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2298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 有解析.docx

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2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有解析

课外文言文

(一)内容理解

(一)考纲要求

 1.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二)考题分析:

一般会采用选择或填空的考查方式进行判断考查;也会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在中考中的地位:

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一般在中考试卷的第13题,4分左右。

2.主要考查能力:

对文言文的理解,并且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其写作意图、原因或理由等。

解析:

(1)这种题型要充分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然后把握文章的内容。

(2)要审清题目,一些题目需要用原句回答(不能少答,不能多答)。

3.常考题型:

(1)注意“具体体现”类问题。

(2)原因类,“根本原因类”问题。

(3)“写作手法类”问题。

(4)具体情节的分析与概括题。

(5)道理启示类。

(三)答题技巧

答题步骤: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1)先抓住标题:

一般讲,如果有标题的寓言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标题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2)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看看哪一部分比较特殊,就尽量抓住展开,通常来说,起因很重要,因为有因才有果,有时候过程也非常重要。

(3)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

(4)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

(5)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归纳中心可选择不同的切入口。

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

寓言抓住故事中最夸张最不可能的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讽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总结出要告诫人们的道理。

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解题方法:

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题目类型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

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

方法二:

这一过程称为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方法三:

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

(如《黔之驴》可以从老虎和驴子的角色得出不同的结论。

(四)易错点分析

1.一般是读懂文章,但缺乏概括能力,力不从心;

2.会因为理解能力的不够或偏差,分析不清楚文本情节的主要内容所反映的中心。

解决建议:

所以我们首先积累一些启示类的概括语言,然后再通过文本分析来训练对于文本中心和内容的判断的训练。

(五)拓展常见的道理启示

处事待人

1.给别人提意见,要讲究方法,使他人心服口服。

或者:

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1)爱听好话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要严加防范。

(2)奉承拍马是小人的伎俩,我们要时刻提防。

4.有时用善良和宽容来感化身边有错误的人,或许会更有效。

5.人和人之间交往不能仅仅为利,应该讲究信用。

6.要珍重眼前的真实的人与事,不要妄想得到不切实际的东西。

(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善如流;知错能

改,善莫大焉!

7.不懂装懂,盲目模仿;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要清醒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8.人有宽容之心就会受到大家的尊敬。

9.背弃诺言没有好下场。

或:

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他人,出尔反尔。

10.为人子女一定要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11.劝谏卫侯要任用苟变这样的人才,取其之长,弃其所短(切不因别人的短处掩盖其长处)

12.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

(或如果环境险恶,人们也会裹足不前)

讽刺批判

1.讽刺那些一味教条,不知变通的人。

2.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

3.讽刺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4.通过讽刺XX的吝啬,告诫人们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

5.自私自利,聪明反被聪明误。

6.讽刺了因小失大的愚蠢行为(或:

凡事要考虑后果,不能盲目行事;解决问题要注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

做事不能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解决问题要三思而后行,找到最佳方法)。

实践真知

1.做事要学会克制,懂得三思而行。

(鲁莽从事要不得)。

2.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自然规律。

过犹不及。

3.做任何事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4.做事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

5.观察事物要细心(或细小的错误也会影响真实性;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等)。

6.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

7.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的策略。

8.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

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9.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10.人生路上,要懂得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或:

遇到困难或挫折,要学会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

11.凭一己私利为人处世,最终受害的反倒是自己。

12.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给自然界的动植物一片自由的天地。

或家长、学校、社会注重孩子教育,则不能

束缚他们,要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13.凡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例题

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

乃命羿曰:

“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

“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

”傅弥仁曰:

“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

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注释:

①羿,即后羿,传说中的人物,擅长射箭。

【译文】

夏王让后羿把箭射在一尺见方、靶心直径约一寸的兽皮靶心上,于是告诉后羿说:

“请射吧!

射中了,就送给你万金作为奖赏;射不中,就收回你的千户封邑。

”羿听了夏王的话,脸色变化不定,气息急促难平,神情十分紧张。

于是弯弓射去,没有射中,第二箭再射,又落了空。

夏王问付弥仁:

“这个后羿,从来都是百发百中,而我今天和他定约了赏罚条件后,他却射不中了,为什么呢?

”付弥仁回答道:

“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情绪波动影响了他的射技,万金厚赏造成了他的心理包袱。

人如果能做到不计较得失,把赏罚置之度外,那么谁都能成为无愧于羿的神箭手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乃命羿曰()

(2)更射之,又不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个地方预示了后羿难以射中,请摘录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其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命令

(2)再(次)

2.这个后羿,射箭没有射不中的,但是给他定下赏罚的要求,就射不中靶子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致意思对即可。

重点词“斯”、“发”、“的”)

3.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

4.一个人无论水平有多高,只要患得患失,就难以成功。

或:

做事情不能患得患失。

如果答“做事情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成功”也可。

如果仍然在谈射箭,不给分。

(用自己的话回答)

4.解题思路

读懂文章,后羿之前的表现,接到王命的后表现,“中”“不中”;

傅弥仁的评论;结合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羿的表现如何;

结合现实中的例子,奥运会冠军要得冠应该要有什么条件:

实力+心态。

(温馨提醒:

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来理解这一道题的寓意。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

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有人上章言:

“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帝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诏曰: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②诮③大司马④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今人咸知异之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

人名,汉代名将。

 ②玺书:

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

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③诮:

责备。

 ④大司马:

官名。

【参考译文】

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

有人上奏章说:

“冯异威势权力很大,百姓归心,称他为‘咸阳王’,陛下应该防范他谋反。

”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

冯异上书谢罪,光武帝下诏说:

“将军对于国家,恩情犹如父子,有什么嫌疑,何必害怕呢?

”等到冯异大败了敌军,许多将领想要分掉冯异的战功,光武帝下诏斥责大司马以下的官员,称赞冯异的功劳如同山丘那样高。

现在人们都知道冯异是一员名将,然而没有君主的贤明,必定遭到谗言的陷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冯异定关中定

(2)号为咸阳王号

2.对画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冯异上奏章谢罪B.冯异上奏章感谢

C.冯异写私信谢罪D.冯异写私信感谢

3.“必困谗口矣”中的“谗”指的是  和。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4.下列作为本文标题,最恰当一项是()(2分)

A.光武帝知人善用B.光武帝不听谗言C.光武帝任人唯亲D.光武帝唯才是用

【答案】(12分)

1.

(1)平定

(2)定国号或取名号(每格2分,共4分)

2.A(3分)

3.说冯异有谋反之心(1分)想要分掉冯异的战功(1分)

4.B(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能够灵活运用。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

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句中的关键词有“书”奏折的意思。

“谢”是谢罪的意思,故选A。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全文意思。

结合冯异军功较大,战功赫赫分析。

谗言有两种意思,一是功高震主,有谋反之心;二是分冯异的功劳。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全文意思。

结合“诏曰: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分析,光武帝没有听信谗言,故选B.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③。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

“牛羊无用,徒縻④军。

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⑤。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

“蕃军⑥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⑦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玮又使人谕之:

“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

“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

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镇戎:

地名,宋时边地重镇。

知镇戎军日:

主管镇戎军队的时候。

 ②虏兵:

敌军。

 ③部伍:

兵士的队伍。

④縻:

束缚。

⑤候:

侦察。

⑥蕃军:

吐蕃军队,即上文“虏兵”。

⑦少选:

一会儿。

⑧痹:

麻痹。

⑨阑:

残,尽。

参考译文:

曹玮主管镇戎军时,有一次和敌人交战,刚刚取得初步胜利,探子回报说敌人已经走远,于是曹玮就命令部下驱赶牛羊辎重等战利品班师,为此整个队伍秩序大乱,不成阵营。

看到这个情形,有部属深感忧虑,对曹玮说:

“战场上牛羊能派上什么用场呢,不如放弃这些东西,赶紧整饬部队纪律回营去吧。

”曹玮不予理睬。

西蕃族士兵本来已经撤退到几十里外,(敌军)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贪图牛羊这些小利)而军容不严整,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

曹玮的部队行军缓慢,沿途见到一处有利的地形,干脆停下来准备回头反击西番进攻。

西蕃兵快到的时候,曹玮派人迎上去告诉他们说:

“你们行军这么长的时间,一定人困马疲,我不想乘人之危,你们不如先休息一下,我可以稍候片刻再与你们决一死战。

”西蕃士兵正为疲困忧虑,听此一说,无不面露喜色,主将令队伍排好阵形,就地休整。

过了好一会儿,曹玮才派人通告:

“如果你们休息好了,就放马过来吧。

”于是,对阵双方都鸣金击鼓开始了杀伐,一个回合下来,把西蕃兵打得落花流水,曹玮这时才命令手下将士放弃牛羊战利品回师。

他慢慢地对手下人解释道:

“我知道西蕃兵疲惫不堪,于是故意装出贪图小利的样子引诱他们。

等他们果然上当又追回来时,差不多又要行军近百里路。

这个时候,如果让他们鼓足余勇即刻交战,胜负之数犹未可知;可是他们是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人,这时候如果稍稍休息一下,就会下肢麻痹,无法站稳,人的精气神也会比较低迷,我就是用这个办法取胜的。

1.解释加点字。

(4分)

(1)徐谓其下徐()

(2)比其复来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原文中的动词填空,表现曹玮“一战大破虏师”过程。

(3分)

()敌,()敌,()敌,(破)敌

4.请简述划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慢慢地,缓缓地(2分)

(2)等到(2分)

2.(敌军)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贪图牛羊这些小利)而军容不严整,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3分)

3.诱待痹(3分)

4.本句交代了部下对曹玮下令携带牛羊而使军队不齐整的现状担忧,并予以劝解。

从侧面表现了曹玮巧于谋略,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分)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比”:

等到。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慢慢地,缓缓地”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利”:

贪图……之利。

“师”:

军容。

“遽”:

立刻。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梳理曹炜“一战大破虏师”的过程。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为诱敌;“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为待敌;“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为痹敌。

按以上分析填空即可。

4.考查语句的作用。

首先要准确理解词意、句意。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

‘牛羊无用,徒縻军。

不若弃之,整众而归’”,这句话是对曹炜的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部下对曹玮下令携带牛羊而使军队不齐整的现状担忧。

从侧面表现了曹玮的足智多谋。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与精神风貌。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11分)

宣曲任氏之先①,为督道仓吏。

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②仓粟。

楚汉相距③荥阳④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⑤,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

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

富者数世。

然任公家约:

“非田畜所生,不衣食。

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选自《史记》

【注】①先:

先祖。

②窖:

物品储存在地洞里。

 ③距:

通“拒”,指两军相持。

 ④荥阳:

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

 ⑤米石至万:

一石米价达到一万钱。

参考译文:

宣曲任氏的先祖,是督道仓的守吏。

秦朝败亡之时,豪杰全都争夺金银珠宝,而任氏独自用地窖储藏米粟。

后来,楚汉两军相持于荥阳,农民无法耕种田地,米价每石涨到一万钱,任氏卖谷大发其财,豪杰的金银珠宝全都归于任氏,任氏因此发了财。

一般富人都争相奢侈,而任氏却屈己从人,崇尚节俭,致力于农田畜牧。

田地、牲畜,人们都争着买便宜的田地和牲畜,唯独任氏买价格贵质量好的。

任家数代都很富有。

但任氏家约规定,不是自家种田养畜得来的物品不穿不吃,公事没有做完自身不得饮酒吃肉。

以此做为乡里表率,所以他富有而皇上也尊重他。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为督道仓吏()

(2)不衣食()

2.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都争着买便宜的田地和牲畜,只有任氏认为买贵的才是好的。

B.人们都争着买便宜的田地和牲畜,唯独任氏买价格贵质量好的。

C.人们都争着便宜卖掉田地和牲畜,只有任氏将其卖出了高价。

D.人们都争着便宜卖掉田地和牲畜,唯独任氏将其高价买下。

3.从选文看,“主上重之”的原因是

(1)

(2)(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

1.(4分,2+2)

(1)担任(做)

(2)吃

2.(3分)B

3.(4分,2+2)(任选两个角度回答,答对一点得2分)

(1)任氏有远见,经商理念与众不同;

(2)即使富甲一方,仍生活节俭;(3)对家人和自己要求严格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词类活用词,食:

动词,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

重点词语有:

争取:

争夺。

贾:

便宜。

贵善:

价钱贵而质量好的。

故而选B。

3.(本题算是人物形象+内容理解的综合题)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如:

“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

”“任氏独取贵善。

”“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可知任氏有远见,经商理念与众不同;生活节俭;对家人和自己要求严格。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12分)

郑人爱鱼

郑人有爱惜鱼者,列盆庭中,实水焉,得鱼即生之。

鱼新脱网罟①之苦,惫甚,浮白而喁②。

逾旦,鳍尾始摇。

郑人掬而观之,曰:

“鳞得无伤乎?

”未几,糁麦而食③,复掬而观之曰:

“鳞得无伤乎?

”人曰:

“鱼以江为命,今处以一勺之水,日玩弄之,而曰‘我爱鱼,我爱鱼’。

 鱼不腐者寡矣!

”不听,未三日,鱼皆鳞败以死。

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君子曰:

“民犹鱼也,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

”  

【注释】①罟(gǔ):

捕鱼的网。

②喁(yóng):

,鱼口向上,露出水面。

③糁(sǎn)麦而食:

喂食饭粒和麦屑。

参考译文:

郑国有个爱鱼珍惜鱼的人,排放盆子在厅堂之中,装满水。

得到了鱼就养着它们。

鱼刚脱离网的困苦,很疲惫,浮到水面咭咭地喘息。

过了一天,鳍尾开始摇摆。

那郑国人捧出来看着说:

“鳞没有伤吧?

”没多久,喂食谷末和麦麸,又捧出来看着说:

“鳞没有伤吧?

”有人说:

“鱼凭借江水为活命之所,遇上这样呆在一勺的水中,每天玩弄它,还说‘我爱鱼我爱鱼’,鱼不腐烂的少啊!

”那人不听。

没过三天,鱼全都磷片脱落而死,郑人才后悔没有听那个劝告人的话。

君子说:

“人民像鱼一样,现在治理人民的人,都是郑国人吗?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得鱼即生之

(2)郑人掬而观之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郑人开始后悔不应听取有些人的话B.郑人才后悔没有听那个劝告人的话

C.郑人开始后悔不用或不听别人的话D.郑人才悔恨听有些人的话是错误的

3.郑人哪些行为直接导致了“鱼皆鳞败以死”的结局?

作者借这则寓言想说的道理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养活

(2)仔细看

2.B

3.用水盆养鱼,鱼生存空间小,又每天玩弄鱼统治者不能口称爱民,实际将民众当成自己的玩物,随意摧残。

或:

统治者应该给予民众合适的生存环境和治理方式。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生”,古今异义,今义为“产生”,古义为“养活”;“观”,一词多义,有“看,仔细看”“景观”等意,这里的意思为“仔细看”。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要在正确翻译和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逐项分析。

重点词语有:

始,才;不用,没有听取;或人,那个人;言,话。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列盆庭中,且实水焉”写他用水盆养鱼,鱼生存空间小;“郑人掬而观之”“复掬而观之”写他每天玩弄鱼。

“鱼以江为命,今处以一勺水,日玩弄之”概括写出了他的这两种行为直接导致了“鱼皆磷败以死”的结局。

把握寓意,要结合文章的关键句子。

“民犹鱼也,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

”点明了寓意,即统治者治理国家应该有恰当的治理方式,应该给予民众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而不能只是口称爱民,实际将民众当成玩物,随意摧残。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2分)

杨时字中立,南剑①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

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河南程颢与弟颐②讲孔、孟绝学③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④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

“吾道南矣⑤。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⑥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