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0808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五年下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小学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文学科五年级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一单元一课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

《草原》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点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能力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点

 

课堂预设亮点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

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

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

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

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

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

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二、课堂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作业

设计

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板书

设计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课后

反思

通过对课文第一部分品读词句、展开联想、声色朗读背诵,学生对陌生的草原风光有了理性的认识,并感叹于老舍先生的语言优美、精巧。

本课伊始,我以满足学生想进一步欣赏到草原风光的欲望,利用多媒体课件声音和图象的优势,直观感性地把学生带入神奇秀美的内蒙草原,同时也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复习课文第一小节的质量。

备课组长:

审核人:

审查时间:

 

小学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文学科五年级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一单元一课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

《草原》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能力点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点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课堂预设亮点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

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

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

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

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

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

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

(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

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

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

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二、课堂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作业

设计

板书

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课后

反思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备课组长:

审核人:

审查时间:

 

小学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文学科五年级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杨海艳

教学内容

丝绸之路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点

 

情感态度价值点

 

课堂预设亮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难点:

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一)、激情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播放一首好听的歌曲。

(《西游记》歌曲)刚才的歌曲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

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呢?

(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又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读课文,理清思路

1.设计问题:

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有什么价值?

2.学生阅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设问: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

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

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

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

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

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

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精神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

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

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二、课堂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作业

设计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绫罗绸缎(línɡlín)凹眼(āowā)匕首(bǐbì)

  作揖(jīyī)矗立(chùcù)缫丝(sāocáo)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崇()()岭()()如生五彩()()

  不计()()丰富()()美()美()

  三、选字组词

  采踩彩睬

  理风踏茶

  兴高烈色球

  四、多音字组词。

  ()()

  载薄

  ()()

  五、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巨型石雕矗立在,这里是汉代古都,也是丝绸之路

  的起点。

  2.用“”画出句子中有关联想的内容。

  3.这句话与课文的尾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板书

设计

 2.丝绸之路

  友谊之路

  经济之路

  精神文化之路

课后

反思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

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

备课组长:

审核人:

审查时间:

 

小学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文学科五年级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一单元三课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

《白杨》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能力点

了解白杨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点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的崇高理想

课堂预设亮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

(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

(板书:

3.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

(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

自由交流。

(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在文中勾画出来。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生:

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

生:

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生:

我从: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生:

我的感受是:

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

(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

读出对白杨的赞美。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二、课堂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作业

设计

 归纳小结,置留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里、资料中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

2、收集与白杨的关的材料。

(可以是图片、歌曲、生长环境等)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学生对生字掌握得比较好。

课前预习到位。

备课组长:

审核人:

审查时间:

 

小学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文学科五年级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一单元三课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

《白杨》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能力点

了解白杨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点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的崇高理想

课堂预设亮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1至3自然段,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学习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

(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也”说明什么?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图片介绍

②、学生看图片后,自由交流。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

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

(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

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

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小结:

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

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

(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1)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有何借鉴之处?

(学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用,这就要品味作者独特的方法再加以自悟,才会形成语言的个性美。

①、从文章的语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②、从文章的构篇上。

一列行驶的列车上,车窗外的白杨引起议论,乍是无意,实则有意。

③、从介绍白杨的方式上。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白杨的特点,生动、自然。

④、从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写人、赞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使人回味无穷。

⑤、结尾处借鉴。

情感内敛,却韵味无穷。

(2)小结写法“借物喻人”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写出事物的特征。

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

如《白杨》。

②、由物及人,感情真挚。

借物喻人,落脚点在“人”,重点在写人。

要用“物”与“人”的相似点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喻人”的目的。

这类文章旨在赞美人的品德或精神,因此,写作时感情要真挚,用真挚的爱去歌颂高尚的人。

(同时,学文章是个来回的过程,光分析、感情读还不够,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学生的运用打好基础。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2、此时有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

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

二、课堂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作业

设计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板书

设计

5白杨

白杨边疆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坚强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服从需要

抗拒恶劣气候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借物表达心声、提出希望喻人

 

 

课后

反思

注重孩子的个性化的培养。

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

备课组长:

审核人:

审查时间:

 

小学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文学科五年级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第四课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点

认识生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点

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