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2008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哲学与生活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与生活6.docx

《哲学与生活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生活6.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与生活6.docx

哲学与生活6

兰州大掌学报(社会科掌版)第36卷第5-期/2008年09月

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01.36No.5/Sep.2008

汉武帝时期: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全面确立

张跃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内容摘要:

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君主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推行中央集权的财经政策和官府

垄断重要工商业的专制主义经济制度,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专制主义思想文化制度,确

立了具有中国独特专制主义制度特色的制度模式——一体化专制制度。

关键词:

汉武帝;郡县制;官营垄断;独尊儒术;一体化专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

K23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2804(2008)05—0095—05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在秦王朝开始的封建专

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政治、经

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里,全面推行一系列专制主义

的政策和制度,从而全面确立了世界封建社会制度

中具有独特专制主义制度特色的制度模式——我们

可以概括称之为“一体化专制制度”。

(一)加强中央君主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汉帝国建立之初,“汉承秦制”,政治制度基本

上是承袭秦王朝的郡县制,但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

汉武帝即位后,着力于推行“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

的大一统政策,打击和排斥分封制,进一步完善郡

县制。

在政治领域里强化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

县、郡的设置,在先秦,春秋时期已有。

但与秦

汉时期的郡县制不同,郡、县之间并无相互统属的

关系。

到了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

秦孝公

十二年(前350)。

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

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建置了四十一

个县(《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商君列传》

作“三十一县”),县令由国君任免。

县令之下,有掌

管民政的县丞、掌管军事的县尉,还设有管理各种

事务的啬夫(如田啬夫、亭啬夫等)以及令史等官

吏。

国家对这些官吏实行定额俸禄制。

县之下有乡、

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的设置要较县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

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为秦

国设郡的最早记载。

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

这一时期郡的地位比县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

属的关系。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

繁盛,需在郡下作进一步的划分;同时,内地的县逐

渐增多,也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

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

秦统一后,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代替了西周时

开始的贵族分权的分封制;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

整。

汉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守、令以

下的属吏由归守、令任命;下面各亭有亭长、里有里

典或里魁、里正,各乡则设三老以掌教化、设啬夫以

听讼和收赋税、设游徼以禁盗贼。

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大一统的加强,需要强化封

建法律制度并建立一套官僚体制及其官僚培养、选

拔、任用、考核、升迁及处分的制度加以维护,同时

还需要加强中央军事力量。

1.景帝在吴楚七国之乱后,把吴楚等势力大的

诸侯王国分成若干小王国,接着颁布了诸侯王不能

自治其国的新法令,即诸侯王只能衣食王国的租税,

无权过问王国一切政事,王国的行政权、官吏任免

权归中央政府。

同时废除王国中的御史大夫、廷尉

等官僚机构,降低其官职的秩禄和权限,使诸侯王

成为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

景帝初年,经晁错

更定的律令,从萧何的九章增为三十章,使法网由

简而繁、由疏而密。

2.武帝继续景帝实行的削藩政策。

元朔二

年(前127年),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

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其他子

弟可在王国中封侯,使王国领地进一步缩小,王国

的实力日益削弱,巩固和加强了中央的统治。

元鼎

五年(前112),武帝又以祭宗庙时王侯贡献的酎金

少或成色不足为由,夺取了106个贵族爵位。

又颁

布“左官律”,规定诸侯王国的官吏不得在朝内任职,

防止诸侯王在中央插手。

此后又用法律手段废除了

收稿日期:

2007.10-10.

作者简介:

张跃(1959一),男,北京人,博士,副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从事经济史研究

万方数据

96兰州大学掌报(社会科掌版)2008第5期

大批王国和侯国,王国和侯国数目大大减少,原来

绝大部分诸侯王的领地已归中央控制了。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选用了一批较低的官吏

作为皇帝左右的办事人员。

他们对皇帝直接负责,参

与朝政,皇帝通过他们来裁决政事。

这些人称为“内

朝官”,以与行政系统的“外朝官”相对。

削弱和取代

了朝臣的部分权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课,分全国为十

三部(州),每部由皇帝直接派一名刺史,并规定

了“六条问事”【1】的职权,对地方官吏进行监督,加强

对他们的约束,以便集权于中央。

当时各地出现了

很多官僚豪强大族,他们肆意侵吞土地,刻剥农民,

勾结权贵,结党营私,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使中央政

府的政令不能推行。

武帝任用了一批严厉执法的“酷

吏”(如张汤、杜周、义纵、王温舒等)担任地方长吏,

诛灭了一批豪强官僚大地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统治。

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广开仕途、招

揽人才的措施。

元光元年(前134)实行察举制度,

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公元前130年,下令郡

国“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每年遣送

至京师,以备选用。

元朔元年(前128),又严令各

郡国举荐,如“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

廉,不胜任也,当免”【2l。

从此察举成为定制。

元朔五

年(前124)武帝采纳公孙弘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

子员,每年考试,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

官缺,成绩优异者可任郎中。

元狩六年(前117),令

丞相设四科【3】'以辟举“异德名士”,经试用确有能力

的,就授以各种官位。

这些察举办法,每年举行。

外还有不定期举行的举贤良,由皇帝出题策问,应

举者在对策中发表政见,提出对策建议,如符合需

要,即可得到不同官职,由郎官直至卿相。

通过贯彻以上措施,武帝选取了一批有才能的

人才,武帝依靠他们贯彻政令,有力地巩固和发展

了币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3.加强中央军力。

汉兵役制与徭役制结合在一

起,男子在23岁至56岁期间,服兵役两年,一年在

本郡,称“正卒”;一年在京师,为卫士,或在边郡为

戍卒。

另外,男子每年还要服徭役一个月,称为“更

卒”;或在本县或在外地,叫“践更”。

不愿服役的,可

纳钱三百,使人代役,叫“过更”。

汉初军力都分散在地方,各地军事由都尉或王

国中尉主管,皇帝要发兵时,用铜虎符为验,无符不

得发兵。

在皇帝都城内外没有重兵。

这种军制不适合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了加强中央的军力,武

帝于建元三年(前138)设期门军,元鼎六年(前111)

又创建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

七校尉常驻京师。

七校尉与都统于原有的中垒校尉,

合称八校尉,共约千余人。

太和元年(前104)设羽

林军七百人。

八校尉和期门、羽林的相继建立,京师

有了长从募士,加强了中央军力。

(二)推行中央集权的财经政策和官营垄断重

要工商业的专制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大一统的加强,需要有财政

经济上的大一统的加强相配合。

它体现在财政赋税,

外贸控制,钱、盐、铁三业官营及酒榷专卖和均输、

平准等等方面。

尤其是盐铁官营与均输平准的实行,

与政治上中央集权相配合,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财政,

和全国经济的控制力度。

西汉建立之初,接手的是秦末战乱造成的凋敝

局面。

由于常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遭

到严重破坏。

当时物资匮乏,连皇帝都凑不齐四匹

同颜色的马驾车,不少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拉的车。

为了恢复社会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西汉从高祖

开始到文、景两代皇帝,始终贯彻“无为而治”的黄老

思想,坚持“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尽量减

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甚至允许私人从事煮盐、

冶铁、铸钱等获利巨大、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工商业

活动。

同时提倡俭约治国,不铺张浪费、也不搞耗资

巨大的各种工程,努力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使百

姓能专心从事生产。

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十

年休养生息,到武帝初年,社会经济已呈现一片空

前繁荣的景象,民生富足,国库堆满了财富:

“京师

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连普通的守门人也都能饭粱食肉了。

然而,自马邑事件后十几年连续不断的对匈奴战争、

对南方边疆的开拓、公元前119年发生在黄河中下

游地区的特大水灾,以及武帝本人穷奢极欲的生活。

迅速耗费掉了文景两代积蓄下来的巨大财富,西汉

政府开始“财赂衰耗而不赡”【4】。

为解决财政危机,西汉政府开始放弃在经济领

域实行了三代之久的无为政策,试图通过收回铸币

权,以及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垄断经济政策,将部

分生产及流通领域中的巨额利润直接转化为政府的

财政收入。

元狩四年(前119),汉政府下令将盐铁转

属大司农管理,规定民间不许再私自煮盐冶铁,也

不许私自贩卖盐、铁。

具体做法是:

全国各地设盐

官,由政府招募盐户,供给盐户煮盐的器具,而煮盐

的费用则由盐户自己负担。

盐官收购盐户煮出来的

盐并且在市肆设置摊点出售,老百姓只能到这些指

万方数据

张跃·汉武帝时期: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全面确立97

定的摊点买盐。

关于铁器的官营,则是在产铁的郡

县设置铁官,共48处;又在不产铁的郡县设置小铁

官,收铸旧铁,铁器全部由铁官负责生产和销售【4l。

西汉政府还大力推行均输及平准法,进一步加

强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涉和控制。

中央政府命

令各地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的土特产

品收上来,然后像商贾那样按贵时的价格运往需要

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这样政府便部分取代了

商人,实行商业官营,从商人手中夺取了大量商业

利润。

这就是所谓“均输”。

而“平准”,就是在京师设

平准官,接受各地聚积运来京师的货物,同时令工

官制作车辆等运输工具,随时准备将这些货物调运

到各地出售。

这样,官府完全掌握了全国主要物资,

什么地方物价高,就将手中的货物调运到那里去抛

售;同时将价格低的地方的商品收购上来,伺机运

到其他地方高价出售。

政府这样做,在压缩了民间

商人获利空间,使一些小本商人不得不回乡务农的

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大笔(本该由民间商人获得的)

商业利润,增加财政收入。

盐铁官营及均输、平准制度砸了上百万行商坐

贾的饭碗,暂时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然而,这

种近似政府统购统销社会主要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做

法,却是以加重百姓负担、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不

便,以及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

在古

代,盐和铁都是关系到人民生产、生活的最为重要

的商品。

食盐一由官府垄断经营,价格即比原来高

出许多,结果许多贫民百姓吃不起盐只能“淡食”甚

至干脆不吃菜;铁制农具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全国

各地土质不同,人们的劳动习惯不一样,因此各地

铁制农具的大小式样也都不同。

政府垄断铁器的生

产销售后,统一铸造出来的铁器,大都傻大笨粗,不

适合百姓使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

是以农夫作

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

”【5】铁器之所以被铸造

得那么大、那么重,是因为只有够大够重,才能够迅

速完成“员程”(政府对官吏的考核指标)。

铁器官营

的弊端还不仅于此。

由于只有指定的铁官才可以售

卖铁器,在穷乡僻壤的农民要买铁器就必须翻山越

岭到在各郡县办公的铁官那里去,耗费额外的人力

物力。

更不幸的,是往往长途跋涉到了官府,卖铁器

的官吏却不在岗位上,农民买不到急用的农具,耽

误了农时。

铁器官营存在的诸多弊端,直接影响了

铁器的销量,越来越多的农民干脆不买铁器,用木

制农具耕田,用手拔草,手脚并用平整土地。

铁官手

里的铁器卖不掉,创收任务完不成,就对百姓加收

赋税以完成指标,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了。

在推行垄断官营经济的同时,产生了一大批以

经营管理官营经济为业的新兴官僚阶层。

他们“攘公

法,申私利,跨山泽,擅官市”,“执国家之柄以行海

内”,“威重于六卿,富累于陶、卫,舆服僭于王公,

宫室溢于制度,并兼列宅,隔绝闾巷,阁道错连,足

以游观,凿池曲道,足以骋骛,临渊钓鱼,放犬走兔,

隆豺鼎力,蹋鞠斗鸡,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

巴俞作于堂下,妇女被罗纨,婢妾曳缔纶,子孙连车

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影响所及,“僭侈相效,上升而不息”,社会风气越来

越腐败。

百姓感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被这些腐败官员

拿走了,“是以耕者释耒而不勤,百姓冰释而懈怠”,

农民不愿种地了。

社会滋长奸巧虚伪的风气,做官

即可发财,与垄断官僚集团相勾结从事商业活动的

人能发大财,使得百姓意志涣散,“此百姓所以滋伪

而罕归本也”【6】。

均输、平准及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表面上看

是打击了商人的利益,将他们在经营盐铁及其他流

通领域中获得的巨额利润直接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收

入,同时避免了直接向百姓加税。

但是,官营经济政

策的实施在沉重打击了商人的同时,也直接危害了

广大人民的生活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人以武帝时

期“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来肯定其垄断官营经济政

策的做法。

其实,暂时“用饶”的只是政府,普通百姓

则因为被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堵住了致富的路,

变得越来越穷,虽然表面上没有被“益赋”,但实际收

入的减少使得原来的税赋负担显得更加沉重,等于

是变相增加了税赋负担。

西汉政权实施垄断官营经

济政策,虽然可以带来财政收入的短时期增长,但

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并没有因此而增加,而且从长

远来看,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粗暴干涉会拖经济

发展和百姓致富的后腿,从而缩小政府的税源,是

在挖专制政权自己的墙角。

(三)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专制主义

思想文化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极为辉

煌灿烂的时期。

由于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政治

多元,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

前的学术局面。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学者们敢于

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创新和

发展。

结果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时

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影响中国后来两千

多年历史的各种文化思想,都直接源于那个时代。

战国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宾客,撰写《吕

氏春秋》一书,试图综合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万方数据

兰州大学掌报(社会科掌版)2008第5期

建立一个贯通天人、古今的学术体系,建立秦国的

官学;秦王朝建立后,又创立博士制度,试图综合前

代学术成果,建立天下一统的新官学。

然而。

由于战

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与秦王朝的君主专制主

义思想之间根本性的冲突,导致秦王朝“焚书坑儒”,

企图以极端化的法家学说来统一学术思想。

出于专

制统治需要,秦王朝颁“挟书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以吏为师、严禁私学的文化专制政策,春秋战国以

来形成的新的思想文化传统遭到了极大破坏。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

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

赋,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

到重视。

这些政策一直持续到汉武帝统治时期。

武帝强化中央君主集权的专制主义统治,而专

制主义政治统治需要有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作为前

提和保证。

董仲舒提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f7】。

就是适应这种需

要,主张用儒学的思想理论来统一思想、制度,以利

于巩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黄老思想、法

家思想、阴阳家思想。

它否定了法家强调法治、以

吏为师、不要文教德治的片面性,吸收了它的集权

专制和注重刑、法的思想;否定了黄老思想消极无

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片面性,吸收了它的自

然观及阴阳刑德思想,成为最适合于当时巩固专制

主义大一统需要的思想文化体系。

在《春秋繁露》

中,董仲舒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主义思想创立了

一整套理论,如“立义以明尊卑之分,强干弱枝以明

大小之职”;“君人者,国之元”,“国之本也”,“夫为

国,其化莫大于崇本,崇本则君化若神”;‘‘人受命于

天”,“命非圣人不行”;“天地之大义”、“天地神明之

心⋯.唯圣人能见”;“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

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善皆归于君,

恶皆归于臣”,“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

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

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父者,子之天

也”,“子不奉父命,则有伯讨之罪⋯.妻不奉夫命则

绝!

”董仲舒认为,思想统一了,才能有统一的法度,

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巩固和维持

君主集权制度。

用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

大一统,是董仲舒独尊儒术、以儒家经学统一整个

社会指导思想的现实理由。

董仲舒认为,思想统一

必须统一于《六经》,而《六经》最权威、正确的解释

权,则属于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公孙弘等儒家学者的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元朔五年(前124)在

京城兴建宣扬儒家经学的太学,用儒家五经为课程,

置五经博士,又为博士设弟子员50人,学习儒家经

典,并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

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

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

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

件之一。

自此,儒家典籍被尊崇为“经”,不仅学校以

经学为教材,实行“尊孔读经”;而且皇帝为倡导研究

经学,往往亲自召集经学讨论会。

儒学由先秦诸子

学之一变成了独尊之学,成为凌驾于学术界之上的

新官学。

太学的设置首开了我国历史上“学而优则仕”的

途径,它将儒家学说制度化,把人才的教育、考察、

任用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进入全面专制后文官制

度的基础。

自从汉武帝确立儒家经学的独尊地位后,

经学便对人才、官吏的选拔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为

博士官既是政府官员,又是太学教师,他们是国家

政治指导思想的解释者,在国家的政治决策上常常

起着重要作用。

而跟随博士在太学学习的大量博士

弟子就是政府的预备官员,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不言

而喻。

武帝还推广蜀郡太守文翁的经验,“令天下郡

国皆立学校官”,不仅大大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

展,也为中央集权政府加强思想统治提供了一个更

为有效的统治工具。

(四)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制度模式(一体化

专制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1.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自秦始皇建立,但秦

速亡,政体不完善,经济与思想文化制度更不完善。

尤其在思想文化方面,秦完全推行法家政策,严刑峻

法,打击和排斥儒家思想,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

盾,导致迅速覆亡。

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简政宽

刑,逐步吸纳儒家思想。

但在政治经济体制、思想意

识形态深处,仍与秦一脉相承,在政治体制上甚至倒

退实行部分分封制。

至景帝时,经吴楚七国之乱,才

着力打击诸侯王势力,至武帝较彻底地解决了政治

体制问题。

武帝时为适应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方面,作了一系列中央

集权化的改革:

通过财政经济政策,把民间财力和

经济资源尽可能地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在思想文

化方面,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

道家和法家思想,创造了适应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

万方数据

张跃·汉武帝时期: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全面确立

君主集权需要的新儒家思想,即‘(夕h儒内法”的思想

体系。

它从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以及君

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等方面论证了君主集权专

制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合理性。

创立这样一套思想

文化体系,完全适合于“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汲黯对

武帝的批评)君主专制的需要。

武帝时全面确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方面的专制主义制度模式,一直贯穿于此后两千多

年中国封建社会,成为世界封建社会制度中具有独

特专制主义制度特色的制度模式——我们可以概括

称之为“一体化专制制度”。

这种专制政治体系在董

仲舒引神权人君权的新儒家思想支撑下不断自我强

化,成为一种包罗万象、可持续发展的怪胎并逐渐

深入人心,由最初的专制者的意志演变成为一种集

体无意识,成为国民性的一部分。

它束缚了人们的

思想,使社会发展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活力,这是中

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真正原因。

2.西方封建社会是两个中心,即政权与神权分

离,国王与教皇各成统治系统、不相统属;而中国封

建社会中只有皇权一个中心,因此它能够并必然形

成高度专制主义的统治权力中心的特点。

中国的皇

权本身不是神权,它不是政教合一,但它又假托于

神权,具有思想统治的功能,是最高思想的权威,有

选择和左右宗教的权能。

而在西方封建社会,最高

思想统治的权威是教皇,国王无权选择宗教和教皇。

神权与王权相抗衡,有时教皇比国王还要强大。

而在

中国,封建皇权具有决定宗教命运的绝对力量,包括

宗教领袖在内的所有教徒也都认可这种权力——早

在东晋时代,佛教领袖道安就明确宣布:

“不依国王,

则法事难立。

”【8】欧洲政权与神权的二元分离及其相

互间的长期抗衡,造就了其政治上多元化的空间;各

种政治力量相互角逐,在客观上为欧洲整体的进步

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在政治市场,政治上的垄断(专

制)同样会使人民因为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只能被

迫接受质次价高的政治产品(政府服务)。

封建专制制度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出

现过。

然而,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经过武帝在政

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一步的强化,

成为一种制度完备、生命力顽强、绵延两千年不绝

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模式,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

的。

这种一体化专制制度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东亚

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f11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注fM】.北京:

中华书局,2000.

[2】班固.汉书·武帝纪[M】.北京:

中华书局,2000.

[3】李叻.太平御览·治道部·贡举【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司马迁.史记·平准书【M】.长沙:

岳麓书社,2001.

[5】桓宽.盐铁论·水旱[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6】桓宽.盐铁论·刺权[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7】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

中华书局,2000.

Is]慧皎.高僧传[M】.北京:

中华书局,1992.

TheReignofEmperorWudiofHanDynasty:

TheTimeWhen

theFeudalAutocraticSystem、Ⅳ如FullyEstablishedinChina

ZHANGYue

(InstituteofEconomicsandBusinessManagement,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

During54yearsofreign,EmperorWudiestablishedtheintegratedautocraticsystem,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