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48186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5.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终极).ppt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讲老师:

秘秘老师,第七章中学德育,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情绪发展,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二节,知识点汇总,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心理辅导的目标与途径,心理辅导的内容,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1、心理辅导的目标与途径,1.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二是寻求发展。

A、行为矫正B、学会适应C、克服障碍D、学会调适,【答案】D,2.对于一个过份害怕猫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最后让他用手触摸猫,逐步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属于()。

A、松驰训练B、肯定性训练C、系统脱敏疗法D、合理情绪疗法,【答案】C,【真题再现】,2、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

(2)人格辅导(3)生活辅导(4)生涯辅导,每当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

3、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强化法,一是建立焦虑层次二是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三是让来访者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这样直到来访者能从想象情境转移到现实情境,并能在原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情绪不再出现为止。

(2)系统脱敏法,1.对于一个过份害怕猫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最后让他用手触摸猫,逐步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属于()。

A、松驰训练B、肯定性训练C、系统脱敏疗法D、合理情绪疗法,【答案】C,【真题再现】,2.在心理辅导的行为演练中,系统脱敏法是由()首创。

A、皮亚杰B、雅各布森C、艾里斯D、沃尔帕,【答案】D,【真题再现】,惩罚有两种:

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定、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3)惩罚法(4)消退法,罗杰斯提出体现:

充分相信人的潜力;咨询员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伙伴或朋友;强调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应建立融洽的关系;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咨询者不给予指导;直接处理来访者现在的情况;成功的咨询表现为来访者生活能力不断提高。

(5)来访者中心疗法,【真题再现】,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请教教师时,韩老师会给予肯定,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理性情绪疗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答案】A,ABC理论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6)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1、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帮助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进行放松训练,从而缓解他的考试焦虑。

这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是()。

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理性-情绪疗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真题再现】,【答案】B,2、学生张亮在课堂上出现怪异行为时,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他的这种行为便逐渐减少了。

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

A、强化法B、脱敏法C、消退法D、惩罚法,【真题再现】,【答案】C,【辨析】一个人看到不及格的试卷之后的撕卷行为是受挫折后的否认反应。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一个人在体验到挫折后,情绪和行为上可产生的反应之一即否认。

不承认或不相信已发生的痛苦和不快,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减轻心理负担。

如癌症病人否认自己的病,不相信亲人的突然意外死亡等,这样有时会产生病态妄想。

第七章中学德育,道德发展理论,德育及其主要内容,中学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目录,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品德概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考前分析】,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单选题和辨析题都有所涉及。

2、在历年考试中,品德的心理结构是考查的重点。

一、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

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C,(三)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3、内化,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答案】D,A、服从阶段B、依从阶段C、认同阶段D、内化阶段,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自律性

(1)道德信念的准备时期,大约在10岁以前;

(2)道德信念萌发期,大约在10到15岁;(3)道德信念确定期,大约在15岁以后。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4、学校教育,

(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有效的说服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五)价值辨析,【考题再现】,衡量人们思想品德好坏高低的根本标志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答案】D,【考题再现】,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A、服从阶段B、依从阶段C、认同阶段D、内化阶段,【答案】D,【考题再现】,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答案】B,【考题再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

A、初二年级B、初三年级C、高一年级D、高二年年级,【答案】A,【辨析题】,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答案】错误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考情分析】,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单选题形式进行考查。

2.在历年考试中,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德育理论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尤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5-8岁):

他律、服从外部规则3、可逆性阶段(8-10岁):

自律、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10-12岁):

主持公正、平等。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基本观点1、前习俗水平阶段一: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阶段二:

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阶段3:

“好孩子”定向阶段。

顺从要求,谋求赞赏和认可。

阶段4: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3、后习俗水平,阶段5: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阶段6: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考题再现】,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寻求认可取向阶段B、遵守法规取向阶段C、社会契约取向阶段D、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答案】B,【考题再现】,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取向者属于下列()时期的特征。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道德成规前期,【答案】B,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三,二,四,一,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德育的含义,德育的意义,【考情分析】,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单选题和辨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在历年考试中,德育的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尤其需要识记中学生德育的具体内容。

一、德育的涵义,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应该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四个方面。

二、德育的基本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法制与纪律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三、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生命教育

(二)生活教育(三)生存教育(四)安全教育(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考情分析】,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单选题和辨析题均有所涉及。

2、在历年考试中,德育过程的规律是考查的重点,尤其需要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内涵,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2、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辨析题】,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必须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错误。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第五节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一、中学德育的原则,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考情分析】,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各种题型均有出现。

2、在历年考试中,中学生的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尤其需要掌握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等德育原则和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等德育方法。

(一)导向性原则

(二)知行统一原则(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四)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学校?

家庭?

(五)因材施教原则(六)疏导原则,(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途径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中学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常用语言说服法事实说服法

(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情感陶冶法教育情境,潜移默化、感染、熏陶(4)指导实践法实际活动(5)品德评价法(6)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三)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考题再现】,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体现了德育原则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知行统一原则,【答案】D,【考题再现】,孔子提出了“力行而近乎仁”这一观点,它所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答案】C,【考题再现】,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A、疏导B、因材施教C、导向性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答案】D,【考题再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答案】D,【考题再现】,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的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B、理论联系实际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答案】C,【考题再现】,对中学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B、社会实践活动C、课外、校外活动D、思想政治及其他学科教学,【答案】D,【考题再现】,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活动B、社会活动C、课外、校外活动D、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答案】A,【考题再现】,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实际锻炼法C、情感陶冶法D、道德修养法,【答案】A,【考题再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答案】A,【考题再现】,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励、自律,使其获得教益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个人修养C、环境陶冶法D、品德评价法,【答案】B,【材料分析题】,张林是一个对上网非常痴迷的孩子。

爸爸由于工作需要,买了一台电脑在家中上网。

起初他同爸爸一起玩,父母也没有表示反对,后来,他发展到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去上网,连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也不放过,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网虫”,沉溺于互联网上紧张、激烈的游戏、精美的图片和无拘无束的网上聊天而无法自拔。

老师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并没有全盘否定张林的上网行为,而是与他聊起了互联网,聊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张林上网的内心世界。

针对他的情况,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例如,让他担任小组长,收发、检查作业、劳动值日的协调合作中,建立互帮互助的关系。

第二,针对他喜欢电脑的特点,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让他担任组长,有计划、有落实,定期给其他同学讲解网络知识。

第三,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张林对自己有了信心,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班级工作中为老师出谋划策,有活抢着干。

任课老师都反映张林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问题】试以德育原则的相关理论评析这位教师的作法。

【参考答案】1.根据材料及相关德育理论分析,教师的作法比较合理。

2.遵循到的德育原则有:

(1)首先,教师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材料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和特长,根据学生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计算机方面发展自己的兴趣,逐步树立该生的信心,最终使学生得到改变。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本身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2)其次,教师遵循了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材料中教师一方面否定了张林的行为,另一方面给予,他足够的尊重与理解,肯定他在上网时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最终促成了张林的改变。

因此作为教师,要注意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尤其是针对“问题学生”的行为改变。

(3)其三,教师遵循了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由于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强,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材料中教师对张林的不良行为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将“网瘾”转化成了“网管”,将张林的兴趣引导到提升能力的方向。

因此作为教师,在面对行为不良的学生时要看到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动因,合理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4)其四,教师遵循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材料中教师发学现生喜欢网络,并利用上网学习了很多知识,对计算机充满兴趣,这是积极的因素;教师有效的利用这一因素发展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克服网络成瘾的消极因素。

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背后的积极因素,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克服消极因素,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3.总之,材料当中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遵循了德育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