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62719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1)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换一种方式离成功更近

                                                                                        梁勇

     ①他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贫穷的外来移民家庭,从小他是个腼腆内向的孩子,和他一样大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什么也不会。

     ②每次考试他都是和倒数挂上名。

老师不想让他回答问题,因为他总是羞涩地说不知道。

大家认为他是笨蛋,是个白痴。

伙伴们嘲笑他,说他永远和失败在一起,是失败的难兄难弟。

邻居们说,这个孩子将来注定一事无成。

父母听到这些话,暗暗为他担心。

     ③他努力过,可是收效甚微,自己在学业方面取得的进步似乎为零。

但是,他还是在不断加班加点苦读。

每天,他醒来后都害怕上学,害怕被嘲笑。

周末,他坐在自家的门前,看着草地上喜笑颜开的男孩们,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渺茫。

时间在一天天地流逝,而学校也在考虑劝其退学。

     ④一次,他看到一个老人为了一张被老鼠咬坏的一美元钞票而痛苦不已。

为了不让老人伤心,他悄悄回家将自己平时积攒的硬币换成一张一美元的钞票,交给了老人,说,这是他用魔法变回来的。

老人激动不已,说他是个善良聪明的孩子。

     ⑤父亲知道这件事后,认为自己的孩子还不是个笨到家的人。

接下来的这天,是孩子永远不会忘记的。

父亲要带他出门,目的地是波士顿。

他父亲说:

“我们坐汽车可以到达。

”他们一起坐上汽车。

可是,在中途的一个小站,父亲下车买东西忘记了汽车出发的时间。

就这样,汽车在他喊叫声中呼啸而去。

他很害怕,心想这下怎么办,没有汽车,父亲怎么能到波士顿呢?

波士顿汽车站到了,他下车时却看到父亲正在不远处等着他。

他快速跑了过去,扑进父亲的怀抱,诉说一路的忐忑不安,害怕父亲到不了波士顿,并惊讶父亲是如何到达的。

父亲说:

“只要我们能到达目的地,管它用什么方式呢,孩子,就像你学业不成功,并不代表你在其他方面不能成功,换一种方式吧!

”此时,他猛然醒悟。

     ⑥随后,他看到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痛苦不已,就想假如自己用魔法帮助他们实现,即使是假的,但起码从精神上减轻了他们的痛苦。

从此,他对魔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跟随一些魔术师学习魔术。

     ⑦他克服心中的怯懦,为自己的梦想开始奋斗。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进行的努力受到了父母的鼓励。

教他魔术的老师发现他在这方面具有很高的悟性,学东西很快,而且每次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创新。

很快老师的技巧便被他学光了,他不得不换老师。

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换了四个魔术老师。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一个匪夷所思的成功人士。

     ⑧有人问他是怎么成功的,大卫·科波菲尔说:

“父亲让我醒悟,成功对我们来说好比是个固定的车站,我们在为怎么到达而绞尽脑汁,大家都在争夺汽车上的座位,没有得到座位的人不得不等下一班汽车,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骑马或者乘轮船去车站呢?

这样,我们不是也到达了吗?

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

     ⑨最后,大卫·科波菲尔又说:

“后来我知道,这一切是父亲安排好的,其实那个小站离波士顿很近,骑马竟然比坐汽车还快,所以父亲到得比我早。

     ⑩道理浅显易懂,可是真正理解它,并付诸行动的人却很少。

当你发现自己不断努力仍然不能取得成功时,你是否可以告诉自己换一种方式呢?

如果你这样做了,说不定你会离成功更近。

                  

                                                                                                              (选自《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有改动)

(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①腼腆________ 。

②怯懦________  。

(2)从第①~③段看出大卫·科波菲尔以前是个怎样的孩子?

(3)父亲为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还不是一个笨到家的人?

他用什么办法让自己的孩子醒悟?

(4)文中哪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刻?

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结合文中事例谈一谈。

【答案】

(1)miǎn tiǎn :

因为怕生或者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qiè   nuò :

胆小怕事

 

(2)可以看出大卫以前是一个内向,胆小,怯懦,不自信的孩子。

 

(3)因为大卫有一颗善良的心,大卫懂得帮助别人。

父亲善于借助生活中比较浅显易懂的实际事例,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4)示例:

父亲:

从中途下车后骑马到达波士顿一事可以看出,父亲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能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启发和鼓励孩子,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发挥自己的特长。

               

儿子:

善良、有同情心,有悟性,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总结经验,发现哲理,认准的目标努力去实现!

【解析】【分析】

(1)注意对常见的字词音形意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认知。

学会在语境中推断词语的含义。

(2)阅读文本,了解情节,总结人物思想性格特征,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3)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答案。

(4)只要紧扣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

(1)~(4)题。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

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认识的人告诉我说:

他叫A,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曲服了。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文中的A指的是________。

(2)最后一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4)请结合原著回答:

①文段中发“电报”的缘由是什么?

②他为什么对“我”“那么冷”?

【答案】

(1)朝花夕拾;范爱农

(2)曲服;屈服

(3)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不用发电报。

(4)示例:

①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

③范爱农赴日留学,鲁迅前往迎接时,对范爱农行李中的物品嗤之以鼻。

(共6分。

每小题3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

(1)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文中的A指的是范爱农,这类题目在解答的时候需要结合平时的识记进行分析。

(2)“曲服”书写错误,正确的书写为“屈服”。

(3)“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转换为陈述句,表达的时候需要关注具体点,反问词和标点符号要进行修改。

(4)“电报”的缘由是因为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

对“我”“那么冷”是因为范爱农赴日留学,鲁迅前往迎接时,对范爱农行李中的物品嗤之以鼻,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朝花夕拾;范爱农

(2)曲服—屈服

(3)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不用发电报。

(4)示例:

①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

③范爱农赴日留学,鲁迅前往迎接时,对范爱农行李中的物品嗤之以鼻。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

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

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

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书写正误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本题考查学生句型转换的能力。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首先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其次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再次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最后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渐渐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名著积累。

选段一:

“没有用处!

”【甲】激动地回答,“那么,先生,您认为由我收集起来,这些财富是丢了吗?

照您来看,我辛辛苦苦打捞这些财物是为我自己吗?

谁告诉您说我不会好好地利用它们呢?

您以为我不知道世上有无数受苦的人,有被压迫的种族吗?

有无数要救济的穷人,要报仇的牺牲者吗,您不明白吗?

”(            )

选段二:

【乙】换上了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

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

……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

……再次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回头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准备去参加欢乐的聚会,或者出席隆重的典礼似的。

(         )

选段三:

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

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丙】明白了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

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

(           )

(1)以上三段选文分别出自哪部名著?

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相应的括号。

A《红岩》       B《海底两万里》     C《骆驼祥子》

(2)选文中的人物分别是: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3)请根据选段一中人物的语言,概括叙述一个能够证明他言行一致的事例。

(4)如果【甲】要用收集的财富资助他人,你建议资助【乙】和【丙】中的哪一位?

并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B;A;C

(2)尼摩船长(尼摩);江姐;祥子(骆驼祥子)

(3)在印度洋的锡兰采珠场,尼摩船长为救助一名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拔出匕首与鲨鱼搏斗,最后在尼德·兰的帮助下杀死了鲨鱼,并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

(4)示例一:

我建议资助【乙】,因为江姐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也没有出卖党组织的秘密,而且在监狱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她与狱友们一起与特务斗智斗勇,坚持抗争,她拥有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可以通过地下党的秘密渠道资助他们斗争,争取早日越狱成功。

示例二:

我建议资助【丙】,因为祥子诚实、憨厚,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一心只想买一辆车,做一个自由拉车人,靠力气养活自己。

但匪兵抢走了他的车,孙侦探又敲诈了他的买车钱,为埋葬虎妞又卖车,好不容易拥有的车或买车钱,总是被迫失去,祥子又没有足够的钱养活小福子,小福子自杀后祥子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彻底堕落成行尸走肉,如果捐给他足够的钱,他能买得起自己的车,娶得起自己喜欢的女人,就会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会堕落。

【解析】【分析】

(1)选段一:

出自《海底两万里》,潜艇穿过桑多林岛火山区海域的沸腾的水流,从直布罗陀海峡出来,驶到大西洋,停在维多湾海底。

这里是1702年时的海军战场,当时给西班牙政府运送金银的船只在此沉没,海底铺满了金银珠宝。

尼摩派出船员,把千百万金银装进潜艇。

阿龙纳斯对这许多财富不能分给穷人表示惋惜,尼摩船长听了之后说了上述的这番话。

选段二:

这是江姐临刑前的描写,选自《红岩》。

选段三:

小福子上吊死后,祥子彻底丧失希望沉沦下去,选自《骆驼祥子》。

(2)这道题难度不大,三段文字都是有关作品主人公的内容,分别是尼摩船长、江姐、祥子。

(3)从尼摩船长为救印度人而与鲨鱼搏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且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

具体过程是,在印度洋的锡兰采珠场,尼摩船长为救助一名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拔出匕首与鲨鱼搏斗,最后在尼德·兰的帮助下杀死了鲨鱼,并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

(4)这对作品进行探究启发,要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先表明态度,再结合内容情节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B;A;C;

⑵尼摩船长(尼摩);江姐;祥子(骆驼祥子);

⑶在印度洋的锡兰采珠场,尼摩船长为救助一名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拔出匕首与鲨鱼搏斗,最后在尼德·兰的帮助下杀死了鲨鱼,并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

⑷答案示例一:

我建议资助【乙】,因为江姐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也没有出卖党组织的秘密,而且在监狱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她与狱友们一起与特务斗智斗勇,坚持抗争,她拥有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可以通过地下党的秘密渠道资助他们斗争,争取早日越狱成功。

答案示例二:

我建议资助【丙】,祥子诚实、憨厚,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一心只想买一辆车,做一个自由拉车人,靠力气养活自己。

但匪兵抢走了他的车,孙侦探又敲诈了他的买车钱,为埋葬虎妞又卖车,好不容易拥有的车或买车钱,总是被迫失去,祥子又没有足够的钱养活小福子,小福子自杀后祥子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彻底堕落成行尸走肉,如果捐给他足够的钱,他能买得起自己的车,娶得起自己喜欢的女人,就会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会堕落。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评价。

答题时应注意,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4.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

“吃了3个法郎?

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

“你简直是疯了!

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这篇小说选自法国作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

(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3)文中反映出飞利浦夫妇怎样的性格特点?

(4)找出选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在相应的横线上,并分析此景物描写的作用。

(5)有人认为该小说旨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有人认为其主题在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

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案】

(1)莫泊桑

;《羊脂球》

 

(2)句子运用反复,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父母行为的不满,突出当时“我”心情的矛盾。

 

(3)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势利、无情。

 

(4)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5)我赞成第一种观点。

这篇文章以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为主线,在于勒的身份没有得到证实之前,他们对于勒极力的赞美,期望能早日见到于勒,表现出亲人间的那份暖人的真情;但于勒的身份证实后,他们便六亲不认,破口大骂,将亲情抛之于脑后。

可以看出让他们发生变化的是“钱”,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外,没有其他情感可言。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本文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出自其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2)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体会。

解答此题要结合事件及人物的关系来分析。

画线句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旨在强调于勒和我之间的关系,而父母却不顾及这种关系,对他躲之不及,可以看出当时“我”的心情,既有对于勒的同情,也有对父母作法的不满。

根据这一理解整理出答案。

(3)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的归纳。

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的事件以及人物的相关描写来总结。

语段中的“我”给了亲叔叔于勒小费,但母亲却破口大骂,将之前对于勒的赞美与期盼全部抛于脑后,返回时干脆就换乘其他船只,可以看出父母二人的自私、虚荣,没有人情味。

(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经分析,文中“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句话就是环境描写。

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⑥深化作品主题。

本文的环境描写句子是: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在这里的作用与上面的第二点相符,作者以环境描写来烘托了人物失望的心情,和前文我们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观点的表达。

小说的主旨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把握小说的主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作者背景看主题;②从人物塑造看主题;③从情节发展看主题;④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主题有确定性的一面,也有不确定性的一面,题目中给出的两种观点都可以成立,关键在于答题时理由的充分。

【点评】本阅读语段出自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部分,主要写了两个情节,一是我去给于勒送吃牡蛎的钱;二是我们一家人换船来躲避于勒。

语段主要对于勒进行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的穷苦;同时也对我进行了心理描写,表现对于勒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父母作法的不满。

文章以父母的行为,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力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这段文字的作者是________。

(2)文中认为应该如何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

(3)围绕“格物和致知”,作者对中国青年学生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答案】

(1)丁肇中

(2)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

这段文字出自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应该有想像力地、有计划地探索事物。

(3)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文章内容的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结合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提炼作答。

本题结合最后一句“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来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丁肇中;

(2)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点评】筛选文章信息,首先要找对题干的关键词,然后找到相关的句子,再作答。

6.探究下面的故事,完成后面的问题。

农夫和鹤

   一个农夫在他刚播种的耕地上,张着罗网,许多来吃种子的鹳雀都被捉住了,其中还包括一只鹤。

鹤的腿被网弄断了,它哀求农夫饶它一命:

“主人呀,请你把我放了吧!

我折断了腿,也够你可怜我的了,而且我并不是鹳雀,我是一只鹤,是一只性情温柔的鸟儿呀!

你瞧,我多么孝敬我的父母,我天天为它们工作,再看看我的羽毛,和鹳雀也完全不一样呢!

”农夫大笑说:

“你说的话也许不错,可是我只知道,你是和这些强盗似的鹳雀一起被捉到的,所以你应当和它们得到同样的命运。

(1)这个故事的出处是(   )

A.《繁星》《春水》

B.《伊索寓言》

C.《安徒生童话》

D.《格林童话》

(2)我的启示:

________。

【答案】

(1)B

(2)示例一:

不要与坏人为伍。

示例二:

人的美丽不在外表。

示例三:

有美丽外表的人做坏事同样为人们所不齿。

【解析】【分析】

(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2)开放题,找准角度,概括准确,语言简洁即可。

如可根据寓言中“美丽的鹤和许多吃种子的鹳雀一起到农田中去”这一故事来分析寓意。

分析的寓意为:

不要和坏人同流合污。

理解寓言的寓意,可以多角度的去分析。

比如本则寓言,寓意还可以理解为:

就算有再美丽的外表,而没有美丽的心灵,去办坏事也不算真正的美丽!

人们切莫与坏人交朋友,更不要做坏事。

故答案为:

B

⑵示例一:

不要与坏人为伍。

示例二:

人的美丽不在外表。

示例三:

有美丽外表的人做坏事同样为人们所不齿。

​【点评】

(1)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学过的文章的作者、出处,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还有各国重要的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

至于文化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