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5988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docx

泸州高中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

泸州高中2010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试题

语文

命题人:

周英钟高云做题人:

周英审题人:

钟高云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1至4页,第二部分5至8页。

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7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本部分共3大题,9小题。

每小题3分,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作(zuō)坊殷(yān)红多难兴(xīn)邦暴殄(tiǎn)天物

B.诡谲(jué)蠡(lí)测载(zǎi)歌载舞间(jiān)不容发

C.颀(qí)长蛮横(hèn)济(jǐ)济一堂焚膏继晷(guí)

D.凝噎(yē)针砭(biān)自怨自艾(yì)绰绰(chuò)有余

D(A兴xīng;B载zài;C横hèng,晷gu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家具赝品喜洋洋水乳交融

B.国萃输赢并发症旁征搏引

C.惭怍诟病火剑炮呕心沥血

D.细腻箫索首日封百舸争流

A(B萃-粹,搏-博;C剑-箭;D箫-萧)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冬天过去,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溶化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B.一个人的个性不是天生的,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决定的。

C.7月,泸州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出现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

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A(A融化:

指固体如冰、雪等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的过程。

溶化:

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某固态物质,在另一液态物质中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

此过程不需加热,但必须有液体,所以三点水旁“溶”。

题中应选“融化”。

B由于:

表示原因或理由,多和“所以、因此”相连使用,大多数用在句首。

C久假不归:

长期借去,不归还。

D惊世骇俗,常指人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不用于事情)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

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表能见度仅为1.5米。

B.当我们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新建的国窖长江大桥所应用的桥梁技术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斜拉悬索桥。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A(B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C(搭配不当)D搭配不当,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歧义,“迅速赶到的”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或者将“学校”提到“许多”之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

“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

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

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

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

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

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何以如此?

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

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

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

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

其实,恰恰相反。

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

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

“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

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

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

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

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

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

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

其实,错矣。

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

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5.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可称作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C(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

6.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

其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

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C(A“都是”说法错。

原文是“其中,不乏添枝加叶……”。

B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这种说法不合原文。

D只是“表面上”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实际上不是)

7.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功的。

《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了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

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错。

详见第一段)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9题。

黄盖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

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

孙坚举义兵,盖从之。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

坚薨,盖随策及权,擐①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

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

教曰:

“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②谬误。

两掾所署,事入诺出。

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

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

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

盖曰:

“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

”遂杀之。

县中震栗。

后转春谷长,寻阳令。

凡守九县,所在平定。

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毅严,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拜武锋中郎将。

武陵变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

自春讫夏,寇乱尽平。

诸幽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

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十》,有删节)

【注释】①擐:

huàn,穿。

②擿:

tī,挑出,揭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孝廉,辟公府辟:

征召

B.诸山越不宾    宾:

成为宾客

C.初皆怖威,夙夜恭职夙:

D.自春讫夏,冠乱尽平讫:

通“迄”,到

B(宾:

服从,归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属皆且为所虏

B.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加偏将军,病卒于官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因:

连词,于是,就。

A助词,与“署”构成“所”字结构;助词,表被动。

B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代词,指代事情。

D介词,在;介词,比)

第二部分(共123分)

注意事项:

1.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部分共4大题,13小题,共123分。

四、(31分)

10.第一部分《黄盖传》文段表现了黄盖哪些性格特征?

(3分)

①黄盖对官吏要求严格,先礼后兵,言出必行,处罚有据;②黄盖外表虽严肃刚毅,但他善于关心照顾士兵;③黄盖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巧用妙计而取胜,体现了他有勇有谋。

(一点1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

(采分点:

“南、北”“走”“拜”)

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

(采分点:

“德”“徒”“以武为官”“以文吏为称”)

于是把县内所有官吏请来,设酒宴招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

(采分点:

“悉”“赐”“出事”)

【参考译文】

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人。

起初做郡里的小官,后被举荐为孝廉,被公府征召。

孙坚组织义军,黄盖跟随他。

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

孙坚去世后,黄盖追随孙策、孙权,披甲与敌交战,冒死攻城掠地。

山越诸部族不愿归服孙吴,有贼寇作乱的郡县,就任命黄盖为那里的地方行政长官。

石城县的官吏,特别难以督察驾驭,黄盖便任命了两个掾吏(副官),分别主管各部门。

他教导说:

“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

如今贼寇还未平定,而我常有行军打仗的任务,把公文处理的事务全部托付给你们两位,你们应当监督管理好各个部门,纠正揭发他们的错误。

你们在本职范围内,处理公务,签署公文。

如果有奸诈欺骗的行为,我最终不只会加以鞭抽杖击的处罚,你们应各自尽心尽力,不要成为众人中先犯错之人。

”刚开始那两个掾吏都畏惧黄盖的威严,早晚谨守其职。

久而久之,掾吏们因为黄盖不看文书,渐渐纵容了一些事情。

黄盖也不满他们的松懈懒散,不时有所觉察,掌握了两个掾吏不奉公守法的几件事。

于是把县内所有官吏请来,设酒宴招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

两个掾史无话可说,都叩头认罪。

黄盖说:

“以前已经告诫过你们,最终不只会用鞭抽杖击来惩罚你们,这不是骗你们的。

”于是就把两个掾吏杀了。

全县官吏大为震惊,恐惧不安。

后来黄盖转任春谷县、寻阳县县令。

凡是他所任职过的九个县,都平安稳定。

后来又升任丹杨都尉,黄盖抑制豪强,扶助贫弱,山越都诚心归附。

黄盖外表刚毅严肃,善于关心照顾下属,每次出兵作战,士兵都奋勇争先。

建安年间,黄盖跟随周瑜在赤壁抵御曹操,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相关文字记载在《周瑜传》中。

黄盖被任命为武锋中郎将。

武陵郡的蛮夷造反叛乱,攻打城邑,(孙权)于是任命黄盖兼任武陵太守。

当时武陵郡的兵员仅五百人,自以为抵不住敌人的强攻,于是打开城门,让叛军人马进入一半后,才突然袭击他们,斩杀敌人几百个,其余的都逃走了,全部回到各自的村落。

黄盖诛杀了叛军的首领,跟随的人都予以赦免。

从春天到夏天,叛乱全部平定,各个僻远的地方如巴、醴、由、诞的邑侯君长,都改变节操,捧着礼物前来请求接见,于是武陵郡境内便清平安定了。

后来长沙郡益阳县遭到山寇攻打,黄盖又去平定讨伐。

被加封为偏将军,最后病死在官任上。

黄盖任职处理事情果断,做事从不拖延,吴国人都怀念他。

等到孙权登基,追认评定黄盖的功绩,赐给他的儿子黄柄关内侯的爵位。

12.用斜线(/)给下列文言文断句。

(4分)

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

唯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尽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而世人不知,殊可惜也!

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唯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尽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而世人不知,殊可惜也!

【评分标准】本题4分。

标记“/”处,每断对2处,得1分。

(明·张岱《快园道古·言语》)

【句读文段参考译文】

世间特别休闲适意的事情,如游山水,赏胜迹,饮酒,下棋,都要有同伴,有对手,只有读书,只需一人(即纯粹属于个人的事,个人完全可以自由支配),你可以读一整天,也可以读上一年。

坐在小屋子里你能够纵览天下;隔了上千年你也能晤对古人,这是天下任何其他赏心乐事都比不上的。

只是世人不一定体会得到,非常可惜啊!

1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8分)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简要分析。

(4分)

“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

(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1分)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

尾联这两句写归来时的景象。

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

(2分)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2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选填6个小题。

6分)

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__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烟光凝而暮山紫

(2)徒慕君之高义也

金就砺则利(4)樯橹灰飞烟灭(5)俯察品类之盛(6)内无应门五尺之僮(7)渚清沙白鸟飞回(8)木欣欣以向荣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

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

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

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

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

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

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

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

我知道。

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

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

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

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

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

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

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

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

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

“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

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

——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

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

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

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

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

有多少人会识别蓝鸟和奔驰的标志?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

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

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

我不想这样。

我常常会问自己:

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

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

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

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

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

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

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看到其他人物质生活没有“我”富足就感到不安,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解释可能十分矫情可笑。

B.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

C.本文作者的情感是清晰的,他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既抱有同情,又对他们表达了崇敬之情,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

D.作者大概是农村人的后代,耳闻目睹过农村人挣扎求生的艰难,所以对社会底层百姓有天然的亲近感。

E.虽然作者说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但作者还是想通过本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

AD(B项,“主要是因为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

”与文意不符。

C项,“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崇敬之情”说法错误。

E项,“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说法错误)

16.本文第①段写了三种不同人的生活,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回答。

(6分)

①本文开头连续非常细致地描写了社会底层的三种人,并三次说“我”看到他们会感到不安。

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同时,这段描写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既照应标题,又为下文的议理提供了材料(引出下文的议理)。

(一点3分)

解析:

散文的开头往往是引子,构思精巧,语言优美,一般是景物或场面的描写性语段。

答好处时可用到,突出表现了……、渲染了……、开篇扣题、作铺垫、引起下文关于……的议论(抒情、描写)等。

17.第⑤段中作者说:

“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①这些人和自己上几辈的亲人一样,在社会的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正是他们的努力,给社会贡献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2分)②他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所以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他们的奉献的基础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