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034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docx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

教学园地

11-251316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新课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二、深情缱绻悼亡诗

   ⒈悼亡诗溯源

   提起“悼亡”,就不能不说《诗经》中的《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此诗为我国悼亡诗之祖,主要写妻子死后,丈夫看到她亲手缝制的衣裳时伤感的心情。

   自此之后,将悼亡诗推向高峰的是西晋文学家潘岳,他的《悼亡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而且由于其影响深远,从此“悼亡”两字不再是悼念死者的泛称,而成了悼念亡妻的特指。

   潘岳的《悼亡诗》是为其妻杨氏而作,潘、杨两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岁时第一次见到杨氏的父亲杨肇,杨肇很喜欢这个聪颖过人的美少年,便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他。

长大成婚后,夫妇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

杨氏于公元二九八年即晋惠帝元康八年的冬天去世,当时不到五十岁。

《悼亡诗》一共三首,分别作于杨氏去世的下一年的春天、秋天和冬天。

传诵最广的是第一首: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情谁克让,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周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巢来,晨留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这首诗共二十六句,写送葬回来的感受,沉哀入骨,苦不胜辞,写出了诗人对亡妻的无限深情,读来真切动人。

前八句,先用四句交代妻子去世已经三个月,如今已下葬入土(按照古代葬礼,死后“三月而葬”),接着四句写自己的痛苦不被人理解,在此情况下还不如去朝廷供职。

后一部分所写,时间上相衔接,空间由室外向室内,以下八句,语淡情浓,是全诗最精彩的笔墨。

诗人步步走近,先见到了庐舍,继而走进了家门,“望庐”、“入室”,无不见物思人想到与妻子共同经历的生活,这种物在人亡的景象,不难想像使在感情上承受了怎样的痛苦。

妻子似乎在存亡之间,想象中的形影不断在眼前出现,但又无法捕捉到,因而产生了犹愁疑惧的复杂心情。

当诗人从幻想中清醒过来,痛定思痛,就不能不接受冷酷无情的现实:

自己已经与妻子阴阳永隔,人世间只有自己孤单一人了,就像那些飞向树林的鸟儿,原来成双成对一起栖息,有一天只剩下了一只;又像水中游动的比目鱼,并排游到半路分开了。

结尾六句,荡开笔墨,由室内写到室外,从现在写到将来,诗人意识到了时间的流逝,但又强烈地意识到这并不能冲淡他的哀思。

由自己又想到了庄子,庄子的妻子死去了,他的朋友惠施来吊丧,只见庄子敲打着瓦质的乐器,唱着歌,并不伤悲。

希望自己能象庄子那样达观,自己的哀伤有朝一日会淡薄下去。

   用平易的语言来表现深沉的哀痛,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诗人对亡妻的深情流动在这些清浅的句子之间,不作层波叠浪,却涓涓长流,绵绵不绝。

   ⒉悼亡诗常见内容

   ⑴写悼念亡妻深情的,文学史上有两篇词堪称“悼亡词双璧”。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瞬十年,过去的美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

因为它真实。

苏妻王弗逝世这十年间,苏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凉的。

到密州后,又逢凶年,生活上到了以食桤菊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即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总记挂在心间呢?

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因此这里的“不思量,自难忘”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其二是宋人贺铸的《鹧鸪天》写出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感情。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首词的“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也问得十分奇怪——贺妻又何尝愿意先词人而去呢?

这实际上是文学往往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贺铸与他的妻子赵氏夫人伉丽情深,贫贱相守,赵氏夫人对丈夫十分体贴。

不幸的是赵氏夫人在贺铸不支五十岁时即病逝于苏州。

若干年后,再到苏州,重过阊门,睹物伤情,老泪横流写了这首悼亡之词。

上片通过重游故地,触景生悲,抒发中年丧偶之痛。

下片抚今思昔,表达了对死者的无限怀念。

全篇由“重过阊门”,到“空床卧听”是写到苏州后一天之内的悲感。

词中突破时空界限,将梧桐、鸳鸯、草露、旧栖、新垅、听雨、补衣等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画面,奏成了一曲生死之恨的衰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词的结句最为后人所称道。

它用了生活小事中的细节,活脱脱地写出了亡妻的贤慧与勤劳,写出伉俪之爱的温馨。

糟糠夫妻,情逾金石,无怪乎词人当此雨叩窗棂,一灯如豆,空床辗之际,最最不能忘怀的就是妻子“挑灯夜补衣”的纯朴形象。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就把这哀惋凄绝的一幕深深地楔入了千万读者的心扉。

     遣悲怀三首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的三首七律。

韦氏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与元稹。

元和四年(809)七月,韦氏去世。

此诗约写于元和六年前,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

   《遣悲怀三首》以一个“悲”字贯穿始终。

悲痛之情如同长风推浪,滚滚向前,逐首推进。

前两首悲对方,从生前写到身后;末一首悲自己,从现在写到将来。

全篇都用“昵昵儿女语”的亲昵调子吟唱,字字出于肺腑。

诗人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

诸如“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等,无不浅俗之极,也伤痛之极。

再如“泥他沽酒拔金钗”的“泥”字,末两句中的“长开眼”与“未展眉”,都是不加修饰的本色语言,状难写之景十分逼真,写难言之情极为自然。

在取材上,诗人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事情虽小,但都曾深深触动过他的感情,因而也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叙事叙得实,写情写得真,写出了诗人的至性至情,因而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绝唱。

清代蘅塘退士评此诗说:

“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

”这种赞誉,元稹是当之无愧的。

   ⑵怀念故去的友人或前人,这类诗歌多表现对死者的怀念及对其精神品质的歌颂。

   吊鉴湖秋女士(四首选一)   柳亚子

   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

已拚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

   碧血摧残酬祖国,怒潮呜咽怨钱塘。

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六日(7月15日),秋瑾因发动皖浙起义,失败被捕,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噩耗传来,诗人赋诗四章哭之。

诗赞扬秋瑾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对烈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悼念。

这首诗于昂扬的旋律中流露出哀悼深情,意浓情真,倍加感人。

    哭刘司户蕡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刘蕡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在策文中痛斥宦官专权,引起强烈反响。

考官慑于宦官威势,不敢录取。

后来令狐楚、牛僧孺均曾表蕡幕府,授秘书郎,以师礼待之。

而宦官深恨蕡,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卒。

对刘蕡贬谪而冤死,李商隐是极为悲痛的。

   诗人先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

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

言“中兴”而遭“冤谪”,可见蒙冤之深,难怪路人也在为之不平了。

诗人借路人之口谈论冤谪,不但表现了人们对刘蕡的同情和敬重,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宦官诬陷刘蕡的痛恨,对朝廷软弱昏庸的谴责。

接着引历史人物,写诗人对刘蕡之死的痛惜。

“迁”在这里是迁升之意。

西汉贾谊因遭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常向他询问政事。

孙弘,即公孙弘,汉武帝时初为博士,一度免归,后又举为贤良文学,受到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

“不待”即不及待。

两句是说:

空自听说昔年贾谊被召回朝廷,刘蕡却被远谪柳州,客死异乡,不可能象公孙弘那样再次被举,受到重用了。

此联用典妥帖,何焯特别称第四句“最为精切”(《李义山诗集辑评》)。

“空闻”、“不待”二语,顿挫有力,透出诗人深感怅惋痛惜之情。

   再如毛泽东主席悼念亲人和战友的几篇作品:

   蝶恋花 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 1963年12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

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

泣尽风檐夜雨铃。

   ⒊悼亡诗选景特点

   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残灯虚座、余墨遗芳

   这些物象作为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进入作品,便又构成一种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的美感形态。

   这些悼亡诗,多从细处、近处和静处进行描写,不仅给人以“斯人既已”的孤独感和“触物伤摧”的郁塞感,而且使人在时间颓然不流的错觉中产生一种难以自拔的窘促感,从中体味到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抚存感往”、“睹物伤神”

   ⒋悼亡诗的表现手法

   多在身临之境的基础上往回追忆,大抵回忆妻殁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

悼亡诗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还常书以“记梦”的形式。

这些作品多写与亡妻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

由于诗中的梦境“尽取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生。

   悼亡诗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还常书以“记梦”的形式。

《元氏长庆集》载元稹悼亡诗30余首,其中记梦者就有《感梦》、《江陵三梦》等7首;《梅尧臣集》中的20余首悼亡诗里,更有《梦感》、《椹涧昼梦》、《梦睹》等9首。

这些作品多写与亡妻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

由于诗中的梦境“尽取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生的法门,读来更觉情深意切,令人难忘。

   悼亡诗举隅

   和珅的妻子冯氏病故,和珅悲痛欲绝,做《悼亡诗》六首。

这里选取其中的片段。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

扬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

   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

凄凉寿椿楼,证得涅磐果。

   其二: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

   其三: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

今春花依旧,寂寞无人看。

   折取三两枝,供作灵前观。

如何风雨妒,也紫同摧残。

   和珅的这几首诗写得质朴无华,直指人心,将他悲痛的心情描画得淋漓尽致。

和珅安葬完冯氏后,下令将冯氏生前所居寿椿楼中的一切都按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他和儿子丰绅殷德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三、游仙诗

   ⒈游仙诗概述

   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

就其本义而言,这指的是企慕神仙生活或游历仙境的诗。

从现存材料看,最早以“游仙”作为诗的篇题的,是建安诗人曹植。

其后嵇康、张华、何劭、郭璞等均有游仙之作,后世遂把“游仙诗”视为一种专体。

   早在《楚辞》中已有抒写仙人轻举登霞的篇章。

如《远游》篇,将古老仙话传说诗歌化,通过“游”的描写以表现逍遥世界,抒发内心的忧思情绪,初具游仙诗的雏形。

不过,作为一种成熟的体裁,游仙诗的流行则是汉代以後的事。

魏晋阶段,不仅道人创作游仙诗,文人亦相继创作游仙诗,蔚然成一代诗风,故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梁朝萧统所编《文选》列“游仙”为文学体裁之一。

魏晋南北朝以后,尽管游仙诗不像此前那样兴盛,但作此等诗歌者依然大有人在。

像白居易、李贺等人仍颇具游仙之遗风。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⒉游仙诗常见内容

   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为主旨。

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⑴纯写求仙长生之意,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为主旨。

   这一类诗歌诗人对“游”的要求提高了,境界升华了,不停留在摒弃富贵、对抗仕途的思想、精神上,而要求完全超脱现实,彻底回归自然,不复关怀国家命运,不再拘束人生境遇,从而使隐逸具有仿佛美妙游仙的境界,如郭璞《游仙诗十四首(其二)》:

   青谿千余仞,中有一道士。

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借问此何谁?

云是鬼谷子。

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

   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

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

   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这诗生动形象地抒写了两个美妙邂逅的遐想。

前八句写清高超脱的隐居。

有道之士鬼谷子住在高高青谿山上,生活在清风白云之中,清高超脱,赛过游仙,仰之望之,不由敬慕,向往隐逸了。

因而来到青谿水边,就想起那位隐居在颍水南岸的高士许由。

据说唐尧要让位给他,他以为听见脏话,跑到颍水洗耳朵。

这样的隐士真是道德极其清洁。

正当诗人心向往之时刻,出现了更美妙的邂逅,后六句便写仙遇。

一阵西南风从天而来,水纹象鱼鳞般波动起来。

一位神女降临,回头向诗人微笑,那么欢快,露出美玉般的牙齿。

然而十分遗憾,那位撮合神人好合的媒人蹇修此刻不在,没有人可以做媒。

诗人怅惘了,游仙无路,黯然伤魂。

   ⑵愤世嫉俗之言,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游仙诗中最有价值的是那些借“游仙”之名,表现在现实中的不得意,抒发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的作品。

建安时期的诗人曹植曾写过一些游仙诗,这些游仙诗描写的虽然和现实相去甚远,但细加体味,它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的曲折的映照。

诗人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对社会、对人生的前途感到渺茫,于是,他只得借助道家思想,采用超人间力量的形式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摆脱尘世间的烦恼,求得精神的暂时宽慰,正如朱乾所说:

“游仙诸诗嫌九州锔促,思假道于天衢,太抵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落,故君子亦有取焉。

”如《远游篇》:

   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

大鱼若曲陵,乘浪相经过。

灵鳌戴方丈,神岳俨嵯峨。

   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

琼蕊可疗机,仰首吸朝霞。

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

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情歌。

金石固易敝,日月同光华。

   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

   曹植对神仙之事一直持否定态度,其《辨道论》即说“不信之矣”;《赠白马王彪》也说: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可见曹植的游仙诗,实际上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常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许多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诗中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写过一些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他在诗中把神仙世界描写得广阔自由,光明美好,为的是反衬出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黑暗和丑恶。

因此在该诗的最后写出了响彻千古的名句:

“且放白鹿(相传神仙喜骑白鹿)青崖间,胯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下面这首李清照的《渔家傲》,一反其清丽婉、幽怨凄恻之婉约风格。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下片是理解的关键。

“我报路长嗟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它隐括入律,只“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志与过程,语言简洁自然,浑化无迹。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空有才华而屡遭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在当时,她只能用写诗词来表现她的才能,但她又感到“谩有惊人句”。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惟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曹唐是晚唐一位大力写游仙诗的人。

《全唐诗》除所收九十八首《小游仙诗》外,还有一部分是以描写仙境及仙人活动的如《仙都即景》《题五陵洞五首》等十七首也属于游仙诗。

这些诗融爱情与道教神仙于一体,往往虚构仙界神话的长寿梦幻,表述生命短暂的忧患意识。

如《汉武帝于宫中宴西王母》:

   鳌岫云低太一坛,武皇斋洁不胜欢。

长生碧字期观署,延寿丹泉许细看。

   剑佩有声宫树静,星河无影禁花寒。

秋风袅袅月朗朗,玉女清歌一夜阑。

   以往的游仙诗把空灵澄澈的仙境作为追求长生与实现个人价值的寄托,看成相对于纷繁芜杂的尘世的理想的审美对象。

仙界的长生不老,永享富贵,是游仙诗人最高的审美理想。

曹唐生活的晚唐已无法提供产生这样梦幻的社会基础,对生命本体的忧患更趋强烈。

审美意识的内敛,仕举不顺的挫折,奔走诸幕的辛酸,使他更渴望通过虚幻仙界的长生神话,表达倍受压抑的人生理想和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

再如《小游仙诗》之三十八:

   忘却叫人锁后宫,还丹失尽玉壶空。

嫦娥若不偷灵药,争得长生在月中?

   这首诗以冷峭的笔墨叙述了嫦娥偷吃灵药成仙的神话,显然受到李商隐《嫦娥》影响。

先看《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晨。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中的女主人公立足尘世,以冷清孤寂的处境和通宵不寐揣想独处月宫的嫦娥永恒的寂寞和后悔偷吃灵药成仙的心理。

抒情的脉络是由人间到仙境,是李商隐人生苦苦追求终归失败的心灵体验,是对于超然于尘世之外的仙界的否定。

这首游仙诗却以赞许的口吻对嫦娥偷吃灵药羽化升仙的行为动机深表同情:

“嫦娥若不偷灵药,争得长生在月中?

”既然现实世界那么冷酷无情,只有在虚幻世界中寻找解脱,只要能获得精神满足,偷药成仙在所不辞。

用意比李更深曲,痛苦也更强烈。

虚幻的仙界乃是现实社会的反衬。

仙境也不是超越人世获得长生的理想乐土,当精神的解脱失去了依赖的社会基础后,希冀长生的任何努力也灰飞烟灭。

诗人只有徒发感慨,沉醉于一种虚假的心理满足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