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79114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共25页)16800字.docx

乌镇的导游词范文

   

  XXXX年乌镇导游词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

&;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

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

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

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

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

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

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

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

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

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XXXX年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

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

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

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样。

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

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

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

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

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

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

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

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

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

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

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XXXX年度以上才行。

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

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

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

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

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

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

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

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

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

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

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

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

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

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

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

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

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

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

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

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

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

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

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

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

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

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

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

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XXXX年多年的历史。

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39码的样子。

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

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

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

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

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

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

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

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

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

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90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

因为这位老人家10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

  乌镇英文导游词

  ,ur,.,-e-ge.i''&;&;.

  1,300XX,().',,es,,..

  ,.hs,--ge-..,,,-.

  --,-..,,...

  -ce,90.&;&;;,-,-.d,,'&;.

  250n.,he&;n&;,&;&;,15..wn,.

  ,.,.,..

  .&;&;.-d,-'t.

  ,'.()m,l.(,').,.

  ,.e.,.

  ,.,.,-.,.

  ,...

  乌镇导游词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

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XXXX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

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

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

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

乌镇的建镇史有XXXX年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

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XXXX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乌镇景区是1月1日正式开放的,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

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

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

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300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XXXX年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XXXX年的人口。

望过去非常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江南百床馆

  了各位领导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江南百床馆,顾名思义就是从江浙一带收集过来的各式各样的古床。

这个老宅子是当地姓赵的一个大户人家,七进深的一个老宅子。

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张床是我们这个展览馆当中年代最久的一张床:

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至少有400年历史了,明式家具简洁大方,用料讲究,整张床都是用黄榉木所做的。

接着我们住里进,里面有一张是百床馆中的镇馆之宝,拔步千工床。

  在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床,为什么说是千工床呢?

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个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时间了。

雕刻之精致也谓之巧夺天工。

此床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时以108为吉祥数,而且此床为新婚床,加上一对新婚夫妻刚巧凑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了,此床占地面积达六个多平方,共有四进深,第一进是换鞋处,第二进是更衣室,第三进是放马桶箱的,在古代称它为子孙桶,就是现在家里的卫生间了。

最后一进是主人睡觉休息时所用的,设备这齐全相当于现在的套房。

在这床上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悬挂在空中的那块木牌了,是以前做床的木匠送给那床的主人的,相当于现在的一张贺卡,还有一种说话,此牌就好比咱们现在住酒店挂在门上的请勿打扰牌哦

  看完千工床再往里走,在这一进可以看到的是三张风格一样的床,是属于中西合璧的,在床两边还有两个罗马柱是西式的,在床挂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国的古代是国花代表富贵,还有葡萄和双喜,葡萄是多子多孙,多子多福;双喜是中国人结婚时用的代表喜庆。

也就是说这床也是当是时结婚时所用的喜床,而这床是民国初留下来的,材料是红木做成的。

  那刚才我们看的大部分都是双人床,接下来往里走可以看一下两张小姐床。

首先我们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匾架子床,它是以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所睡的,虽然是小姐床,但是这张床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将的图案,可以说这位小姑娘她是不爱红妆爱武妆,是属于花木兰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非常高,抬头可以看到有两行,&;双手要捞天边月,一石击破心底天&;。

在这张床上还雕刻了蝙蝠的图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狮子还起到了避邪的作用。

旁边是清代的小姐床,这张小姐床的颜色比较亮丽是红颜色,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银子漆,床上的人物都是镀金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藤榻,也可以称之为&;罗汉床&;,它就像现在人们家里的沙发,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抽烟等等,你看它还配有床几,根据需要可拿下来也可以放上去的。

在&;罗汉床&;的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两张姐妹床,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姐妹床并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由于这两张床是我们当地同一个木匠师傅制作的,风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们放在一起展出所以命名为&;姐妹&;床。

你看中间&;鸾凤和鸣&;四个不就是代表了夫妻恩爱吗?

  江南民俗馆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另外一户人家金家厅,在这里展出的是有关于乌镇当地的民俗民风.首先我要参观的是衣俗厅,有关于民国三四十年代的江南一带的人物的穿着。

在这个橱窗中我们看到的男女的穿着是当时那个年代较为普遍的,女子穿着以旗袍为主,而男子则穿上长衫,礼帽配西裤、皮鞋,这也是当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表现吧。

在这边的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的四个人,从衣着服饰可来判断其身份,里面坐着的是账房先生,淡色短衫长裤的是当时的文人或小商人的穿着打扮,而头戴乌毡帽的则是劳动者,蓝色长衫的则是伙计的形象。

在我们身后的这个橱窗中看到的是民国时期的西服,学生装及中山装。

学生装是由西服演变而来,也是日本制服的改良,简便不用戴领带。

中山装是由学生装演变而来的,民国18年由国民党政府定为国家制服。

四个口袋,分别代表&;四维&;:

礼、义、廉、耻。

袖口上三个扣子表示国民党三民主义:

民主、民权、民生。

再往边上过来看到的历史照片是茅盾和家人穿着的介绍,从服饰来看,茅盾也是出生于小康家庭的书香门第,待会我们会去茅盾纪念馆和故居参观;再这边看到的是三十年代的妇女时装;边上橱窗中看到的是清代汉族女子的穿着袄裙及满人所穿的旗袍,旗袍也是旗女之袍的简称。

到了民国时期,旗袍也已经西化了,线条趋向于全身的裁剪了。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岁俗厅,这是当地人每年的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一个仪式,中间桌子上摆放的都是接财神所需的供品。

头桌是水果,用到的有甘庶、桔子、苹果、寓意了甜甜蜜蜜节节高高;二桌是糕点、菱角,代表了称心如意,财源广进;三桌是三牲,猪头、雄鸡、鲤鱼,但是整个仪式最特别的是中间吊起的这条鱼,这鱼当地人在接完财神后要放生,放生的鱼就是代表了年年有余。

  看过了当地人接财神的展厅后,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节俗厅,中间的是斋月堂。

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都要祭拜月神,祈求全家子孙团圆。

两边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习惯:

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立夏称人、端午粽子、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九登高、冬至祭祖、腊月小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展厅比较喜庆了,是乌镇人以前结婚的仪式。

展示了民国年间新婚夫妻拜天地的情景。

中间是个喜堂,供奉了送子观音像,观音前面所放的是:

红枣、花生、桂圆和荔枝,象征着早生贵子。

这两位身着大红喜服的就是新郎新娘了,新娘旁边所站的就是能说会道的媒婆了,新郎身后的胡须长长的老先生则是主婚人司仪了。

坐着的两位是新郎的父母高堂,按男左女右坐在那里。

民间的婚嫁风俗向来很讲究,在司仪的主持下: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乃夫妻交拜。

行礼之后,用两家各出一条的红绸带结成同心花球式的牵巾,新郎新娘各牵一头,新郎面对新娘倒行将新娘缓缓牵入洞房!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先由媒人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己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因此二人未曾认识,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是最后入洞房后新郎所去揭开的,当然不可直接用手,得手持一杆搁在如意之上的称,挑去红盖头,喻意为&;称心如意&;!

屋子右边所放是以前新娘子出嫁时的嫁妆了,有子孙桶、漆盒、绸盒、樟木箱、澡盆、饭篮等,

  对面还有以前女孩子出嫁时坐的花轿,因为传统的婚育观念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出嫁了,而且南方的姑娘长得娇小玲珑,所以花轿很小,四人抬的。

另外还有三个条箱,用于放丝绵被的。

乌镇的女孩子出嫁时,连被子一并都要嫁入男方家的。

  最后一个展厅就是寿俗厅了,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比较强,祝寿讲究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说逢九做比较隆重。

六十大寿是在五十九岁时做的,中间桌子上摆放的是做寿用到的东西,三尺三的长寿面,取其长长久久之意,还有乌镇特色糕点定胜糕。

正堂中供奉了福、禄、寿三星。

两旁分别挂有百福,百寿图和麻姑献寿等图案。

  高公生糟坊

  走过传统居民区,接着便来到了传统作坊区。

  乌镇特产很多,除杭白菊、姑嫂饼外,还有三白酒也是其中之一。

古时民间的作坊大都以前店后坊的格局布置。

接着请大家随我往里走。

  乌镇的三白酒历史悠久,早在朱元璋登基做皇帝时,就有浙江的官员把三白酒进献给朱元璋。

他喝过之后大加赞赏,封为贡酒。

从此三白酒的作坊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但是直到清朝同治11年(XXXX年),向工部申请,朝廷才颁发公文。

从此,高公生糟坊正式挂牌营业。

  之所以称它为三白酒,是因它的原料所命名的。

白米、白面、白水。

即由糯米、小麦和地下深井水经过二次发酵、二次蒸馏所酿制而成的粮食白酒。

酒精度55度。

  三白酒制作方法复杂,大致如下:

  先把糯米放在大缸中加水浸泡,一般需要十二小时,然后用木桶装上糯米蒸熟(约半个小时)。

蒸熟后用冷水淋凉,倒入大缸中,拌入酒曲粉。

每缸中大约放入四桶,然后把饭压紧,在中间挖一个小洞,盖上盖子进行发酵,二、三天后,在小洞中

  有酒浆溢出,此时前发酵已经完成。

  前期发酵完成后,在缸里加水至缸口,同时再倒入一桶刚蒸熟的饭,密封进行主发酵。

一个星期后进行开耙,用木耙把发酵过的米饭上下搅拌均匀,去除二氧化碳,再密封继续发酵。

48小时后把缸里的酒酿装入酒坛进行后期发酵。

四、五个月后进行压榨,把酒糟和酒水分开,其酒水放入蒸馏箱。

架上铁架,上面铺上小麦粉和糯米进行蒸馏。

出来的酒分为酒头、酒中、酒尾。

然后去头掐尾,酒头和酒尾放开,与下次压榨出来的酒水一起再蒸馏,即所谓的二次蒸馏酒,也就是55度的三白酒!

  那么了解了三白酒的酿制原理,接着就来品尝一下当地的特产&;&;三白酒!

  蓝印花布作坊

  各位领导,前面就是蓝印花布作坊。

走进这扇古老的木门,这儿是一个天井,也是晾布匹的地方。

蓝印花布始于后晋,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旧时,我们乌镇一带染坊遍布,最多时有十几家之多。

可见当时这个印染业在乌镇是非常兴旺的。

  由于蓝印花布特殊的原料及工艺,我们也将它俗称&;石灰拷花布&;或&;药斑布&;。

走进这个在展厅,再看这旁边这些橱窗中,陈列了不少明清时的衣服,布料,蚊帐,头巾等物品一些现代工艺的制品&;清明上河图&;,&;世纪上海&;等。

在这里您还能目睹到许多明清时,和更早的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具。

比如在古书《二仪实录》里讲到的夹缬板,就是最古老的印染工具。

  看过展厅,让我们到边上这间小屋,参观一下上浆和拷花工艺。

这道工序是制作蓝印花布非常重要的步骤。

就是用事先刻好的花版,平放在上好浆的白布上,均匀地刷上调和好的石灰粉和黄豆粉。

为什么要刷上这两种粉?

因为石灰粉可以起防染作用,也就是说拷上石灰粉的地方是染不上颜色的。

而黄豆粉有较强的粘性,可以把石灰粉牢牢地固定在布上。

上好浆在这里面晾一星期左右,再拿到隔壁的染坊去染色。

  一进染坊,一股焦味扑面而来。

在这大染窑下是用暗火烧砻糠的。

使染窑保持一定的温度。

像它的制作染料是用板蓝根的叶子,根可以治感冒的。

一般蓝印花布要经过反复七八次之多。

最后再把浆刮掉,有浆的地方就是白颜色的,而其它地方是蓝颜色了。

在这染窑中央有一根毛竹是空心的,就是烟囱。

在这染坊中,柱子,烟囱上都贴着一张红纸,这就是吉祥如意纸,上面绘着梅葛二仙的画像。

相传这蓝印花布是他们的发明的。

所以旧的江南,几乎每家染坊都供着葛洪,梅福画像,奉他们为行业的祖业。

  传统作坊区

  走过仁义桥,现在所到的是传统作坊区。

这边有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工艺,当地的老百姓所开的各种小作坊集聚一起也是煞有特色的。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家姑嫂饼作坊。

姑嫂饼是乌镇的传统名点,据考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姑嫂饼味道鲜美,油而不腻,酥而不散,又香又糯,甜中带咸。

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糕点价廉物美,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

有一首民谣这样赞美姑嫂饼:

  姑嫂一条心,同做小酥饼。

  白糖加焦盐,又糯又香甜。

  那么这种饼为什么叫&;姑嫂饼&;呢?

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很久以前,乌镇有一家小糕饼店,是一户姓方的人家开的。

起先,他们只是从大作坊里批一些糕饼来卖,后来,他们生下一男一女,靠这小本买卖难以糊口了,于是,夫妻俩想学酥糖来卖。

他们仿造酥糖的配料,用炒过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熟的猪油等细心的拌匀,蒸熟,然后用模具制成一个个小酥饼。

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良,他们的酥饼生意越做越好,财源茂盛,镇上的同行十分眼红。

为了保住自己的财源,夫妻俩对酥躺的制作方法严格保密,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