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9620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docx

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第五单元教学案

17《猫》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自主预习】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诅骂(   )怅然(   )怂恿(   )(   )蜷伏(   )一缕(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

  B、预警:

预备警察。

C、蜷伏:

弯着身体卧倒。

  D、怅然:

不愉快的样子。

3、本文选自(),作者(),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

4、快速阅读,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  部分,找出每部分的起止段落,并在文中写出段落大意。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完成下列表格.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2学生按句式说话:

“读  ,我看到了一只      猫。

3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设 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按句式说话:

“读      ,我体味到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范例:

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3.重点朗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拓展延伸】

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

“对于       ,我想 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3.自拟格言:

【达标检测】

一、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18鸟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重点:

生动的语言

难点:

托物言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词中有哪些描写鸟的诗句?

说出来(生说诗句)……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

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给人悲苦,为什么?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作品,去品味一下吧!

1、文学文化常识:

1.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笔名秋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

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

1923年留学美国。

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

1949年定居台湾。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2.主要作品:

杂文集:

《骂人的艺术》《雅舍杂文》《实秋杂文》等.

散文集:

《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3、4集)《清华八年》《秋室杂忆》等.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结婚集》(短篇小说集)《咆哮山庄》(长篇小说)《威尼斯商人》(剧本)《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等.

3.“雅舍”是指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友人合住的六间陋室,是作者避乱隐居之所。

《雅舍小品》的第一篇《雅舍》就描写了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

“雅舍”本无雅处,寒伧、简陋,但作者在旅居中却颇具雅兴,为什么?

只因为“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因为作者在此陋室及其周遭的景物中感悟到一种旷远、安谧与亲切,从而忘记了世事的纷扰,怡然自乐,他以超然的态度来体验生活和对待时代的同雨。

梁实秋在30年代因鼓吹抽象人性论,反对文学的功利性等原因受到过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尖锐批评,但梁实秋不是一个没有反帝爱国思想的人,早在1935年他就撰文批评国民党政府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他曾参加慰问团亲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写过像《记张自忠将军》那样宣传爱国抗日的文章。

但到入川前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剧变。

他是国民党的参议员,参政会议长汪精卫投敌不仅使他愤慨,也使他感到受了愚弄;到重庆后,又目睹达官显要在大发国难财,“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在官场比比皆是。

于是一种由失望引起的幻灭感使这个本来就对老庄比较亲近的士大夫文人产生了思想危机,于是他转向独善其身,追求心境的平和。

为了获得心理平衡,他采取“一切只要随缘”的态度来对等生活,寄情于巴山蜀水之间,以随遇而安的心态来处世,以超然的目光来审视尘世万象,《雅舍小品》中的散文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产生的。

1938年12月,他在《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上发表了“编者的话”,他说:

“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有的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

我的意见稍为不同。

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这段话在当时的文坛引起轩然大波,曾引起过文艺界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面对左翼人士的批判和声讨,梁实秋没有作过多的辩解和回复。

《雅舍小品》可以说是他上述主张的艺术实践,或者借用台湾文学史家周锦先生的话说,《雅舍小品》正是上述主张遭到批判之后他的一种“无言的抵抗”。

2、听写字词(见课本“读读写写”)

3、整体把握:

1.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2.理清文章结构

5、思考探究

1.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与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四类,哪四类?

2.第②段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

请举例说明

3.第三、四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鸟的美?

4.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5.文章2、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六、写法思考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练习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了作者的同情,请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19动物笑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3.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

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劳伦兹是动物行为学的先驱。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他的第一部通俗科学著作,脍炙人口,风行全球已经近半个世纪。

这本书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用生花妙笔向一般大众讲述动物故事。

作者之所以取名为《所罗门王的指环》,是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一个魔戒,所罗门王戴着它,就能够听懂鸟兽鱼虫的语言,即便与动物不同种,也能和他们建立互相理解而亲密的关系。

”作者认为如果有对自然生灵的敬意和同情,便能和周围的动物们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真正融入它们的种群,甚至不惜为野生动物朋友作出巨大的牺牲,完全无需借助所罗门王的魔戒,便能与动物心灵相通,倾听它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

《动物笑谭》就是《所罗门王的指环》中若干生动动物故事的一篇,我们今天学习它,能感受到怎样“至美至真的故事”呢?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语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关键语句,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滑稽(jī)蜥蜴(xīyì)河豚(tún)两栖(qī)脊椎(jǐzhuī)鳃(sāi)鳍(qí)嗔怪(chēn)敛翼(liǎnyì)孜孜不倦(zī)母凫(fú)匍匐(púfú)差事(chāi)禁锢(jìngù)鹳(guàn)蹒跚(pánshān)

出其不意:

趁对方没有注意就采取行动。

怪诞不经:

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

禁锢:

①关押;监禁。

②束缚;强力限制。

③把人束缚在椅子或床上。

④囚禁,强行把某人关押,束缚在某物上。

神采奕奕:

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孜孜不倦: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撒旦:

主要指《圣经》中的堕天使,曾是上帝座前的天使,后因骄傲自大妄想与神同等而堕落成为魔鬼,被看着是与上帝的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

结构探究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2.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精读课文,理解中心。

1.我很少笑话动物的原因是什么?

2.我笑两栖鱼的原因是什么?

3.“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妙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作者有哪些逗笑的行为?

4.你认为作者的行为可笑吗?

为什么?

5.作者第三次差点被送进疯人院里的原因是什么?

6.“袖子上的扣子做一堆,背心上的做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做一堆。

”鹦鹉的行为为什么让老教授生气?

7.鹦鹉与作者的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趣事?

8.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读写结合。

1.以《我与——(补充一种动物名)之间发生的趣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所罗门的指环》。

 

20《狼》导学案

蒲松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传神;积累文言词语:

顾、暴、盖、止。

  2.了解“之”等词的不同含义,理解文言词语活用的知识和古代文学常识。

  3.了解故事旨意,把握文章善于识破狼一样的伎俩、除恶务尽的思想意义。

【课文提示】

  1.蒲松龄,是清初著名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

  2.本文选自《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

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3.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实词的词性活用现象。

古汉语的一个实词属于某一词类,基本上是固定的。

有些词只是在某种条件下,临时处在另一类词的位置上,偶尔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暂时增加了新的意义,这种词性的变化,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包括:

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活用;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窘jiǒng  眈dān  瞑míng  寐mèi  黠xiá  倚yǐ  缀zhuì  尻kāo

【积累词语】

1.解释下列词语:

  窘(紧迫、为难、困窘急迫)   眈眈(注视的样子)    瞑(闭上眼)

  寐(  睡觉  )      黠 ( 狡猾  )    倚( 靠 )

2.解释下列时间词语:

  晚(夜晚、晚上)  少时( 一会儿) 久之( 很久 ) 顷刻( 一会儿)

【朗读课文】

【复述故事】

【结构层次】这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2句),故事的开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写屠户“遇狼”。

  第二层次(第3-10句),故事的发展,写屠户“惧狼”之后“御狼”。

  第三层次(第11-17句),故事的高潮,写屠户“杀狼”后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四层次(第2段),作者评论,揭示主题:

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课文简介】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

故事赞扬了屠夫敢于杀狼的勇气和善于杀狼的智慧,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可耻的必然的下场,从而揭示一个深刻的思想:

对于狼一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退缩,必须坚决、灵活地斗争。

  全文二百来字,生动地描写了屠夫“遇狼-避狼-劈狼”的全过程,言简意赅。

小说以屠夫的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为主线,真实地写出了他的思想变化,生动地刻画了狼的狡猾。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翻译:

一个屠夫晚上回家,担子中的肉没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两只狼,跟着走了很远。

要点:

屠:

屠夫。

  归:

回家。

  担:

担子。

  尽:

没有。

  止:

通“只”,只有。

  缀:

连接,这里是“紧跟”。

  甚:

很。

原文: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翻译:

屠夫害怕,把骨头丢给它们。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一只狼仍然跟着。

要点:

投以骨:

“投”省略宾语“之”,即“以骨投之”,把骨头丢给狼。

 止:

停止、停下。

 从:

跟从。

原文: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

再次把把骨头丢给它,后来(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而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那样一起追赶。

要点:

止:

停止。

 至:

到达。

 矣:

相当于“了”。

 并:

一起。

 驱:

追赶。

 故:

原来。

原文: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

屠夫很困窘急迫,担心前后受到它们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打麦场,主人在麦场里堆积了柴禾,覆盖成小山似的。

要点:

大:

很。

  恐:

恐怕、担心。

  其:

它们,指代两只狼。

  敌:

胁迫、攻击。

  顾:

看见。

  积:

堆积。

  其:

麦场。

  薪:

柴。

  苫:

盖上。

  蔽:

遮蔽。

原文: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翻译:

于是屠夫跑过去靠在它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向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要点:

乃:

于是、就。

 弛:

放松、卸下。

前:

名词作动词,向前。

 眈眈相向:

瞪眼朝着。

原文:

少时,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很久,眼睛好像闭着,神情悠闲得很。

要点:

少时:

一会儿。

  径:

径直。

  去:

离开、走开。

  犬:

名词作状语“像狗”。

  之:

调节音节。

  意:

神情、态度。

  暇:

空闲。

  甚:

很。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原文: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翻译:

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头,又(砍)几刀把它杀死。

要点:

暴:

突然。

 毙:

使动词,使…毙、杀死。

 之:

它,指代“犬坐”的狼。

原文: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译:

刚要走,转身看柴堆后面,一只狼在里面打洞,企图钻洞进去攻击他的后面。

要点:

洞:

名词作动词,打洞。

  隧:

名词作动词,钻洞。

  其:

指代屠夫。

原文: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翻译:

身体已经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

要点:

尻:

屁股。

  尾:

尾巴。

  股:

大腿。

  毙:

使动词,使……毙、杀死。

原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翻译:

(这)才醒悟到面前的一只狼假装睡觉,原来以此欺骗对手。

要点:

假寐:

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

  盖:

原来。

原文: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翻译:

狼够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只是(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要点:

黠:

狡猾。

  顷刻:

一会儿。

  变诈:

作假、欺骗。

  几何:

多少。

  止:

只是。

 笑:

名词,笑料。

  耳:

罢了。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故事的开端,写屠户“遇狼”。

作者的语言极为俭省,没有一个字多余。

“一屠”与后面的“两狼”相对,表明力量对比悬殊。

因是“晚归”,所以,当时路上行人稀少,恶狼经常出没。

“止有剩骨”,说明担中的骨头不足以把狼喂饱。

“途中”点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暗示不太没有人来帮助屠户。

“缀行甚远”,表明狼的恶意和贪婪。

这里创设了紧张的氛围,作品一开始就把矛盾的尖锐性凸现出来,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故事的发展,写屠户“惧狼-御狼”。

“惧”表明屠户对狼的本质缺乏认识。

“投”、“复投”,表明他对浪抱有一丝幻想,本想妥协退让,结果仍然失败。

“并驱如故”将狼的贪婪无厌、凶狠无比表露无遗。

“大窘”、“恐”表现了屠户的紧张急迫。

出此情势,他只能采取防御措施。

“顾”、“奔倚”、“弛”、“持”等一系列动词,表明屠户当机立断。

此时,他已认识到狼的凶残本性,于是,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做好了与狼搏斗的准备。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说明屠户和狼之间剑拔弩张,情节扣人心弦。

  故事的高潮,写屠户“杀狼”。

“一狼径去”,足见其另有图谋;“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气氛似有缓和,更见狼的狡猾。

此时,屠户不为假象迷惑,当机立断,“爆起”、“刀劈”、“毙之”,杀死一狼。

“转视积薪后”表明屠户已认识到狼的狡诈阴险,果然,“一狼洞其中”,屠户又杀一狼。

“乃悟”说明经过搏斗后的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以作者的评论结束全文,揭示主题:

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文中,“犬坐于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均是名词活用现象:

  “犬坐于前”中的“犬”,名词活用为副词,意思是“像犬那样”

  “洞其中、隧入”中的“洞、隧”,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打洞”和“钻洞”意。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把下列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现代词语:

  惧:

  恐:

  径:

  去:

  蔽:

  悟:

  增:

  尻:

  股:

  诱:

2.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狼不敢前    (    )其一犬坐于前  (  )

  一狼洞其中   (     )意将隧入    (     )

   3.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词:

  顾:

顾野有麦场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

  敌:

恐前后受其敌 (      )盖以诱敌  (    )

  意:

意暇甚 (      )意将隧入 (       )

  前:

狼不敢前   (    )犬坐于前  (       )

  去:

一狼径去   (    )西蜀之去南海  (     )

  止:

一狼得骨止  (    ) 止露尻尾  (    )

    止增笑耳 (      )

  故:

并驱如故 (    )问其故 (    )

  其:

恐前后受其敌 (     )场主积薪其中 (    )

    屠乃奔倚其下 (     )一狼洞其中 (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屠自后断其股(    )

  之:

久之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

    复投之 亦毙之 (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

4.课文第一段共17句,将它分为三个层次,并且写出每一层次的大意。

  ⑴ ⑵/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①故事的开端,写屠户遇狼。

 

  ②故事的发展,写屠户避狼。

  ③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屠户劈狼。

5.本文借助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找出这些句子。

  刻画狼的贪婪         ( 缀行甚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刻画狼的凶狠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眈眈相向        )

  刻画狼的狡诈         ( 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 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前狼假寐 )

6,狼的本性是要吃人,但是为什么只是远远跟着,不敢靠近?

狼还不太了解屠户的态度和力量,所以只好远远跟着。

这也表现了狼的狡猾和谨慎。

7.通过相关的描写,分析屠户的心态。

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这时屠户怕狼,想用肉骨缓解危机。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情急之下,屠户开始思考自身的安全。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户寻找有利地形,准备斗争。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户作好了准备,勇敢地应敌。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户出其不意出手坚决,狼措手不及。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亦毙之。

  屠户为了持久安全,除敌务尽,不留后患。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户总结经验教训,彻底醒悟。

8.课文第2段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它点明了什么主题?

通过一个屠户战胜两只恶狼的故事,揭示了狼的凶残、狡诈又愚蠢的本性,赞扬了人的善良、聪明而勇敢的精神,告诫人们: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行善,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2.学习这篇课文以后,你得到什么教益?

【拓展学习】学习《聊斋志异·狼三则》的另外两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天亮)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qūn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lí遭遇)之,是可笑也!

 

  一狼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1.解释各句中的划线词:

  ①屠惧,示之以刃  (  )②仰首细审  (    )

  ③缘木求鱼    (  )④惟有小刀不盈寸  (   )

  ⑤遂负之以归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

  ①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3.《狼》的这两则,分别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表现了屠户的什么?

4.学习了这两则《狼》,你有什么体会?

【学习小结】

   《狼》记叙了人与狼的智斗过程,揭示了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人的面前终归难逃失败的命运。

 

第五单元教学案答案:

17【自主预习】

1.zǔchàngsǒngyǒngquǎnlǚ2.B3.略4.三部分:

第一次养猫(1-2段):

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第二次养猫(3—14段):

提心吊胆。

  第三次养猫(15—34段):

若有若无。

  

【整体感知】1.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