事处(章京系专职办事官员)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

这是说军机处

A.效率高B.机构干练C.保密性强D.决策权有限

30.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C.礼部D.军机处

31.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32.《晋书·段灼传》记载: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注:

兄)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B.选官任人唯亲

C.选官局限在士族、庶族范围内D.容易埋没人才

33.清代军机处能够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

这意味着它

A.制约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提高了朝廷的行政效率

C.压制了相权的恶性膨胀D.改变了政治制度的本质

34.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

35.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科举制度

36.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37.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弭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38.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3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元朝的行省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

40.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A.①④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二、材料题(41题16分,42题24分,共4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爽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始皇帝”(注:

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帝”是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并规定: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

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四

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是什么制度?

据材料说明在周初能够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5分)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是怎样强化君权的?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唐初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有什么特点?

(3分)

(4)材料四展示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

该制度具有怎样的影响?

(5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

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

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

————唐《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二》

材料三宋代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

……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即省试,由皇帝临时任命主考官。

……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廷复试,称之为“殿试”,经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

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

……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注:

糊名)、“誊录”。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士6603人。

……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

(注:

宋代科举考试录取时,分“正奏名”与“特奏名”两类。

经过中央省试合格的举人,称“正奏名”;因多次落地且年高而在殿试时另立名册、受到特殊照顾者,称“特奏名”。

整个宋代特奏名录取数目,大约占全体录取数的45%左右。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和《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四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唐朝科举存在的现象,试说明其不利影响。

(6分)

(3)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

(4分)

(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8分)

(5)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DABACACAABDCDACCCDBDCADACCACDCDBCACBDBC

41.

(1)分封制。

(1分)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分)

目的:

巩固西周奴隶制政权。

(2分)

(2)神化皇权;王位世袭;三公分权,互相牵制(3分)

(3)三省六部制。

(1分)特点: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

(2分)

(4)行省制度。

(1分)影响:

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4分)

42.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2分)

(2)现象:

考生向主考投呈作品(或投卷),以博得主考的赞赏。

(3分)

不利影响:

请托之风盛行,主考与中举者形成特殊关系,导致政治腐败。

(3分)

(3)严格考试程序,对科举取士过程控制日趋严密,强化对考生和考官双方的防范,以求公平。

(4分)

(4)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体现“公平”、“择优”的机制原则;提高官僚队伍素质,促进官僚体制完善,加强皇权专制。

(8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得满分)

(5)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