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58820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_3篇(共10页)6600字.docx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篇1

  经过这几次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习,我对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对中国茶的浓厚兴趣,了解到中国茶的文化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历史意义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文化不是我们一时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需要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的探索,通过这次的听课,也对中国茶的分类,地域的分布,还有一些简单的识别,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浅层的了解。

还欣赏了茶艺的表演。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

绿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

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

其代表性的分别是绿茶:

龙井、碧螺春白茶:

安吉白茶、白牡丹,红茶:

金骏眉、丘山小种黑茶:

普洱,青茶:

铁观音、冻顶乌龙黄茶:

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茶的地域分布也是非常的广泛的,不同的区域有其各有的特色。

近代,吴觉农等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情况、茶区的分布面积大小及茶叶产品的不同种类,在XXXX年提出,将全国划分为外销茶、内销茶二大类,13个产茶区,即外销红茶5个茶区(祁门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宜昌红茶区)、外销绿茶2个茶区(屯溪绿茶区、平水绿茶区)、外销乌龙茶1个茶区(福建乌龙茶区)和内销茶5个茶区(六安绿茶区、龙井茶区、四川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和其它茶区)。

这一划分是根据各种条件综合提出的,所以对近代茶叶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

影响茶的不同的原因还有受栽培历史、劳力、社会经济、技术力量、交通运或、饮茶习俗、生活水平等影响。

  说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2)青瓷茶具3)黑瓷茶具

  3、漆器茶具

  4、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

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

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

  5、金属茶具

  6、竹木茶具紧接着我们欣赏了功夫茶,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的茶具主要有这几个:

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与水钵。

功夫茶的一些简单的步骤(只能粗略的说一下)

  1.茶叶放入盖碗或茶壶。

  2.温茶,沸水冲入几秒钟后将茶水倒出,亦可将水依次倒入公道杯,品杯中温一下茶具。

  3.泡茶,二次将沸水冲入盖碗或茶壶,泡茶时间可依茶或个人喜好。

  4.拿起盖碗或茶壶,把茶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上可以放置茶漏来滤掉茶叶沫。

  5.公道杯的作用是把茶水的浓度平衡,待茶水适量时,再用公道杯把茶水分别倒入品杯中。

  6.放松身心,举杯畅饮。

  以上的这些就是对茶的一些简单的了解,要想更深入和更详细的了解中国茶文化,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探索。

就像是我们老师说的一句话&;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一辈子也学不完,我们需要慢慢的体会和理解&;!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篇2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XXXX年一XXXX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

&;苦茶久食,益意思&;。

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

&;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XXXX年产的XXXX年吨发展到XXXX年的60余万吨。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XXXX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XXXX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XXXX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XXXX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XXXX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XXXX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XXXX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XXXX年;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XXXX年;思想。

&;茶道&#XXXX年;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

  心。

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XXXX年;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吴觉农先生认为: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

&#XXXX年;庄晚芳先生认为:

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

&;廉、美、和、敬&#XXXX年;他解释说:

&;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XXXX年;陈香白先生认为:

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茶艺:

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道:

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

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

酒满茶半。

奉茶时应注意:

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

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

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

&;这是您的茶,请慢用!

&#XXXX年;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

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

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

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

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艺学习心得感想篇3

  1.茶道--饮茶之道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

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

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

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

  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

而饮茶之道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

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

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

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道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

&;&;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

仪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

&;(童启庆:

《习茶》110页,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诚如蔡荣章先生所说,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促发展表演艺术。

  2.茶道--饮茶修道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

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

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

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

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

  禅悟道,间性成佛。

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

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

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

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3.茶道--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

&;道法自然&;。

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

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说:

&;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

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

道不离于日常生活:

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

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灯会元》南岳下三世,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到:

'曾到此间否?

'曰:

'曾到。

'师曰:

'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

'不曾到。

'师曰:

'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

'吃茶去。

&;从谂是南泉普愿的弟子,马祖道一的徒孙。

茶禅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

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

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诗曰: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

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

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

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4.茶道是&;艺、修、道&;的结合

  综上所说,中国茶道有三义:

饮茶之遭、饮茶修道、饮茶即道。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

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

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