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5261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docx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第四章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以及我国的教育目的二、考点指南

识记:

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

领会:

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含义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应用:

运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的比重很大,题型覆盖面也较广。

其中确立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素质教育的特征等知识点均有可能出简答题或论述题,需引起重视。

三、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结构:

(1)所要培养的人的素质规格——核心

(2)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例题·选择题】[2010年真题]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A、教育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方针D、教育策略【答案】C【例题·填空题】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

______包括______。

【答案】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例题·名词解释题】教育目的【答案】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并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其指导意义: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

【例题·多项选择题】教育目的评价作用指的是()。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 B.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

C.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D.教育方法的选择 

E.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答案】ACE【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____作用。

【答案】评价【例题·选择题】[2009年真题]()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答案】C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及相互关系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位于第一个层次,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位于第二个层次,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师的教学目标:

位于第三个层次,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层次。

【例题·填空题】[2011年真题]从层次来看,教育目的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______。

【答案】教学目标【例题·选择题】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要求【答案】B2、三者的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

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它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例题·填空题】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_____的关系。

【答案】普遍与特殊【例题·填空题】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_____的关系。

【答案】具体与抽象【例题·简答题】[2010年真题]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总结:

这一节的内容比较重要,在历年考试中,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都曾多次出现。

尤其注意广义和狭义的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作用,教学目标的概念以及它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这几个知识点,是历年考查的重点。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例题·选择题】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任务C.教育的内容D.教育的规律【答案】A

【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要反映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主要通过制定____、规定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等来实现。

【答案】教育目的【例题·填空题】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______、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答案】时代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以下要点:

1、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答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例题·选择题】[2011年真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A.理论联系实际B.因材施教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答案】C【例题·选择题】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是(   )。

A.社会进步   B.旧式劳动分工C.生产力的发展   D.科技水平的提高【答案】B

【例题·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

A.个人在脑力上的自由发展性B.德、智、体和谐发展

C.个人知识和智力充分、自由地发展

D.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

【答案】D【例题·选择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在什么时期能够实现(   )。

 A.封建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B

总结:

这一节内容中确立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是历年必考的一个知识点,所占分值较高。

另外,尤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有可能出简答或是论述题。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各种表述:

第一阶段的表述:

50到70年代(考纲不要求)1、1951年,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明确规定:

“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2、1954年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要求把中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员”。

此后,在1955-1956年引起了全国性的争论。

认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必须补充为“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3、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4、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

“党所提出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口号,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而不是只专不红,脱离生产劳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第二阶段的表述:

八十年代(考纲不要求)1、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198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3、中共第12次代表大会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出:

“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

总的认为: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并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等要求,以便制定一个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八十年代核心的表述是:

三个面向、四有人才★第三阶段的表述:

90年代以后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目的表述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二)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题·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案】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题·填空题】《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______和______。

【答案】建设者、接班人(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我国的德育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作用。

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②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③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④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⑤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2)智育: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等)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体育: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②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

(4)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③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②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使其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例题·简答题】[2010年真题]简述美育在普通中学的实施要求。

【答案】①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③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例题·填空题】《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______”。

【答案】全体学生【例题·名词解释】[2010年真题]德育【答案】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例题·填空题】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_____、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_的教育。

【答案】科学文化知识、非认知因素

【例题·论述题】[2011年真题]某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

你对该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

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答案】我认为该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为变相教育之外,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等五育组成。

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

奥数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

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四育的发展,厚此薄彼,有所偏废。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例题·选择题】[2011年真题]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长教育 D.继续教育【答案】B【例题·选择题】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答案】A【例题·选择题】素质教育是以()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答案】B【例题·论述题】[2011年真题]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答案】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

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总结:

本节要注意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征这两个知识点,尤其是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近几年越来越受重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考论述题的可能性很大,同学们要引起重视。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二、考点指南

识记:

学生的本质属性、基本权利义务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领会: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含义,教师职业具有多种角色的含义。

应用:

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的比重较大。

客观题中对学生权利部分的知识点考查得较为集中,选择题、填空题是常见的考查方式,要求基本概念记忆清晰。

此外,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素养、师生关系部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容易被纳入到主观题的考查范围之内,简答题,尤其是论述题或案例题经常出现,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要能够理解并运用。

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任何教育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单独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

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

【例题·选择题】“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

”这句话隐喻学生的学生中具有()。

A、主体性B、客体性C、被动性D、强制性【答案】A

【例题·填空题】学生具有______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答案】向师性【例题·填空题】学生是学习的______,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答案】主体【例题·选择题】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答案】D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对学生地位的传统认识:

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2、学生的身份和享有的合法权利。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学生的身份: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概括起来有:

(1)人身权。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2)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3、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例题·选择题】[2011年真题]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答案】C【例题·多项选择题】[2011年真题]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享有的合法权利?

()A受教育的权利B人格尊严权C身心健康权D隐私权与名誉权、荣誉权E人身自由权【答案】ABCDE【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答案】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在我国的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规定未成年学生享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其中,______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答案】受教育权总结:

这一节在考试中经常涉及,其中,学生的本质属性部分是重点,需要理解和全面地把握。

而学生的地位部分只需作大致的了解,简要地识记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即可。

第二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进行了界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是在学习、接受人类经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教育的振兴和发展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所在。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例题·名词解释题】[2011年真题]教师【答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例题·选择题】[2011年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颁布的。

A、1989B、1991C、1993D、1995【答案】C【例题·填空题】[2011年真题]2010教师的神圣使命是()【答案】教书育人【例题·选择题】[2011年真题]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始于( )。

A.1985年 B.1989年 C.1993年 D.1995年【答案】A【例题·选择题】[2011年真题]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