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017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4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四校高三联考卷七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建水县2018届高三四校联考卷(七)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称:

“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

……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  )

A.组成“四百人会议”B.发放公职津贴

C.颁布“解负令”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2.“这场表面上轰轰烈烈,骨子里依然在传统文化范畴中运作的‘革命’,尽管已经渗入了一些近代先进的思想文化因素,但结果却还是一幕不堪回首的悲剧,对江浙一带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巨大破坏是很难估算且无法弥补的。

”这场“革命”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运动

3.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4.某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

”据此推断这部法律(  )

①应为《十二铜表法》②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③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④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

A.①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④

5.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

下图是新航路开辟过程的一条航路的示意图,对这一航路表述正确的(  )

A.该航路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B.葡萄牙殖民活动据点延伸至非洲

C.英国凭借此航路成为日不落帝国

D.哥伦布首开此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

6.2010年,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的前夕,人们惊讶地发现,斯大林似乎重新回归俄罗斯,几乎到处都是他的肖像和标语(下图)。

你认为人们怀念斯大林的主要原因是(  )

A.二战胜利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B.他执政期间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C.在他执政期间的美苏争霸中,苏联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

D.他鼓励大规模垦荒和种玉米,解决了粮食问题

7.J.M.Roberts在《世界史》中指出:

新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工作的着重点及其同政府的关系。

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

这种趋向已经证明是不可逆转的。

”上述说法认为罗斯福新政(  )

A.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

B.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D.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8.《天工开物》所涉及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720—178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19世纪初,世界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有六个。

与同一时期的西方比,中国的经济发展在(  )

A.质量上提高B.数量上增加

C.水平上先进D.技术上创新

9.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下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

其特征是()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10.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

“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D.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11.在中国古代阶级中,存在着一个“士人”阶层,他们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他们的正确认识是(  )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治国济世主张搭建了舞台

B.“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魏晋时期士人深受选官制度的影响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封闭和保守的意识

D.“学而优则仕”体现了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政治选择

12.“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

”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B.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D.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必考题部分,共2题,共37分)

13.(18分)对历史进行合理阐释是重要的历史学习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898年,康有为编撰《法国革命记》呈递光绪。

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描绘是:

“流血遍全国。

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城市为墟,而变革频仍……普大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

”……1906年革命派在江苏创刊《复报》,田桐撰文说:

“(法国革命)虽惨祸之来,骇人耳目,要皆彼迫胁我而为之者,我同胞又安敢辞哉?

语曰:

流血者,自由之母也;立宪者,革命之产儿也。

——摘自宋严萍《19、20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1)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一所蕴含的法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康有为与田桐审视法国大革命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并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我们可以用什么史观来建构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并进一步谈谈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14(19分).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有不同的叙述。

《唐六典》: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枉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材料二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请从市场的角度评价材料二中两大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两次与世界市场接轨有何不同。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

“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回首20世纪的历史,人们会发现,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具有导致一再发生世界大战的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大战是注定不可避免或不可制止的。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存在着制止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

他还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人教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爆发前存在哪些阻止战争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分析凡尔赛体系未能阻止二战爆发的原因?

(3)请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哪些努力?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征回答说:

“臣闻古语云,‘君,舟也。

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材料三太宗谓公卿曰: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这一思想会导致他采取哪些措施?

(2)从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君臣们是通过什么得出上述结论的?

他们真正“可畏”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四百人议事会的成员都是根据财产多少而划分等级参加的,议员无财产资格的限制。

这就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有利于政治民主化。

2.【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但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以及最终结局是以失败而告终,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盲目排外的,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故C、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原因。

4.【答案】C

【解析】“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体现了《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和打破贵族垄断法律知识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①③④正确;《十二铜表法》本身就是公民法,没有突破公民法的局限,故②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该航路没有进行环球航行,证明不了“地圆说”,故A项错误;该航路是从欧洲到美洲,属于西班牙支持的航海活动,故B项错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凭借广阔的殖民地,故C项错误;该航路向西航行,到达了美洲,应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故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斯大林领导苏联在二战胜利,随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国家的强大增加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故人们怀念他,A正确。

1922年列宁领导建立了苏联,B错误。

苏联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发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排除C。

50年代赫鲁晓夫鼓励大规模垦荒和种玉米,排除D。

7.【答案】C

【解析】据“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这种趋向已经证明是不可逆转的。

”可知新政是资本主义自身模式的一次重大调整,而不仅仅是在当时缓和矛盾,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故A、B项错误;C项是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角度评述新政,符合材料意思,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新政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向,而非指其对民主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用排除法较好,抓住题干中时间“1720—1780年间”“19世纪初”,这一时期我国仍处于传统农业文明,而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因此中西对比,A,C,D三项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实,故A、C、D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是在于资源的消耗、人力的投入带来的数量的增加,故B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图中,君主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前一后,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体现相互利用。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故事描述的是唐代宫女借诗歌表达爱情,由此可知唐诗可以成为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宫女能在战袍中作诗表达爱慕之情也能反映出该位女子思想奔放和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和宽松,所以答案选C,AD两项显然与题意无关,B项说法属于表象而非材料反映的实质。

11.【答案】A

【解析】A项,道出了“百家争鸣”出现的一大原因,即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重视招揽人才,说法正确;魏晋时期士人做官主要凭门第,凭读书做官并非唯一途径,且读书与做官的紧密结合主要存在于科举考试之后,B项错误;从“达则兼济天下”可以看出士人并非只关注自我修养,他们也具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思想不是封闭保守的,C项错误;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不迷恋官场,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材料是说书坊把“州县所试程文”制成小版印刷,高价出售给考生夹带(作弊),这就反映了A项(高价竞售)、B项(夹带)、C项(专刊小板),而D项说法是错误的,由于有夹带,“则书不必读矣”导致读书风气败坏。

13.【答案】

(1)特点:

法国政局长期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政体反复变化;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政体斗争,即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斗争;法国确立共和制的道路艰难曲折,但民主共和的趋势不可阻挡。

(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2)不同:

康有为强调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性、破坏性;田桐强调法国革命的必然性、建设性。

原因:

康有为以法国大革命的暴烈行为和恢弘声势来警示光绪皇帝,倡导维新变法;田桐认可革命流血的意义,号召人们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争取民主自由。

(3)史观:

文明史观。

(答“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也可给分)

因素:

个人因素,如阶级立场、政治倾向等:

时代因素,如社会发展趋势、时代要求等。

【解析】

(1)从材料一中的曲线可总结法国政局长期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从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帝制到封建专制的演变可总结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政体斗争,即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斗争;从第一共和国到第三共和国,在第三共和国建立后政局稳定了,可知法国确立共和制的道路艰难曲折,但民主共和的趋势不可阻挡。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普大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法国革命)虽惨祸之来,骇人耳目……语曰:

流血者,自由之母也;立宪者,革命之产儿也”比较可知康有为和田桐审视的侧重点分别是康有为强调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性、破坏性,田桐强调法国革命的必然性、建设性;第二小问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以法国大革命的暴烈行为和恢弘声势来警示光绪皇帝,其目的是反对革命,主张维新变法,田桐是革命派代表,故认可大革命流血的意义,号召人们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争取民主自由。

(3)第一小问,法国和近代中国都是为了建立民主政治而斗争,故可用文明史观构建联系,从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角度来看,可用全球史观构建,法国和近代中国都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时期,故可以用现代化史观表述;第二小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知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有:

个人因素,如阶级立场、政治倾向等,时代因素,如社会发展趋势、时代要求等。

14.【答案】

(1)解释1:

唐朝可能已经出现了夜市。

《唐六典》属于政府法令,规定“市”的时间是中午到日落,但这一规定不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现实社会有可能突破了政府法令,出现了诗人所述的“夜市”。

解释2:

唐朝可能始终未出现夜市。

政府法令严禁民间自由贸易,妨碍市场发育,诗歌虽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但毕竟是文艺作品,只可参考,不能当做史料对待,且孤证难立,材料不充分。

(两种解释可同等得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

《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一方面,农产品大量出口,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另一方面,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开放,整体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国内企业形成一定的冲击,中国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不同:

前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时,具有被动性;后者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

【解析】

(1)该问实际是观点型的题目,针对唐代是否存在夜市,利用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

该问两种解释可同等得分,言之成理即可。

(2)第一小问,注意题中提示的答题角度,结合鸦片战争以及《南京条约》签订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影响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二者不同的比较,前者是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具有被动性,而后者是中国主动对外开放,是中国对方开放达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15.【答案】

(1)弊端:

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危机:

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

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3)根本原因:

阶级利益的对立。

观念:

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梭伦改革。

(1)问弊端从材料中进行概括得出;危机结合所学知识便可答出。

(2)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答出。

第(3)问根本原因从阶级利益方面考虑,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及现实回答。

16.【答案】

(1)因素:

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潮;国联的制约体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非战公约;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强大;局部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

(2)原因:

凡尔赛体系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在其之下存在四对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3)努力: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解析】

(1)二战爆发前存在的阻止战争的因素包括: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新的国际格局,一定程度缓和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国联作为维护凡尔赛体系工具的制约;非战公约对战争手段的否定;国际舆论中的和平主义思潮;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对法西斯国家扩张的阻止。

(2)凡尔赛体系包含四对矛盾,特别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使得它的不稳定性加剧,未能阻止二战爆发。

(3)结合教材内容,从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两个方面,归纳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建树。

17.【答案】

(1)“存百姓”以民为本的思想。

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误农时等措施。

(2)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吸取隋亡教训之后得出的结论。

是不爱惜民力将危及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3)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政权的长久巩固。

【解析】本题以唐太宗的统治思想组织材料,考查理解逻辑推理能力。

(1)问从“国以人为本”入手;第

(2)问可联系隋亡教训;第(3)问考虑其阶级本质或根本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