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6285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docx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

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踏稳走得高

  

  --做个让学生喜欢语文的老师

  我叫权娟,出生于1975年,1993年7月毕业于大荔师范学校,大学本科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县级教学能手,县级骨干教师,20年来一直从教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兼班主任。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工作成为一种快乐”一直是我所追求的境界。

工作以来我一直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和积累,勇于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尽力做到让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课,让孩子们喜欢语文,在学习中体验乐趣。

  我很欣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教过的学生大多和我关系很好,见面愉快地聊天,考上大学甚至工作了的学生,也说我教他们时过的很愉快,甚至我在城关三小教过的学生,又把她的女儿从三小转到了我现在教的实验学校的班级。

其实,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并不是多优秀,只是用心地去做每天、每月、每年的工作。

我的专业成长过程按自己的教学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在尧头中心小学

  1、向同事学习

  我18岁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家乡的尧头中心小学任教。

一开学我接到的工作是教六年级二班的语文、历史,兼班主任,我有些受宠若惊。

天哪,我一走上讲台,就教毕业班,看着只比我小五六岁的学生,我心里忐忑不安,我能教他们吗?

在我担心的时候,当时学校的教导主任乔群英老师对我说:

“不要怕,师范毕业的基本功肯定过硬,你天天到六二班的段桂玲老师课堂去听课,听完课加上你的设想再上课,肯定能教好。

”就这样,我每天早上都到段老师教室听课,段老师也是我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她热情地接纳了我。

至今我还记得段老师讲古诗《暮江吟》时,黑板上工整的板书,白粉笔写的古诗,彩色粉笔写的词语意思,旁边配着古诗的画,课堂上学生听讲很认真。

那时毕业班老师压力也大,每天早上6:

50上操,6:

20段老师就在教室指导学生晨读,下午放学时谁背过历史谁先回家。

老师的备课也让人赏心悦目,按说老教师可以偷懒了,写简单点,可是老师一本本备课上刚劲有力的钢笔字工工整整,中间用红笔勾画出每节课的重点。

段老师的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神,对我的影响很大,20年来,我的备课也一直是认认真真地写,多次受到校、镇、县受到表扬,还评为县级优秀备课。

  除了段桂玲老师,还有两位老师对我刚开始的的教学生涯有很大的帮助,一位是权淑玲老师,一位是乔群英老师。

权淑玲老师是我小学毕业班的数学老师。

我刚工作和她搭一个班,我当班主任很多事不会,权老师就指导我。

那时班上有几个调皮学生比我高半头,我有时“镇不住”他们,权老师就和我分析学生调皮的原因。

当时的尧头村学生住得很分散,老师和我一起去家访。

了解了学生,知道了他们的困难、兴趣爱好,我和学生交流方便多了,班也好管了,我还培养了一批“刺头”班干部,他们和我这个年轻老师关系很铁,班上的事积极出谋划策,成为我的得力助手。

  还有一位对我帮助很大的是乔群英老师。

乔老师教学生,一年后,孩子们的字都写得方方正正。

乔老师不打同学,可连那些大个子刺头学生提起她都服服帖帖。

记得1994年寒假前,乔老师作为教导主任外出检查了一个月,她不在时,她教的四二班,每节语文课都有具体任务,其他班老师过去照看一下,可学生们都在认真学习。

那学期期末考试,全镇十二个教学班,乔老师所带班级又是名列第一,听说当时还有两课没学,所以我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乔老师。

我经常去向她请教,她热心地给我讲,每次我都像在听故事一样。

乔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班级的经验对我启发很大。

  除了这几位老师,我还很认真地听每一位老师的课。

学校组织听课,不管什么学科,我都去听。

有些老师的课学校没让听,我也推门听课。

淳朴热情的家乡老师对刚走上讲台的我帮助很大。

  2.教研组活动求真务实

  那时老师都住校,每周有一次教研组活动,大家都很认真。

至今还记得有一次,每个教师拿一个小黑板,给所有老师讲一节十五至二十分钟的课,现在想想评职称讲课就是那样。

上完课大家评课,老师们都畅所欲言,评课很中肯。

也就是那时,我知道了老师课堂上出现的“嗯、啊、是不是”等口头禅,让人听着不舒服。

  3.和学生一起商量

  尧头村的孩子上学得步行二十到三十分钟,每天走三个来回。

当时的家长也忙,很少有人每天接送孩子,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强,农村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很懂事了。

  玩,和学生商量

  我这个年轻的老师对尧头周围的环境也是充满好奇,这里有从宋代传承下来的尧头窑,可艺人们是怎么做碗、盆、缸的?

是怎么上釉的?

(www.fwsir.com)烧窑又有什么讲究?

我没见过。

这里的山原上的孩子从二年级就每天走山路,几个孩子一伙就顶着星星上学,晚上高年级的孩子又顶着月亮回家,他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还有学校东面的小路下去,就到了华山渠,听说那儿有山,有水,有螃蟹,水流到了洛河里。

华山渠真的有听说的那么美吗?

从上初中时,我就向往华山渠,可因偏僻路又远一直没去过。

  带着许许多多好奇,我课间常常询问学生一些尧头的事。

孩子们都热心地为我讲解。

有一天,一个男孩说:

“老师,你不是想知道陶瓷的制作过程吗?

我邻居大伯就做碗,我领你去看看吧!

不远的,出了学校门,走不到十分钟就到了。

”我心被说动了,刚好中午两节课,我就带着全班学生参观了尧头陶瓷的制作过程,回来我很激动,让大家和我一起写下了这个故事。

这也是我最早的下水作文。

  有了这次经历,经过学校领导的允许,我的学生一起游览了华山渠,这里比听说的还要美,山上很多种树木,五颜六色的野花也很多,顺着山间的泉水,来到小溪边,还抓到了螃蟹。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洛河,洛河挺宽,水有些浑浊,河对岸就是蒲城县的地盘。

回到了教室,我们把抓到的螃蟹养在水缸里,采的红红的玛莲果,泡在水里,散发出阵阵清香。

以后我和学生在不同的季节,都要去华山渠玩。

一次星期天补课时,我和学生还一起沿山路步行两小时,到浴子坝上去野炊。

和学生的一次次活动,我们都是商量了好多次,想好细节,约定好安全才去的,结果学生很懂事,每次出行都遵守纪律,回到学校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我们把这些玩的故事也都用习作记录了下来。

  学习,也和学生商量

  六年级学习任务挺重,我不愿意让大家死记硬背,便和学生商量学习方法,大家出了很多金点子,比如记忆历史知识编故事、编口诀记年代和事件,复习语文时大家互相出题考、作文小组互相评改、办手抄报等。

和学生商量学习方法更科学,学习效率也更高了。

  学生在自我管理、自学过程中,有了主人翁意识,自学能力也增强了。

在1995年寒假前,我请了十天假到西安参加大专函授学习,当时我放心不下学生,学生向我保证说能自己复习,班长还说和班干部商量每天给大家布置复习提纲。

我学习回来已经是腊月二十七,听同事说,期末考试我们班语文、历史在全镇十二个班中,都排名第一,我一阵惊喜。

  现在想想是因为和学生商量,让大家有了主人翁意识,自学能力更强了,才有好的成绩。

  二、在城关三小

  1996年8月,我调动到城关三小工作,又教六年级。

来到一个新环境,我不敢懈怠,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

在城关三小,我一直工作了十年,教了八年六年级,两年五年级。

我有好多硬皮本,从开始的硬纸封面本,到软皮本,到现在的塑料封皮本,这些本子记录了我的教学经历。

这些资料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老师的摘抄本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读书时看到优美的文章,因为借的书要还,那时候还没有电脑,我就在摘抄书。

抄著名的古诗文、现代诗歌、名著梗概、名著中的人物评价、优美的散文等。

有一次,借到《李小艾教学艺术》,我摘出了其中的“学生自批作文”“导课艺术”,有二十多页。

  后来看到《魏书生文选》,我特别激动,一口气看了几遍,可是这么好的方法,我记不住。

书又是借别人的,那时候买这些书也不方便,干脆我就用笨办法--抄。

我把“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班主任工作漫谈”等,抄了两个笔记本。

  当自己教学遇到困惑时,就看看摘抄的文章,心情逐渐平静。

是的,我不该埋怨环境,不该埋怨学生,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是自己“学艺不精”啊!

  我抄书有一个习惯,必须是本子好,笔好,当然,字也要写好。

我觉得抄书既可以练字,又学到的知识,也就不觉得苦了。

  2、语文知识积累本

  教六年级,考试涉及的知识点多,还有拓展题。

教了几年后,我开始研究考试题目,整理知识点和课外知识,并做了分类,抄写下来。

如拼音知识、分类积累词语,句子练习、阅读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习作训练等。

还有各年级的日积月累,仿写句子、段,优美的诗歌、歌词等。

  这些知识点都是我整理完以后,再指导学生整理、练习。

  3、学名师记课堂实录

  ①看光碟记课堂实录

  2000年,我在三小教书时,正赶上新课改,我有幸外出到西安听了几次课,回来后我就整理听课记录,颇受启发。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外出学习的机会毕竟是少数,刚好上面给各校配发了新课改教学示范光碟,我当时是住校,为了看教学光碟方便,我主动申请打扫会议室,于是有了会议室的钥匙,多少个晚上,我一遍遍地看课堂教学光盘。

当时有一大盒光碟,包括小学各年级各科内容,不但有课例,还有自评、专家点评,我反复观看,第一遍看过程,第二遍边记录边琢磨教法,特别是每课后面的评课对我启发很大,让我知道了这些教学环节如此设计的教学理念。

我把这些课程的教学实录,包括专家点评都记录了下来,还有当时的新课标,我记录了满满一个硬皮日记本。

  ②记录自己成功的教学设计。

  有时觉得哪些课上得比较满意,我就用一个本子记下自己的教学设计。

没想到,时间长了,也记了一个硬皮本儿。

  4、做教学备课卡片

  我上课一般不拿备课本,我觉得老师一边讲课一边翻看备课,让别人感觉讲课脱不了稿。

再说,教师也不能全身心地关注学情。

于是,我就设计了备课卡片。

每节课的内容我先不看参考书,自己在脑子里过一遍,再思考课后题,总会遇到一些疑问。

这时我再翻看教学参考,整理好思路再写备课。

备完课,我又把大多知识点解读在课本上,上课不拿备课本,只拿课本,知识讲到了,可过程不清晰。

于是,我便把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列提纲写在卡片上,卡片是32K纸的一半硬纸,正反两面都可以写,上课夹在书中,用起来很方便。

  做备课卡片其实是每节课都备了两次课,用的最多的是教苏教版课程五、六年级,我整理了厚厚的五本备课卡,备课卡写的时候麻烦,但用起来很方便,在学校上公开课,在县上赛教,我一直用备课卡。

  5、“厚积而薄发”

  看得多了,在课堂上我也经常创新,上文言文《矛与盾》时,我让学生拿着做的道具编成故事表演,其他学生作为听众评议卖矛与盾的人错在哪,要对他说什么。

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思维很活跃,而且拓展进行了口语练习。

  学习《梦圆飞天》课文后,我设计“实话实说”栏目,让大家采访邀请的嘉宾杨利伟、他的家人、同事、看电视的观众。

有一个同学就问“杨利伟的同事”、“教练”,你们默默的为航天事业工作了许多年,可这时杨利伟出名了,有了很高的荣誉,你们心里怎么想?

心里平衡吗?

那位同事略作思考说:

“杨利伟代表的是我们祖国航天事业的成功,我为我们祖国而自豪。

能为祖国做贡献也是我们的光荣。

”当时身为主持人的我很感动,深情地说:

“我们祖国的各行各业都有许多默默奉献,甘为人梯的人,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他们。

”当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您就是这样的人。

”那一刻,我好感动。

  我还拓展设计了《小记者采访》课,让学生小组合作去采访周围的人和事,用一节课时间汇报。

我记得同学汇报的有好多内容,如“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采访不写作业某某同学的家长”,还有学生采访了我这个老师,汇报时的题目是“当老师真的很轻松吗?

”。

有人还采访了听课的副校长。

副校长的两个女儿都很优秀,从初中考上西安的高中名校,先后都上了北京的大学。

学生采访的内容是“校长,您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那节课上,有采访的对话,记者的转播,还有记者对观众总结的话。

当时,那个经常不写作业的男孩听到记者讲述他父母挣钱如何辛苦时,哭了。

那节课,对我们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教育。

  “汗水不会白流”,在城关三小,我在全镇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测试中获语文组第一名,在全县电教课赛讲、活动课、作文课赛讲中获奖,我先后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县级优秀骨干教师,同时晋升为小学高级职称。

我写的多篇论文在县《教研与进修》上发表,有一篇习作教学论文发表在《教师报》上。

  三、走进实验学校

  2007年9月,我调进实验学校任教。

在这所新学校,我又经历了一次次锤炼。

  1、连续听课、评课

  一开学了,我又被分配教六年级,开学两周听了我三次课,学第1课时张校长、马西平老师听,是对六年级教师上课摸底;上第2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任校长和校领导听,第3课《船长》是在全校上示范课。

  紧张的听课、评课,使我不敢在新学校放松,我告诉自己:

“加油,你一定能行!

  2、不断的考试,精确的数字统计

  六年级有月考,考完试还要开会进行试卷分析,学校领导也参加。

试卷分析学校要求每道题有几个学生错,逐题统计,发现问题,研究对策。

开始我有些不适应,但真这么做了,问题一目了然,后面教学方向也明确了。

  3、像书一样的语文知识积累本

  以前,我教语文也整理过知识点,我写在摘抄本上。

在实验学校几次试卷分析后,我觉得语文知识点应归类,再分的细一些,于是专门用了一个硬皮本整理。

  我的语文知识积累本很厚,像一本书,因为有目录,几百页翻时很方便。

开始整理的时候很麻烦,但是用的时候很方便。

以后书店里有卖的《语文知识集锦》,和我的语文知识积累本格式、分类很多一样,我也买来看,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整理的语文知识本用时方便,因为我整理的内容更常用一些。

后来我教小学其他年级,也常用到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本。

  我还把每一课的知识点按字、词、句、拓展知识等整理出来,再指导学生整理成课堂笔记。

开始是手写,后来打印成习题发给学生。

我们的课堂笔记比街上卖的《课堂全解》还实用。

  4、写教学故事

  在实验学校,学校要求每位老师都要写教学故事,任校长还在大会上示范,读他写的教学故事。

我的每一篇教学故事都是认真写的,我觉得可以写的内容很多,自己的教学设计亮点,管理班级的故事,教学反思等,每天都有故事发生。

现在我有十几本自己的教学故事。

这些素材后来在我写论文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四、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自己也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近年来,我越来越多的思考:

我给学生教会了什么?

对学生一生留下了什么?

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于是,我就从自己的教学做起,坚持课前演讲,坚持练钢笔字,坚持师生一起写作文,坚持开班会,学生轮流当班长,让问题学生当班干部,坚持每周组织一次课外活动。

我组织的拍卖会、少年时装秀、厨艺大比拼、你来比划我来猜、整理书包比赛、捏面人比赛、悠悠球比赛、课本剧表演、六一联欢会等,很受学生欢迎。

这些事学生都在习作中记录下来了,我也写在自己的教学故事中。

我的教学也尽量设计学生的活动多一些,我还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现代诗。

孩子们在我的班级很愉快,我也很快乐。

  学无止境,我会继续努力,快乐地工作,也让孩子们愉快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