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6566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oc.docx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oc.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oc.docx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oc

系。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杜威要求教育积极参与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负起改造社会的重任,积极适应社会工业化、民主化和科学发展等新变化。

但当时流行的教育是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欧洲国家教育的移植,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传授书本知识,是一种注入式、静听式教学,宗教色彩浓厚,压制儿童的个性,不能引起儿童积极的思考。

杜威敏锐的看到当时美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出要变革教育,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由此产生并不断更新、丰富。

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杜威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在对历史上各种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他认为要讨论道德教育,首先要正确区分“道德观念”(

moralideal)和“关于道德的观念”(ideal

about

morality)。

他指出,“道德观念”是人的品质的一部分,是行为的动机,能支配行为更好更有效果;“关于道德的观念”是有关的道德知识,例如什么是诚实、纯洁、仁慈、等知识内容。

这些知识被人掌握很容易,但并不是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必然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

在他看来,学校道德教育若是以传授“关于道德的观念”为目的,这种道德教育并不一定就能导致学生的道德行为,因此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这是对欧美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的批判。

并且他认为如果要将道德作为一种学科或科学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话,必须承认道德是一门永远发展变化的科学。

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

 

首先,他强调道德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杜威主张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强调社会实践教学,这与他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一致的。

他反对用抽象的说教进行德育,认为这种方法无异于在岸上教学生学游泳,主张把学校布置成现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生活于其中并学习与人相处之道,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从生活经验中掌握有关善恶的知识,从而就能知善而行善。

杜威主张在德育的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他反对以告诫,惩罚等消极方式约束学生的言行,关注儿童的情感反应,主张给学生自由,促进其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

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和评价标准也应具有社会性,总之他是要学生在学校阶段就适应社会。

 

其次,杜威认为德育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应结合智育进行,要把各门学科的教学作为理解社会生活方式的手段,各学科的教材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利于德育。

数学和自然科学科目的教学也有一定的道德教育价值,应注意发掘。

 

最后,杜威还很重视道德教育方法。

关于此问题他论述最多的是社会实践法,这与卢梭的思想是相通的,与他的“从做中学”基本理论一脉相承。

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三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这就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学方法中蕴含德育的可能性、注重教材的社会价值综合在了一起。

 

从杜威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学校道德教育思想中所遵循的原则有:

反对道德灌输、坚持教材与教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中心地位相结合、强调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他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和批判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其深邃思考和独到见解改造了美国旧教育,也影响了世界教育。

但仍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在教材与教学方法问题上,他希望学校的教材和教法既合乎儿童心理水平,又能使儿童在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系统的知识,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经验,这个思路无可厚非,但是杜威的“从做中学”却不能担负起此项重任。

杜威并没有能妥善的解决课程和教材的问题,否定教学科目和教材的继承性与系统性,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本缺陷之一。

 

2.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活动。

杜威在《明日之学校》里用大篇幅描写“理想学校”,在这种学校里一切作业的重心都被放在儿童的自由活动上,儿童享有充分的自由,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尽可能随意做他喜欢的事情;取消严格的生活制度和学习纪律,不进行教学检查;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心所欲的学习,教材缺乏系统性;教师从观察学生行为的人,不能在教学上起主导作用。

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二、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启示

 

我国的道德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对主体道德水平、道德判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德才兼备”成为社会的共识,然而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在适应这一发展需要时显得有些无力。

杜威的反传统德育思想里的积极成分,对我们的学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反对灌输式的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杜威向来强调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这个轴心转,学生成了纯粹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动性受到压制,这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所以我们提倡在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中,老师不再是主导,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而是教学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

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思考、总结。

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是比较好的教育模式,应大力提倡。

 

(二)道德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对于从生活的一切接触中学习感到兴趣,就是根本的道德兴趣。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与人的丰富生活相联系,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

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道德的唯一基础,离开生活的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

在新的时期,德育贴近生活已成为当代德育创新的重要课题,德育贴近生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德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要求德育工作者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去感染、影响学生。

大量的事实表明,德育工作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并在实际生活中教给学生获得解决人类精神困惑的智慧与技能,才能使学生获得人生价值的超越和升华。

 

(三)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应甩掉“权威”的架子,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杜威曾经引用了19世纪的美国教育家埃默森(

George

Emerson)的一段话,他说,“尊重儿童,不要过分摆起家长的架子。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更要摆脱掉权威的架子,树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顺利的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努力当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四)道德教育应无处不在,形成“教育合力”

 

杜威认为各个学科都有道德教育的任务,各任课老师都要有德育意识,应注意挖掘学科中的德育价值。

无论从学生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还是从德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都应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

道德教育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仅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任课老师的事情,而是要在德育的三个社会承载体——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形成“合力”,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曾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只有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起紧密的网络,才能更加有效的巩固德育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