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923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docx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专题讲座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范存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周卫红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为什么要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对“兴趣”的界定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心理学的界定:

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兴趣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

例如,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性,喜欢制作各种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

有的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制作各种模型的过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也就没有目标,过程就很难持久下去,因此,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加强对学生心理的认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三个因素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包括老师、数学和教学方式三个重要的因素。

数学教师:

曾经对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教师做过调查,学生在脑海里塑造着鲜明的教师形象:

“我最喜欢年轻、漂亮,不发脾气的女数学老师。

因为这样的老师讲课好听、生动,全班同学都爱听。

“最需要的是,能和我们成为好朋友的数学老师,我敢肯定全班同学一定都喜欢!

归纳起来,在小学生眼中理想的数学教师有以下几个特征:

从情感交流层面看,学生喜欢真心待自己、有爱心、很宽容的教师;喜欢公平的教师;喜欢经常鼓励同学的教师。

也就是说,学生喜欢有爱心的教师,喜欢情感积极的教师。

从行为层面看,教师喜欢学生,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学生能感受到的爱心,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能总寄希望于“日久见人心”。

从教师的个性特征层面看,学生喜欢温柔的,善良的,大方的,幽默地教师;喜欢能和同学在一起做游戏的教师;喜欢每天都高高兴兴地上课,搞高兴兴的下课的教师。

喜欢知识丰富的教师。

另外从教师的责任感层面,学生喜欢负责任的,认真讲课的教师。

从教学习惯层面,学生喜欢留作业少而精,下课很准时的学生;学生喜欢上课多提问,多给同学想问题时间的教师;学生喜欢让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教师……

学生不喜欢的数学教师:

严厉的、严肃的、老生气的、拖堂的、粗鲁的、随便的、爱嚷嚷的教师;上课不严肃,下课又很严肃的教师;老批评同学,对同学不满的教师;上课要求同学做得很直,和学生一点也不像朋友的教师;喜欢拿自己班和别的班比较的教师。

数学:

通过对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的调查得知:

数学有趣:

“数学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

因为数学有意思,每道题就像一个游戏、一个迷宫一样有趣。

数学在每一天的生活里都有影子,数学世不可缺少的!

”“因为数学有很多窍门,所以我喜欢数学。

”“因为数学很奇妙,能锻炼我的头脑,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数学简约:

“因为数子好写,不像汉字不好记。

数学有用:

“因为在生活中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数学,数学充满着神奇和奥妙。

喜欢数学老师:

“因为我的数学老师课讲得非常好。

能在学数学中感受成功:

“因为数学是我的强项,我总能考100分。

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因素:

数学有点烦,反复讲比较烦,作业多比较烦。

数学太难,听不进去。

做数学题容易促错,经常受到批评。

小学生喜欢怎样学数学:

师生互动

教师多讲些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多讲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经常做一些数学小游戏,或安排抢答题

多动手

运用动画课件学习数学

不能拖沓,要有效率

讲课最好要画一些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最好让教师敞开着,到外面去上数学课,开阔视野,心情舒畅的学习知识。

给我们自己思考的时间。

(三)学习有趣的数学的价值

数学好玩吗?

数学有趣吗?

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参加中国少年数学论坛活动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会见孩子们时,用那支颤抖的笔和孩童般稚趣的语言为孩子们题词:

“数学好玩”。

可见,数学是充满趣味的。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也认为:

对不懂的事情要有好奇心,对自己选定的目标要有热情。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要让他们有好奇心。

有了好奇心,才会去探索;有了好奇心,才会有创造力。

由于浓厚的好奇心驱使,希望凭观察、推理,来了解大自然的结构,寻找宇宙的真谛。

伟大的科学家都有这种好奇心,爱因斯坦说他的好奇心比其它人更浓厚些,才做得更好一点。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是人类因为好奇而产生的。

科技上的创新也跟好奇心有关,例如飞机的发明、太空的探险等。

数学上很多领域的探索也是基于数学家浓厚的好奇心而引发。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东西孩子才会喜欢。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要务,只有孩子对所学内容满怀期待,才会积极的去探索。

板着面孔出现的数学孩子不会接纳。

的确数学是抽象的,儿童是活泼的;数学追求的是严谨,儿童需求的是有趣;数学是系统的,儿童的思维是简约的……数学之于儿童永远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如何在教学中既抓住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素养,同时又兼顾孩子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

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实践。

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影响下体验到“数学好玩”,就一定形成喜欢数学的倾向,进而产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增强愉悦的情感体验,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促发孩子的创造思维,形成爱学、会学的良好状态。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数学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是有趣,那么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将不再是令人生厌的抽象、枯燥的运算和推理,而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事情。

因此教师要萌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加到学习探索的活动中。

然而在现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遗憾的看到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侧重于技术性训练,只关注数学学习有天分的孩子,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不大理会。

致使不少原本对数学很有兴趣的学生,变成了做题的机器,在机械性的做题训练中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样的数学教育中老师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则备无情地忽略了,为此学生感受到的数学学习是苦涩、是艰辛、是深不可测。

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做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

当然,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浮想联翩,半节课的时间过去了还没有揭示数学的本来面貌;大量的动手操作让课堂变得热热闹闹,孩子的确兴致盎然,但却没有在动手中体验到数学的真谛。

上述两种教学现象:

只关注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关注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不兼顾数学知识的掌握都是不可取的。

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弗莱登塔尔先生用极为幽默的笔触阐述了数学学科的抽象同儿童认知特点的关系:

我们不能用糖来宠坏自己的孩子,对吗?

当然我也并非主张味道愈是不好的食物就愈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我只是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很多名师的课堂之所以是孩子数学学习的乐园,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名师能把握住数学的内涵,同时又谙熟儿童的认知,不折不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认知空间,用神奇的润滑剂填平儿童和数学之间的沟沟坎坎,呈现给孩子一种美丽的数学。

呈现给孩子的数学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数学,经过他们神奇的“点化”,数学不再抽象,数学不再生涩,对于孩子来说,名师们带给他们的数学就像小马眼里的那条河,既不象老牛感觉的那样浅,也不象小松鼠感觉的那样深,而是不深不浅刚好没过膝盖。

这种数学不是板着面孔出现的,是真正符合孩子认知的儿童数学。

如果一个教师能如此深入地走进孩子的数学学习认知空间,把数学的序同孩子的趣相得益彰的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的学习就会变成对富有挑战价值问题的探究过程,哪个孩子会不向往这样的学习生活?

孩子也就没有理由不喜欢数学课了。

正是因为吴老师对儿童数学的再加工,对儿童数学学习过程的再认识,才能为孩子们呈上了“好吃”且“有营养”的数学学习。

正像周玉仁教授所说:

她读懂了学生,读懂了教材,读懂了课堂。

二、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别有情趣

低年级课例:

昌盛园小学崔静老师《两位数乘法》中选取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郎》的人物,创编了新的故事情景,并把故事情景贯穿始终,情景的内容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

1.沸羊羊汇报收白菜的情境:

每天收20棵白菜,收了3天,一共收了多少棵?

2.懒羊羊汇报收白菜的情境:

第一天收了12棵白菜,第二天收了12棵,第三天收了12棵,第四天也收了12棵。

①如果是你,你怎么说?

②出示:

每天收12棵白菜,4天一共收多少棵?

③列式

④12×4到底等于几?

拿出练习纸,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上面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关键是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是怎么想的。

高年级课例燕山《折线统计图》北斗七星。

(二)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魅力

周玉仁老师认为:

儿童学习数学是对他们生活经验中数学现象的“解读”。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我们的课堂要选取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

赵东老师在讲《圆锥的认识》一课时,非常关注生活同数学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透过数学,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深入。

《圆锥的认识》——生活引入、明确课题

《圆锥的认识》——实例介绍、拓展引申

利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沙堆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圆锥的认识》——实例介绍、拓展引申

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稳定角)

金字塔有两个忠实“保镖”——52度“角”和方锥体的“形”。

金字塔面与面之间的角度是51度50分9秒,这与有“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和稳定角”之称的52度角相差无几,而52度角被认为是最稳定的角,这说明金字塔是按照这种“极限角和稳定角”来建造的。

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圆锥体的自然堆积现象,存在着大量的圆锥体形状的物品,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着科学道理。

本节课通过“资料拓展”的环节向学生介绍有关“锥角”知识,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纵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几何形体的积极性。

(三)提供争辩的时空,使学生乐享数学学习过程

俗话说:

“理不辩不明”。

数学教学的难点如果单纯的靠老师的答疑、解惑,对于孩子来说,可能适得其反。

吴老师的课堂上,少了老师的喋喋不休,多了孩子的主体参与。

吴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争辩,在这种讨论和争辩中,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认知能力的提高。

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从众多同伴的不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乃至思维和实践方式中获得种种脾益。

在同学的合作中,情感的互动中,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意识,逐步积累学习体验,最终学会学习。

在吴老师的数学课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满怀热情的为孩子们创设交流的机会,慷慨地把时空让给孩子们,让他们敞开心扉,心与心地交流碰撞。

在思维的碰撞中尽享数学学习的乐趣!

下面我们走进吴老师的课堂,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思维碰撞的快乐!

在学习约分知识时,吴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判断题:

判断1

是不是最简分数。

一场激烈的争论由此展开。

学生A:

1

是最简分数,1

可以化成假分数,4和3是一对互质数,根据“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的规定,可以确定1

是最简分数。

学生B不服气:

“4和3虽然是互质数,但是你可别忘记

是个假分数。

因此,我认为1

不是最简分数。

显然,假分数在这里出现负面影响,同学们对最简分数的内涵还缺乏本质的理解,把假分数与最简分数这两个不相关的概念扯到了一起。

此时,吴老师没有急于揭露问题的实质,而是站在一旁表现出若有所思地神情:

“是呀,谁对谁错呢?

我建议你们双方查找资料或请教他人,用科学的依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讨论又一次推向高潮。

有的同学急于打开课本寻求支持,有的则仨一群,俩一伙地讨论开来。

学生A一方显然有些激动:

“请问对方:

什么叫最简分数?

学生B一方对答如流:

“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学生A:

的分子分母是不是互质数,请回答。

学生B:

“是。

学生A:

既然符合最简分数的规定,你们为什么反对?

学生B挠挠头哑口无言。

这是又站出一个学生C:

“我认为

不是最简分数,因为它不是真分数。

学生A一方来了情绪:

“谁告诉你最简分数必须是真分数?

哪本书上有这个规定?

全班同学向学生A投去赞许的目光。

学生C底气已不足,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

始终在一旁观阵的学生D不失时机地站起来坚定地说:

“我断定1

是最简分数。

教材上并没有规定最简分数必须是真分数或假分数。

只要符合分子和分母互质这个条件就可以。

课堂上响起了掌声。

吴老师为孩子们积极学习的精神而欣慰,被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折服,看到课堂里活跃着一大批有头脑、有见识、充满智慧的学习的小主人,真的好开心。

吴老师不忘适时地点拨:

“你们高水平的辩论可以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学生辩论会一比高低。

”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

“今天的讨论不仅搞清了1

是不是最简分数,重要的是我们从同学们各方的发言中学到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一是学会查资料,寻求理论根据;二是从概念的定义出发去判断事物。

最重要的是通过争论碰撞,我们大家都从同伴的身上学到了乐于思考,勇于挑战,善于学习的态度和技巧。

”吴老师此时不忘给每个孩子最有价值的评价,走到学生B跟前,抚摸着他的头,幽默地说:

“许多事情好像都是人为约定俗成的。

不过,如果今后你发明一项规定:

只有真分数的分子、分母互质时,方可称为最简分数。

说不定以后教材就变了呢?

我们大家期待着你的发明。

”同学们都笑了,吴老师也笑了。

大家笑的那么开心。

透过刚才的教学场景,我们不禁为孩子的精彩表现喝彩!

同时对孩子愉快的学习感同身受。

一道简单的判断题,在孩子的辩论中由模糊到清晰,随着激烈的交流,孩子的认识也就逐渐的逼近事物的本质!

知识因争辩而明晰,孩子在交流中感受到思辨的乐趣!

枯燥的数学学习可以如此美丽!

在这里我们要继续挖掘吴老师的教育智慧。

吴老师选择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争论?

吴老师在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时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是单纯的把概念搞清楚么?

吴老师通过课堂上学生对概念的辩析到底要向学生传递哪些数学素养?

学生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数学学习?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提升了什么?

我们怎样把这样的教学形式践行在自己的课堂?

(四)挖掘潜能学生在自我建构中感受进步

“不过,吴老师最好的地方就是讲课生动,不乏味。

使一节枯燥的复习课在她的讲课中就变成了一场游戏,一场“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孩子这样描述自己学习《数的整除》一课的学习历程。

不是吗,在课前孩子头脑里的知识是灵乱的,就像孩子所描述的那样:

杂乱无章的概念就像漫无边际的小蝌蚪,找不到归宿。

而一堂课下来,经过孩子们的整理、交流,在每个孩子的脑子里都形成了一幅以整除概念为核心的,概念间建立起密切联系的整齐画面,由散落的珍珠变成了美丽的项链,小蝌蚪找到了“整除”这个妈妈,更在过程中领会了学习的方法。

孩子通过自我建构,抓住了知识间的联系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孩子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孩子怎能不快乐呢?

《数的整除》复习课即将结束。

吴老师适时对复习的方法进行提升:

“同学们刚才零零散散的那么多有关整除的概念,就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你找一组,我找一组的板书出来了。

俗话说,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把那么多零散的概念用一个网络图表示出来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楚了呗!

其实同学们,你们今天正是经历了一次重要的盲人摸象的学习过程。

(学生不解的眼光看着老师),我看到你们用不解的眼光看着我,盲人摸象很偏见对吧?

我摸到大象的身子像堵墙,就说大象是墙;摸到大象的腿像柱子,就说大象像柱子。

片面不片面,但是这是真实的。

同学们开始整理概念的过程就是这样的过程,片面且真实。

第二步说象,你一言,我一语说象的过程就是资源共享的过程,你看看,张三一组说说,李四一组说说的过程就是倾听、接纳修正自己的过程,说完象了,第三步成象,学整除这部分知识象头是谁?

孩子一口同声:

“整除”。

吴老师:

“最后要抽象,把这些数学概念理性的去理解。

课后可爱的孩子们有感而发“刚开始的时候,吴老师让我们每个小组讨论一下整除(这)部分知识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

讨论过后老师让我们到黑板前那些贴着很乱的纸条按照自己讨论的结果把一些关系密切的数(概念)连在一起,在讨论过程中,这个小组说一点,那个小组说一点,最后,黑板上呈现出一组很清晰的网络图。

在以前每个学期学的关于数的整除的那些零零散散的知识都用一个清晰的网络图来表现出来,让我们对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更加明白了……通过这次课,老师既给我们上了一节让人记忆犹新的课,又教会了我们复习的方法。

我们以后再复习的时候可以也像上这节课那样,把那些零零散散的知识都变成一组清晰的网络图。

”“经过这节课,我明白了许多事。

学数学不是死学,而是用脑学。

吴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

书越学越薄,的确,数的整除许多个小知识点,吴老师竟用一副简单且清楚的网络图,展示给我们,让我们对数的整除的知识更加深刻,这种方法还便于我们今后的复习,这种方法实在很棒!

对于这节课,老师们课前有个共同的困惑:

整除这部分知识被誉为“数学中的文言文”,又是复习课孩子能喜欢吗?

黑板上有个完整的网络图就说明学生对零散的知识有系统认识吗?

学生如何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到复习的方法?

吴老师大胆放手,学生会自主整理吗?

通过孩子们的感受,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

在这个“抽象、枯燥”的内容学习中,孩子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就向孩子所说:

一节枯燥的复习课在她的讲课中就变成了一场“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多么童真的表达!

他真实的道出了孩子的学习体验!

在这里吴老师给足了孩子空间,因为相信孩子的潜能,所以孩子在自我建构中掌握了复习的方法。

孩子正是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孩子在思维的跌宕起伏中,在摸爬滚打的真实经历中,整理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同时孩子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种信心的建立会激发孩子永久的学习热情。

孩子的潜能是很大的,“给他一个杠杆,他会撑起一个地球”,而孩子在探索中获得的成功的心理体验是最持久的、最有价值的。

三、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的几点建议

(一)了解儿童心理需求

儿童学习数学不同于成人,要想创造孩子喜欢的课堂,就要谙熟儿童心理,了解儿童需求,把握儿童认知规律,形成良好的儿童数学教育观。

“儿童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了解儿童独特的心理世界,进而正确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和突发事件,保护儿童幼稚的心灵;“儿童教育心理学”还能帮助教育者认识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和规律,探索影响儿童学习的内部因素、外部影响,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形成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先进的教学特色。

(二)挖掘教材趣味因素

在现行教材中,有的内容本身就充满童趣,易于孩子学习。

有的内容则需要教师不断挖掘教材中隐含的趣味因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有趣。

(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

有的课规律性比较强,可以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进行探究;复习课要给足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课堂上对模糊的问题采取争辩的方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中感受到数学有趣。

(四)永葆童心换位思考

如果我们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学习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将不被孩子认可,孩子也不能在数学的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乐趣。

要想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教师首先要被数学的魅力吸引,并永葆一颗童心,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在意课堂上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

使孩子的童年学习生活充满幸福、充满乐趣!

(五)“营养、好吃”二者兼得

教学中不是单纯的让孩子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数学的本质,使孩子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既不能脱离儿童的认知特点生硬的向孩子传授数学知识,也不能为了迎合孩子的喜欢而降低内容的要求,表面的浮华是不能让孩子长久喜欢的,只有抓住数学的本质,利用学科的魅力去吸引孩子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六)循序渐进,由表及里

上面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的“招”中,是有递进关系的,是由表及里的,而孩子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应当是最高的追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循序渐进的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