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1653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11 岳阳楼记范仲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文体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都因千古名篇而著称于世。

王勃《滕王阁序》中名扬天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中的千古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令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

皇祐四年(1052),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年进士,他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为权贵所嫉,被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一直想劝慰他,却无合适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

而范仲淹同样被贬,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就有了这篇抒发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2.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西岸,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

自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便名扬天下,成了著名的游览胜地。

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

现存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

3.了解文体相关知识。

(1)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游记是描述游览见闻和感受的叙事散文,内容多写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

游记有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主题,多以游踪为线索,抓住不同景物的特征,有层次、有目的地细心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

游记内容或偏重于借景抒怀,抒发个人感慨,或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

(2)骈句和散句

骈句,又称对偶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则按意义划分节奏。

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

4.积累生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谪守(zhé)    属予(zhǔ)   霏霏(fēi)

怒号(háo)冥冥(míng)万顷(qǐng)

汀兰(tīng)日星隐曜(yào)

浩浩汤汤(shāng)樯(qiáng)倾楫(jí)摧

5.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

①明

②观

③极

④或

⑤空

⑥通

⑦和

⑧一

(2)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

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同“嘱”,嘱托

(3)古今异义

①越明年 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②增其旧制 制:

[古]规模 [今]制度

③气象万千 气象:

[古]景象 [今]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④南极潇湘 南极:

[古]向南面到达 [今]地轴的南端

⑤浊浪排空 排空:

[古]冲向天空 [今]全部除去

⑥至若春和景明 景:

[古]日光 [今]景色、景物

⑦沙鸥翔集 集:

[古]停息 [今]集体;集中

⑧宠辱偕忘 宠:

[古]荣耀 [今]偏爱

⑨进亦忧 进:

[古]入朝为官 [今]前进

⑩退亦忧 退:

[古]隐居乡野 [今]后退

微斯人 微:

[古]如果没有 [今]微小

(4)词类活用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贤:

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②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北(南):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③而或长烟一空 空:

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④或异二者之为 为:

动词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5)特殊句式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倒装句,状语后置,即“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②多会于此(倒装句,状语后置,即“多于此会”)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倒装句,定语后置,即“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即“吾与谁归”)

⑤(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滕子京”)

⑥或异(于)二者之为(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

学生听读,走进文本

1.展示洞庭湖湖景画面,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一遍课文,教师稍做朗读指导。

明确:

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

步骤二:

译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并圈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教师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4.理解文章层次结构,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

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第2~4段):

写洞庭湖全景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5段):

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全文的核心)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岳阳楼记》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疏通了文句,初步理解了文章内容。

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六年,即公元1046年,如今900多年过去了,它仍然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而且我们坚信,即使再过千百年,这篇文章仍然会闪耀着它的思想光芒。

那么它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呢?

下节课我们来探寻课文在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奥秘。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听写以下词语:

“百废具兴”“衔远山”“朝晖夕阴”“樯倾楫摧”“薄暮冥冥”“忧谗畏讥”。

2.让另一名学生解释以上听写的词语。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并解决下列问题。

1.分析第1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简述重修背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概括重修盛况: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点明作记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2)第1段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明确:

因为作者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且他在岳州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十分难得。

因此作者在首段着力表彰滕子京,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对当政者的不满。

2.分析第2段。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

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明确:

描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雄伟远景。

先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渺: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再从时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作者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引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和感慨,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景”之异和“情”之异。

(3)“迁客骚人”是指失意的官员和文人,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两句是仅仅表示“巴陵是交通要道”吗?

明确:

“迁客骚人”与首段“谪”字呼应,暗写滕子京也是“迁客骚人”之一。

“北通……南极……”两句,除了点出巴陵是交通要道之外,还含有一层意思,即以巴陵为中心的巫峡、潇湘之间,原是失意官员和文人流落栖息的地方,远的如战国的屈原、西汉的贾谊,近的如唐代的刘长卿、柳宗元等都曾在这里度过贬谪生活。

所以这两句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之间,存在着更深刻的内在联系。

斯人斯地,自然引出以下“览物之情”两段精彩文字。

(4)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十分形象,气魄宏大。

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

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进行描绘。

如:

“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个“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读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

“衔”“吞”二字连用,更使静景有了动态和活力。

“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字旁,形容水势大、水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具表现力。

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为“横”字显得境界更开阔更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句意也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更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3.分析第3段。

(1)第3段主要写什么?

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

第3段主要描写洞庭湖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登楼睹此景的伤感心情。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

①“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描写久雨阴晦,洞庭湖上风疾浪翻,满目萧瑟凄凉的景象。

②“登斯楼也……感极而悲者矣”描写“迁客骚人”看到此景而生伤感之情。

(2)找出第3段中两组对仗最为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

明确:

①“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阴”“怒”“浊”三字表现了景象的悲怆,极富感染力。

“怒号”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出“阴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②“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这两句描写天气的昏暗阴沉。

“隐”“潜”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

4.分析第4段。

(1)第4段主要写什么?

包含几层意思?

明确:

第4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

①“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描写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洞庭湖明丽动人的景象。

②“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描写“迁客骚人”看到此景而心旷神怡,陶然而乐之情。

(2)找出第4段中对偶最工整的两句,并品味其妙处。

明确:

①“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由上到下描写飞鸟游鱼,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互相映衬,富有趣味。

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光跃金”表达了湖面的动态美,“静影沉璧”表现了湖面的静态美,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第3、4段中,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明确:

悲:

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分析第5段。

(1)这一段是全文第三部分,主要是议论。

作者发出了什么议论?

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出这样的议论?

明确:

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政治家与上文的“迁客骚人”相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

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

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善意而含蓄的规劝。

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境界。

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2)分析本段以下两个对偶句的含义。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明确: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作者借古仁人的悲喜观表明了自己的博大胸襟: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这也是对朋友滕子京的慰勉。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

这两组对偶句具体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也蕴涵着作者对古仁人的钦敬和向往之情。

(3)这一段作者用了哪两个设问?

引出了怎样的议论、抒情?

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个设问以“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相比较,表明两者的迥然不同:

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皆因景物的变化和自己的得失;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其民”,或“忧其君”。

突出一个“忧”字。

第二个设问,继续推进议论,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本段和全篇中占据什么地位?

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句合看,作者提出“先忧后乐”意图何在?

明确:

这一句是本段中心,全篇主旨。

作者正是借写《岳阳楼记》之机,通过对一般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和作者理想中古仁人之心的对比分析,表达自己“先忧后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

“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更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决不因受贬谪而改变夙志,同时委婉地劝勉一向志同道合的老友也坚持走这条道路。

言简意永,耐人寻味。

步骤二:

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各小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1)课文写了哪几幅画面?

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①巴陵胜状图。

既表现了作者海纳百川般的开阔胸怀,又含蓄地规劝滕子京虽遭贬谪但仍要保持心胸开阔,矢志不移。

②淫雨霏霏图。

作者用这样的景物烘托了悲凉凄清的气氛,引出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

③春和景明图。

迁客骚人看到明媚的景色心旷神怡,乐而忘忧。

(2)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

细读文中两段写景的段落,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明确:

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以第3段为例:

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3)第3、4两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完全相同。

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

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

为什么?

明确:

不行。

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

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

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

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不仅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4)本文采用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试着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明确:

本文篇幅短小,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又有精警深刻的议论。

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作者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

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出神入化。

三、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却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的意图。

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起来,句式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给人以审美上的享受。

四、拓展延伸

1.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明确:

同:

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手法。

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杜诗是慕名登临而作,本文是应约有感而发。

两篇中间都是写景,杜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本文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气势磅礴。

异:

本文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杜诗颔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颈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

两篇最后都抒发感情,但本文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杜诗是作者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所以,杜甫与范仲淹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2.搜集描写岳阳楼的著名诗篇。

明确:

①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②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执教此课时,我重视了课文的朗读,在尽情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梳理课文时,我从整体入手,抓住课文脉络:

先以叙事带出写景,又以景生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最后由情引议,点明全文主旨。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较重视整体感知,相对来说,实词的落实就比较欠缺一点,需要学生在课后加以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