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屈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391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孤独的屈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孤独的屈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孤独的屈原.docx

《孤独的屈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的屈原.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孤独的屈原.docx

孤独的屈原

孤独的屈原

(一)

古代诗人研究  2009-12-0718:

40  阅读1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屈原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1953年他与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他的《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诗篇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然而我们今天吟诵着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诗篇时,却对他的个人生活知之甚少。

我们无法知晓他具体的生卒年月,无法清晰地寻找到他与亲人们共同生活的信息。

他用高亢的楚音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抒发了心灵的悲愤,记录了社会的变幻,却让自己的人生轨迹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许多学者穷尽毕生年华探幽发微,探寻着屈原这位哲人先贤的历史印记。

然而曾有人怀疑过屈原的存在,认为他是子虚乌有式的人物。

二十世纪初有位姓廖名平字季平的四川学者在他的《楚辞新解》中说:

“屈原并没有这个人。

”其后,大学者胡适先生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在《谈楚辞》一文中说:

“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

”胡适先生当时研究的结论是:

屈原“是个箭垛式的人物。

”胡适认为是汉代的老学究们把楚辞的文学成就和君臣大义的伦理观念都集中到了屈原这个理想化的人物身上了。

当时中国许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逐渐平息了“屈原否定论”的恶劣影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中国人轰轰烈烈搞文化大革命时,一些无知的红卫兵小将曾将湖北秭归的屈原雕像当作“四旧”推到长江中,再一次制造了屈原投江的悲剧。

而此时的日本汉学界的某些学者又掀起了一场新的“屈原否定论”的热潮。

虽然主张否定屈原的冈村繁、白川静生、铃木修次等人都是日本国内研究中国文学的著名学者,他们新的“屈原否定论”在日本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后来在许多中外学者翔实的论证中,澄清了许多历史的迷雾,使我们对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有了更多的了解。

虽然我们无可辩驳地知道屈原的历史存在,但是由于不同学者观点差异,依然让我们对屈原这位千古诗圣的真面目感到朦胧模糊、扑朔迷离。

谈屈原的人生,是件非常麻烦的事。

从现存的资料看,学术界关于屈原许多问题都没有一致的结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也有理,婆也有理。

不过若认真读一读有关屈原的史料和他的诗歌,你也许会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屈原是个谜,是个让我们着迷的谜,他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探寻求索。

关于屈原的生日,史料中没有准确的记载。

后代许多学者根据《离骚》中: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两句诗对屈原的生日进行了推算,同一的根据不同的学者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公元前353年、前343年、前342年、前341年、前340年、前339年等不同的出生年的说法。

现在大多数教科书都把屈原的生日定在公元前340年前后。

至于说诗人出生的月日就更无法考证了。

关于屈原的出生地,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刘向的《新序·节士》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一般认为他是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

汉魏以来关于屈原故里众说纷纭,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的《宜都记》说:

“秭归,盖楚子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

”而学者浦江清曾提出屈原出生江陵说。

如今大多数学者认定屈原的故乡是湖北秭归。

位于长江三峡巫峡与西陵峡之间的秭归县城东门外的乐平里,据说是屈原出生的地方。

这里濒临长江、山水环抱、景色明媚、物产丰饶。

这里留下许多屈原青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的遗迹,也留下许多关于屈原的故事传说。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修祠祭祀,以昭后人。

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诗人陆游溯江入蜀,途经秭归时曾赋诗凭吊屈原,“江上荒城野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

”同样面对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奔赴抗金前线的陆游,在诗中寄寓了他无限的感慨与惆怅。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屈原祠也搬到了风景秀丽的凤凰山上。

屈原出生的战国中后期,是个诸侯争霸、战争频仍、天下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

此时的楚国也处于内有各个贵族利益集团争权夺利,外有秦、齐等大国窥视觊觎的重重矛盾之中。

楚国也没有了楚庄王时代问鼎中原的霸气与辉煌。

虽然司马迁说屈原是“楚之同姓也,”即楚王室的本家,出身于楚国贵族,似乎屈原出身十分高贵。

但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熊绎为楚子开创楚国,到屈原出生已经历经七百多年,而此时的屈原家族已沦为楚国王室的旁支,楚王室氏芈,屈原氏屈,屈氏约地位已不那么显赫了。

屈原也说自己出身“贱贫”,他的《九章·惜诵》中有这样两句诗: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屈原家族的衰微。

史书对屈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记叙的极少,但我们知道他少年时家中曾遭遇重大变故。

他的父亲伯庸也许曾有过与他同样被放逐的经历。

汉武帝时的东方朔在《七谏·初放》说: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意谓屈原出生在国都而生长在偏远的原野。

当代学者西北师范大学的赵逵夫教授认为屈原的父亲就是《包山楚简》中记载的屈易。

屈易于楚怀王八年(公元前321年)以前曾担任楚国的大莫敖,大莫敖是楚国的官职,是主管军事的高级官员。

屈原的父亲因得罪楚怀王和朝中贵族大臣,被放逐出都城。

赵逵夫先生认为屈易的放逐地就是后来屈原被流放的汉北。

少年屈原也随父亲到过流放地生活,这就是东方朔所说的“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的由来。

1少年时期的艰辛生活,使屈原对社会现状和下层百姓的生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他日后从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在艰苦的环境中,年少的屈原并没有放松对知识的追求,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刻苦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为日后报效国家作知识储备。

博闻强志、聪慧好学的屈原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既学到了治国之策,也学到了为人之道。

他从历代先贤身上学到了许多人生美德。

青少年时期艰辛的生活经历也磨砺了屈原的意志品质。

他青年时代的一首《橘颂》抒发了他的感受和抱负。

楚国的郢都和屈原的故乡秭归都盛产橘子,秭归县今天依然是中国著名的柑橘之乡。

从普通的橘子身上引发了他对人的品格的思考。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

纷蕴宜修, 而不丑兮。

在屈原的笔下,橘树是具有人的美德的生命,它生长在楚国的皇天后土之中,根深蒂固,永不迁徙。

春秋时齐国的晏婴就曾说过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

绿叶白花的橘林,花繁叶茂,景色宜人。

层层叠叠的枝桠上长着锐利的尖刺,它的果实圆润饱满。

绿的、黄的橘子挂满枝头的时候,就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橘子的外表精美而且内里晶莹,如同表里如一的人一样堪当重任。

品格美好、蕴涵丰富的橘树易于修饰,它是无比美好的,你看不到它一点瑕疵。

如果说这是对橘树轮廓的描写,而下面的诗句则是用拟人的手法对橘树的品格大加赞美。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诗人赞美了橘树幼有大志,独立不迁,苏世独立,秉德无私的品德与操守。

诗人认为橘树具有古代先贤伯夷一样正直高洁的品行,可以当作师长,可以作为楷模。

伯夷是殷末周初孤竹君的长子,他与弟弟叔齐曾相互推让君位。

周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劝谏武王不要发动这场战争。

殷商王朝灭亡后,伯夷、叔齐不肯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中。

诗人描绘橘树完美的品格与形象,赞颂伯夷高洁的品行与操守,是在表达自己把坚贞不屈的意志、独立不迁的人格看得比生命更宝贵的理念。

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诗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理想与观念。

这既是对橘树的歌颂,也是诗人对自己的警策与激励。

诗人一生都在用自己行为实践着橘树那种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秉德无私的人生理念。

初登诗坛的青年屈原就已经能娴熟地运用《诗经》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用拟人化的手法借物抒怀,这正是对《诗经》比、兴的手法借鉴与运用。

青年时代的屈原显示出了出众的才华,赢得屈氏宗族长者的青睐。

屈原在出仕前还有过一段教书的生涯。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谈到屈原生平时说:

“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

”王逸的意思说屈原曾整理屈氏族谱,带领屈氏家族中的优秀子弟学习,把他们历练成国家有用之才。

王逸还在《楚辞章句·九辩序》中说:

“宋玉者,屈原弟子也。

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橘颂》中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既是对橘树的赞美,也是诗人自己教师生活的写照。

他在晚年所写的《离骚》中回顾这段经历时说: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这几句诗用比、兴的手法表现了作者的思想,用香草比喻贤人。

诗人曾像培育蕙、留夷、揭车、杜衡、芷等香草一样培育了一批人才,希望他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但遗憾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荒芜腐烂、腐败变节、成为废物。

这些诗句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屈原青年时代曾有过一段教书生涯。

郭沫若先生抗战期间创作的话剧《屈原》把宋玉写成屈原的学生恐怕就是基于这些记载。

我们再过教师节祭奠孔子时别忘了屈老师。

我们从现有的史料中看不到更多有关屈原青少年时期生活的记录,这是历史文献的缺憾,这是历史留给人们的遗憾。

我们不能像小说家一样凭空虚构和杜撰令人眼花缭乱的生动故事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但是从《橘颂》一诗中,我们还是能看到屈原这位青年才俊正直耿介、特立独行的傲岸性格。

屈原出生的公元前340年前后是楚宣王、楚威王当政时期。

而屈原走上仕途,则是在楚怀王时期。

关于屈原出仕的具体时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史记·楚世家》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屈原大约是在二十来岁、楚怀王十年前后步入楚国政坛的。

东方朔在《七谏·初放》中说他:

“言语讷涩兮,又无强辅。

”可能年轻时的屈原只顾埋头读书学习,不太在意人际交往,所以才给人不善言谈的印象。

此时屈氏家族虽然在楚国上流社会还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楚国政权中分量已经十分有限,他的家族已没有了强有力的人物左右楚王的人事安排。

这大概就是东方朔所说的“又无强辅”的原因。

屈原能在非常年轻的时候走上仕途,并很快地进入楚国权力的核心,担任地位仅次于令尹的左徒,主要是因为他有美好的品质和超群的才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他: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这说明他非常聪明,记忆力非凡,知识渊博。

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很快熟悉了国家的法令制度,口才也有所提高,能应对各种外交场合,所以他在内能为楚怀王出谋划策,对外能参与外交活动,接待各国使者,深受楚怀王的器重。

楚怀王熊槐是影响屈原人生的重要人物,他从公元前328年到公元前299年在位三十年,是楚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复杂、对战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的楚国君主。

早年的楚怀王,也还算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

他上台伊始,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在国内,他选拔新人、改革旧制、修订宪令。

他启用年轻、有锐气的屈原等一批新人。

对国外,他纵横捭阖、开疆拓土,于公元前323年派令尹昭阳率兵进攻魏国,在襄陵(今河南睢县)打败魏军,夺取魏国八座城邑。

紧接着又进攻齐国,在陈轸的劝说下,昭阳才罢兵。

并在这一年与秦、齐、魏等国会盟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

这个时代天下的形势正如苏秦所分析的那样,“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

故纵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

”由于楚国一度时期的强盛,公元前318年,楚怀王被山东六国奉为合纵长,着实风光了一把。

东方六国的结盟,遏制了秦国扩张的步伐和统一的进程。

但是六国君主并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他们之间各怀鬼胎、勾心斗角,各自打各自的算盘,都希望别人出力,自己渔利。

楚怀王十一年,六国结盟后第一次合力发动了进攻秦国的战争。

《史记·楚世家》对这场虎头蛇尾的战争是这样描述的:

“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

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

”汉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这样生动地描述了这场战争,他说楚、齐等六国加宋、卫、中山三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尽管贾谊的描述有些夸张,但是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这一次合纵联军的伐秦战争大败而散。

这次失败也引发了合纵阵营内部的重重矛盾。

风华正茂的屈原这时正活跃在楚国政治舞台的中心,楚怀王任命他为地位仅次于令尹的左徒,让他起草宪令,负责国家的政治改革。

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屈原不仅常常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的制定,还负责国家的许多重大祭祀活动。

他在《九章·惜往日》中回顾这段辉煌的人生岁月时说: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诏诗。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嬉。

在主持国家的一些祭祀活动时,他看到以往许多祭祀歌曲的歌词内容粗俗鄙陋,诗人根据民间流传的祭祀歌曲创作了一些内容新颖活泼、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典雅优美的新祭歌。

这就是后来编入《九歌》中的大部分作品。

关于屈原《九歌》创作的时间,王逸在《九歌序》中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后的作品。

王逸的观点在后来的屈原研究者中有较大的影响,但是还有许多学者持不同观点。

笔者以为《九歌》中的绝大多数作品应该是屈原早期的创作。

《九章·惜往日》一诗开头两句说: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诏诗。

”诗句中的“诗”字,宋代的洪兴祖在《楚辞考异》中注解道:

“诗,一作时。

昭时,谓昭告于世。

”后来许多学者按洪兴祖的解释来理解。

也有人按“诗歌”之义理解“诗”字,笔者以为后一种理解更合理。

屈原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可惜的是当年我曾受到怀王的信任重用,受命起草诏令并修订祭诗。

”可能屈原创作《九歌》也是奉了楚怀王的旨意的。

这样说还不足以服人,我们从《九歌》中的许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应该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但也有些作品是诗人后期的创作。

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民俗“信巫鬼,重淫祀。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每逢国家重大节日、庆典、征战,都要进行祭祀活动,《九歌》就是在这些祭祀活动中为祭祀各种神灵演唱的歌曲。

《九歌》中所祭祀的神灵有天神、地祗、人杰三类。

天神中有天之大神东皇太一、太阳神东君、云神云中君、生命之神大司命、掌管子嗣之神少司命。

地祗中有湘水之神湘君和湘夫人、河神河伯、山神山鬼。

人杰是《国殇》中所描写的楚国战死沙场的英烈。

《九歌》中祭祀天神的几首诗内容表现的是人们对天神景仰、敬畏、歌颂、赞美,描写了祭祀场面的恢弘壮观、庄严肃穆。

这些诗与《诗经》中的颂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有些像是用楚地方言和楚辞形式写的颂诗,有明显的奉旨作歌的痕迹,其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并不太大。

《九歌》中最富特色的是一组祭祀地祗的诗。

这组诗中所描写的山川土地之神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而是性格鲜明,富有丰富、细腻的情感的人的形象。

从《九歌》这些作品的内容看,它没有屈原后期作品那种遭到贬谪后愤懑不满、慷慨激昂、愤世嫉俗、直言怒斥的情绪。

它写出了爱情的哀婉、凄美、悱恻、缠绵,它是青年屈原对爱情生活的情感表述。

所以我以为《九歌》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

郭沫若先生也认为《九歌》是屈原“未失意时的作品。

屈原本来是可以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但是他的改革或许损害了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他的正直耿介、卓越才能受到楚国朝中一些奸佞小人的嫉妒。

因此,他成了楚国朝廷内一群小人攻击的目标,许多莫须有的罪名都强加在了他的头上。

与屈原地位相当的上官大夫见屈原地位日见显赫而心怀叵测,他强索屈原起草的宪令的草稿,欲贪天之功为己有,当然遭到了屈原的严辞拒绝。

上官大夫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道:

“群臣都知道大王您让屈原起草宪令,每当有新的法律条文出现,屈原就把功劳都记了在自己头上,根本没把大王您放在眼里,到处宣扬,楚国没有谁的才能超过我屈原。

”加上其他人背后的诋毁,楚怀王一怒之下便疏远了屈原,楚国正在进行的政治改革也流产了。

在充斥着群小与奸佞楚国朝廷中,屈原无法向人们诉说自己内心的忧伤与悲愤。

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后不久就离开郢都,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漫游。

我以为屈原这一次离开郢都还不是被放逐,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说:

“王怒而疏屈平。

”疏,意味着屈原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远离了楚国政治权力的中心。

无法在楚国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抱负的屈原,选择了离开政治旋涡郢都。

离开郢都后的屈原首先到了汉北。

汉北大约是今天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以北的郧阳、襄樊部分地区。

在西风萧瑟、万物凋零的深秋,诗人来到闭塞、偏远、蛮荒的汉北。

仕途的坎坷、事业的失意、理想的破灭,这一切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

在苍莽荒凉、荆棘遍野的汉北丘陵和沼泽中,踽踽独行的诗人,思考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安危,反省着自己所走的人生历程,他用诗歌无奈地沉吟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与悲痛。

《九章·抽思》是他初到汉北后的作品。

秋风牵动悲情,诗人郁闷忧伤,用诗句向楚怀王敞开自己的心扉,抒发自己的忧思。

诗人回顾了他与楚怀王政治关系。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他志。

”诗中说明楚怀王是个朝三暮四的人,他与屈原约定了改革,但中途又改变了主意。

楚怀王忘记了自己的许诺,由于群小党人的包围,诗人又无法向楚怀王说清真相,只能忍受心灵痛苦的折磨。

又是一年初夏的到来,美丽的鸟儿飞到了汉北,它们成群结队栖息在广袤的原野中,而诗人却形只影吊、孤独凄凉。

遥望魂牵梦萦的郢都,不知何时是归期。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诗人只能用诗语来排遣内心的苦闷。

在漫游汉北的岁月中,屈原游历了楚国北部的许多地方。

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天问序》中说:

“屈原放逐,忧心愁悴。

彷徨山泽,经历陵陆。

嗟号旻旻,仰天叹息。

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圣贤怪物行事。

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

”2王逸这段话的意思说:

屈原在汉北期间,心情郁闷忧愁,徘徊在原野山泽,走遍名胜古迹,感慨命运淹蹇,仰天惆怅叹息。

诗人在楚国的故都鄢郢(今湖北省宜城市)看到了楚国先王古庙及贵族公卿祠堂中所描绘的神异奇妙、瑰丽诡谲的天文星相图案、山岳河流图景、神灵仙人肖像的各种壁画,并了解到许多古代圣贤的传奇故事,心中有许多无法解答的问题要向上苍求问。

我们可以想象到,此时的屈原心灵所受到的震撼是无比巨大的,他要排遣心中的郁结,他要宣泄心中的感慨,因此写出了《天问》这样一首内容深奥奇特的诗歌。

天问的本义是问天,为什么说是“天问”呢?

王逸解释说:

“何不言问天?

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

在《天问》一诗中,屈原从开辟鸿蒙、天地生成、神话传说、历史掌故、民情风俗、生活现象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表现了诗人对天道、天命、历史、现实大胆的怀疑。

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评价这首诗时说:

“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虽然屈原在诗中并没有给我们这些问题的明确答案,但是诗中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变幻、万物生成、历史现象、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

以此来借古鉴今、警示后人。

诗中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内心的愤懑与不平。

这就是《天问》一诗所显示出来的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认识价值。

诗人奇特的想象、丰富的形象、广博的内涵、诡谲的联想构成了《天问》一诗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当屈原孤独地浪迹在汉北荒原时,西方的秦国正在秣马厉兵积极备战。

秦国当时的目标是兼并诸侯,统一天下。

秦惠文王和他的臣子们千方百计拆散六国同盟,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从中渔利。

秦国利用山东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楚怀王16年(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打算进攻齐国,派张仪出使楚国。

张仪是个巧舌如簧的人,一通花言巧语,把楚怀王忽悠得云里雾里不知自己是谁。

张仪向楚怀王许诺,只要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秦国将把商、於等方圆六百里的土地交给楚国。

楚怀王是个目光短浅、好大喜功、缺乏主见、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刚愎自用、轻信谗言的人。

为了得到秦国许诺的商、於六百里土地,楚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关系。

当楚国上下都沉浸在即将获得大片国土的欢乐中时,屈原此时远离郢都毫不知情。

国内只有大臣陈轸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别人都向楚怀王表示庆贺时,“而陈轸独吊”。

楚怀王问其缘故,陈轸回答说:

“秦国之所以看重大王您,是因为有齐国的原因。

如今秦国的土地未必可以得到而先与齐国绝交,这是楚国自我孤立。

秦国又怎能看重一个孤立的国家呢?

它必定会轻觑楚国。

如若使秦国先把土地给我们再与齐国断交,那么秦国的诡计就无法实现了。

先与齐国断交后向秦国讨要土地必定会被张仪欺骗。

被张仪欺骗后大王您一定大怒。

因此西方的秦国就成了楚国的祸患,北边断交后的齐国也成我们的仇敌。

两国不久将会进攻我们,所以我来向大王您表示凭吊。

”3

利令智昏的楚怀王根本听不进陈轸的劝谏,一意孤行断绝了与齐国的关系并派了一位将军与张仪一道去秦国接受商、於之地。

张仪一回到秦国便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摔下,在家称病三月不出门。

楚国得不到秦国的土地,楚怀王以为是自己与齐国关系破裂的程度不够,又派勇士宋遗到齐国辱骂齐王。

待楚国彻底得罪齐国后,张仪才出面告诉楚国将军,说他当时许给楚国的是六里土地。

楚怀王听后大怒,与秦国断交,并发兵向西进攻秦国。

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国在丹阳(今陕西、河南间丹江以北地区)爆发一场恶战,其结果是楚国大败,楚军被斩首八万人,大将军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七十余人被俘。

楚国的汉中也沦入秦国手中。

怒火中烧的楚怀王不甘心失败,再次举全国之兵进攻秦国,秦军在蓝田又一次大败楚军。

韩、魏两国听到楚国失败的消息,也乘机向南进攻楚国,打到楚国的邓地(今河南省邓州市),楚怀王不得不向秦国割地求和、罢兵回防。

4接二连三的失败,使楚国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国力大大衰弱,丧失了与秦争霸的资格。

屈原被疏漫游汉北之时,正是楚国对外战争频繁、国内矛盾重重之际,秦楚两国之间的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就爆发在这一时期。

面对国家一系列的重大变故,屈原内心痛苦万分。

在野漫游的屈原虽然没有亲自参加秦楚之间的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但他知道在战争中无数楚国将士的鲜血洒落在秦、楚相争的疆场上,他的本家楚国大将军屈丐也当了秦国人的俘虏。

战争使无数楚国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屈原无法在政治上改变楚国的现状,他也不能驰骋于疆场杀敌报国,诗人只能用诗歌来抒发自己悲壮的情感。

秦楚之间的丹阳之战楚军牺牲了八万多人,蓝田之战史书虽对楚军的伤亡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也是以楚军的惨败而告终的。

诗人在《九歌·国殇》中描述了丹阳之战、蓝田之战的惨烈场面。

诗中描写的是一场车战的场面,楚军与秦军旌旗蔽日、戈剑耀日、车毂交错、短兵相接,杀得天昏地暗、云惨风腥、尸横遍野、神哭鬼泣。

英勇的楚军将士以壮士一去不复返的精神奔赴战场,他们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虽身首异处而无怨无悔。

诗人饱含深情地歌颂了楚军将士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九歌》中的其他作品都是楚国民间祭祀天神和地祗的诗,《国殇》是《九歌》中唯一一首祭奠人间英烈的诗。

战争的失败或许震动了楚怀王,使他有点清醒了。

我们今天猜想这时的楚怀王可能心情无比复杂。

他也许有些怨恨,他也许有些懊恼,他也许有些后悔。

他怨恨虎狼秦国不讲信义,他懊恼自己与齐国草率绝交,他后悔不该疏远屈原这样的忠贞之士。

楚国一连串的失败给失意的屈原了一点机会。

据西汉刘向的《新序·节士篇》记载:

为了恢复与齐国的关系,楚怀王重新启用屈原,派他出使齐国,重修与齐国的关系。

5

此时的秦国还没有积攒到足够的力量消灭山东六国,它只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对付其他诸侯国,寻找时机各个击破。

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就在屈原出使齐国时,秦国也主动向楚国示好,表示要归还侵占楚国的汉中的一半土地。

战国时期的汉中不同于今天的汉中市,它包括今天陕西省的汉中、安康市的大部分地区及湖北省西北部的郧县、郧西一带。

当时秦国归还楚国的汉中大约是今天陕西安康和湖北郧县、郧西等地方。

楚怀王对秦国使者说:

情愿不要土地,也要得到张仪。

张仪听说后毫不畏惧,请求出使楚国。

秦惠文王又派张仪到楚国。

张仪到楚国后,楚怀王立即囚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