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6740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docx

《弟子规》学习课程004入则孝之三

第一部分入则孝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疼爱自己子女的,但是如果父母不喜爱我们的时候,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

俗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难道都是对的吗?

如果父母犯了错,子女又应该怎么办呢?

针对这些父母和子女之间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弟子规》究竟给了我们哪些好的建议呢?

入则孝之三:

《弟子规》接着讲到的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段话是相当明白易晓的。

长辈很爱我,那么我孝敬长辈有什么难的呢?

长辈很爱我吗?

那么我也回报长辈以爱,没有什么难的啊!

亲憎我、孝方贤,如果尊长不喜欢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讨厌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对长辈孝敬这是显出你的贤明。

亲有过、谏使更,如果尊长有一些过错,有一些过失,有一些不当的地方,你应该劝谏,让尊长有改过的机会。

但是,在劝谏的时候要怡吾色,你不能板着脸用批斗的态度去跟尊长说话,这不行。

你要笑嘻嘻地跟尊长进谏,柔吾声,声音要放低一点,轻柔一点,柔和一点,不要这样;这个不行。

这是《弟子规》的规定。

我们知道长辈对孩子的爱实际上是普世的,什么是叫做普世的?

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全人类很少有,几乎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这个很少,也几乎没有不爱孙辈的祖辈的。

全世界都很少。

在不同的文化里面,在不同的传统里面,这种爱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精神是一样的。

有一个人叫刘墉,一位作家。

他里面提到过一段早期爱斯基摩人的习惯,爱斯基摩人我们都知道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爱斯基摩人有一个什么习俗?

大家知道吧?

一旦孙辈出生,(孙子、孙女生下来了)而爷爷奶奶上了年纪了,大家知道爷爷奶奶会怎么办呢?

会默默无声地走向冰天雪地的荒原深处,干什么?

结束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

因为那里的自然环境太严酷,没有那么多食物,没有那么多粮食,养不活那么多人。

这是一种什么爱?

牺牲自己的爱。

当然这是早期爱斯基摩人。

所以在爱斯基摩文化当中它表现的更极端一点。

由于它的自然环境的限制。

中国;在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以计划生育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三十年前,第一批领独生子女证的有多少人大家知道吗?

六百八十多张独生子女证。

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独生子女已经超过一亿。

而现在独二代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了,因为独一代已经都三十岁了,那么第二代可不就有了吗?

一般而言一个孩子起码有六个长辈宠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对一个孩子,所以我们知道真的是六双手捧着怕掉了,六张嘴含着怕化了,所以现在的孩子都非常宠,亲爱我,在今天应该不是个问题,长辈爱小辈,在今天怎是个问题呢?

但是也恰恰是在今天,孝的缺失却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按照《弟子规》讲亲爱我,孝何难,长辈爱我,我孝敬他有什么难的,但是恰恰在今天,好像孝敬变的很难,这里面就有我们要值得慎思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疼爱自己子女的,那么父母疼爱我们,我们做子女的当然也要孝敬父母,但是如果父母不喜爱我们,甚至讨厌我们的时候,我们做子女的,还应不应该孝敬父母呢?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哪都不用找,很容易找,《二十四孝》的第一孝,现在《二十四孝》大家都不太知道了,在传统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第一孝是什么呢?

“孝感动天”。

这谁的故事呢?

舜的故事。

舜;是传说中远古的帝王。

五帝之一。

相传他的父亲瞽(gu)叟(sou)和他的继母还有一个异母弟弟叫象,四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生活在一起。

而这个瞽叟是一个傻不愣登的人,而这个继母和他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几次想害死-舜。

比如-舜-修补谷仓,这几个人在下面放火,那准备把-舜-给烧死,结果-舜呢?

就拿着两个斗笠从谷仓上跳了下来。

而-舜-在挖井的时候,他的亲生父亲和他的同父异母弟弟就在上面,他不在底下挖井吗?

就在上面把土倒下去,那就准备把-舜-给活埋了,而-舜-很利害,他顺便挖了个道逃掉了。

但是,舜-依然对父母非常孝顺,对异母弟非常慈爱,所以-舜的孝顺感动了天地。

而尧帝听说了-舜的这样德行,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

并且把帝位禅让给了他,舜在做了天子以后,依然对他的父亲,还有很憎恶他的继母,依然恭恭敬敬,确守孝道。

而且还把他这个异母弟封为了诸侯,这就是孝感动天-舜-的故事。

中国自古就流传一句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但是《弟子规》却提出;亲有过。

父母也会犯错,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不是都是对的呢?

如果父母亲犯了错,做子女的又应该怎么办呢?

而在《弟子规》当中,有些话我们一读就会滑过去的。

读古书啊!

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想当然,为什么呢?

这么一句话就很容易滑过去,叫亲有过、谏使更、尊长如果有过错,那就要加以劝说,使长辈可以改过,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为什么?

因为我们是不是一度认为中国传统当中讲;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啊!

好像我们传统有这句话吧?

爹妈都是对的。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我们是不是也一直听说,比如中国传统很不人道,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啊?

我们是否把这些说法当作儒家的传统?

当作中国的传统,拼命的批判啊?

我们曾经一度都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弟子规》告诉我们这可不是中国真正的传统,什么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中国传统里没有这个话的,中国传统里的话恰恰是《弟子规》讲的-亲有过,也就是说尊长也是可能犯错的。

换句话说,父母也不见得是全对的。

碰到这种情况你就要-谏使更、为什么用劝谏的“谏”字,因为儒家是讲长幼有序,尊卑有序的,小辈可以批评尊长但是,因为你是小辈,所以你对尊长的批评要格外的注意方式方法。

应该采取“谏”的方式,什么叫谏?

按照现代汉语字典的标准解释:

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来讲态度要尊敬,语言要婉转。

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现在比较多看到的是什么呢?

小辈有时候,长辈确实有时候做得不妥的地方,小辈给长辈指出来,往往我们发现,小辈不注重场合,不注重态度,不注重方法,不注重言语,上去就是一通指责,你岁数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道理啊?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在传统文化当中是不允许的。

传统文化当中承认尊长可能犯错,传统文化当中也承认小辈有权利甚至是应该向长辈指出他的错误,但是同时小辈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注意自己的言语,考虑到自己的身份,维护尊长的地位和威信,这是传统要求,而这一方面,我们现在往往不注重。

所以《弟子规》要求小辈首先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你的脸色不要铁板一块,铁青着脸和长辈说话,不好,你还是要笑嘻嘻地,轻轻松松地婉转的向长辈进谏,而且你这个声调也不要太刺激性,太具有针对性。

不太好。

而在这方面,我到注意到有一次非常有意思,我碰到过一件事情,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要向一些小孩子学习,我有朋友,一对夫妻,这对夫妻非常好,有个儿子。

但是这对夫妻性子都急。

两个人动不动在家里就掐架,发生了一件事情,很有意思。

两个人又吵架在家里,你一句我一句,你不让,我不让,都没有做到怡吾色、柔吾声、大家掐起来了。

吵的不亦乐(yue)乎,这个时候,他们的儿子很胖很好玩,他以为他们的儿子睡着了,哪知道这小家伙没睡着,坐起来在床上,看着他爸爸妈妈吵,爸爸妈妈不知道,还在吵,结果,一会儿这小孩在旁边鼓掌,父母一看孩子醒了,结果这孩子还不大会说话,就听见这孩子说;加油加油,爸爸加油,妈妈加油!

这么一弄你说爹妈还吵的下去吗?

吵不下去了!

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从今往后他们家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习惯,就是夫妻两个刚想掐架,一般爸爸瞪着妈妈,刚要掐的时候突然就说;要不咱们再加次油?

也就不吵了。

其实倒是这个孩子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他做的最好。

《弟子规》指出如果父母有过错了,子女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地规劝父母改正。

但是有时即便我们好言劝谏父母也不一定就会接受,那么父母非常固执,不听我们的劝说,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弟子规》接着讲到的是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如果你进谏了,尊长不听,你等时间过了,等尊长心情好一点了你还要劝谏。

那劝谏还不听,那小辈就不惜哭谏,我要哭啊!

爸爸你这样不对啊!

妈妈你这样不对啊!

哭,号泣随。

紧上来就来这一手。

而假如把长辈惹恼了,揍了你一顿。

因为你经常烦嘛!

长辈揍你一顿的话,你还要无怨,挞无怨。

《弟子规》是这个要求的。

这个要求大家别忘了,不是随便说说的,都在历史当中有依据的。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号泣随”,这故事历史当中有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大家知道吗?

鼎鼎大名的李世民-唐太宗。

只不过那个时候他还不是太宗,他还没有当皇帝。

在隋唐之际,我们知道,李渊,李世民的父亲,率军东征西讨,儿子李世民是他手下最重要的将领和最重要的助手,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这全部是见于非常可靠的史籍的。

李渊起兵的第一仗,李渊从哪里起兵啊?

太原。

李渊是太原留守,第一仗,碰到的第一个劲敌就是一个叫宋老生的人,在这一仗刚要打的时候,碰到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军粮匮乏,这一仗很难打。

而这个时候又传来一个消息,说另外一个对头叫刘武周,居然和突厥(jue)联手,和北方的突厥联手准备抄李渊的后路。

那么这个仗还怎么打?

前面放着个对头,当时下雨,粮食都运不上来,后面还有人抄你的后路,那么李渊和很多人就决定退兵,退回太原。

这仗不打了,而李世民判断;刘武周要抄后路的消息是讹传,靠不住的。

李世民就认为应该坚定军心,攻灭对面的这个宋老生。

李渊不听,断然地拒绝了李世民的劝谏。

李世民劝谏了几次,李渊都不听,那怎么办?

晚上马上就要下军令撤军了,李世民就来到了李渊住的帐篷门口,怎么办?

--号泣随!

虽然你是儿子,但是守卫的亲兵也不让李世民去见李渊。

李渊已经拒绝了好多次了。

李世民就在帐篷外面嚎啕大哭啊!

哭声震天啊!

这一下把李渊给哭醒了,李渊说怎么回事啊?

你为什么哭成这样啊?

来来来进来谈谈,最后一次努力,李渊接受了李世民的建议,不撤军而坚持打下去。

这一仗在某种意义上是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如果没有这一仗,后面有没有唐朝很难说的,这就是“号泣随”的故事。

也叫“哭谏追师”。

《弟子规》要求我们劝谏父母除了要做到“号泣随”还要做到“挞无怨”.也就是即使父母责打我们,我们做子女的也应该毫无怨言的接受。

然而在当今社会,父母责打子女的情况已经很少了,那么在古代,父母责打子女,做子女的又是否能够做到《弟子规》里要求的“挞无怨”呢?

在今天没有几个尊长会对小辈动刑的。

这没有几个。

但是在中国传统当中,是真有这个例子的,叫《韩伯俞泣杖》这个故事很有名啊!

韩伯俞是汉代凉州人,生性孝顺,非常孝顺他的妈妈,但是妈妈很爱这个儿子,当然爱了,但是对他很严厉,希望他成才。

只要韩伯俞做错事情,这个妈妈就用手掌揍韩伯俞,因为古人啊!

这个观点今天不对了,(古人)一般认为不打不成才,或者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中国传统的某些观念,在今天是不行的,那么这位老太太韩伯俞的妈妈看到儿子做错事就拿手杖打他。

而这个时候,韩伯俞都是低着头躬着身乖乖的挨打,不申辩也不哭,直到母亲打完了,消了气,他才怡吾色、柔吾声的向母亲解释;比如不一定是儿子做错了,可能是您老人家误解了?

等等等等!

一定要把妈妈转怒为喜,韩伯俞才高兴。

那么这样母亲也老了,韩伯俞也成材,也年纪大了,有一次,他又做错了一件什么事。

又惹老太太不高兴,老太太又要揍他,老太太拎起手杖教训儿子,儿子像过去一样不声不响,低着头,躬着身让妈妈打,但是打着打着,打了两下以后,突然发现韩伯俞哭了,哇哇哇地哭,妈妈一看很震惊啊!

小时候我打过你很多次啊!

你从来不哭啊!

说怎么你今天突然哭了?

是不是妈妈把你打疼了?

妈妈心疼了!

哪知啊韩伯俞说:

“不是,母亲。

以前挨打的时候,您是打疼我的,但是虽然我感到疼,但是我知道,您身体健康有力气啊!

所以我内心还很庆幸,妈妈您的身体好,而今天您打我,一点都不疼了,我就知道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

所以我才哭啊!

这就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叫《韩伯俞泣杖》。

韩伯俞的故乡在今天的安徽,而在他故乡的村后,今天还有一个祠堂的遗址,这个祠堂就叫什么?

“泣杖祠”。

所以这个故事今天还是民间的佳话。

韩伯俞泣杖的故事告诉我们古人确实能做到《弟子规》所提出的“挞无怨”然而这种挞无怨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还是有些难以理解的。

难道说让父母随便地责打这就是孝顺吗?

儒家当然绝对不是一味的认同尊长对小辈进行鞭挞体罚,我们过去讲过,儒家有一个规矩,叫什么规矩呢?

叫-小杖受,大杖走。

这是儒家的一个规矩。

这个话很简单,这个小杖的“小”这个大杖和小杖不是指棍子的大小,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指打的重和打的轻,儒家强调;如果长辈轻轻地打你几下你就熬一熬,让长辈的气散一散,但是如果长辈暴打你一顿你要逃的,你要赶紧逃掉。

不能让长辈打。

这样的这个要求也是有依据的。

为什么儒家会有这个呢?

说明第一,儒家对体罚绝对不是完全认同的。

儒家从来没有完全认同过长辈可以随意对小辈体罚的。

而这个体罚是有一定的限度和节制的。

在传统中,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儒家圣人级的人物身上就发生过故事。

我们知道《孝经》是谁写的,《孝经》我们一般认为是—曾子写的,曾子是儒家的宗圣,也是圣人。

孟子是亚圣。

有一次曾子的爸爸认为曾子做错事了,所以就拿起一根棍子,大杖伺候,打的很狠,劈头盖脸的打过去,这就是大杖,打的很狠啊!

而曾子这个大孝子不躲避,他认为自己很孝顺,结果被老人家一棍给打晕了,曾子给打懵了,摔下去了。

打在头上摔下去了。

过了不久曾子醒过来了,头上顶着一个巨大的包。

被打了一棍子跑去看孔子,他满心以为孔子会表扬自己,你真孝顺啊!

老爸这么揍你,你都不逃。

他以为孔子会表扬他,哪知道!

孔子狠狠地教训了他。

孔子说:

“你以为你这个是孝啊,我告诉你,应该小杖受、大杖走。

爸爸火气这么大,这样打你,你不走,万一老人家失手把你打死了呢?

万一老人家知轻重把你打傻了呢?

你还不跑?

你这不是让你的父亲担上了杀人的罪名吗?

这难道是孝吗?

这是儒家非常经典的故事。

换句话说;你这个时候要采取躲的方式,逃的方式,以免你父亲因为一时火气大,杀人和伤人。

如果让你父亲背上了这样的罪名,你这做儿子的反而是不孝。

所有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讨论在传统文化当中很残酷啊!

长辈可以随便打小辈啊!

小辈怎么都不能反抗,这个话是不对的。

《弟子规》的挞无怨也是有界限的,不是说怎么打都无怨,而是说小杖,轻微的,不伤害身体的,这样惩戒性的惩罚,是可以的,你不要有怨。

但是如果是大杖,你要走。

《弟子规》要求我们孝敬父母,要做到挞无怨,然而在当今社会是不提倡父母打孩子的。

那么对于今天的孩子还有必要要求“挞无怨”吗?

至于“挞无怨”就是如果长辈要打你,要揍你,你不要心怀怨恨。

这样的一个要求,在中国传统当中是视作理所当然的。

当然在今天不一样了哦!

今天哪个长辈拎着个棍子追着小辈跑啊?

一般没有的,不舍得啊!

现在我们是完全强调不能体罚,包括长辈对小辈,老师对学生。

实际上体罚这个问题,是不能很简单地看。

我告诉大家两个例子,“挞”的问题。

第一,2006年英国通过一项决议,议院通过的,什么决议呢?

允许教师在合适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方式强制学生遵守纪律。

什么意思啊?

这是英国的法律,拗(ao)口的很。

允许老师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方式,换句话说,不排除可以动手的啦!

比如大家今天到新加坡去旅游,大家到新加坡的中小学教室里去看,大家都不会注意,每一间教室的墙后面挂着一把戒尺,一把戒尺挂着的,但是轻易不用,它用这个戒尺有好多严格的规定,比如要有两个教师在场,比如只许打孩子的手心,你觉不能打头,那个是违法的。

所以“挞”的问题很复杂,我们如何来理解它,实际上是需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情况,要非常慎重,

《弟子规》充分地考虑到了尊长和小辈之间相处会出现的各种场景,《弟子规》接下里就考虑到尊长老了以后,当尊长身体不好生病以后小辈应该怎么样对待尊长。

而这样的内容,请大家听下一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