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676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下载.docx

二、探索1:

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过渡:

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

(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

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

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

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

(引导:

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

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

(板书揭题:

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

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

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

气味摸一摸:

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

轻重

[说明:

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

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比较观察,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

你有什么收获?

还想研究什么?

(二次备课处)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

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闻:

有气味、无味

摸:

粗糙、光滑掂:

较重、较轻

教学反思/后记:

第2课时谁轻谁重

1.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用掂量、称量等方法比较物体轻重,轻重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点:

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

“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端,天平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3)发给学生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2.“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

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

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

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

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

给出问题情境:

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

学生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第3课时认识物体的形状

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

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橡皮)

1.出示小布袋。

不打开布袋,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2.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3.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4.提出问题。

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

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请一名学生上台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

“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

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

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

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

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3.分析研讨:

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

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

说说你的看法。

第4课时给物体分类

1.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

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等。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

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

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

(板书:

给物体分类)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记录单中。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

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第5课时观察一瓶水

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学习观察水,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其他物体的异同。

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

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

观察一瓶水)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

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水:

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

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2.相同:

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

2.拓展延伸,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

第6课时它们去哪里了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

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

在哪见过?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

会发生什么变化?

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

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

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

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

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

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

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

哪些不会溶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