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7972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docx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

第十二章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及与周边关系协调、应急措施

1.便民措施(扬尘、噪音控制)与周边关系协调措施:

1.1民扰问题的处理:

1.1.1项目经理部成立以行政经理为组长的周围关系协调小组,同时现场设置居民接待室,负责接待和解决周边居民的投诉。

对于居民的投诉,对于现场管理方面暴露出的问题,责成专人负责及时解决,并将整改时间与结果告知居民。

1.1.2对于无理取闹的居民,首先协调小组做好安抚工作,无法解决时及时报警,将由于民扰对施工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1.1.3事先与当地村委会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尽最大努力争得他们的有利支持。

1.2扰民问题管理

1.2.1施工过程中造成扰民的因素主要为:

噪音污染与光污染。

据环保噪声标准(分贝)日夜要求的不同,合理协调安排施工分项的施工时间,减少夜间大面积作业,木工加工、钢筋加工、支模工作的安排在白天进行。

在施工现场周边设噪音监测点,定期监测施工噪音标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外,在砼浇筑时,采用环保型振动棒,降低噪音。

在木工加工区、钢筋棚等作业区采用封闭管理,阻止噪音扩散。

项目成立工作小组,经常与居民、居委会沟通,及时了解居民对工地的反应,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1.2.2提倡文明施工,加强人为噪声的管理。

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加全体施工人员的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

1.2.3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成品的加工、制作,尽量放在工厂、车间完成,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噪声污染,现场对噪声机械的使用采用有效的隔音措施,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如电锯、电刨、砂轮机等)设置封闭机械棚,以减少强噪声的扩散;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选用低噪声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含振动器等,加强对全体职工的环保教育,防止不必要的噪声产生。

1.3水污染的管理

1.3.1目标、指标:

不排放未经沉淀处理的污水,污水沉淀率100%,污水排放符合标准的要求。

1.3.2开工前,项目副经理负责与市政管理部门/城建开发部门联系,提出污水排放申请,得到认可后,将现场临时污水管网与市政污水管网连接。

1.3.3施工现场建立临时污水管网,设置沉淀池,污水经逐级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1.3.4劳务分包单位负责沉淀池泥沙清理。

沉淀池每周清理一次,清理出的泥沙按无毒无害废弃物进行处理。

1.3.5泵送混凝土施工,运输车辆清洗处设置沉淀池,排放的废水要排入沉淀池内,经二次沉淀后,方可排入城市市政污水管线或用于洒水降尘。

1.3.6结构洒水养护等产生的污水,禁止随地排放。

作业时严格控制污水流向,在合理位置设置沉淀池,经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1.3.7生活区临时食堂,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隔油池方可排放,平时加强管理,定期掏油,防止污染。

为防止水污染,现场厕所排污管线上设化粪池,定期清掏,污水经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1.3.8现场设置专用的油漆油料库,其储存、使用和保管要专人负责,防止油料的跑、冒、滴、漏污染水体,禁止将有害废弃物用作土方回填,以免污染地下水和环境。

1.4扬尘管理

1.4.1目标、指标:

符合上海市各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中关于建筑工地扬尘达标的要求。

1.4.2场地硬化及临时绿化:

本项目现场的临时道路,采用厚15CM的C10砼进行硬化处理。

1.4.3车辆运输扬尘的控制:

运有土方、垃圾等容易散落、气扬、流漏物料的运输车辆,装载量必须低于槽帮15厘米,并采取苫盖等有效措施封闭严密。

1.4.4建筑垃圾扬尘的控制:

建筑垃圾密闭贮存,日产日清。

1.4.5现场清扫:

现场每日安排专人负责洒水清扫,保持施工现场的清洁。

1.4.6由于本工程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我公司将把扬尘工作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施工场区达到无土外露,对现场各容易产生扬尘地点进行定期监测,每天早、中、晚派专人进行洒水,保证扬尘指标。

1.4.7建筑施工垃圾的清理,使用封闭的专用垃圾道或采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撒造成扬尘,施工垃圾要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外运建筑、生活垃圾要用雨布罩盖,日产日清。

1.4.8做好施工道路的规划和设置,可利用设计中永久性的施工道路。

临时施工道路基层要夯实,路面硬化。

并随时清扫洒水减少道路扬尘。

1.4.9出入车辆清洗车轮及挡泥板,不允许带泥、带尘上路,特别是雨期,应在出场路面铺设保护用品,派专人负责清扫干净后方可出场。

1.5飞扬颗粒污染物的管理

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装材料尽量安排库内存放,露天存放应采用严密苫盖。

运输和装卸时防止遗撒和飞扬,以减少扬尘。

石灰的熟化和灰土施工时应适当洒水,以减少飞扬颗粒污染。

1.6烟尘的管理

现场不得私自乱设食堂,由总包集中建立,统一管理。

茶炉、大灶必须使用清洁燃料或电热。

严禁食堂、开水房、取暖锅炉燃煤使用有烟煤,严禁采用烧煤向大气直接排放烟尘。

1.7车辆交通管理

由于现场单位工程较多,为保证现场的施工秩序,将对进出现场的车辆进行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7.1大型车辆

大型车辆是指5T以上的载重汽车、轮胎或履带式吊车等大型施工机械。

要求各分包商必须提前一天向总包提出申请,注明车辆型号、牌照号码、进场日期及时间,经总包签字批准后在车辆到达现场大门入口处由分包商凭车辆进出批准单放行,车辆离开现场时,分包商向门卫出具签字的放行单后,门卫才能允许车辆离开,放行单由总包保存。

1.7.2小型车辆

各分包商的小型车辆进入现场实行登记制度。

车辆进场时在门卫处登记所属分包商公司名称、车牌号、进场时间、大约停留时间后,方可进入现场。

1.7.3由于现场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混凝土浇注等车辆进出现场密集时间段派专人加强对现场大门口的交通疏导。

减少对周围居民和过往车辆造成的不利影响。

严禁由于施工车辆造成现场周边交通拥堵现象的发生。

严禁施工车辆随意停占道路现象的发生。

1.7.4混凝土浇注期间充分考虑到交通高峰时段对施工的影响,周密制定计划,浇筑砼应避开交通高峰时段;在浇筑大体积砼前,应制订周密的组织计划,尽量安排在周末进行。

1.8人员管理

1.8.1身份识别:

为便于总包对进入现场的各单位施工管理人员及工人的管理,正确识别其所属单位和身份,采取以下措施:

安全帽识别:

要求各分包商的管理人员与工人佩戴不同颜色的安全帽,安全帽正面粘贴其所属公司的标志,侧面粘贴代表其身份的工号。

各分包商的安全管理部门进场后向总包安全环保部提交资料,内容包括安全帽颜色的规定、公司标志的样本、所有人员的名单及工号,便于总包的管理。

工作牌识别:

凡是在现场工作的所有人员只要未离开现场,必须佩戴工作牌。

工作牌由总包统一制作。

工作牌上注明公司名称、姓名、工号并粘贴本人近期照片。

工作牌的工号与安全帽的工号必须一致。

1.8.2关键区域出入管理

当施工现场的某些区域施工到一定程度(如设备安装阶段)时,出于各种原因要求对进入该区域的施工人员进行限制,总包商将根据施工需要,规定可以进入该区域的分包商及人员数量,届时各分包商将向总包递交申请表,确定进入该区域施工及管理人员的数量,由总包制作该区域的特别通行证,分包商交纳押金后发给各分包商。

总包将派专人在指定入口验证放行。

在分包商的工作完成后,须将特别通行证退回给总包并取回押金。

1.8.3来客登记制度

各分包商的来访客人(指不在本工地工作的人员)必须办理以下手续才能进入现场:

来客接待单位派人在门卫进行登记;

来客身份证交给门卫;

由门卫发给临时出入证;

来客离场时凭临时出入证领取身份证。

1.9噪音污染管理

1.9.1砼施工噪声的控制

本项目砼采用商品砼。

砼地泵封闭,以控制噪声排放。

混凝土振捣时,采用环保低噪声振捣棒,禁止振钢筋或模板,做到快插慢拔,并配备相应人员控制电源线及电源开关,防止振捣棒空转。

振动棒使用完后,应及时清理干净并进行保养。

结构施工至地上部分时,作业面四周用隔音屏围挡,减少噪声传播。

1.9.2木制品加工噪声的控制

木制品加工应在木工棚内进行,木工机械禁止夜间操作,并定期检查机械零部件,如发现有松动、磨损,及时紧固或更换,以降低噪音。

使用电锯切割时,应及时在锯片上刷油,且锯片送速不能过快。

1.9.3模板、脚手架工程噪声控制

支拆模板、脚手架时,必须轻拿轻放,上下、左右有人传递,严禁抛掷。

模板在拆除和修理时,禁止使用大锤敲打模板,以降低噪音。

1.9.4机电工程噪声控制

现场搬运材料应轻拿轻放,严禁抛掷。

减少人为噪音。

现场加工应在室内进行,严禁用铁锤等敲打的方式进行各种管道或加工件的调直工作。

1.9.5装修工程噪声控制

装修施工阶段尽量做到先封闭周圈,然后装修内部,将施工噪声控制在施工场界内。

设立石材加工、切割厂房,厂房封闭以减少噪声。

必须使用合格的电锤,并及时在各种零部件间加油。

使用电锤开洞、凿眼时,及时在钻头上注油或水。

2事故应急救援处理预案

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隐患及应急情况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控制事故后果和事态发展,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特制定事故应急救援处理预案。

2.1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和成立应急救援队

2.1.1成立应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急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援队:

2.1.2职能和职责

应急小组:

①事故现场应急指挥的职能和职责:

②事故现场操作的指挥和协调;

③现场事故评估;

④保证现场人员和公众应急反应行动的执行;

⑤控制紧急情况;

⑥做好应急救援处理现场指挥权转化后的移交和应急救援处理协助工作;

⑦做好消防、医疗、交通管制、抢险救灾等各公共救援部门联系工作;

⑧与应急预案总指挥、副总指挥联系、协调工作。

应急救援队:

●伤员营救组的职能和职责:

1)、引导现场作业人员从安全通道疏散;

2)、对受伤人员进行营救至安全地带。

●现场临时医疗组的职能和职责:

1)、对受伤人员作简易地抢救和包扎工作;

2)、及时转移重伤人员到医疗机构就医。

●消防灭火组的职能和职责:

1)、启动场区内的消防灭火装置和器材进行初期的消防灭火自救工作;

2)、协助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灭火的辅助工作。

●保卫疏导组的职能和职责:

1)、对场区内外进行有效的隔离工作和维护现场应急救援通道畅通的工作;

2)、疏散场区外的居民撤出危险地带。

●物资抢救组的职能和职责:

1)、抢救可以转移的场区物资;

2)、转移可能引起新危险源的物品到安全地带。

●抢险物资供应组的职能和职责:

1)、迅速调配抢险物资器材至事故发生点;

2)、提供和检查抢险人员的装备和安全配备;

3)、及时提供后续的抢险物资。

●后勤供给组的职能和职责:

1).迅速组织后勤必须供给的物品;

2).及时输送后勤供给物品到抢险人员手中。

2.2分析施工现场可能造成事故原因、性质、后果

2.2.1车辆交通火灾事故:

漏油、线路短路、制动失灵、人为的交通事故发生人身伤害;造成车辆发生火灾及交通事故。

2.2.2发生触电事故:

施工现场机电设备不按操作规定使用,电器设备的外壳没有接零保护,电线挂接,一闸多用,照明设施不符合要求,闸具缺损,使用花线等。

2.2.3高空坠物击伤:

建筑物不按标准进行全封闭施工,未设置兜网、密目安全网等,容易发生坠物击伤他人。

2.2.4场区火灾、爆炸事故:

施工现场电焊、气割时未配备灭火器材,氧气瓶、乙炔瓶未按规范使用等,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2.2.5机械伤害事故: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不按技术操作规定使用,设备外壳缺损严重、传动部位无防护罩,未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等。

2.2.6传染性各类疾病、中毒、中暑事故:

高温期间未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宿舍、食堂无消毒措施,施工人员未定期进行体检。

2.3报警程序

2.3.1向内部报警:

向公司应急救援办公室等部门报警,简述出事地点、情况、报警人姓名。

2.3.2向外部求助:

向急救中心等部门求助:

详细准确报告出事地点、事态现状及报警人姓名、地址、电话。

外部应急联系电话:

火警:

119急救中心:

120

2.4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2.4.1抢救受害人员。

事故发生后,及时、有序、有效地清理事故现场,组织人员疏散、搜寻、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

2.4.2监控潜在险情并及时消除。

对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事故,应尽快组织工程抢险队与技术专家及时救援,控制事故继续扩大。

2.4.3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和互救工作,并迅速撤离出危险区域。

2.4.4及时切断现场电力和燃气,防止引发火灾和爆炸。

对可能造成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等危害的物品,应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应急措施,并由卫生、环保等部门进行监测处置。

2.4.5担任事故现场应急救援任务的各组负责人要及时向公司应急救援办公室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调动、协调救援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