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424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

《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docx

河南南阳西峡教研室课改经验

创新教学模式区域推进课改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课改经验总结

2003年秋,沐浴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进入了课程改革试验。

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摸爬滚打,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县域实际,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核心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创生了以“疑”和“探”为师生主要活动方式的“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实验成功后进行全县性区域推广和应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课改之路,被业内称为“西峡经验”。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研究,创生课改新载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改变就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其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是新课程的核心任务,即由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转变。

因此,我们把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

从2003年开始,我们先后到洋思、杜郎口等学校听课观摩,吸取他们课堂教学中的优秀做法,回来后结合西峡教育现状,初步形成了课堂上以师生共同设疑、解疑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

然后下派教研员蹲点驻校,与实验学校领导、实验教师、实验学生广泛交流,经过反复实验、总结、反思、矫正、完善,逐步探索出了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

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来说还有对知识的运用拓展环节,所以用八个字更能全面地涵盖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即“先疑后探,编题自练”。

设疑自探:

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探究问题。

解疑合探:

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换句话说,即通过合探的形式共同解决设疑自探中的“疑”。

“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

一是提问与评价。

操作的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

二是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在学生个体充分“自探”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探讨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探究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和评价。

三是讲解。

如果小组合作后,仍有问题解决不了,则教师予以讲解。

质疑再探:

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它权威挑战,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

这一环节的根本目的就是再次让学生发现和挖掘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创新精神。

运用拓展:

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教师有选择地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反思和归纳。

在补充和检查运用情况的基础上予以订正。

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的行为是“三讲三不讲”:

“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学生“学”的行为是“八会两都”,即:

会提问、会自学、会展示、会倾听、会评价、会质疑、会讨论、会总结和都参与、都成功。

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实践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特别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一脉相通。

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在深入西峡县中小学课堂实地调研后,曾这样评价: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以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又立意高远的丰富内涵和灵动、大气、深邃的创新特质,科学地阐释了新课程的价值、智慧和魅力,这样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相互融合、紧密接轨,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二、区域推广,建构课改新版本。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初步实验成功后,我们决定以该教学模式为载体,区域推进、全面推广,为全县广大师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抓手。

为保证推广质量和效果,我们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1、选准县级、乡级试点学校、试验班级、实验教师,为全县树标立模。

2005年,我们把城区二小、城区四小、城区一中、城区二中、五里桥初中、西峡一高确定为县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试点学校,在其中的各个年级确立实验班和试验教师。

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实行学科承包制,保证每周3天时间入驻县乡试点学校听课评课,与实验教师切磋课堂技艺,进行专题培训,开展教研活动,执教示范课等等。

确切地说,教研员对实验教师的试验过程是全程引领、全程把关,探究“短板”和“拐点”,不断反思和矫正,为试验倾注了全部心血。

同时,每年教研室还要组织专人,深入乡校或者邀请一线教师,对教研员的服务态度、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进行评定,形成了很严密也很理想的发展链条。

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全县其他学校到县乡试点学校观摩学习,让试点学校有成就感和紧迫感,从而在全县范围内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良性态势。

2、制订规划,行政推动。

在县、乡试点学校热火朝天地实验一年后,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实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于是,决定在全县中小学校推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整体推进课堂改革,构建具有西峡特色的教改之路。

为此,教体局出台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推广“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见》,确立了目标与标准、范围与对象。

推广为三个阶段:

一是宣传发动,提高认识,乡镇确立试点学校、班级、教师,县局对乡级试点学校进行评估;二是乡校全面推广,全员落实,县局对乡校推广情况督导、检查;三是县级验收,阶段总结,兑现奖惩。

《意见》突出强调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评比考核,坚持“严”“全”原则,切实加强领导。

我县行政推广的强硬手段,使县、乡、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都把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的教研培训落到实处。

学校培养“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骨干,树标学标;乡镇组织开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研讨培训会和各种赛课活动,并且成立学科教研组和指导组,为全面健康地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3、修订《西峡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加强过程管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推广工作以大分值纳入乡镇、学校的年度业务考核目标;规定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按百分制各占50%,彻底转变过去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让“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推广工作的好差在乡校年度目标评估中起决定因素,端正了办学方向,建立起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

4、启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标准》,规范师生的教与学行为。

废除旧的课堂评价体系,制订促进教学模式健康前行的评价标准。

我们依据“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质和精神内涵以及本县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制订了两套课堂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一)》适用于最初使用这一教学模式的“有模之模”的评价。

把课堂上师生的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参与情况五个方面分解为16个子项,目的是让教师有章可循,按照模式的要求,设计教学过程,然后融会贯通。

《评价标准

(二)》适用于熟练掌握这一模式之后的“无模之模”的评价,按百分制:

教师课堂表现占30分,学生课堂表现占70分,旨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八会”能力,强调学生都参与、都成功。

5、改革常规教学检查办法,多措并举,增强推广力度。

①“督”字当头——“微服”察实情。

打破常规,教研员不打招呼,见校就进,进校就听课、查教案、查作业、查校领导听课记录和常检记录,见学生就询问,见教师就座谈,争取看到教学的每个方面,然后向学校和教师反馈,指出问题、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追求工作的高效。

常常是这周提出的改进意见,下周就看落实情况,今天在最东边的乡镇,明天则可能出现在最西边乡镇,这种被人戏称为“八路式”作风的督查办法,使全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真正步入了常规。

②用活“松”字——给教师放权。

在推进教学改革措施的制订上,教研室只拿出粗的线条和轮廓,要求乡镇、学校依据各自的实际,再制订出自己的细则。

“松绑”不等于放任,在具体的落实上,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即用各乡校的管理制度查该单位自己的落实情况,然后与学校领导面对面交流反馈。

③落实“帮”字——促协调发展。

学校之间实行“一帮一”校际帮扶工程:

城市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先实验学校帮扶后实验学校、课改先进学校帮扶落后学校,努力实现薄弱学校同强势学校的协调共进。

教师实行“师徒结对”措施,让全体教师“入格”。

我们规定首批获得县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优质课的教师为全县星级教师,由他们组成讲师团到边远山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使偏僻山区学校的老师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课改理念。

各学校选出校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骨干教师当师傅,和本校新上岗的教师“师徒结对”,使这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达到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为教学骨干。

通过校际帮扶、师徒结对,使全县教师都能熟练运用教学模式。

④严把“考”字——教师必“过关”。

采取不同形式对全县教师进行“新课程业务理论测试”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现场备课测试。

教研室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统一评卷,教师成绩纳入乡镇学校目标管理和教师绩效考核中。

对此,我们理解是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就没有效果。

通过测试,大部分教师理解掌握了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为全县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开拓实施奠定了基础。

⑤多用“赛”字——“竞技”中提高。

教研室把全县所有教师的任教情况和个人资料登记造册,分轮举行“三疑三探”课堂技能大赛,采取以乡镇、学校为单位随机抽签的办法决定参赛对象,使全体教师入格、升格,使骨干教师出格。

同时,面向全县教师征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实验论文和教学设计,并汇编成册,出版发行。

我们先后编印了中小学各学科《“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共20余种,提供给广大教师参考、添加、修改、使用;2009年十月,我们编写的《课堂教学的革命——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6、下移教研重心,搞好校本教研。

在西峡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教研员姓“教”名“研”,“研”为教用,“研”为学用。

我们深知,教研员是距离一线教学最近的新课程开发、创造、整合的研究者,在课程实施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于是,我们改革教研员工作制度。

在西峡县教研室,每一位教研员都有自己研究的专业方向,都有自己的校本教研定点学校,一个月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定点学校度过,同教师一起共同备课、共同执课、共同评议,开学初上新授课,学期中上练习课,学期末上复习课,经常性登台上课,和教师建立了平等、和谐、互动的关系,切实做一名课改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教研员更是下移教研重心,参加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

针对校点分散、学校规模偏小、难以形成浓厚教研氛围的西峡教育实际,我们推出了联片活动制度,把17个乡镇划分为5个片区,组成联合教研组。

每片区每期活动3—5次,活动地点不固定,哪个乡镇、学校探索出了经验或特色,就在哪里举行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区域内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如今,全县中小学教研活动的效果由过去的少数人“修成正果”,变为面向全体教师的“普渡众生”,教研重心由过去的以县为本变为以校为本,教研主体由以教研员为主体变为以教师为主体,形成了适应新课改的教研文化。

7、情感激励,兑现奖惩。

对推广工作中成绩显著的乡镇、学校、教师,西峡县教体局每年都要开大会进行总结表彰,同时对课改做出重大贡献的乡校领导、教师优先提拔、评模、晋级。

三、课改硕果累累,“西峡经验”唱响中原。

区域推进“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以来,我们的课堂、学生、教师、教学质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课堂主体明显改变。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为学生开辟了不唯师、不唯书、不盲从,自主探究、解疑、质疑,可以标新立异、可以异想天开,可以生本互动自探、可以生生、师生互动合探的空间,教师定位在“三讲三不讲”,这是对传统课堂诟病的彻底革命。

2、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设疑自探和解疑合探,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即完成对本节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而后进入“质疑再探”高层次的探究,接着运用拓展。

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活跃、层层递进,并且突出强调学生会提问、会自学、会展示、会倾听、会评价、会质疑、会讨论、会总结和都参与、都成功。

3、学生质疑能力明显增强。

“三疑三探”中疑探结合的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就是培养学生无疑不探到想疑想探、会疑会探和善疑善探的学习方式,这一多元而有界、发散又有劲的思维过程,有力有为地使学生养成敢于表达、善于疑探、认真倾听、理性评价、不断反思的终生有益的习惯。

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质疑的问题多了,不仅迫使教师提高素质,而且带动家长探究学习,同时,学生用独特的视觉主动向既定的理论挑战,大胆诘问任何现成的东西,令人耳目一新。

4、教师素质迅速提升。

连年来,全县教师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参加省市优质课竞赛均获佳绩:

吴焱、李清峰代表河南省参加国家级赛课,均获一等奖,他们的课被制成光盘面向全国发行。

西坪中心学校教研员赵惠获河南省十佳教学能手第一名,并被邀请在国家级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三疑三探”示范课;代建伟、赵明军、田青梅等教师已成为“三疑三探”模式业内名师,多次应省内外之邀执教观摩课。

广大教师围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懈探索,撰写的教学论文有的在CN刊物上发表,有的获省市级奖励,教师“幸福”指数明显上升。

更可喜的是,人人争上交流课、达标课和优质课,教师的敬业精神、进取意识和求知欲望空前高涨。

5、教学质量实现突破。

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攀升,在全市综合评估中稳居前列。

从2010年开始,南阳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西峡县均名列第一;受表彰省级示范性高中,西峡一高均名列第一;2010年全市受表彰30所初中,西峡县(共有26所初中)占8所,其中4所初中占全市前6名;2011年全市受表彰33所初中,西峡县占14所。

在西峡,小学、初中入学率、毕业率均为100%,辍学率为0。

近几年,高招成绩更是突飞猛进:

2008年高招本科上线人数是2004年的2.6倍,是2003年的4.8倍;2009年分别达到3.9倍和5.1倍。

2009年河南省高招普通本科录取计划186292人,占全省人口万人比为18.8%,而西峡县普通本科过线人数万人比为34.8%,高出全省19个百分点。

2010年参加高考3591人,过本科线1728人,占考生总数的48.12%,比2009年提高7.62个百分点。

2011年全县过本科线的考生达1875人,占考生总数的63.95%,比2010年提高15.83个百分点,其中,一本过线451人,增幅高达61.86%,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连续九年的大幅度增长,被誉为“西峡现象”。

6、影响广泛,扩大了课改新效应。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通过省委内参,引起了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教育厅深入调研,在全省推广。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题词:

推广“三疑三探”,培育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网络长篇报道“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和西峡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典型经验。

河南省委《内参》评价: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全国是一个创新,特色鲜明,国内领先,效果显著。

《中国教育报》评价: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课改深化提供了有效载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提高。

《中国教师报》评价: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问”出来的课堂,是一个基于创新和培养能力的、成功的教学模式。

《教育时报》评价:

质疑精神成就西峡经验,“三疑三探”为中国的诺奖得主筑基,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

截止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市区的教育行政干部、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前来观摩学习,共计10万余人次。

云南玉溪市教育局、北京平谷区教育委员会、山东威海市教育局、甘肃省平川区教育局、辽宁省沈阳市教科院等教育机构评价: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内涵丰富、便于操作、立意高远,决定在本地教育系统全面推广。

2009年10月,“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被评定为首届“河南教育名片”,成为全国十大先进教学模式之一,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教育成果奖、河南省科技成果奖、南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殊荣。

目前,我们按照“发展、完善、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丰富模式内涵,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课改的要求,更有助于实现课改的目标。

“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

当我们不再运用模式来规范师生的教与学行为时,课堂教学会不会反弹?

今后,怎样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这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改之路漫长而艰巨,我们会立足实际、反复实践探索、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完善创新,培育课改特色,将“西峡经验”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