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751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0.docx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0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

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1、诵读赏析法。

2、意象赏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使用:

1、多媒体课件。

2、电子白板展台。

3、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1、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电子白板上显示的诗句。

共同发现:

这些诗句都摘自“送别诗”,而且告别的对象都是朋友、恋人、亲人等人物!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诗人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一座桥!

诗人为什么要与一座桥告别?

又是怎样与一座桥告别的呢?

让我们在今天的学习中逐个解开这些谜团吧!

2、检查预习

1、请承担任务的小组同学派代表介绍作者。

明确: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

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

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

“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

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2、请承担任务的小组同学派代表介绍康桥。

明确: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3、请承担任务的小组同学派代表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

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

"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

,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

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4、请同学们在对诗歌及作者的初步了解上齐读课文《再别康桥》

5、纠正学生读错的音,明确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

浮藻(zǎo)漫溯(sù)

斑斓(lán)笙箫(shēng)

三、整体感知

1、播放《再别康桥》的名家朗诵,请学生在聆听中进一步体会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感情。

2、思考:

(1)你感觉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

 

明确:

(浓)(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

明确:

(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4、具体赏析: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经过“独立思考、合作研讨、小组展示”的环节来完成对这首诗的品读和鉴赏!

1、纵观全文哪两个小节读起来最相似?

在结构上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形式?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1)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创造了深邃意境。

2、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

 

明确:

(1)云彩,这是诗人作别的对象。

一般离别诗作别的都是人,这首诗作别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

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

同时比喻修辞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3)“榆阴下潭水”——“天上虹”,比喻手法的运用。

第二个比喻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

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5)青荇,“油油的”写出“软泥上的青荇”光润的样子、和悦的样子,营造出“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似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的意境。

“招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

等同于“逍遥”,有“自由自在”之意!

它不仅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

不能换成“轻摇”,因为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

(学生也可理解出“招引”之意,自圆其说即可)

(6)“柔波”、“水草”,重点在“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留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画面感、色彩感十足!

想象的魅力!

(8)“笙箫”,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

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

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

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

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康桥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注:

此处负责小组代表展示后,其他小组同学若有其他喜欢的句子想发表看法,要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允许大家各抒己见,教师要认真聆听,及时恰当地纠正或者点播,融入其中!

总结:

诗人选择了最能代表康河之美的黄昏到星夜的景物,如波光柳影,柔波青荇,榆阴清潭,满船星辉等,在重墨重彩的描写中突出一个“静”字,以自己无声的悄悄的告别来映衬康河宁静与和谐的美。

由此可见:

诗人对大自然充满了崇敬,他的心灵与大自然非常贴近,以及他对母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3、找出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者句子,并说明好在哪里?

 

明确:

(1)诗歌开头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结尾又连用两个“悄悄的”叠词,突出表现了自己对康河十分珍惜和依恋的感情。

康河给诗人最美的印象是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的喧哗去惊扰康河的宁静。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是承接上一句诗“但我不能放歌”而来的,因为诗人此时此刻连“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亦不忍,只好以无声的悄悄作为别离的笙歌。

在由波光艳影荡漾,水底青荇招摇,星辉斑斓组成的大自然的和谐中,只有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好的告别。

在这一句内,“悄悄”与“笙箫”亦成押韵,增加了语言的韵律美。

(3)“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则是“康桥今晚是沉默的”倒装,这一倒装不仅造成句与句的押韵效果,而且以“沉默”定义康桥此时的特性,再一次突出了康桥的宁静美,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注:

此处负责小组代表展示后,其他小组同学若有其他喜欢的句子想发表看法,要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允许大家各抒己见,教师要认真聆听,及时恰当地纠正或者点播,融入其中!

4、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赏析诗中的“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举例说明)

明确: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画面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对照课本)

A、押韵,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踮着地走路的声音。

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同时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节奏,营造了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5、当堂练习

1、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六、教师总结:

1、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2、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借助意象体会诗歌情感”的鉴赏方法!

更希望我们的心灵会因为诗歌而变得更为清澈,我们的生活也能因诗歌而更充满诗情画意!

七、本课作业: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再别康桥》这首诗。

(A级)

2、完成《习题册》中有关本诗的练习。

八、拓展阅读:

古诗的意象,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

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

(一)动物类

1、蝉 感身世,诉悲凉:

唐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痛别离,苦远游:

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就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唐卢殷《晚蝉》: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写蝉以声引愁,旅人行一程,飞蝉跟着鸣一程,似乎专与行人为难,写出了诗人一路走去一路愁苦的沉重心情。

2、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唐李益《春夜闻笛》: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3、杜鹃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在古典诗歌中它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词里借杜鹃之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4、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它又充当衰败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往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没。

                

5、黄莺 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二、植物类

1、柳 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李白《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2、梅梅有性耐寒的特点,诗人借以表达孤高,不谐流俗的品格,陆游的《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和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都是以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3、菊菊,傲霜之花,它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4、莲 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5、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6、芳草 以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以芳草喻所思之人:

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

 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

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