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901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背景和意义修改版Word下载.docx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从2001年新课程的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甚至部分教师将课堂讲解与填鸭式教学相提并论,望而却步。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还大量存在着一些低效的讲解,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大效益降低,而且影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了弯路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得不到提高。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讲解的实践研究是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成绩的一条途径。

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讲解及教师抓住时机,创设机会允许学生阐述、讲解。

教师的有效讲解,对于建构学生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学生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学生获得有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作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有时学生的阐释比教师的讲解更易于为同伴所接受。

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有教师的有效讲解,还要有学生的精彩表述。

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表述的有机结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最佳境界。

而有效的讲解为学生节约了课堂活动时间、提高了活动和学习效率、展示了数学本质之美。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有效讲解的界定

即教师用有限的单位时间,阐述概念的含义及习题的解答,这种讲解是有学习的效果的。

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的意思,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找到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发现数学的美,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

有效讲解要在恰当时机(问题情境、问题时机、有效时间),要找准切入点(必要性、基础性、生成性),用恰当的方式表述(科学、简洁、易懂),要与学生有效互动(讲解与倾听、讲解与活动、讲解与练习),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教扶放,引学探、知会练),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敏锐性、灵活性、延展性)。

教师在讲解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思维的清晰程度及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的参与度;

要观察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是否在正面的积极的参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调整讲解的时机与方法,以求得教学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即每个学生都达成这节课教学目标,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形成了自己的习得。

3、有效讲解的可测性和量化指标

如何判断教师的讲解是否有效,就是在阐释某一概念或讲解习题之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具体,避免含糊及指向不明确;

是否清晰地把握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所要达到的程度;

在教师的讲解之后,通过梯度练习测查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程度来反映教师的讲解的有效程度。

4.有效讲解能力的提高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即教师通过日常的讲解行为的不断实践,时常地追问自己:

今天的讲解学生知识掌握较好,能力有所提高自己是在什么时机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成好的效果;

今天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概念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形成能力?

是涉及到今天的教学内容的学过的知识学生出现了回生而教师没有帮助其复习?

是教师讲解的时机不对,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

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等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中的讲解能力,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服务意识,即教师的教学指向是学生。

学生的学习和习得,不断提升和充实、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和态度得到具体发展和转变,是教师的工作指向。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意识,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寻找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点。

没有开放意识,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做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那么我们所谓有效讲解的效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学生的理解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就会受到制约。

三、课题研究实践:

从课题确立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努力着、探索着,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效:

1.调查法。

起始阶段。

调查学生是否喜欢教师的讲解,是否喜欢同伴的讲解,希望老师在什么情况下对知识、习题进行讲解,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最易于接受。

我们选定了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有关数学课堂讲解学生调查问卷(三年级)全班有16名学生

1、第二天要上新课,学习新的知识,今天需要进行预习吗?

+jkdexxxzzq①需要;

②不需要。

(选择需要的有16人)

2、数学课堂上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解还是喜欢自己探索?

①喜欢听老师讲;

②喜欢自己探索。

(选择喜欢听老师讲的有14人,喜欢自己探索的有2人)

3、学习下列哪些知识的时候希望老师讲解:

①概念;

7人②计算;

0人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人④周长、面积的计算;

5人

⑤分数的认识;

5人⑥统计和可能性;

3人⑦解决问题。

9人

4、解决问题的题目希望都由老师来讲解吗?

①希望;

6人②不希望。

10人

请说明理由:

大多数孩子希望自己先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再由老师讲解。

5、课堂上做练习遇到不会做的题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还是同学讲?

*①老师;

13人②同学。

3人

/、】==9986//*-

6、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方式你比较喜欢?

①老师把一道题完整地讲一遍,不问同学的想法;

1人②老师边讲边与同学交流,再问问同学们的想法。

15人

7、把两张边长分别为6cm和3cm的正方形的纸片拼成下面的图形,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这道题,你希望老师直接讲解还是自己先思考找到解决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

①老师直接讲解;

1人②自己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15人请说明选择的理由:

多数孩子认为自己先思考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并不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从头讲到尾。

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知识基础的程度,设计好提问的内容,把握好讲解的时机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

采取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步骤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讲解。

教师通过教学预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明确、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的方法有哪些,去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的效果通过询问、习题进行考察,及时进行教后感、教学随笔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的提高过程。

5月25日,实验教师上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

所讲内容为北师大版下册P68第

7、8题。

(以下是课堂实录及分析)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8第

7、8题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示放好学习用品。

二、复习诊测

1、提问: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适时板书:

S长=长×

S正=边长×

边长

2、提问: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

C长=(长+宽)×

2C正=边长×

4

(在两次提问之后,是否应该再让学生辨析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因为学生在这里最容易将周长和面积混为一谈。

三、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6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9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师:

猜一猜被洒水的地面是什么图形?

求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是求面积)要求学生利用公式求,全班学生试做。

(此类题目的解答不能给学生限定解题的方式与方法,会阻碍和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

(巡视过程中)宽知道,长是多少米?

9分钟行驶的长度。

指名一名学生板演:

60×

8=480(㎡)480×

9=4320(㎡)全班集体订正。

(在这里有个别学生对60×

8=480㎡的单位名称有质疑,说明学生对到底算的是周长和面积不是十分清楚,教师没有抓住这个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可惜!

)第二步还没有讲,这时有学生举手,教师请其来回答,该生站起来后说的是第二种方法:

9=540()540×

8=4320(㎡)

(在这个环节,学生同样对540后面的单位名称有质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讨论、明晰。

还反映出一个问题,该生没有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教师也没有进行引导把方法一讲完,而是被学生牵着匆匆处理完该习题。

2、P68第8题。

教师指名学生读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形(不标准)。

①求的是所拼成图形的面积。

我们从问题出发,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可以做什么辅助线。

学生的回答如下:

给缺的地方补一块。

师: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同桌讨论一下,加一条变成2个正方形。

(这里不应规定加辅助线以后变成什么图形,限制学生的思考。

加一条辅助线变成2个长方形也是可以的。

)生讨论。

用第二种方法来做一下,因为它利用已知条件最简单。

(简单不简单要由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法比较之后的感受,而不是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学生就可以理解的。

②这个图形的周长是什么?

指名学生指一指。

怎么去计算?

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要求学生用此方法计算。

(此处同样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将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结果回答的学生用的都是(6+3+6)×

2=30(米)

(教师自己在这里对此题的解法只局限于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知识的储备不够。

在此,教师再也没有让学生汇报把每条线加起来的计算方法,应该进行反馈。

(课后思考:

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回答、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看,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①课堂上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问什么?

为什么提问?

怎么问?

②课堂的密度大小,怎么去界定?

为了体现所谓的“密度”,教师的课堂是围绕自己还是围绕学生?

课堂上教师把孩子当成在原有基础上能得到发展的人还是任何储备都没有的脑袋空空的傻孩子?

课堂上让学生说什么?

想什么?

做什么?

③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采用一种教学方法?

而一节课为了体现这一种方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④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提问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反映了两个问题:

学生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

教师在讲解之前,没有以学定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

⑤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分面积和周长的区别,而不是仅仅只会运用公式去解答问题。

⑥课堂上学生要不要提出问题,进行质疑?

⑦课堂上学生需不需要经历猜测——验证——结论这个思维的过程?

在课后,我们针对这节课做了课后诊测和分析。

练习课后诊测同类型题目与分析

1、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6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共有14名学生参与(全班16名学生,2名因病请假)。

计算正确的有13人,1人计算错误。

单位名称正确的有7人,出现错误的有7人,各占50%。

老师将原因归结为学生粗心,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对长是长度单位应使用长度单位,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应该使用面积单位,对自己所计算的是长还是面积不清楚。

2、下面的图形是由两张边长分别为8cm和4cm的正方形纸片拼成的,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此题全班14人,没有1个学生做对。

只有一个学生算出了周长,计算结果还错误。

1个学生算出了面积。

究其原因,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将自己的想法硬强加于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弄懂。

课后,我根据对这两道题的分析,给学生重新上了一节课。

在上课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上课能够集中精神听讲,保证学习的效果,我把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我的分析说给学生,孩子们听得很专注,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怎样解答。

我先讲的是第二题。

这道题,我结合孩子们的回答只给孩子们提示了两点:

1.讲给他们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2.解决关于组合图形的问题要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孩子们根据提示自己很快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案。

14名学生,12名学生完全正确地解答出我重新出的一道同类型的题。

遗憾的是受第一次教师的影响,孩子们只有一种解题思路。

后2种在教师的引导下才愿意思考和使用。

第一题为了帮助孩子孩子理解和正确地使用单位名称,我在黑板上画了图形,一边问他们一边在图上标示,孩子们正确地区分了自己所计算的是长度还是面积,没有1个学生出错。

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讲解要有效果,需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如孩子们对第一题单位名称的理解,教师画图帮其来正确理解)当讲,在学生接触抽象的新知识时当讲,在学法指导(如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会计算的图形,转化时当添加辅助线,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时进行迁移指导如计算周长时将其中的两条4cm的线段进行平移)时当讲。

四、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能根据在课题研究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和分析,并在校内交流。

当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实验教师的教育理论有待提高。

实验推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却没有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使一些可贵的发现就从身边溜走了。

2.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3.(学校所在村子拆迁)学生数量较少,参与的面不够大。

4.实验的案例数量偏少。

以上是我们对于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提高与改进的地方。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将一如既往,不断探索,继续钻研,为这一课题的继续实施进一步努力。

第三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

数学课堂教学中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对于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个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批判思维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课堂讨论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讨论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讨论的组织引导不够到位,讨论的结论肤浅、无意义,讨论的评价空洞无物。

学生在讨论中几乎不及题旨地说说笑笑,哄哄闹闹,看起来热热烈烈,实际上毫无收获。

所以,要想使课堂讨论真正具有教学价值,必须对课堂讨论进行改革和创新。

下面,我就谈谈在课堂实践中我所做的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激活学生的思维,精选问题,营造讨论的氛围

一般而言,讨论都是由问题引发的,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发讨论,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讨论都能收到实效。

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那些能够激起多向思维,贴近学生生活,蕴涵创新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要使讨论达到效果,教师必须营造讨论的氛围,首先要精选具有一定的思考争辩性的讨论主题。

事不辩不明,理不辩不清,倘若教师设计的题目留给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就能收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对于数学讨论来说,一般是选择一些容易混淆的教学概念,似是而非的教学问题,答案不惟一,解法多样的问题以及可能产生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其次要给学生的思维松绑,努力营造宽松、民主、激发矛盾的途径,引发学生的矛盾冲突和探究欲望,创设“愤”和“悱”的氛围,从而激发“讨论欲望”,让学生不吐不快。

比如在教“梯形认识与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师提出:

“你认识哪些图形?

了解这些图形的哪些知识?

不认识的图形你又想知道些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积极动脑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看书,他们谈不懂的问题、谈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生说:

“梯形横放时,两个底能不能叫左底和右底”;

有的学生问:

“计算梯形面积可不可以用割补法”;

有的还说:

“连一根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其面积计算公式很快就可以得出来了”;

还有的说:

“这个公式也可适用于矩形、平行四边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讨论:

“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这种自学讨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质疑问难,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对所认识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创新的思维驰骋于知识海洋。

二、适时启发,明确讨论要求,深化讨论结果

讨论是有目的的,因此要有明确的要求。

在每一次讨论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提出时间要求,分组要求和纪律要求。

分组要充分考虑中差学生的合理搭配,一般四至六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间还要进行一定的分工,如设立组长、信息员、小组发言人等,以便在具体讨论时,各司其责,从参与、合作交流,这样的分工还可采取轮岗制,定期交换,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能量,充分体现每一个人的才能。

讨论中教师要求学生增强民主意识和责任感,认真对待讨论,避免凑热闹,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组织讨论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学生展开讨论后,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把握火候,选择时机,进行启发、点拔、便讨论向纵深发展。

例如:

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例题: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为3:

2,大豆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

”我没有按例题提供的解题方法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结果学生得出了多种解题方法。

接着,老师在肯定学生的每一种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

这样,就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求异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适时参与讨论,多向延伸,发挥主导作用

讨论不是放羊,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讨论组,听取他们的讨论,必要时可以介入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巡视中要注意捕捉有用的信息,向其它小组传输,发挥各讨论小组之间的“对话中转站”的作用,激发组与组之间的讨论。

我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个别小组汇报,当说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其它小组的同学立即起来质疑:

“你说的不对,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迥然不同的结论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我趁机让学生围绕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相等时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即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树立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思考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四、实施发展性评价,激发讨论的热情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适度的鼓励性和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适当的课堂评价犹如催化剂,会使讨论渐趋热列。

在实际的操作中,评价的时机固然要掌握得当,评价的性质尤为关键。

这就是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善待答错的学生,是教师的课堂艺术,更是教师的美德,面对一个回答与答案大相径庭的学生,如果教师冷脸相对,批评讥讽,势必给学生泼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不仅他会丧失继续发言的勇气,连其他同学也会噤若寒蝉,如果教师循循善诱,加以鼓励,则一方面保护了这个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其他学生有表现自己的勇气,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来。

注重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发展性的评价,才能使发言“后继有人”讨论才会“轰轰烈烈”还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归纳评价,在归纳评价中学会思考的方法,提高创新思辩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等诸方面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追求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的准确性。

“列方程解文字题”中,学生对例题“10减一个数的5倍,差是4.2求这个数。

”分别列出了这样几种方程(10-5X=4.2;

4.2+5X=10;

10-4.2=5X)。

接着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你对这三种列法有什么想法?

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三种方法。

这里,教师设计的目的重在让学生关注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评价,而把对结果的评价淡化,以追求达到解法的最优化。

总之,教师应让学生具备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有利于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情绪。

在不断评价中,体会自我价值,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周而复始,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数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一是要让学生有备而来,做到先思考、后讨论,还要注意一节课中的讨论次数不宜过多。

有效组织数学课堂讨论是一个数学教师的课堂艺术,何况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才能把好讨论的脉,让数学课堂讨论活动开展有效,数学课堂讨论的创新,将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大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形式。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才能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课堂讨论有效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条理。

讨论与讲授不同,讨论是双向的。

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讨论则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做出反应。

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