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362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 免疫调节 讲义.docx

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9讲免疫调节讲义

第29讲 免疫调节

【最新考纲】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和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易错提醒

(1)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都不是体液,而属于黏膜的分泌物,是第一道防线。

(2)第一、二道防线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①防卫:

抵制病原体的攻击。

②监控:

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

③清除:

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整合提升

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诊断辨析

(1)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 √ )

(2)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 )

(3)B细胞和T细胞的起源与发育场所均相同。

( × )

(4)非特异性免疫因为是先天性的,所以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

( × )

 热图解读

如图为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③和①分别是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

它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________,之所以种类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④是________细胞,可由_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分化而来。

(3)吞噬细胞能参与第几道防线?

(4)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

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

提示 

(1)B T 相同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浆 B 记忆

(3)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4)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考向一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分析

1.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解析 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细胞和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普遍分布于血液和淋巴液中,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C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答案 A

2.如图所示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产生相应的抗体完成免疫反应

B.物质①可作用于细胞一,只能促进细胞一的增殖

C.当自身产生的物质②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会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

D.向被破坏胸腺的白鼠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不能恢复

解析 图中细胞一、二、三、四分别为B细胞、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物质①②分别为淋巴因子和抗体。

体内的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但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经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A错误;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同时也能促使其分化,B错误;当自身产生的物质②(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会引起机体产生自身免疫病,C错误;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向被破坏胸腺的白鼠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并不能恢复,D正确。

答案 D

考向二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与判断

3.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 体液和某些细胞分泌物中的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能杀死病原菌,A正确;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有一定的屏障作用,B正确;大多数病原体可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吞噬细胞为人体的免疫细胞,C正确;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答案 D

4.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解析 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故是可以遗传的,A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第三道防线的体液免疫,为特异性免疫,B错误;记忆细胞由B细胞或T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C错误;非特异性免疫没有针对性,对所有的异物都起识别作用,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的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

答案 A

整合提升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基础:

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三道防线。

其中溶菌酶既是第一道防线也是第二道防线。

2.根据形成的时间:

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

3.根据免疫对象:

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考点二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知识拓展 辨析抗原和抗体

(1)成分:

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2)来源:

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3)分布:

抗体除分布于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也有分布。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游离于体液中的抗原

靶细胞

免疫细胞

主要是B细胞

主要是T细胞

免疫时间

过程较迅速,所需时间短

过程较缓慢,所需时间长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关系

二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

①对外毒素:

体液免疫发挥作用;②对细胞内寄生生物:

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4.二次免疫及其特点

(1)二次免疫的特点: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产生抗体又快又多,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2)二次免疫的基础:

在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当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

 诊断辨析

(1)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 × )

(2)全部的抗原都要通过吞噬细胞处理后才能刺激B细胞。

( × )

(3)抗体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共同参与。

( √ )

(4)浆细胞只能来自B细胞。

( × )

(5)如果抗原隐藏到细胞内,则首先要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再通过体液免疫清除抗原。

( √ )

(6)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 × )

 热图解读

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胸腺被切除,⑤________免疫功能________,⑥________免疫功能________。

(2)图中的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

(3)二次免疫主要与图中的哪些细胞有关?

为什么二次免疫具有“更快更强”的特点?

(4)免疫细胞中,哪些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

提示 

(1)细胞 全部丧失 体液 保留一部分(或几乎全部丧失)

(2)b、c、d、e、g

(3)二次免疫主要与记忆细胞有关,即图中的细胞e和g。

因为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所以二次免疫具有“更快更强”的特点。

(4)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等。

考向一 免疫的类型比较

1.(2017·天津)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解析 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项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所以改变T细胞的数目,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项正确;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C项错误;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D项正确。

答案 C

高考教材

本题以必修三P36~P37“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为源,从知识上考查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从目标要求上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跟|题|变|式

2.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解析 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进行分裂。

答案 C

3.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

C.细胞a只能是B细胞,细胞b只能是T细胞

D.细胞c只能是效应B细胞,细胞d只能是效应T细胞

解析 过程Ⅰ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中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A正确。

在特异性免疫中,部分抗原需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抗原与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也需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B正确。

细胞a可能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细胞b可能为T细胞或记忆T细胞,C错误。

细胞c能产生抗体,只能是效应B细胞;细胞d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只能是效应T细胞,D正确。

答案 C

整合提升

确认和识记特异性免疫类型的方法

1.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

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

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

2.看免疫的结果。

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

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3.看抗原的种类。

不同抗原物质的免疫类型不同:

①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

②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4.识记方法

①据“参战”对象

②据作用对象

考向二 二次免疫的过程与特点

4.下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向下的箭头指示为疫苗注射时间)。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浆细胞产生

B.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

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

D.c时间段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解析 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含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存留时间各不相同,应该是由不同疫苗刺激后形成的不同浆细胞产生的。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不能再与抗原结合。

图中c时间段甲抗体的产生比b时间段更快、更多,这是二次免疫反应的特征,即受到与a时间注射疫苗相类似抗原的刺激。

答案 B

5.(2018·辽宁协作体联合模拟)某患者先后两次被某病毒感染,如图表示患者体内抗体产生、病毒增殖和患病程度之间的关系。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是a1、a2,表示人体患病程度的曲线是b1、b2,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c

B.据图可以判断该患者初次感染前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

C.该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

D.a2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患者被第二次感染时,因为体内有记忆细胞的存在,在短时间内会产生较多的抗体,所以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是a1、a2且a1>a2,表示人体患病程度的曲线是b1、b2,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c,A、D两项正确。

由图可知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c是从0开始的,说明在第一次感染时体内没有相应抗体,B项正确。

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该病毒是RNA病毒,且在侵入人体后会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C项错误。

答案 C

考点三 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应用

1.免疫功能异常

(1)自身免疫病

①病因:

防卫功能过强。

②病理:

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

③病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2)过敏反应

①病因:

防卫功能过强。

②病理:

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敏原)过度敏感引起的。

③特点

a.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免疫缺陷病

①病因:

防卫功能过弱。

②类型

整合提升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1)联系: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2)区别:

①发生时间不同:

过敏反应在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才会发生,而体液免疫则在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就发生;②抗体分布不同:

体液免疫中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而过敏反应中抗体则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

2.艾滋病及其预防

(1)艾滋病的发病过程图解

(2)艾滋病病毒遗传信息的表达式为

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T淋巴细胞的核糖体。

3.免疫学应用

(1)疫苗——免疫过程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诊断辨析

(1)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 √ )

(2)过敏反应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

( √ )

(3)自身免疫病指的是抗原侵入机体后破坏机体的某种结构引起的疾病。

( × )

(4)HIV侵入机体后只攻击人体的T细胞,从而使全部的细胞免疫及大部分的体液免疫功能丧失。

( × )

(5)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 √ )

 热图解读

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请思考判断:

(1)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图中的)哪种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好?

(2)方法①与方法②哪种方法具有更持久的免疫力?

(3)方法②往往要多次注射抗原类物质,为什么?

提示 

(1)人被疯狗咬伤后,需要抗体尽快与抗原结合。

方法②进行免疫产生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故用方法①较好。

(2)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

(3)通过多次注射抗原类物质(疫苗)可以增加体内记忆细胞数量,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1.(2017·全国卷Ⅰ)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

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

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解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刺激后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该实验中,给实验小鼠第一次注射一定量的某种动物提取液若干天后,并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但实验组小鼠再次注射少量A后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说明这种动物提取液中含有小鼠的过敏原。

第一次注射后小鼠的免疫系统已通过免疫反应产生了抗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已免疫的机体中过敏原和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反应小鼠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C项合理。

答案 C

高考教材

本题以必修一P79“控制变量”、必修三P38“过敏反应”、P37“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为源,从知识上考查过敏反应相关的内容,考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计。

从目标要求上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例如该题中“提取液(A)在第二次注射至小鼠体内才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通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可得出,该症状的出现并非是第二次的注射操作及注入的生理盐水引起的,进一步结合过敏反应的特点可解答此题)

跟|题|变|式

2.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

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

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

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解析 本题考查二次免疫的过程及机理。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项错误;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而不是抗性变异,B项错误;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参与免疫反应,C项正确;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但由于病原体的过度增殖超过了鸡的免疫调节能力,导致其死亡,D项错误。

答案 C

3.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5月的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其中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

A.妇女A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两人体内的B细胞需要在病原体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两人在5月份抗体含量的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

D.两人体内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

解析 在5月份,妇女A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二次免疫,比妇女B反应迅速、效应强,这种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

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主要是作用于B细胞,不能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D项错误。

答案 D

4.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激素A能够调节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的,所以该病是自身免疫病;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垂体细胞的代谢,但是甲状腺激素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从图中可以看出,抗体和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相同受体,故推断抗体可能和激素B一样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甲分泌抗体,使该病患者的病症得到缓解。

答案 B

整合提升

1.快速界定三类免疫失调病

免疫失调

2.疫苗具有“相应传染病病原体”对人体刺激产生相同抗体的能力,区别在于疫苗使人获得免疫力(抗体)的过程可在人不发病(或微弱症状)的情况下获得。

接种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如果有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

微平台·通关必备

【答题术语】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4.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被释放,进而被吞噬、消灭。

5.二次免疫和初次免疫相比,反应更快、抗体产生的更多,患病程度轻或者不患病。

6.免疫预防接种可以预防疾病的原因是注射某种病原体的相应疫苗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可以长期存在,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该类病原体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消灭病原体。

7.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误区警示】

1.识别抗原和特异性识别抗原及不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总结

①识别抗原的细胞:

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②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吞噬细胞只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因而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③不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

2.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3.疫苗与“抗原”的关系及疫苗的功能

(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的自动免疫制剂。

(2)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起抗原作用,进入体内主要是诱导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

抗体存留时间短,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发挥免疫作用,记忆细胞存留时间长,保留了对相应抗原的长期免疫能力。

 教学资源备选 

解答与免疫相关问题时应规避的易错点

1.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2.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若T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部分保留。

3.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具有增殖、分化能力,而浆细胞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