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4703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docx

34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高考趋势展望

本专题是对高一地理知识的概括总结和人地关系的理论升华。

时代的要求,决定了本专题在高考中的份量和地位,它将结合许多人类生存的问题,联系区域的、自然的、人文的地理知识在高考试题中占相当的份额。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对本专题的考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问题。

当今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发达国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

为了使人们对此了解,有深刻的认识,从我做起,近年来,在高考中多次考查这方面的内容。

如2000年、2002年高考中,以读图、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2)上海市的人口城市化问题。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近年来,表现出的人口城市化问题更为严重:

如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人口老龄化严重,所以上海市人口问题成了高考出现的重点。

如2000年、2001年、2002年,上海市在高考中考查了这方面内容,多以读图分析题出现。

(3)城市化进程的考查从90年代起,注重读图分析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

2000年广东卷第12题以地图形式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2000年上海卷第24题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都进行了比较考查,这也反映了高考不回避重点问题的原则。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途径这一问题目前反映在高考试题中,城市环境问题的考查已不再将城市工业的布局作为重点,而注重于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上。

如2000年广东卷第26题、2002年全国卷第13~14题。

分析今年高考试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命题的发展趋向是:

(1)人口这部分知识的考查将以学科综合的考查为主,以人口为切入点,引起其他政治、历史的有关知识,更多地从综合的角度来出题;

(2)结合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分布的地域特征,具体分析某个问题或几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防治对策;(3)重视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考查;(4)通过对有关数据、图表资料的分析,揭示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5)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行为作出分析和评价;(6)命题思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或以问题—原因—影响—对策,或以多个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设计,体现开放性、时代性特征。

●知识要点整合

1.人口与环境

人口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过去大大增加,但人口数量的变化,素质的提高及人口迁移和分布的改变,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

人口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要求考生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了解人口数量是如何受环境影响的,了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多少越来越以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为主。

(2)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为人口素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决定性影响。

(3)人口迁移与环境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讲的重点,是考试的必考内容。

2.人口问题的突出表现

所谓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

主要的突出问题是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

(1)人口迅速增长的后果:

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人口过快增长将产生一系列的深远影响。

①粮食供给不足。

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粮食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

按人口平均的粮食消费水平不仅低下,而且呈下降趋势。

粮食问题已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

②就业问题严重。

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偏低,劳动力供给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与有限的就业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③人民生活贫困化。

突出表现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低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愈拉愈大。

在农村有大量赤贫农民,在城市有大量贫困人口。

④妨碍人力资源形成。

当今发达国家有95%的妇女能够进入中等学校,享有教育和培训以及医疗保健的机会。

但是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妇女入学率低,就业无保障,难以获得医疗卫生服务。

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人口迅速增长,以及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包括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范围越来越大,水资源严重短缺,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等。

(2)世界人口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于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造成了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如:

①就业困难,失业队伍扩大。

②房屋紧缺,居住困难。

③交通拥挤,车祸频繁。

④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犯罪率高。

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研究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犯罪率和城市的大小、人口密度的高低成正比关系。

⑤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工厂林立,企业拥挤,与人争地盘、争空间、争水面,污染大气和水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占用了大片质量好的耕地,破坏了生态平衡。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人口过度老化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由于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这就挤掉一部分本来可用于经济建设和教育的费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人口老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其次,人口老化必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

再次,老年人口增多,由于收入相对降低,提供积累率不高,也会使消费结构不变,经济停滞。

③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

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精神孤独问题,都会形成各种社会问题。

3.发达国家有环境问题吗?

答案是肯定的,发达国家也有环境问题。

恩格斯曾说: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内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

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么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这一段话,十分形象地表述了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再例如,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居民取暖燃煤中含硫量高,排出大量的SO2和烟尘,又遇逆温天气,5天内死亡4000人,历年共发生12起,死亡近万人);1955年日本的四日事件(工厂大量排放SO2和煤粉,并含钴、锰、钛等重金属微粒,患者出现哮喘等症状,并发生死亡事件)。

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才使这些国家现在的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这也说明了,经过治理,环境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4.以联系的观点正确认识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发展对策

5.正确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工业化速度迅速,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落后等,中国的环境问题无论是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都表现得比较严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由之路。

●精典题例解读

[例1](2000年广东,38)下图为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命题意图】本题在于考查学生的推断、评价及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了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和防治建议。

【易错分析】防治建议往往答不全面。

【解题思路】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试题要回答的内容。

其次,认真阅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图,弄清其含义及各部分的因果关系。

第三,根据图示线索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其成因。

最后根据环境恶化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题目告诉我们:

由于全球变暖,引起蒸发增加、地温上升,造成冰川萎缩,土壤水分条件恶化,使得长江上游的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部分河段河流干涸,水量减少,环境恶化。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压力,滥捕野生动物,使得老鼠的天敌减少,鼠类增加,大量吞食草根。

为了消灭老鼠,人们投入毒药,反而误害了部分其他动物,使得老鼠的天敌更少,加上自身繁殖快,老鼠疯狂地破坏草地。

同时迫于人口的压力,人们过度放牧,增加载畜量,造成草场沙化。

而河流干涸,加剧了草场沙化,就形成了长江源区环境的恶化。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只要能识别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让考生提出防治的建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严禁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等,使考生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社会。

【答案】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

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的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每况愈下,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

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被破坏;鼠灾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放牧,是破坏草被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

制止对有益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例2](2002年上海,49~51)当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或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不相适应时就会出现各种人口问题,读图1-12-1回答

(1)~(3)题。

图1-12-1

(1)读“中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

1994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______________,当年非农业人口数是______________亿,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

(2)从“中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中截取1960年至1990年30年间非农业人口变化资料,完成下列表格的相应曲线图

年份(年)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全国人口(亿)

6.6

8.3

9.2

9.9

10.5

11.4

非农业人口(亿)

1.4

1.3

1.3

1.4

1.7

3

非农业人口比例(%)

21

18

16

17

21

26

(3)人口增长过快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根据下列表中数据,分析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

A.;

B.。

世界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A.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0.24

0.08

0.76

0.87

B.1998年人均GDP(美元)

5020

775

31520

2300

读“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图(图1-12-2),我国人口还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这种现象已有显著改善。

我国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

(台湾省资料暂缺)

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

图1-12-2

【命题意图】本题以当今世界上的热点——人口问题为素材,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

【易错分析】“中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要分清楚各条曲线所代表的含义及要回答的问题,易出现混淆的现象。

【解题思路】本题以当今世界上的热点——人口问题为素材,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

(1)读坐标图,首先要看明白纵横坐标的含义和图例差别,然后根据试题要求,在图中找出相应的坐标点。

该小题属于单纯的读图分析题,难度较小。

(2)该小题具体考查读图、填表、绘图能力,填表题较容易,只要能从图中读出坐标点即可。

绘图时,应该先确定坐标点,再用平滑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3)该小题考查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弄清题干的要求后再回答问题。

例如,第一问要求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我国的人口问题,第二问要求根据图中数据分析……,二者的侧重方面是不一致的。

【答案】

(1)11.21‰3.428%

(2)

年份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全国人口

7.3

非农业人口

2.2

非农业人口比例(%)

15

(3)A.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仅占世界人均数的1/3B.我国人均GDP远低于世界人均GDP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与实现现代化要求不适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例3](2003年江苏,3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各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本题的主要错因。

【解题思路】

(1)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是由于氟氯烃过量排放而致,全球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酸雨是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与水汽结合而成的,森林锐减是由于人类滥伐森林导致的。

(2)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源,③发展(经济)问题。

(3)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答案】

(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例4](2003年上海,51~53)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比较图1-12-3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

(1)~(3)题。

图1-12-3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相同点:

①;②;

③;④。

不同点:

①;②;

③。

(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点:

①;②;

③。

不同点:

①;②。

(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命题意图】本题立意在于考查学生读图能力、比较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考查是用比较法分析中国与美国的西部地区。

【易错分析】本题作为2003年高考上海卷压轴题,既联系了当前西部开发的热点问题,又是以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设计题目。

题目综合性强,难度大,如考生没有扎实的基础和清晰的思路,不能与历史知识相联系,很易出错。

【解题思路】

(1)题所考查知识点不难也不偏,但关键在于从哪四个方面比较两国差异、题目要求是比较自然环境特征,而自然环境则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资源四个方面,而地理位置又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只要抓住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从容做答。

(2)题的思路则在于影响一个地区开发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资源、能源状况,交通状况及自然特征。

抓住这几个方面,就可得出准确答案。

(3)题则要求学生要有开阔的思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中国西部开发无外乎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及保护环境的措施。

由此为基础,再联系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就可得出相应答案。

【答案】

(1)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相近(或均位于温带、亚热带)

濒临海洋

地处内陆

地形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山脉南北纵列分布

山脉东西走向为主

气候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缺失大陆西岸气候类型

资源

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

缺少稀土、铁等矿产

有稀土、铁等矿产

(2)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有利

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西濒太平洋,海运便利

利用铁路(或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

不利

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3)①立法管理:

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

②保护环境:

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③农业:

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工业:

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

⑤交通:

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

⑥城市:

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

●3+X综合向导

一、科内综合

环境问题包括的内容比较广,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都包括其中。

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们应联系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分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因为一些环境问题的分布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但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各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不一,环境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如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以及我国沿海与内地、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差异等。

这些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与之相对应的治理措施也有差别。

学习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地分析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寻找切合当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跨科联系

1.联系政治、历史、地理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环境问题涉及地理、化学、生物、历史(各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制订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政治(哲学原理、经济常识、政府的职能)等学科知识。

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以及采取什么措施保护环境,是各个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内容。

2.运用政治、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分析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一个由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一场深刻的思想和行动的变革。

我们认识可持续发展,就要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表现等方面,用历史的观点、辨证的观点,认识人是人地关系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从而提高和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三、综合演练

结合世界人口的现状,做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各题。

(1)1999年世界总人口已突破_______亿,人口超过1亿的亚洲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美洲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解放后,著名的经济学家________________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了要大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由于当时缺乏认识,直到________________年代,我国才对控制人口增长有了统一认识,并实行了________________政策。

(3)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数目最多的省区是()

A.辽宁B.山东C.河北D.黑龙江

(4)世界人口增长大大加快的时间是()

A.16世纪以前B.18世纪以后C.20世纪以后D.16世纪以后

(5)在我国农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较为突出,你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办法是什么?

(6)近年来,我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方面加大了力度,试用有关政策常识分析其必要性。

(7)“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人们对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形象说法,试用经济学有关知识评价这种现象?

【解析】前4问考查学生的识记。

第(5)问从普及人口科学知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生产,兴办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民老有所养两方面来回答,第(6)(7)问从有关的政治知识来回答。

【答案】

(1)60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巴西

(2)马寅初70计划生育

(3)A

(4)B

(5)①普及人口科学知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倡优生优育。

②发展生产,兴办社会保险事业,关心老年人生活,使农民老有所养。

(6)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基本国策,国家机构落实这一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进步。

(7)①这是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结果。

②但如任其长期存在,则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③为此,首先要靠经济落后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提倡地区间的相互支援与合作,特别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