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7735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 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3岳麓版必修2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❶感悟课标新理念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汉代的四大经济区;.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原因。

通过研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分析人口迁徙的原因、影响,学会结合时代背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并长期居于我国经济重心的地位;认识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的反作用及对文化的影响。

❷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知识·梳理】

从战国到两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根据司马迁的划分,汉代全国经济可分为四大经济区:

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1.山东、山西:

地位:

经济势力强,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

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政治中心的影响,人口稠密。

2.江南:

地位:

人口稀少,生产技术的落后,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

原因:

江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3.龙门碣石以北:

地位:

属于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

原因:

土地比较贫瘠,气候十分寒冷,自然条件较差,不适合农业生产。

【深化·拓展】

查一查:

对照教材地图,看看古代山东、山西、江南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是否相同?

提示:

古代山东、山西是以崤山为界,以东称山东,又叫中原,包括了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以及晋南、苏北、皖东的部分地区;崤山以西则是山西,以关中为主,后来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江南”古称扬子江(即长江)及上至九江的长江以南地区,即鄱阳湖以东、下游长江以南地区。

现在通常所指的江南,是以南京至苏州一带为核心,包括长江以南安徽、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北地区。

因此,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差异很大。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

据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判断影响经济发展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古代早期,自然环境是决定经济发展特点的最重要因素。

【典例·展示】

例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发展划分而成

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研析]山东、山西经济区在魏晋以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魏晋以后,江南得到开发,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经南,山东、山西丧失了其经济重心地位。

[答案]D

点评对于此类组合选择题,可采取排除法简化试题的难度。

另外要注意题干中的程度词,如D项中的“始终”。

【教考动向·体验】

1、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汉代四大经济区域

A、山东、山西B、河南、河北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

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

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C、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D、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

3、中国古代某一经济区,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巴蜀等地。

这一经济区属于

A、山东B、山西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

4、 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

A、长江流域东西延伸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5、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北方的原因是

①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②统治残酷阻碍经济发展③人口稠密资源贫乏④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

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区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D、统治政策的差异

7、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边疆地区也存在着游牧经济。

阅读以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将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

江南四大经济区。

见右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是哪里?

简述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材料三

 

 

请回答:

(2)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三分析地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北方扩展的原因和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地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南方扩展的影响。

研习点2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知识·梳理】

1、原因:

多是由于北方战乱频仍,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坏,人民无法生存而被迫进行。

2、概况

(1)第一次高潮

两晋之际统治阶级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导致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凋敝,中原人口南迁,形成了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2)第二次高潮:

唐朝的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口再度南迁,使南方的劳动力增加,生产技术的更新加快,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3)第三次高潮:

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了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

3、影响

人口迁移使人口资源的分布更加合理,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深化·拓展】

1、想一想:

我国古代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有何共同之处?

提示:

三次高潮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乱之时;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迁的原因都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战乱以及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

【思考·提示】

[史料点拨]:

唐朝诗人张籍《永嘉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反映了西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的史实。

【典例·展示】

1、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自然灾害B、战乱频繁C、逃避兵役徭役D、逃避债务

[研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判断哪三次高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答案]B

[点评]结合排除法对于此类比较选择题,解题的最佳办法就是代入法,代入逐项验证。

【教考动向·体验】

1、“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

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

2、纵观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造成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B、社会环境C、封建统治D、民族关系

3、唐宋时期,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①阶级矛盾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③民族矛盾④人地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

5、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表

年代人口

状况区域

西汉(2年)

唐(752年)

南宋(1210年)

明(1491年)

总人口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人口

密度

黄河中下游

地区

38256

42.8

28898

32.3

47541

53.2

21217

30.4

江淮地区

7871

15.2

12137

23.4

23650

45.6

39275

75.7

请回答:

(1)西汉时,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

为什么?

(2)从汉代至唐朝,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3)明代时,我国人口分布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为什么?

研习点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梳理】

1.原因: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方生产力的发展;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江南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

2.过程

(1)江南的初步开发:

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商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2)重心南移的开始:

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重心南移的完成:

北宋建立后就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南宋时期,由于与金等政权的对峙,使统治者更加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正式完成。

3、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宋以后,南方江浙地区也成为我国人才的密布区。

【深化·拓展】

想一想:

三次人口南迁的高潮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关系?

提示:

两晋之际,由于永嘉之乱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推动了六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唐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推动南方人口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逐渐超过北方;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第三次南迁。

导致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

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

提示:

汉代江南生产技术落后,经济实力较差,到宋代却变为农业发达,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典例·展示】

1、(04广东)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研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开发原因进行分析的能力。

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很多,但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这才是主要原因,这涉及到生产力的作用。

【答案】B

【点评】考查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与以往相比,中国古代史上江南经济的开发主要是外因的作用。

2、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

”(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使南方经济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加大,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A项说明南方的发展情况,影响仅是数郡,B项仅是商业的发展,D项是手工业发展,都不能充分说明江南经济在全国的地位。

[答]C

[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掌握能力。

【教考动向·体验】

1、促进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①南方劳动力得到补充②南方生产技术大大提高③北方逐渐失去了经济中心地位④北方战乱频仍⑤南方统治者励精图治,鼓励农耕⑥南方相对安定

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⑥

2、下列哪些城市的兴起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变化

A、东晋、南朝建康人口上百万

B、长安、洛阳是唐前期最发达的城市

C、南宋“苏湖熟,天下足”

D、北宋定汴京为国都

3、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是在

A、东晋B、中唐C、北宋D、南宋

4、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A、相对而言稳定的社会环境B、水利工程的兴修,大批良田的开垦

C、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传

5、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

北方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贵州

江西

湖广

广东

云南

北直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27

26

11

9

2

0

22

12

5

0

17

13

5

11

2

114

48

该表所能反映的是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

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三:

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历时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平均每年上升量

新石器时代至汉

2300年

0.2m

0.0087cm

汉至宋元

1400年

2.3m

0.164cm

宋元至今

800年

11.10m

1.39cm

材料四:

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年数

水灾次数

平均几年一次

唐代

289

16

18

宋朝(金)

317

63

5

元朝

91

16

5.6

明朝

276

66

4.1

清明

268

62

4.2

材料二、三、四均摘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长江流域开发的情况(要求表述成文)。

要求:

评述内容应包括开发的过程及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❸探究学习总结

自我测评

1、[提示]:

山东、山西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技术发达,长期以来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江南地区物产十分丰富,然而气候炎热潮湿,开发较晚,经济实力与北方差距较大;龙门碣石以北土地贫瘠,气候寒冷,属于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

2、[提示]:

历程:

(1)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得到了初步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2)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正式完成。

原因: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方生产力的发展;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江南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

 

❹开拓学习新视野

▲教材知识拓展

【历史长廊】

历史上山东的行政区划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

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

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

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山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

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

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专名。

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安史之乱

唐朝时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

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治今北京)起兵叛乱,击败唐军,攻下洛阳。

次年称帝,进入长安。

同时使其部将史思明占有河北十三郡地。

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

叛军所至残暴,人民纷起反抗。

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庆绪所杀,长安、洛阳为唐将郭子仪等所收复,庆绪退守邺郡(治今河南安阳)。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庆绪,回范阳自称燕帝,并再度攻下洛阳。

两年后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朝义穷蹙自杀,叛乱平定。

前后历时七年多,对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

唐朝统治从此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靖康之变

金灭北宋的历史事件。

靖康元年冬(1126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

次年四月,金贵族于大肆勒索搜刮后,俘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携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北去,东京城中公私蓄积为之一空。

北宋灭亡。

▲综合能力探究

【高考链接·典题】

考题1.(2001全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

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汪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人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上(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祀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侥,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

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叉为东南根柢,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  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  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占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问得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另外还要准确地概括、表述材料的内容,如材料四要把数字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准确地表达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的对比情况。

第二三问比较容易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答案]①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

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脱仰仗南方。

②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学海导航·点拨】

本节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汉代以来我国形成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区域经济,全国经济呈现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二是由于天灾人祸不断,我国在两晋之际、唐朝后期和两宋之际形成了三次人口南迁浪潮;三是全国经济重心经由六朝、唐朝和两宋完成了南移的过程,经济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走进历史·感悟】

20多年来,我国东南沿海的许多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对劳动力资源需求量比较大且工资较高,从而吸引了内地大量农民工涌入这些地区,形成了延续多年的"民工潮"。

而近年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和市场结构的变化,特别是长三角各城市新员工平均工资比广东高,而且广东地区的企业在用工要求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民工潮"骤然演变成了"民工荒"。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是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思考:

当前的民工潮与古代的人口迁移有什么区别?

提示:

当前的民工潮实际上就是人口的迁移。

我国现代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劳力流向城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多是由于北方战乱频仍,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坏,人民无法生存而被迫进行。

思维能力延伸

【观点·争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

观点1:

 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是件好事,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观点2: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增加,造成环境污染,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对江南的开发没有什么好处。

提示:

第一种观点看到了南方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忽视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种观点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但否定了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但都过于片面,没有全面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南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应该结合历史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而辩证的分析,才能得出客观而正确的结论。

[参考答案]

研习点1

1、C本题考查对四大经济区域的识记能力。

河南、河北不属于四大经济区域。

2、A注意试题的限制条件是总体发展特点,结合教材知识分析,B、D明显错误,而C虽是特点,但不是最主要的特点。

3、B由关中、河西等地名很容易判断出该地属于山西经济区。

4、B汉代经济重心主要是山东和山西,结合地图知这两部分地区主要沿黄河东西分布。

5、B两汉时期江南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因此人口较少,故③错。

6、C决定各大经济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7、

(1)山西和山东经济区。

原因:

是政治重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2)原因:

汉武时期向四周开疆拓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相互交往中,受中原先进农业文明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

临近黄河,自然条件较好。

影响:

促进了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但容易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影响:

江南得到初步的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研习点2

1、C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材料。

唐以前人口的迁移多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战乱,而语言等民族融合的现象是人口迁移作用的表现。

2、B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都是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造成的,而这属于社会环境的范畴。

3、B唐宋时期人地矛盾尚不十分突出,因此④错;阶级矛盾在这一时期也不是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安史之乱以及北方民族政权的建立和战争。

4、C由于北方多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因此造成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向是由北方流向南方。

5、

(1)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因而人口较多。

(2)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呈下降趋势,江淮地区人口呈上升趋势。

原因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使得南方经济在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人口也得到较快增长。

(3)明代时,我国南方人口无论是总数还是密度都已经超过北方。

原因是自南宋起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加上中原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使得南方人口总数超过北方。

研习点3

1、B北方失去经济重心地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