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884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5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docx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

中国画作品鉴赏与创作

第一节绘画作品鉴赏

【本节学习提示】

绘画是美术表现的常见形式,对于学习者审美能力与素养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学前教师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是幼儿认识美术、走进美术天地的必然通道。

而对绘画作品的鉴赏则可以更好地促进鉴赏者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想象、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中西绘画的表现形式、方法与特点。

2、学习鉴赏中外绘画作品的方法与要求。

3、学习指导幼儿绘画欣赏与创作的方法。

【观点品读】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2、“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4、诗、书、画、印。

5、“文学家是以抽象化了的,即以观念来表现自己。

但是画家以素描和色彩把自己感觉和知觉到的具体化”。

(塞尚)

6、“一个三角形的尖角和一个圆圈接触产生的效果,不亚于米开朗基罗画上的上帝的手指接触着亚当的手指。

”(康定斯基)

一、中国绘画作品鉴赏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中国绘画历经了数千年的丰富、变革、发展后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乃至世界艺术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因此,鉴赏中国绘画,不仅能够提高对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及个人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绘画概述

中国绘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广义理解是指从古自今,在中国地域内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绘画艺术,如中国史前绘画、古代绘画、近代绘画、现代绘画等;从狭义理解,特指中国传统绘画,也称“中国画”、“国画”、“丹青”等,以中国特有的毛笔、墨为主要工具材料的绘画,也泛指采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体现传统审美特征的绘画。

中国画造型要求“以形写神”,追求神似,讲究意境的传达;章法、布局灵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重视用笔墨情趣,色彩富于装饰性,强调利用线条、墨、色的丰富变化表达作者的个性和审美情感。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可以按材料分为水墨、设色两种,或按笔法分为工笔、写意两种,加上各自的过度形态,形成了更多的方式,如下表所示:

工笔

小写意

写意

水墨

白描

水墨小写意

水墨大写意

水墨设色

勾勒设色(又可分为重彩和淡彩)

水墨设色小写意

水墨设色大写意

设色

没骨设色

没骨小写意

设色(没骨)大写意

本节将围绕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现代绘画的代表作品展开欣赏。

(二)中国传统绘画鉴赏

中国传统绘画是相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而言的,特指“中国画”。

在绘画形式上,更注重于传统的继承,表现上,更注重笔墨的运用;在绘画的材料上,也是以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纸、色为主。

1、中国传统绘画的品鉴方法

认识任何事物最好的方法是比较。

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与西方传统绘画作品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

西方传统绘画注重追求“形似”,着重事物表征的真实再现,而中国绘画注重追求“神似”,着重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

“神”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理解了中国艺术的“神”,就是理解了中国绘画艺术。

所谓“神”即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把握中国绘画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所应当把握的第一件事。

我们如何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呢?

在此,我们借用谢赫的“六法论”来品读——“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2、中国传统绘画作品赏析

从时间上划分,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指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绘画。

在这一时段,中国传统绘画共经历了三个历史高峰,也形成了三个表现题材,即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现在,我们就围绕中国传统绘画的这三个题材来展开赏析。

(1)人物画赏析

人物画即是以人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作品,是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人物画成为中国绘画最主要的绘画种类,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早期绘画强调“劝善惩恶”的道德教育功能,即所谓的“成教化,助人伦”因此人物画成为首选的主题。

曹植曾说:

“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

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二是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

为了宣扬道义,创造信徒膜拜对象而发展起来的。

最典型的要数敦煌石窟的壁画艺术。

中国传统人物画有工笔和写意两种。

工笔人物以线造型,写意人物以笔墨见长。

但无论是工笔人物还是写意人物都不强调画面的光影和立体感,而是强调“传神”,用线条或是笔墨表现人的神态。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些经典作品。

名画欣赏

●《洛神赋图》(顾恺之,东晋)(图1-1)

东晋顾恺之(约346-407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

顾恺之出身明门,自幼多才多艺,有“三绝”之称,即画绝、才绝、痴绝,是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

顾恺之的代表作是《洛神赋图》。

图1-1《洛神赋图》局部顾恺之东晋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绘制的人物长卷,用绘画语言表现了曹植与洛神之间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顾恺之内心苦闷的一种曲折表达。

因为曹、顾二人都有不能言说的痛苦:

曹植是为爱情失意,而顾恺之是为怀才不遇而苦恼。

因此,顾恺之便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形象生动地将原文的精神实质展现出来。

《洛神赋图》的原作已不可考,但现有宋人多个摹本,分别藏于国内外的博物馆。

全画可分为七段:

初临洛水、洛神初现、神人对晤、离别时机、心灰意冷、驾舟追赶、走马上任。

每段之间用树石间隔,但场面有大有小。

为了表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顾恺之发挥了丰富的想像。

如在第二段洛神初现时,本来只有一个洛神,但在画面上我们却看到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曹植看到了不同姿态的洛神,并在她身畔绘有惊鸿、游龙、荷花、绿水,以此呼应“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如芙蕖出渌波”表达出曹植对洛神的向往与爱慕。

《洛神赋图》中对人物的描写不再单纯地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的生动自然,而是特别注重“传神”。

画面中,无论是对洛神的神态的描绘,还是对曹植的描绘,可谓是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使作品有一种深刻的内容张力。

画面用线紧劲连绵,运转流畅,富有节奏和韵律,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也”,充满了浪漫气息。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对人物的“传神写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承上启下的理论价值,开创了古代人物绘画“以形写神”的新篇章,对以后,乃至现在的中国人物绘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就是在世界上影响也是深远的,比起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提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语要早一千多年。

《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敦煌莫高窟,北魏)图1-2

图1-2《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局部北魏(局部)

莫高窟位于甘肃的河西走廓西端的敦煌境内。

据记载,公元前366年(前秦建元二年),一名叫乐僔的和尚首先在此开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此后直至元代,历朝历代均有建造。

至今,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其中彩塑2000多尊,壁画45000余平米,被誉为举世无双的东方艺术宝库。

《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是绘制于北魏前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54窟的壁画。

画中央端坐着的是为了救一只被饿鹰追逐的鸽子,宁愿用自己身上与鸽子等重的肉饲鹰,来换取鸽子的性命萨陲那太子。

但是,萨陲那太子将自己全身的肉都割下来后,仍不及鸽子的体重。

最后,为了救鸽子,萨陲那太子自己站到了称盘上,终于震天动地,救活了鸽子。

而此时的萨陲那太子也复活过来,并且身体超越了原来。

画面上萨陲那太子垂下一条腿坐着,有人正用刀割他腿上的肉。

另有一人手持天平,在天平的一端伏着一只安详的鸽子。

画面构图简朴,打破时空变化的画面组织,主题突出。

稚拙且富于装饰意味的造型、粗犷洗炼的线条以及由于晕染变色而显得色调浓郁沉稳的色调,给人以激荡不安、阴郁而又热烈、奇异而又真实的感觉。

这种艺术形式与悲壮主题的结合,更好地衬托出壁画的主角——佛主的神圣、高大与超然。

为早期石窟壁画的代表作之一。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图1-3)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生卒不详)的作品,全长525厘米,高25.5厘米,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描绘的是清明节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城市景观和人们的各种活动,内容丰富,技巧精湛。

画中人物超过550人,舟船20余艘,车轿20余乘,店铺屋舍林立,不可枚举,可谓是汴梁社会风俗的大百科全书,是空前绝后的宏伟史诗,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画作采用全景式构图、散点透视,由东至西将画面分成三个段落:

市郊风光,表现了早春时节的特点;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的风光,表现了车船运输及手工和商业活动;第三段表现了市区的街景店铺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热闹繁华。

这种构图方式与西方绘画有着明显的区别:

如果把画家比作一个导游,看画的人比作一个游人的话,西方的“导游”是站着不动,他在这个立足点上看到了什么,就给“游人”介绍什么,于是“游人”也就看到什么;而中国的“导游”并非立足于某一点不动的,而在带着“游人”在画中穿梭、游走,走到哪里,讲到哪里,使观者置身于画中,在画中游。

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一下东京汴梁的风貌。

表现汴梁,就不得不画汴河。

汴河是皇家漕运的河流,把江南丰富的粮食、物资运抵汴京。

在这一段中,一条货船逆流而上,已划到了河心。

摇橹的人非常吃力,每排5人,共有两排。

河的两边,有几条客船,在河的两岸、酒肆茶房越来越多,其中还有南方的高脚楼。

因为还未到开饭时间,所以,两岸的饭店里桌子已经摆好,却空无一人。

街道上,牛马、行人还有扛麻袋的苦役也多了起来。

图1-3《清明上河图》局部张泽端北宋

随着脚步的移动,我们目光也由远及近,来到了城市的中心繁华地段——虹桥。

汴河河道和两岸街市的出现,开始显现出热闹的景象,岸上人烟渐稠,房屋渐密;河上舳舻相接,或空船待返,或重载而行。

当画面延伸到东门外的虹桥时,展现了全画的中心和高潮。

虹桥飞跨,桥下一条在激流中将要通过桥洞的大船,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船高货重,船上的桅杆险些顶到了桥拱,船上桥上的人大声疾呼。

船上,有的船夫赶快放倒桅杆,有的用力撑篙,有的在舱顶有竿顶住桥洞,还有的从桥上扔下绳索,20多个船夫合力奋战,被这惊险的一幕搞得紧张极了;桥上,有的人指指,有的人高声呼喊,有的人帮忙指挥。

在桥的另一边,还有一条上水船已经驶来,船夫们也在紧张的瞭望,唯恐与前面的大船相撞。

在岸边的道路两旁店辅林立,路上人流拥挤,商贩众多。

更有意思的是,在桥顶,坐着女眷的小轿和骑着大马的官人迎面而来,双方奴仆在前开道,互不相让。

两边看热闹的人群或指指点点,或侧目躲闪。

这些富有戏剧性的场面,既表现了交通要道的拥挤,也表现了生活气氛的热烈。

《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顶峰呢,原因有三:

第一,《清明上河图》在构思上独具匠心,巧妙地通过汴梁的命脉——汴河,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真实又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出来,就如果诗歌的转承起合一般,有郊外风光的铺垫,有虹桥部分的高潮起伏,也有进城路上的归于平静。

第二,《清明上河图》在人物表现的“神形兼备”上出现了突破。

首先,作品对500多人的描绘,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貌,对各种行业、各种年龄、各种性格、各种姿态、各种活动都作了精确的描绘,人物高不过寸,太须眉毕现,栩栩如生;其次,作品描绘了人物的思想情感,或紧张、或闲适,或冷漠、或焦虑……

第三,《清明上河图》在艺术的真实上也取得了突破。

它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真实表现,对于当时和现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杰作。

●《泼墨仙人图》(图1-4)(梁楷,南宋)

梁楷,南宋人,个性豪放不羁,擅画人物和山水,其创造的减笔人物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梁楷的人物画常取材于禅宗著名和尚的轶事。

梁楷的代表作有减笔画法创作的《太白行吟图》以及泼墨大写意《泼墨仙人图》。

《泼墨仙人图》中表现的人物如醉仙恍惚潇洒,飘逸自在,超凡脱俗,形象夸张大胆,笔墨奇特放纵,从着重于对象形象的描绘转向偏向主观抒发的写意。

作品放弃了以线造形的方式,用饱含水墨的阔笔侧锋渲刷,大面积的水墨自然分出浓淡,储蓄地显示出衣纹的形态。

画面墨气袭人,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大写意的绘画形式,即使到了明、清时期的大写意时代,也鲜有作品能与之匹美。

如何引导幼儿欣赏中国传统人物画

在引导幼儿欣赏中国传统人物画时,因为画中的人和物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相距太远,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法来引导幼儿欣赏。

首先,可以让幼儿尝试用笔墨在宣纸上勾划涂抹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的基本工具和材料,以及它们与其他绘画工具材料的不同;然后,再让幼儿仔细观察作品中人物的服饰、背景与现代人的不同;接着,可以再让幼儿模仿画中人物的动作与神态,请他们猜测画中人物在做什么?

想什么等等;最后可以请幼儿学习古人的画法来进行古代人物的创作,注意要再现出古代人与现在人的不同。

创作进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选择不同的绘画工具与材料。

(2)山水画赏析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艺术种类,是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题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时期,成熟于北宋,至元达到了顶峰。

继人物画衰败之后,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按照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画法,可分为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师法自然,但又不完全拘泥于自然景象,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山水的一种意象表达。

“以意立象”,所谓“意”,有两层涵意:

一是指事物内在的规律,二是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所谓“象”,亦有二,一是客观之“象”,即山水的自然之“形”,二是主观之“象”,是画家眼中的山水和心中的山水。

所以,由自然之“形”到主观之“象”必然有主观加工和改造的过程。

我们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描绘上,还要将之与画家的情思结合在一起,体味其中的意蕴。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宋元时期的作品。

山水名画欣赏

《游春图》(图1-5)(展子虔,隋)

图1-5《游春图》展子虔隋

《游春图》是隋代展子虔(531年—604年)的代表作,为青绿山水。

所谓青绿山水,是以石青、石绿为主色的中国山水画,其表现手法是先施墨勾线,后填色赋彩,色彩浓重,艳丽光彩,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很符合当时宫廷的欣赏趣味。

《游春图》是现存卷轴山水中最古老的一幅。

作品描绘了许多士人纵情山水的玩乐情景。

画面中阳光和煦,花树繁密,碧波荡漾,轻舟漫游。

游乐的人们,或策马,或泛舟,十分的闲适、惬意。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触景生情,有意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另外,作品在对空间的处理上也有突破,有“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之感。

在色彩上,青绿为主,配以泥金,显得金碧富丽,对于树木、山石的描绘简约、古朴。

在意境的表达上,借物象的层次表达出一种深远的意境,较之前人有了很大的进步。

●《鹊华秋色图》(赵孟,元)(图1-6)

赵孟(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欧波、水精宫道人等,是赵匡胤十一世孙,在书画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是中国文人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他提倡“作画贵有古意”,绘画代表作有《鹊华秋色图》、《水村图》《秀石疏林图》等。

图1-6《鹊华秋色图》赵孟,元

《鹊华秋实图》用小青绿间浅绛法写山东郊的鹊山和华不注山。

右边的华不注山,自平地拔起,峻峭有余,用荷叶皴,设石绿,与鹊山遥相呼应;左边的鹊山,则峦头圆厚,主要用了披麻皴和解索皴,设青色,凝重深远。

两山间水村、山林相连,意境恬适,在用笔上追求五代时期的清雅古朴之风。

此画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笔,简率的墨色,似乎是追求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表现一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极富笔墨趣味。

明董其昌评此画说:

“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

元人赞誉此画是“一洗工气”,“风尚古俊,脱去凡近”。

●“元四家”及其作品

元代的统治者“只识弯弓射大雕”,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当时的汉族,特别是儒士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

按当时社会层级的划分——一僧、二道、三官、四吏、五农、六工、七医、八商、九儒、十丐,儒士是第九等,只比乞丐稍强。

因此,很多儒士就隐居山林,结庐避世,对世事淡漠,自然寄情于山水,因而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当时的“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是山水画发展巅峰时期的艺术家。

“元四家”有共同的政治态度和艺术风格:

在政治上,无意仕途,孤高倨傲,隐居山林;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在艺术上,都主张借物寄情,弱化形似,而强调意境和神韵。

“元四家”中,成就最高的是倪瓒(1301——1374年),代表作品有《松林亭子图》(1354)、《渔庄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等。

《渔庄秋霁图》(图1-7),一河两岸形式构图,分为近、中、远三层空间。

近处土坡上的六株树象征着六君子。

树干挺拔,枝叶疏秀。

中间浩渺的河水,平静无波,象征着作者的心绪。

远处是淡淡的山影,象征着作者隐世的态度。

整幅作品笔墨清润、浓淡交迭,画境空明,以少胜多,惜墨如金,达到了极简约而极丰富的境地,给人以秋高气爽、山明水静之感。

黄公望(1269年—1354年)。

黄公望无论是在构图、造型还是笔墨上,从不因循守旧,被囿于一个既定的范示之中。

《富春山居图》局部(图1-8)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此画为长卷,达2米之多。

表了富春山一带(今浙江杭州以南富阳桐庐一带)。

画面在用墨方面,浓淡相宜,极富变化,山水形态与布局疏密得当。

此图山水画技法全面,雄秀并举,穷极变化,终归于平淡。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和技艺。

作品看似对于富春江景色的描绘,实则是作者对心中世外桃源的描绘。

《富春山居图》因一次事故被损为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局部(图1-8

《渔父图》是吴镇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作品是描绘渔民生活,在构图上一改奇险之势,而取湿润平实,缔造出一派平远之境。

画面当中的对于近、中、远三层空间的描绘和安排,勾画出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精神乐园,而这也正映照了作者超然的思想境界。

《青卞隐居图》是王蒙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层次分明。

山石树木都有润湿之感。

山头打点,变化尤多,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表现出山上树木茂密苍郁。

全图不多渲染,其深远之处,有条不紊,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如何引导幼儿欣赏山水画

在引导幼儿欣赏山水画时,我们可以采用体验法来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造化之美与作品的韵致之间的关联。

即在欣赏名作之前相为幼儿提供一些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风景影像资料,创设出山水欣赏的情境,然后再出示名家的山水作品。

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古乐和诗词来渲染气氛。

如通过提问:

“画家是怎样画重叠的峰峦、树木、山石的?

”来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画面的深远;通过提问:

“你能猜出这一大片的空白是什么吗?

”(构图上的留白)引导幼儿感受画面中的平远……在欣赏之后,也可以让幼儿尝试用笔墨在宣纸上自由的涂沫,感受中国画笔墨的魅力。

(3)花鸟画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第三个高峰。

花鸟画是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鱼虫为题材的中国画。

按照其画法和风格,可分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我国的花鸟画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五代,到宋代出现了工笔花鸟的高峰,而至明又出现了写意花鸟的高峰,至此一直到清都有所发展。

花鸟作品欣赏

●《芙蓉锦鸡图》(赵佶,北宋)(图1-9)

《芙蓉锦鸡图》,宋徽宗赵佶。

赵佶虽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但却是个杰出的艺术家。

相传,《芙蓉锦鸡图》并非赵佶亲手所绘,可能是他培植的宫廷画院中的高手代笔,署赵佶之名。

但是赵佶本人对于艺术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一,他酷爱书画艺术,他设立翰林书画院,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画家,由于他的大力提倡,宋代的花鸟画得以空前发展;二,他本人的绘画造诣也很高,画风工整妍丽,精密奇巧;三,他开创了诗书画一体的形式,其创造的瘦金体细劲秀挺。

《芙蓉锦鸡图》用“折枝”式构图方式强调花和鸟,使原本体量较小的花鸟显得非常突出,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锦鸡形态灵活、自然,身体仿佛在随着花枝摇曳,眼睛盯着双蝶,似乎随时飞跃。

锦鸡设色鲜艳,富有立体感,且被压弯了的花枝也伟达出锦鸡的重量感。

●《墨葡萄》(图1-10)(徐渭,明)

《墨葡萄》是明徐渭(1521年—1593年)的名作。

徐渭是一个艺术奇人,创就了写意花鸟的奇迹,可称得上是中国写意花鸟的第一人。

《墨葡萄》是徐渭花鸟画中最著名的一幅。

画面中,一枝墨葡萄倒挂于画面,枝叶错落横斜,墨色淋漓,特别是那一串串果实晶莹欲滴,以大块的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与画上的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一起便形成了动人的气势。

诗的前两句是画家说自已落魄半生,一事无成,后两句则是将葡萄比喻成“明珠”,暗喻自己的学识与才华。

只可叹,“明珠”暗投,无人赏识,被当做无用之物“闲抛闲掷”,这也正是徐渭内心怀才不遇的愁闷。

这首诗可以说是徐渭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这幅画是徐渭在绘画方面的代表作,画与诗同样都是徐渭对自已的写照。

所以,我们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一定要诗画同赏,方能体会画家的情思,领略图画的精妙。

●《鱼石图》(图1-11)(朱耷,明末清初)

图1-14《衙斋听竹图》郑板桥1693年—1765年

《鱼石图》是明末清初的朱耷(1626年—1705年)艺术成熟期的作品。

在欣赏朱耷的作品之前,我们先要对朱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朱耷是一个患有精神病的艺术家。

他之所以患病与他的身世与生平有着很大的关系。

朱耷本是明末的一个皇亲贵胄,明朝灭亡后为保身而入佛门。

长期处于国恨家仇的撕扯中,朱耷精神状态时好时坏,就像精神失常的凡高一样,将自己的一腔激情溶注在作品之中。

但朱耷的作品,往往让人感觉扑面而来的是冷漠、孤独和痛苦,激情被包裹在了冷漠与痛苦之中。

朱耷的一生作品很多,多画鸟、石、鱼,无论他所画的鸟、石或鱼表现的都是自己的情感。

《鱼石图》中,所画的石头上大下小,给人以不安全、不稳定的感觉,暗示着自己所处的险恶的环境,画面中的鱼儿白眼望天,表现出了一种篾视的情绪和态度,而这种篾视也正是朱耷对这世道的一种态度。

●《衙斋听竹图》(图1-12)(郑板桥1693年—1765年)

●《衙斋听竹图》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作品。

郑板桥(1693年—1765年),原名郑燮,是“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擅画竹。

梅、兰、竹、菊是文人画家的常用题材,向征着文人的高洁,而郑板桥笔下的竹子除了“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衙斋听竹图》。

画面上两株株墨竹,身姿清瘦,前面一株墨色较浓,后面一株较淡,极富层次感。

笔法瘦劲挺拔,用墨干而淡,画面显得清新、淡雅而骨力内含。

画面的右下角题有一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自己在衙斋里听到风吹动竹叶发出的萧萧声,就像是百姓的呻吟声。

虽然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官,但也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

如何引导幼儿欣赏花鸟画

在引导幼儿欣赏花鸟画时,可以先为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播放大自然的声音(溪流声、风声、鸟鸣虫叫等),再辅以大自然的景观影像,结合名家名作,鼓励幼儿对比和发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异同,最后教师要用浅显的语言总结根据花鸟画的特点;也可以让孩子用肢体语言来模仿作品中的形象。

在欣赏过后,还可以让幼儿依照古人的画法来创作一些花鸟形象,但不必拘泥于中国画。

由于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所限,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