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1712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docx

公共经济学辅导资料2

共经济学辅导资料

(二)

第三节 外部性及其纠正

一、外部性的定义

指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社会成员遭受损失(获得利益)的特性,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外部性、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性、外溢性

二、外部性的分类

¨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

  第三者受益而不用付出成本。

¨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

  第三者受损而无法得到补偿。

生产:

生产的正外部性(如养蜂)

         生产的负外部性(如污染)

消费:

消费的正外部性(如摆花)

         消费的负外部性(如吸烟)

三、外部性的实质

¨成本的转嫁 ¨效率的损失 ¨成本超负担¨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

四、外部性的纠正

1.通过市场机制来纠正:

一体化、明晰产权、社会制裁等

2.通过公共部门来纠正:

罚款、征税、补贴;公共管制、法律措施、提供公共产品

3.科斯定理

¨罗纳德·科斯(RonaldH.Coase)是美国当代经济学家。

他认为,外部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产权界定不够明确或界定不当引起的。

¨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

¨由许多假设和前提条件,如交易成本为零等。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合理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1.前提:

经济人假设

¨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

¨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官及其他国家(政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是人一样的,都是“经济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化,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2.切入点:

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划分

3.理论特点:

不在于作出价值判断

¨公共选择理论不在于研究选择的好坏,而是研究作为集体的国民为什么选择这样而不是选择那样。

¨没有价值观念的判断,而是对普遍规律的总结。

      4.实质:

经济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5.交易概念的运用:

选择→交换→交易

在公共经济学看来,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交换。

交易指经济人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在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自愿交换,从而得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交易的本质是帕累托改善过程,交易的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的实现。

交易的分类

(1)简单交易:

基本的直接的交换,一对一的银货两讫。

(2)复杂交易:

多个经济主体之间多重交换。

政治决策过程即是多个“经济人”相互交易的过程。

第二节 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

一、投票的定义

投票是把个人偏好转变为社会偏好的手段,是现有的民主集体决策中的最佳方法。

选民(纳税人)参加投票的原因是期望通过投票来改善其处境(提高福利)。

投票不仅是公民权的体现,更是个人偏好的显示。

个人偏好是投票(公共选择)的研究起点。

支配个人偏好的是收益-成本法则。

这一法则受个人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二、投票中的个人偏好

¨隐瞒个人偏好(对公共产品成本负担的恐惧)

¨策略性投票

¨无意参加投票

¨偏好显示程度差异

三、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的转变

¨多数决策的过程

¨投票加总即是个人偏好加总

¨加总的方法:

全体一致(公平但缺乏效率)

 多数原则(有效率但缺乏公平):

简单多数

                             三分之二多数

四、投票规则的原则——肯尼斯·阿罗(K.J.Arrow)

¨理性原则:

   备选项的可比性和可逆性

¨帕累托原则:

    对现有状态的改善

¨独立原则:

    不受不列入选项的影响

¨非限制原则:

    按个人意愿自由选择,不设禁区

¨非独裁原则:

    排除某一个人偏好强加于社会的可能性

五、投票的悖论

在有二个以上备选方案时,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

单峰与多峰

(1)对阿罗五原则的修正,主要是对第四原则的修正,对投票者的选择进行限制。

(2)单峰偏好

(3)多峰偏好

(4)多峰偏好导致投票悖论

(5)变多峰为单峰——消除投票悖论

六、阿罗不可能定律

满足一切民主要求而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单峰和多峰投票之间的矛盾证实了民主政治的内在缺陷:

要么循环投票,要么多数人暴政,要么进行投票交易。

投票交易包括互投赞成票和操纵投票,结果是选民利益受损,全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七、中位选民定理

中位选民指处在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中位选民所选择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往往是多数决策机制下可能得出的政治均衡。

中位选民并非一定是中产阶级。

政治均衡在一个社会里按一定规则就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的成本分摊(税收)达成协议。

第三节 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的定义:

具有同样偏好的个人群体。

二、利益集团形成的必然性

¨降低信息成本

¨增强偏好显示的稳定性

¨提高投票交易中的效率

三、发挥作用的途径

1.与立法机构联系:

争取代表公共利益的议员群体和集团

直接参与立法程序

在投票中争取多数选民

2.与行政机构联系:

充任民意代表

控制有关部门的官员人选

参与法律制定的前期工作

四、利益集团内部关系

1.相容性利益集团:

一个人的收益不影响同一集团中他人的收益

2.排它性利益集团:

个人收益的获得会影响同一集团中他人的收益

3.个人对利益集团的参与和退出:

收益大于成本——进入

收益小于成本——退出

3. 集团内个人收益与集团规模:

个人收益与集团规模成正比——扩大

个人收益与集团规模成反比——缩小

五、利益集团与寻租

1.寻租:

利益集团或个人通过影响公共选择和决策为己谋利的行为。

2、利益集团

(1)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为目标的利益集团(如环保、动植物保护组织等)

(2)以福利再分配为目标的利益集团(如行业协会、工会等。

在再分配性公共决策中取得或保护其垄断地位)

¨自由竞争条件下价格会平衡供需关系

¨垄断条件下生产者以垄断价格获得租金

3.寻租成本

¨取得和保持垄断地位的支出

¨政府部门为这类支出作出的反应

¨寻租行为引起第三方行为扭曲的支出

第四节 公共选择中的官僚集团

一、政治家与官僚

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府的组成包括:

1.政治家:

通过选举获得职位,经常更换,与选举周期相关,对选民负责。

2.文官(官僚):

凭借技术受到雇佣,基本上终身,与政治波动无关,只对上级负责。

二、官僚的作用

文官是公共决策的执行者,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者和维护者。

向政治家提供信息和选择方案执行政治家的决策,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维护自身利益

三、官僚的特征

(1)缺乏竞争性:

不存在同类产品提供者的竞争

(2)缺乏激励机制:

稳定性和程序性排斥了激励

(3)非利润化:

只保证供给,不计利润

(4)缺乏敏感性:

对公共产品的评价非市场化

(5)个人影响力较大:

政府信息不公开

四、官僚和立法机构之间的预算争夺

1.官僚获得预算的三个前提:

(1)官僚机构是公共产品的独家垄断者

(2)官僚所掌握的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不公开

(3)制度上或技术上允许官僚提出一个不容讨价还价的预算建议

2.官僚对预算最大化的追求

第五章 国家预算

第一节 国家预算基本概念

一、国家预算的定义

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

二、国家预算的形式

•单式预算:

所有政府收支通过一张表格来反映。

•复式预算:

所有政府收支通过两张或两张以上表格来反映。

三、国家预算的方法

•增量预算:

每年的预算按一定比例增长。

•零基预算:

每年重新审核和分配预算。

四、国家预算的年度

•自然年度:

1月1日—12月31日

•财政年度:

根据公共收入的高峰及立法机构开会的时间来决定。

英国、日本:

4月1日—翌年3月31日

美国:

10月1日—翌年9月30日

五、国家预算的功能

•控制政府规模,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

•反映政府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六、国家预算的周期

行政机构编制——立法机构审议——行政机构执行(立法机构监督)——立法机构事后监督——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决算

七、国家预算的原则

•五项原则:

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

•八项原则:

1945年由美国联邦政府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斯密提出,旨在加强行政部门的预算权限。

第二节 中国预算制度的特征

一、1992年实行复式预算的主要内容

(一)经常性预算

经常性预算收入包括:

各项工商税收、关税、农牧业税、国营企业所得税,商业、粮食、外贸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补贴,经常性专项收入、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和其他收入等。

经常性预算支出包括:

文教卫生行政基本建设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商业部门事业费、城镇青年就业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费、科学事业资、其他部门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费、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公检法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对外援助支出、总预备费、经常性专项基金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二)建设性预算

建设性预算收入包括:

经常性预算结余、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耕地占用税、国营企业调节税、国营企业上缴利润、工业农林等生产企业的亏损补贴、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建设性专项收入、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其他收入以及国家债务收入等。

建设性预算支出包括;工业农业商业等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城市维护建设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建设性专项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三)专用基金

中央级专用基金包括:

电力建设基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邮电附加费、港口建设资、市话初装费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资、水利建设基金。

二、对中国1992年复式预算的评价

1.这种预算形式的财政统计不符合国际惯例

2.这种预算形式与国际通行做法有巨大差别

3.财政职能和预算管理范围没有得到拓宽,政府的收支活动范围没有得到全面反映

4.预算管理办法没有得到改变

三、中国预算形式的改革和完善

(一)政府公共预算

(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三)社会保障预算

(四)国家财政投融资预算

四、部门预算

(一)部门预算的含义

1.部门预算的概念

部门预算是指,以部门为依托,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反映各本级部门(含直属单位)本系统内各级单位全部收支的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各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决算草案,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

编制部门预算的“部门”在资质上应该限定那些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

2.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

我国试编部门预算,除包括现有按功能分类的预算外,还将部门支出以附表的形式具体细化到部门和有关具体的项目,各部门要切实细化预算科目,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送部门预算。

报送内容应增加对中央各部门支出、中央补助各地方的支出和重点项目的支出等,将中央补助地方支出中的税收返还、体制补助、过渡期转移支付单独列出。

3.部门预算的特点

部门预算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完整性。

(2)细化性(3)综合性。

(4)复杂性。

(二)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1.编制部门预算的必要性

2.部门预算的编制

(三)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

1.加快部门预算的法律制度建设

2.改革现行的预算拨款体制,将预算分配权集中于财政部门

3.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改革预算编制方法

4.对现行预算支出科目进行调整

第六章 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公共支出的定义和分类

一、公共支出的定义

公共支出(Public Expenditures),也称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为购买相应商品和劳务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它是政府以法定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支出活动,反映了政府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实质是政府执行其决策的成本。

二、公共支出的分类

(1)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分类标准:

有无直接的补偿

消耗性支出:

政府各部门的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用于购买日常政务和调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商品和劳务),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反映了政府对社会资源直接占有的规模和结构。

转移性支出:

政府按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受益人(如债务利息、养老、失业救济金和各类补贴等)。

政府只是充当中间人,不会有任何收益或补偿,是政府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

(2)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分类标准:

支出的目的性

预防性支出:

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的支出。

(如国防、外交、公安等)

创造性支出:

用于维护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支出。

(如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

(3)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分类标准:

支出的受益范围

一般利益支出:

社会全体公民均受益的支出。

(如国家安全、行政管理、环境保护等)

特殊利益支出:

只有一部分人受益的支出。

(如教育、医疗、各类对个人或法人的补助等)

(4)强制性支出和随意性支出

分类标准:

支出有无强制性

强制性支出(不可控制性支出):

不修改现行法律或法规就必须支出的那部分支出。

(最低收入保障、社会保障等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支出、前届政府遗留的义务、国债还本付息及对地方政府的补助等)

随意性支出(可控制性支出):

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本届政府可根据自己的施政目标自行决定的支出。

(5)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

分类标准:

政府层次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标准市场经济国家)

•一般公共服务

•社会治安事务

•住房与社区设施的事务与服务

•燃料和能源事务与服务

•非燃料采矿和矿产资源的事务和服务

•建设性事务和服务

•其他经济事务和服务

•国防与服务

•教育事务与服务

•娱乐、文化和宗教的事务和服务

•农业、林业、渔业和狩猎的事务和服务

•制造业事务和服务

•运输和通讯事务和服务

•不按大类划分的公共支出

第二节 公共支出的四种理论模式

一、公共支出扩张法则(瓦格纳法则)

•提出: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Wagner)

•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也日益攀升,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公共支出扩张的原因

(1)社会的发展使得用于完善国内外法制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支出增加;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管理集中化和劳动力专门化(社会分工专业化),经济结构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需要政府更多的介入,以纠正市场失灵和外部性。

(2)政府活动规模(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

伯德(Bird)的补充:

(1)公共经济对私人经济的替代性增强;

(2)需求的收入弹性增大,带动了对教育、娱乐、文化、保健和社会福利服务的支出增长;

(3)私人垄断力量的上升需要政府去抵制和消除。

二、增长引致论

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

•公共支出不断上升的原因:

              内在原因:

经济发展

              外在原因:

战争与灾难

政府与国民的博奕:

   关键是国民对税收的容忍度,政府追求政治权力的最大化,因而存在支出增加的内在动力;国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愿多交税。

三、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经济发展阶段与公共支出内涵转变的关系)

经济发展阶段——起飞期——成熟期——大量消费期

公共支出重点:

社会基础设施、教育、保健、福利和投资为主体、福利服务为主、再分配为主

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

美国经济学家,公共经济学的创始人。

罗斯托(W.W.Rostoo):

美国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

四、劳动生产率论

鲍莫尔(Baumol)的公共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⒈国民经济存在二类部门:

a.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

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上升,主要有制造业等,大多为私人部门。

b.生产率无明显提高的部门:

缺乏或没有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无明显提高的部门,主要是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

上述两个部门的工资水平根据生产率上升的幅度而增长;

2.低生产率部门的成本持续上升,高生产率部门成本下降;

3.对低生产率部门的需求下降,其产出越来越少乃至停产;

4.为了维持低生产率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一定比例,政府必须多投入,以鼓励劳动力的流入。

第三节 公共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

从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结构比例来探讨政府职能。

一、.消耗性支出

其特点为等价互换,主要内容有:

1.公共国防支出:

不仅是国家为保障国民安全所提供的必要公共支出,而且是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国防支出与民用消费之间此消彼涨的制约关系决定了国防开支的合理限度性。

2.公共教育支出:

收入分配决定了受教育程度的现实(富人孩子多读书)妨碍了社会公正;教育具有的明显外部性;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需要政府纠正(私人金融机构不愿为穷人提供助学贷款)。

基础教育以政府提供资金的公立学校为主;高等教育以民办公助为主;职业教育以市场提供为主。

3.公共保健支出:

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帮助保护;保健市场的不完全性(供求信息不对称);医疗研究的一部分属基础科学,是准公共产品。

公立医院直接提供公共保健服务;对私人企业参加社会医疗保障提供税收优惠;政府和个人之间负担分摊(克服和减少第三者付费)。

4.公共投资支出: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克服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社会效益为主;防止自然垄断;集中力量办民间资本办不到的事(高科技、农业及大型项目)。

主要方式有国家直接经营;国家控股;国家投资委托民间经营。

二、转移性支出

其特点为单向无偿,主要支出内容有:

1.社会保障支出:

用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保障。

资金来源为社会保障税、一般政府税收。

2.财政补贴支出。

定义:

为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在一定时间内向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的补助和津贴。

必要性:

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价格体系,协调社会收入分配,刺激社会需求,保护民族工业或特殊产业。

分类:

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居民生活补贴、减税或税前还贷等。

三、.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性质:

消耗性公共支出;

2.目的:

清除腐败,实现帕累托改进,谋求资源配置的优化;

3.方法:

公开招标,市场竞争,厂商和政府的互动和博弈;

4.原则:

公开、公平(透明度和非歧视)。

四、战后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的结构变化

1.战后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的四大变化

(1)公共支出规模稳步上升;

(2)政府公务员规模扩大;

(3)转移性支出增长快于消耗性支出;

(4)纯公共产品支出比重不大。

2.影响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的诸因素

(1)中位选民的偏好:

国防、外交、环境保护;

(2)人口结构变化:

福利开支

(3)公共产品的成本:

鲍默尔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