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105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docx

备战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06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解析Word版

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纪事本末体考点

专题06:

文本内容概括分析客观题之其他文体

【考向变化】

202

1年高考中,全国卷四套语文试题(含全国甲卷、乙卷,新高考I卷、Ⅱ卷),文言文阅读题型的考查有了较大变化。

首先是考查思路的变化,可以说是稳中微变,文言文本均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导向,引导考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在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导向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凸显出命题者对于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的深刻领会,体现出了作为选拔性考试命题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其次是选材来源发生了变化,材料选择更加广泛,由过去基本取材于二十四史,扩大到其他各类文本,尤其是纪事本末体史书。

再次是考查题型发生了变化,新高考I卷、Ⅱ卷增加了对文本内容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把握相关内容的考查。

【命题趋势】

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题型,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是每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

一般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命题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项,一般采用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间地点、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混乱顺序等方式命制。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注意找准区位,认真对读。

【典例再现】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李靖,京兆三原人也。

隋大业末,为马邑郡丞。

会高祖为太原留守,靖观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囚上变,诣江都。

至长安,道塞不能而止。

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

“公起义兵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太宗亦加救靖,高祖遂舍之。

武德中,以平萧铣、辅公祏功,历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太宗嗣位,召拜刑部尚书。

贞观三年,转兵部尚书,为代州行军总管,进击突厥定襄城,破之。

突厥诸部落俱走碛北,北擒隋齐王暕之子杨道政及炀帝萧后,送于长安。

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仅以身遁。

太宗谓曰:

“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矣。

”四年,颉利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

又以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往迎颉利。

颉利虽外请降,而心怀疑贰。

诏遣鸿肿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

“诏使到彼,虏必自宽,乃选精骑赏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

”公谨曰:

“既许其降,诏使在彼,未宜讨击。

”靖曰:

“此兵机也,时不可失。

”遂督军疾进。

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帐,皆俘以随军。

颉利见使者甚悦,不虞官兵至也。

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颉利始觉,列兵未及成阵,单马轻走,虏众因而溃散。

斩万余级,杀其妻隋义成公主,俘男女十余万,遂灭其国,斥土界自阴山至于大漠。

太宗大悦,顾谓侍臣曰:

“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

”群臣皆称万岁。

寻拜靖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赐封五百户。

又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吐谷浑,大破其国。

改封卫国公。

及靖身亡,有诏许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碛石二山,以旌殊绩。

(节选自《贞观政要》)

(二)

(李靖)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日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

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

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谕旨曰:

“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

”帝将伐辽,召靖入,谓曰:

“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

”对曰:

“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

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

”帝悯其老,不许。

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

“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

今疾若此,为公忧之。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八》)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末年,李靖发现李渊有夺取天下的志向,便欲告发李渊,可是未能实现,后来被高祖抓住,在太宗的营救下,才免于被杀。

B.贞观三年,李靖转任兵部尚书,兼任代州行军总管,率领军队平定襄城,大破突厥,擒获突利可汗,只有颉利可汗一个人逃跑了。

C.太宗因为高祖曾向颉利可汗称臣感到耻辱,励精图治,立志要消灭匈奴,最终凭借李靖等人的战功让匈奴俯首称臣,雪了前耻。

D.皇帝想要派他攻打高丽,李靖受召入宫,不顾年老病苦,特意向皇帝表达了带病征战的决心,如此不忘报国,令皇帝感动不已。

【答案】B

【典例解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B.“大破突厥,擒获突利可汗,只有颉利可汗一个人逃跑了”错误,根据原文“进击突厥定襄城,破之。

突厥诸部落俱走碛北,北擒隋齐王暕之子杨道政及炀帝萧后,送于长安。

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仅以身遁”,可见,并没有擒获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是前来投降,颉利可汗逃跑。

故选B。

参考译文:

(一)

李靖,陕西三原人。

隋炀帝末年,为马邑的郡丞。

这时,高祖李渊任太原留守。

李靖观察高祖,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志向,便装成罪犯,把自己锁进囚车,打算趁押赴江都的机会向隋炀帝告发李渊。

走到长安,因为道路阻塞不能前行,李靖只好滞留长安。

高祖攻克长安后,抓住了李靖,想要杀掉他。

在千钧一发之际,李靖大声叫道:

“李公率领仁义的军队,扫除暴乱,不想成就大事,只想凭个人的恩怨杀害有才能的人而逞一时之快吗?

”太宗也极力劝阻高祖,加以营救,高祖于是赦免了他。

武德年间,因平定萧铣、辅公祏的功劳,李靖被升迁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太宗继位后,他又被召回京城,任命为刑部尚书。

贞观二年,被提升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转任兵部尚书,兼任代州行军总管,率领军队进攻突厥,平定襄城,大破突厥,使突厥各部落逃亡碛北。

在这次战争中,李靖擒获了隋朝齐王杨暕的儿子杨道政以及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并将他们押送到长安。

后来,突利可汗前来投降,只剩下颉利可汗一个人逃跑了。

太宗说:

“汉代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作战,还免不了投降匈奴,即使这样,也可以名垂青史。

你能够凭三千骑兵,深入敌人内部并战胜敌人,平定襄城,威震北方夷狄,这样的事的确亘古未有,如此功劳足可以弥补过去渭水之战的过失了。

”贞观四年,颉利可汗退到西北保铁山一带,并派遣使者到唐朝谢罪,请求全国归降,作为唐的臣民。

接到投降的消息,太宗又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前往迎接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虽然表面称降,其实心怀不轨。

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奉命安抚慰问。

李靖对副将张公谨说:

“传诏书的使者到了那儿的时候,敌人必然放松警惕,你挑选精锐的骑兵带好二十天的粮食,领兵从白道偷袭攻击他们。

”张公谨不解其意,说:

“既然我们答应他们投降,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征讨恐怕不合适吧。

”李靖说道:

“这是用兵消灭他们的大好机会,千万不可以失去。

”于是他率领军队迅速前进,行到阴山的时候,凡是遇到颉利可汗的人,都抓住他们随军前行。

颉利可汗看到唐的使者,十分高兴,根本没有料到唐的军队到了。

李靖军队的前锋凭借大雾前进,十分隐秘,到了距离颉利可汗的军帐七里左右才被他们发觉。

颉利可汗的军队措手不及,还没来得及摆好阵势,颉利可汗一个人就骑马逃跑了,敌兵乱作一团,四处溃逃。

这次战争,唐兵斩杀敌人万余人,杀死颉利可汗的夫人,隋朝的义成公主,俘虏男女十多万人,灭掉了颉利可汗的国家。

此役使唐的边境从阴山扩展到大漠以北。

战后,太宗十分高兴,对大臣们说:

“我听说国君忧虑,大臣就要受到屈辱;国君受到侮辱,那么臣子的性命也难保全。

过去在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突厥国势强大,太上皇因为不想牵连百姓,故而向颉利可汗称臣。

我当时感到十分痛心,睡不安寝,食不知味。

为此我励精图治,立志要消灭匈奴。

今天,我们只要一出动军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匈奴单于俯首称臣,我们的羞耻洗雪了。

”殿上的群臣都大声欢呼万岁。

不久,太宗封李靖为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赏赐食禄五百户。

后来李靖又担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伐吐谷浑,灭了这个国家。

李靖因功改封为卫国公。

李靖死后,太宗下诏,允许他的坟墓可以按照汉代卫青、霍去病坟墓的模样去修建,坟墓周围筑起土丘,使它们像突厥国内的燕山、吐谷浑国的碛石二山,用以象征他卓越的功绩。

(二)

李靖容貌魁梧俊秀,精通典籍文史,常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

“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哪至于去做寻章摘句的儒生?

”他的舅舅是韩擒虎每当和李靖谈论兵法,赞叹着说:

“可以和他谈论孙子、吴起兵法的,不是这个人还有谁呢?

”李靖每次上朝参议政事都是很恭顺的样子,好像不会说话一样,以沉稳忠厚著称。

当时皇上派遣使者巡查国内十六道的民风习俗,让李靖担任畿内道大使,正好碰上李靖生了脚病,就向皇上请求退职离休。

皇上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传旨说:

“自古以来富贵了但是知道节制的人大概很少,(他们那些人)即使生病了劳累了,还是致力于进上之务。

”皇帝想要攻打辽这个地方,召李靖进去,和他说:

“你在南面平定了吴,在北面打败了突厥,在西面平定了吐谷浑,现在只有高丽没有臣服,你还有意出征吗?

”李靖回答说:

“我过去凭借皇上的天威能够取得微小的成绩,现在虽然有病而且身体衰弱,陛下如果不嫌弃,我的病就将痊愈了(我可以上阵作战了)。

”皇帝怜悯他年老,最终没有答应让他去。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疾病加重,皇帝亲自前往他的宅第看望,流下眼泪说:

“你是我平生的故人,对国家有功劳,现在病成这样,我为你很担忧啊。

【考点详解】

文本概括分析客观题答题技巧

(二)

扣文本,巧比对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一、识破“无中生有”,要比对信息有无

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

因此,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二、识破“张冠李戴”,要比对人物事迹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

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三、识破“关系错乱”,要比对句间关系

命题者常在选项中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强行施加因果关系,造成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或将因果、条件、并列等关系互换。

解题时,应注意分析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辨析句间关系是否正确。

四、识破“以偏概全”,要比对事物范围

命题者常用部分代替整体来设置错误点。

答题时要特别关注有关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五、识破“曲解文意”,要比对评价词语

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

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

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传主的品行,从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故意做出错误解说,这是考生在解读文言文时常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做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解题时,应立足文本,依据原文中对传主的评价,辨析选项是否有曲解文意的陷阱。

六、识破“时序错位”,要比对时间词语

命题者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或者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

答题时,应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某事的先后过程,辨析是否有时序错位的陷阱。

【考点专题练】

一、【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后既废,太子强意不自安。

郅恽说太子曰:

“久处疑位,上违孝道,下近危殆,不如辞位以奉养母氏。

”太子从之,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藩国。

上不忍,迟回者数岁。

六月,戊申,诏曰:

“《春秋》之义,立子以贵。

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

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

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袁宏论曰:

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今太子之德未亏于外,内宠既多,嫡子迁位,可谓失矣。

然东海归藩,谦恭之心弥亮;明帝承统,友于之情愈笃;虽长幼易位,兴废不同,父子兄弟,至性无间。

夫以三代之道处之,亦何以过乎!

帝以太子舅阴识守执金吾,阴兴为卫尉,皆辅导太子。

识性忠厚,入虽极言正议,及与宾客语,未尝及国事。

帝敬重之,常指识以敕戒贵戚,激厉左右焉。

兴虽礼贤好施,而门无游侠,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俱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

上以沛国桓荣为议郎,使授太子经。

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辨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

又诏诸生雅歌击磬,尽日乃罢。

帝使左中郎将汝南钟兴授皇太子及宗室诸侯《春秋》,赐兴爵关内侯。

兴辞以无功,帝曰:

“生教训太子及诸王侯,非大功邪?

”兴曰:

“臣师少府丁恭。

”于是复封恭,而兴遂固辞不受。

秋季,九月,马援自交趾还,平陵孟冀迎劳之。

援曰:

“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冀曰:

“谅!

为烈士当如是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东汉光武中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B.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C.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D.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

立太子,为的是尊重宗法统绪,统一民心,如果不是对天下有重大罪恶,就不该变动。

光武帝中兴汉家大业,应当遵循正道以作为后世的楷模。

“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是在阐述“建太子”的作用,应在“建太子”主谓结构作主语,后停顿,排除D;“非有大恶于天下”是状语后置句,“于天下”是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国,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地方分封的王国。

“藩”即篱笆、藩篱,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中央,藩国的统治者被称为“藩王”。

B.沛国,地名。

置于人名之前,表示人物的籍贯,是古代称呼人的一种方式。

后文中“汝南钟兴”中“汝南”即钟兴的籍贯。

C.博士,古代的一种官职。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编撰的主要记录鲁国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史书。

写于宋代的《资治通鉴》的体例与之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是由孔子编撰的”错,《春秋》据说是孔子编撰,一般认为,但没有确认。

“写于宋代的《资治通鉴》的体例与之不同”错,《资治通鉴》也是采用编年体例。

故选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光武帝犹豫数年还

改换了太子。

袁宏既指出其过失,又称道其父子兄弟重情重义。

B.阴识虽为太子舅并守执金吾,但为人低调、忠厚,从不谈论国事,深得光武帝

敬重。

C.钟兴奉旨教授皇太子及宗室诸侯《春秋》,被赐关内侯,但他以己无功坚决推辞不受封。

D.马援征战四方,不觉辛劳,他认为男儿就应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不能病死在家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从不谈论国事”错,结合原文“识性忠厚,入虽极言正议,及与宾客语,未尝及国事”,阴识在朝堂上积极参与谈论国事,只是在与宾客闲谈的时候不谈国事。

故选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从之,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藩国。

(2)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

【答案】

(1)刘强听从他的劝告,多次托刘秀左右亲信和诸王表达他的诚意,希望退居藩国。

(2)(桓荣)每每以礼让的态度使人折服,不以言辞锋利压倒对方,其他儒家学者都赶不上他,刘秀对他特加赏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

从,听从;因,经由、通过;陈,表达;恳诚,诚意。

(2)题得分点有:

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厌,折服;胜,超过、压倒;莫之及,宾语前置句,莫及之。

5.从文中看出,汉光武帝任用人才的首要标准是什么?

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用人的首要标准是忠,忠于朝廷,忠于职守。

体现:

阴识的低调忠厚,不与宾客谈论国事;阴兴的忠诚,公私分明,举贤不以交情好坏为定;桓荣的谦让;钟兴的淡泊名利;马援的征战沙场不顾惜自己生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看汉光武帝任用了哪些人,任用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识性忠厚,入虽极言正议,及与宾客语,未尝及国事”可知,光武帝任用阴识的原因是他低调忠厚,不与宾客谈论国事;结合“兴虽礼贤好施,而门无游侠,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俱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可知,汉武帝任用阴兴是因为他忠诚,公私分明,举贤不以交情好坏为定;结合“荣辨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可知,汉武帝任用桓荣是因为他的谦让;结合“帝使左中郎将汝南钟兴授皇太子及宗室诸侯《春秋》,赐兴爵关内侯。

兴辞以无功,帝曰……兴曰:

‘臣师少府丁恭。

’于是复封恭,而兴遂固辞不受”可知,汉武帝任用钟兴是因为他淡泊名利;结合“援曰:

‘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可知,汉武帝任用马援是因为他征战沙场不顾惜自己生命。

由此可见汉武帝用人的首要标准是忠,忠于朝廷,忠于职守。

参考译文:

郭皇后被废,皇太子刘强心不自安。

郅恽劝告太子说:

“长久地处在不稳定的位置上,上违背孝道,下靠近危险。

不如辞去太子之位,以奉养母亲。

”刘强听从劝告。

多次托刘秀左右亲信和诸王表达他的诚意,希望退居藩国。

刘秀不忍心这样做,迟疑徘徊了几年。

本年六月戊申(二十六日),刘秀下诏:

“《春秋》大义,选立继承人,以身份高贵为标准。

东海王刘阳是皇后之子,应该继承皇位。

皇太子刘强,坚决谦让,愿退居藩国。

出于父子之情,难以长久违背他的愿望。

今封刘强为东海王;立刘阳为皇太子,改名刘庄。

袁宏论说:

设立太子,为的是尊重宗法统绪,统一民心,如果不是对天下有重大罪恶,就不该变动。

光武帝中兴汉家大业,应当遵循正道以作为后世的楷模。

如今太子的德行对外无所亏损,对内又多得恩宠,将嫡子改易位次,可以说是一个失误了。

然而东海王刘强归于藩王地位,谦恭的心更加豁亮;明帝刘庄承继大统,对兄弟的情谊更加深厚。

虽然长幼位置改变,一兴一废结局不同,但是父子兄弟之间,存在着真情,没有隔阂。

即使以三代之道来处理,又怎能超过呢!

刘秀任命皇太子刘庄的舅父阴识代理执金吾,任命另一位舅父阴兴当卫尉,一齐辅导太子。

阴识天性忠厚,在朝廷中虽然直言正谏,但等到和宾客们一起谈话时,从不涉及国事。

刘秀敬重他,常常指着他告诫皇亲贵戚,勉励左右仿效。

阴兴虽然礼贤下士,乐于助人,但宾客中没有豪杰侠客。

他和同郡人张宗、上谷人鲜于裒关系不好,但知道他们对国家有用,仍然称赞其长处推荐他们做官。

友人张汜、杜禽,和阴兴交往很深,阴兴认为他们华而不实,都只在钱财上帮助他们,始终不替他们说话,所以世人称赞他对国家的忠诚。

刘秀任命沛国人桓荣当议郎,命他教授太子儒家经典。

刘秀亲自到太学,召集众博士在他面前讨论问题,提出质疑。

桓荣辩析和阐述经典的精义,每每以礼让的态度使人折服,不以言辞锋利压倒对方,其他儒家学者都赶不上他。

刘秀对他特加赏赐。

刘秀又命学生们一面击磬,一面唱儒家的雅歌,一整天才结束。

刘秀让左中郎将汝南人钟兴教授皇太子和宗室诸侯爵读《春秋》,封钟兴为关内侯。

钟兴以自己没有功劳而推辞。

刘秀说:

“你教训太子和亲王侯爵,不是大功劳吗?

”钟兴说:

“我是从师于少府丁恭。

”刘秀于是又封丁恭为关内侯。

而钟兴则坚决推辞,没有接受。

秋季,九月,马援从交趾返回,平陵人孟冀迎接、慰劳他。

马援说:

“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疆,我想请求出兵讨伐。

男子汉只应当战死在疆场,用马革裹尸送回家乡安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女人手中呢?

”孟冀说:

“确实如此!

做烈士就应当这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爱人下士,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使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额头大车为营。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

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

具言:

“陵军无后救,射失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校尉成安侯韩延年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

“李陵、韩延年趣降!

”遂遮道急攻陵。

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

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入狭谷。

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

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为诬罔,欲沮贰师(注)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曰:

“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

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

”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贰师:

汉贰师将军李广利。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B.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C.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D.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段话的意思是:

李陵孝顺父母,对待将士注重信义,常常能奋不顾身以赴国家急难,正是他平时积累的美德,有国士的风度。

今天不幸战败,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与妻子儿女的臣子随便捏造诬陷他,实在令人痛心。

“国家之急”是“徇”的宾语,后面不能再有别的内容,排除AB。

“全躯”“保妻子”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