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0579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河南省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英部试题附答案解析

淮阳县陈州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改“帝”为“王”,并明确规定王位只传长子,而且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这表明周朝

A.宗法制开始确立

B.家国体制最终确立

C.宗法制得到完善

D.开始实行王位世袭

【答案】C

【解析】

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确立,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不能说明家国体制,故B错误了;“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说明宗法制得到完善,故C正确;夏朝已经开始实行王位世袭,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分析选项,注意回忆宗法制、王位世袭制的时间,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字,则孟孙叔孙”。

由此推论“巫、卜、祝、史、匠、陶、屠”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C.行业D.谥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古代的一些姓氏源于分封的国名,有的王的名称源于他的谥号,材料中的“巫”、“卜”等词都是古代的巫师,陶是手工业者,所以材料中的各种名称是源于行业。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代的政治制度特点

3.历史学家指出:

“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A.贵族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小农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的日益腐败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因为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有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而是强调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才是造成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的原因,排除A。

西周时期属于集体耕作的方式,尚未出现分散的小农经济,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王室日益腐败的问题,而是强调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才是造成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的原因,排除D。

点睛: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切入,结合分封制度进行思考,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4.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自称皇帝,突显个人功绩。

他的功绩不包括

A.灭六国,统一天下

B.统一文字、货币

C.开始推行郡县制

D.修长城,抵匈奴

【答案】C

【解析】

战国时期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秦国开始推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C不是秦始皇的功绩,故选C;A、B、D三项都是秦始皇的个人功绩,不符合题意,排除。

5.“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答案】B

【解析】

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中国到20世纪,其影响“深刻而持久”,此题最大干扰项为A。

但从历史来看,中国后来仍多次发生过分裂,并没能“持久”。

CD项不是深刻持久的。

6.有人认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作用叙述,符合其观点的是

A.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B.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C.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诗歌繁荣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才,为繁荣古代文化做出了贡献,故ACD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符合材料“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的只有C项,排除AD。

B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说法错误,排除。

所以选C

7.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

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

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依据材料可知,执政大臣也主要从外戚中选择,因此不能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以父系血缘为标准的,外戚不属于“家天下”的范畴,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情况出现于西汉前期,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故D项与“外戚干政”没有关系。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政治

8.“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说明了察举制的弊端,答案选A,BCD三项与题中察举制“以孝廉”为选拔官员的标准特征不符。

考点: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点评: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选官制度,它创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隋唐时期开创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能否被察举的关键标准是“孝,廉”,即以德行为主才能次之。

9.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专制制度在肯定君主一人对国家最高权力的独占,在赋予君主以无限的权力(全权)的同时,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

与此描述最为符合的史实是

A.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B.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

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皇帝政务繁忙,负担沉重,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涉及的是地方的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能够为皇帝分担政务,也有利于加强皇权,故排除C项。

10.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叙述可知,雅典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强制的行为,公民必须要去参加大会,否则会受到处罚。

这就说明在雅典,参政是公民的一种义务了,因此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决策的主要途径;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有些公民不积极参政议政,并不能反映出所有的公民的态度;D选项不能从材料中分析出来。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点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注重的就是雅典民主的实质与弊端,看到材料写到雅典民主政治存在问题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它的弊端。

但是雅典民主其实也有很多进步性的,本题中介绍的一种强制性的参政议政并不是反映雅典民主的弊端,而是更加直接体现出这种民主制度的“先进性”。

11.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雅典民主制发展过程中,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这三大里程碑式事件标志着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的过程,C选项符合题意。

在雅典妇女是没有公民权的,A选项排除。

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国家,没有统治过“万民”,B选项排除。

雅典民主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D选项排除。

12.《十二铜表法》规定:

欠债到期后不还,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或卖到外邦;当债权人是多个时,他们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

上述规定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实质上只注重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维护严酷的债务奴隶制

C.比习惯法更为残酷无情

D.未使平民的权利得到保护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说明了该法律采用了严酷的形式来维护债务奴役制,故B项正确;AD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中并未提到习惯法,故C项错误。

点睛:

材料“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是解题的关键。

13.罗马法规定:

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由以上材料信息中,可知该法()

A.注重交易形式和程序化B.维护贵族的特权

C.突出强调保护私有财产D.调解贸易的纠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旨在考查罗马法的相关内容,材料详细描述了,物品交易的过程及其条件,对物品交易的规定极为详细,由此可以看出罗马法比较重视形式和程序,所以选A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特点

14.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议会无权制裁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

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

故选B。

考点: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15.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原则的是

A.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B.规定国家采取联邦制度

C.规定不论性别、种族,人人平等

D.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答案】A

【解析】

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原则体现在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故选A;B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排除B;美国1787年宪法存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不足,排除C;D体现的是分权制衡原则,排除。

16.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

……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及此后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

”宪法中关于人口统计的规定其目的是

A.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B.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

C.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D.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关于众议院名额的分配以及各州人口统计的规定协调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故答案为A。

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两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17.有学者评价,法国的共和制是一个"早产儿",便是一个"难产儿",这是针对法国政体发展过程中

A.发生了大革命B.曲折反复特点C.君主派势力大D.共和派势力小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法国反复较量,直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一票多数的微弱优势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度,此过程体现了法国政体确立过程的曲折与反复,故B项正确,A项排除;CD项是B项出现的原因,排除。

18.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

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在该学者看来,德国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专制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之上

D.宰相掌握了一切大权

【答案】B

【解析】

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容克地主贵族的实力强大,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这本应该由资产阶级完成的任务,却因为实力悬殊而错位,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原因是德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B.

19.18世纪德意志诗人席勒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德意志?

它在哪里?

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席勒发出这样感叹的原因是

A.四分五裂阻碍发展

B.王朝战争破坏统一

C.君主专制极端强化

D.党派之争愈演愈烈

【答案】A

【解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之前德意志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与材料中“18世纪……找不到那块地方”相符,故选A项。

正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不选B项。

诗人是伤感于国家分裂而非君主专制,不选C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党派之争,不选D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统一背景

20.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目的是

A.打开中国市场

B.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C.建立军事基地

D.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后列强急需市场和原料,而只有开放通商口岸才能打开中国的市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C项与鸦片战争无关;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

点睛:

结合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市场和原料)和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即可。

21.对于《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道光皇帝和耆英等人所看重的是把条款中“割让”换成“赏借”二字。

这说明清统治者

A.统治黑暗腐败投降卖国

B.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

C.认为丢失香港意义不大

D.用“礼”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看重把“割”香港岛给英国换成“赏借”香港岛给英国,反映了清政府对国家主权意识的淡薄,B项正确;材料无法清统治者黑暗腐败投降卖国的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关于丢失香港意义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用“礼”维护国家主权,排除D。

所以选B

22.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

这种做法

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

”,显然,这种做法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故选B。

【名师点睛】为应对西北军务,雍正帝始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由亲信官员充任。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的强化·军机处

23.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A.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与愿望

B.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D.是太平天国的反帝革命纲领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故A项正确;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项是指《资政新篇》,排除;D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革命纲领。

24.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发生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反封建同时也反侵略、还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②④正确,选C;运动的规模、平均主义理想都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的有相似之处,排除①③,排除ABD,所以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5.太平天国的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脱离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对应《资政新篇》;C对应《天朝田亩制度》;D对应“拜上帝会”;因此ACD都不是共同点,排除后选B。

考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点评: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相同之处:

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巩固政权的纲领,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在当时无法实行,说明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第II卷(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

【答案】

(1)制度:

郡县制。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2)原因: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影响:

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评价:

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制度,由“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实行的是郡县制。

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和有利于国家统一两个角度来回答。

(2)第一问,由“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和“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概括分析即可。

第二问,从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这个角度组织评价。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

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

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作者言论担心的是雅典民主的什么缺陷?

举例说明这种担心是否有道理?

【答案】

(1)特点:

三省分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作用:

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2)直接的民主形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文化、政治素养的人管理国家,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比如苏格拉底就因一些不合理的罪名被表决处死就说明这种担心是正确的。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三省分工明确”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从提高效率和加强皇权回答。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回答;第二小问列举苏格拉底被判刑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

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两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

大总統之任期为四年……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未经议会准许……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宪法第15条:

“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

(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帝国国会按普通、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四国的政治文献,按照顺序写出四国政治文献的名称

(2)从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不同?

对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规定有什么不同点?

【答案】

(1)

材料一美国的1787年宪法;

材料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

材料三英国的《权利法案》;

材料四《德意志帝国宪法》。

(2)元首产生方式:

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君主和议会的关系:

英国国王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王权受到议会(或法律)限制;德国皇帝权力巨大,议会受到皇帝的限制。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涉及到参议院、众议院以及总统,所以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总统任期7年说明材料二反映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材料三反映的是英国的《权利法案》;材料四反映的是《德意志帝国宪法》。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美国的国家元首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而法国的国家元首却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

第二小问,英国的君主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