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_5篇(共7页)47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62524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_5篇(共7页)47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_5篇(共7页)47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_5篇(共7页)47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_5篇(共7页)47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_5篇(共7页)47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_5篇(共7页)47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_5篇(共7页)47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_5篇(共7页)4700字.docx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_5篇(共7页)47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_5篇(共7页)4700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_5篇(共7页)4700字.docx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

(一)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

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

&;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将&;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

  子曰:

&;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

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只有仁。

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

&;君子不器&;。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

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

&;朝闻道,夕可死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

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

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

(二)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

后来,我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

&;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

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三)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论语,轻坐于窗前。

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蕴随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氤氲了空气,舒适了心灵。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为何总感觉童真和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

  一旦想起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和遗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释怀,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总觉得内心压抑着觉得活得很累。

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几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给了后世一条人生的真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正确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

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大意是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总是能听到有同学抱怨说&;学习好苦啊&;,其实这都是把学习当成别人的事,没有从心底真正热爱学习的表现。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整个生命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中度过。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丰富升华灵魂。

若是把学习当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个过程实在是艰辛而痛苦的,但是若发现了读书学习的好处,享受这个过程,那便也是件愉悦的事情。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们要和一个正直、诚实关心自己的人交朋友。

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仿佛现在还回荡在耳边。

朋友在我们的身边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要和对自己有好的影响的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也要注意分寸。

正如书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毋自辱焉&;。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后一则告诉我们:

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是说:

几个人在一起出自XXXX年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

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论语》引孔子的话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

&;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

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

他说:

&;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

我想,如果将孔子的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

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又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暑假《论语》读后感范文(五)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

&;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

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

孔子说: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

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

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

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