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55632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长会上的讲话(共23页)15300字.docx

家长会上的讲话

  

  XX年3月11日  

  一、、班级特点

  优点及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求

  

(一)对家长的两点希望

  1、家长做一个尽到责任的家长,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将来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2、要提升孩子素质,首先要做一个有素质的家长。

  

(二)对家庭教育的一些看法

  学生成绩差,多半是孩子不会学习,学习方法不对(主要是最关键的学习时间——上课,没有利用好,老走神,听不进去老师的讲课,很容易被别的事情分散精力;第二是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甚至从不去思考,认为思考问题都是别人的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不好,百分之九十都是这两个原因。

  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比如老爱迟到,做事拖拉疲沓,喜欢骂人打人,极端自私,损人利己,懒惰,没有进取心,多半是由于家庭的教育有问题,多半是家长不负责任或者是家庭教育严重不得法。

一般来说,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着比较尽责任的家长,或者是有比较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不是老师推卸责任,因为现在的孩子可以说绝大多数智力都很好,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面对的都是同样的老师——有的家长可能会举例:

某个孩子父母没文化,孩子学得很好,比如綦江中学前年考上清华北大的两个学生,虽然是农村出身的苦孩子,好像没有什么家庭教育,其实无形中家教好,孩子从小知道发奋读书,改变命运。

当然,也有少数,可能家长确实不负责,而孩子很好的,但我们得承认,这是少数)

  我教书已经很多年了,见识过形形色色的家长,我总结了一下一些不太好的家庭教育类型:

  法西斯型:

顽固坚持“黄荆棍出好人”,怕辛苦,不耐心,孩子三天两头挨打,打得心里都不正常了,所以在学校也是最喜欢动手打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任其自生自灭型(或者说是听天由命型):

说不上有什么家教,只是供给吃穿。

当然,这里面有的是因为家长忙于生计,没时间管理孩子。

  不肯将崇高的目标落实到日常行动之中型:

想孩子好,但就是不想付出劳动(平时基本不管,偶尔痛打);

  家长自己玩自己的,孩子也自己玩自己的:

(每到上课尽睡觉,罪魁祸首怨电脑。

秋月春风梦中过,恳请家长多教导))

  平时毫不重视,升学时才心慌:

(请家长都请不来,快升学时才想起了)

  过分溺爱心疼孩子:

(请假走人户,作业不做,娇生惯养,好吃懒做)

  父母亲离婚,双方忙于组织新的家庭,由于孩子不大乖,所以双方都害怕接收孩子成为包袱,让孩子思想抛锚:

孩子感受到被抛弃,生活没意义,于是破罐子破摔,甚至离家出走

  管吃管喝管玩唯独不管学习:

(给钱买活孩子,家访时躲老师)

  重视学习重视身体不重视品德养成:

(不需要成为雷锋,但是作为人,应该具有起码的道德品质:

合作,团结,容忍,善良,同情,上进等。

  对老师始终缺乏信任,甚至反感、对抗型:

  什么都可以无所谓,唯有在乎的是担心孩子吃亏:

  强烈认为读书无用型:

(虽然现在社会上,有的人没有文化也很发财,但是,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何况,有的人虽然很有钱财,但是未必幸福)

  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

  隔代教育,观念冲突型:

让学生不知谁对谁错,不知道该听谁的。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像以前,这个没教育好,还可以教育下一个。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不切实际,不能因循守旧,需要学习,需要更新观念。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交流

  家教等级:

一等家教教动力(持久的,不是一时半会的,不是用金钱物质短期刺激起来的),二等家教教习惯(好习惯受用终身),三等家教教知识,四等家教教享受。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就是说:

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所以说,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许多好的习惯。

  教育是什么?

叶圣陶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那么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

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

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

比如:

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

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

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主张平等教育的,平时很尊重孩子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依着孩子。

其实美国的孩子父母的要求是很严的,规矩也很多。

在美国家庭里,孩子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观点,但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这是没有条件可讲的。

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吃饭时不要大声咀嚼,父母都会有明确的要求。

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管理反而越来越松,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荡。

  有一个美国孩子,妈妈想从小培养培养他做事的好习惯,就要求这个孩子负责洗碗,美国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妈妈说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

这个美国妈妈做得也真绝。

他见跟孩子说理无效,当天就在家门上帖了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四个字:

罢工通知。

理由如下:

因为妈妈工作很辛苦,想让孩子给帮帮忙,洗洗碗,但因为孩子只知道享受权利,却不肯尽义务。

所以,从今天起,妈妈不做饭了,各人自行解决吃饭问题。

当天这位美国妈妈就一个人在外面吃,连着几天不肯做饭。

这个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啃面包呀,自然投降。

主动跟妈妈承认错误,要求洗碗。

妈妈说:

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

孩子说:

行呀,只要你做饭,洗碗我包了,甭说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

  总的来说,抓习惯:

小时要严,大了就可以放松一点。

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

家长要尽量避免留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去强迫孩子纠正不良习惯,造成和孩子的尖锐对立。

  我们做家长的,培养孩子习惯,要把握一个原则:

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要让孩子从小到大要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我们在孩子还没形成习惯前,就要注意纠正和引导孩子多形成好习惯。

这就是多“塑造”。

因为这样容易。

但有时一不留神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等家长意识到时,要想改,这就难了许多,这就是“改造”。

  孩子的好习惯要尽早培养,不要等到孩子年龄大了,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了,再想着去改变,那就晚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陆士桢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学会一手接纳,一手控制。

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

对于孩子,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

但教育的核心毕竟是“心”育,一切教育应从“心”开始,想方设法唤起孩子的内心动力才是主要的,再适度辅之以外部的控制(内因为主,外因为辅)!

控制与疏导相结合。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

要堵疏结合才行。

  但是这个堵疏的比例怎么控制呢?

这里面大有学问。

  在孩子的学龄前期要“管”和“教”为主,越小的孩子的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对越小的孩子的无理的行为越不能迁就。

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对抗,父母都不会获胜;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5岁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教。

  到了小学阶段除了要继续管、教以外,也要重视疏和导,做到管、教、疏、导同时并用;孩子越是长大,管和教就应该逐渐减少,而疏和导就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

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导”的分量。

  孩子进入初中,父母对孩子的“疏”和“导”就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了。

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较强,他们已经不再屈从父母的管束和说教,希望父母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的沟通。

这时,激励和引导就应成为教育孩子的主导原则和方法了。

  当然,以上四原则要想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之上的。

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不会有对孩子的有效教育。

没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不会有对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然也不会有有效的教育。

  而且,一个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一个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长于“疏”和“导”。

对“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极少。

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

这就已经是考验每个家长的教育智慧的问题了。

  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当时几十个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

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

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感动了他。

罗廖夫说:

“我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

”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

有人开玩笑说:

成功从脱鞋开始。

  实际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好的习惯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坏的习惯往往使你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向失败。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

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

那我们的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1、聆听的习惯:

学会静下心来听别人的讲述,并且能抓住别人话语中的主要内容,表达的目的,以及关键词句。

  2、记忆习惯。

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单位时间联系起来,提高记忆的效率,强化记忆的责任感。

也是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最常用的训练方法,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

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

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托尔斯泰的20分钟的记忆力体操我认为也是非常值得推广的记忆习惯。

  3、演讲习惯。

让学生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

  4、读的习惯。

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读经典,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20—30分钟,有好处,学生阶段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和家长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5、写的习惯。

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坚持写下去,这就是决心、毅力、坚韧,有了这些,和有好的学习成绩一样重要。

魏书生二十年不批改学生作业,但他说一句话管二十年,就是他自己和学生都每天一篇日记。

  6、定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

所以,要培养孩子定计划的习惯。

  7、预习习惯。

就是在老师上课前,学生自己先去看一看,想一想,其实就是让学生养成自己去学自己去思考的习惯。

反之,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

只有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才能培养出良好的思维品质。

  8、适应老师的习惯。

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

虽然学校会要求老师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但是现实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所有学生要求的地步。

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

不会稍不如意就抱怨老师,埋怨环境。

面对不同层次的老师,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9、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

尖子学生做尖子的事,后进学生别盲目攀比。

大的目标够不到,赶快定小的目标。

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做的题去做。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来,富得起、穷不起。

对学生来说,就是不要盲目攀比,不要唉声叹气,不要犹豫退缩,而是马上行动,先做好眼前的小事情。

  10、自己留作业的习惯。

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所以,优生应该学会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这样才最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11、错题集的习惯,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好习惯。

  12、出考试题的习惯。

  13、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

学生要会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学习资料。

  (四)建议

  该碰的钉子要碰:

  孩子初来人世,单纯幼稚,假如家长处处都替他安排得天衣无缝,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真正了解,将来很可能会碰大钉子,正如鱼儿生下来就要在水中游一样。

如果好意为它套上一个救生圈,后果会怎样呢?

  该绕的弯路要绕:

  家长提供的捷径孩子未必买账,即使走在捷径上,他也不一定能安下心来,反而会对自己没走的路跃跃欲试。

而且,没有过程的结局,没有挫折的成功,就像凭空给了中国足球队一个世界冠军的称号,又有什么意义呢?

  该受的苦与累要受:

  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来之不易。

否则,他就不会珍惜它,理解它,以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该动的脑子要动: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应该给他们一定的空间,一来可以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二来也可以让他们懂得生活的甘苦。

  该听的意见要听:

  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意见排除在外,也许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纯洁的心灵提出的建议或提醒,会弥补成人们的某些局限呢。

  该保留的稚气要保留:

  孩子就是孩子,假如一个孩子过于老成,处处跟大人们想的做的都一样,城府颇深,你不觉得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趣、天真,是不是有些残酷呢?

  该讲清的道理要讲清:

  有些事情该正面解释的就应明确答复,免得让孩子胡乱猜测,含糊不清,以致误入歧途,甚至酿成大祸。

  (五)谈对孩子的惩罚

  一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

许多父母这时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而是对越来越犟的孩子采取更严厉的训斥,当时觉得好像孩子屈服了,顺从了,其实是恶性循环的开始。

  久遭打骂的孩子不仅会表现得越来越犟,而且还会表现出好说谎、具有攻击性等不良行为,由于这些孩子内心觉得在家庭内得不到温暖,因此遇到挫折就会离家出走,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样的儿童长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谐者较多,他们也不能很好地养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下一代。

  体罚不可取,应该尽量避免。

但是,我也不赞成没有惩罚的教育,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不过,惩罚孩子要注意:

  1.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

“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

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作,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

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

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2.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老子还不是跟你龟儿学的”)

  不要当着外人教训孩子,更不能羞辱孩子,莫名其妙地打孩子,不要刀子嘴豆腐心,而要豆腐嘴刀子心(不是要对孩子狠毒,而是要讲原则,绝不突破原则),义正词不严,不要开批判会,要先表扬后批评,最难的不是发现孩子的缺点,而是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指出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

  3.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应当以理服人。

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

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

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

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4.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

”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

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

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5.就事论事莫牵连

  孩子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父母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

  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

  孩子怎么样呢?

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找茬整他),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年老账。

  三、对当今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看法

  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无效劳动太多,费时费力,效果很差。

  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传媒过于丰富,让很多人迷失自己,迷失双眼,不爱读书:

我们当今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会读书、爱读书的一代人。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从很多老师的经验中我得出的方法是:

老师读书,再教学生读书。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

尽管老师每天都在“学问”中碰撞,其实,教人求学问者自己不一定有真学问,教人读书者自己不爱读书,教人作文者自己不会写作的现象很普遍,如同教人游泳者自己不会游泳一样。

许多老师都在为寻找读书的时间而发愁。

年青一辈的忙于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没有时间读书;肩负上老下小生活重责的中年老师,难以挤时间读书;临近退休的老师感到头眼昏花,没精力读书,不读书的理由总是现成的。

就我自己来说,我是爱读书的人,我把读书当作我每天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天最少要有两个小时埋在书本里,坚持坐下来,静读。

我相信,唯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读书是为了给我的学生作参照物。

  早在XXXX年3月,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

他感慨地说;“十年的时间,XXXX年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XXXX年《人民日报》以《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为题直接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有人说,小学语文教学无效劳动占50%,更有人说,不是50%,而是四分之三。

绝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没能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而语文教学也没有走出“无效”的困境。

看看小学校园里,最辛劳忙碌的就是小学语文老师。

备课最费时,作业批改的量最大。

写字本、组词本、造句本、听写本、日记本、周记本、作文本和各种练习册,单元测试卷,每一份作业的批改都得聚精会神,不像数学的作业,数字、竖式、步骤点面分明,扫一眼就能确定对错。

若是计算成本,老师和学生对语文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无疑也都是最多的。

  XXXX年11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

有人发出“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愤词。

这几年,全国基础教育界都在轰轰烈烈地推广新课程改革,尤其是我们綦江,据说教改成了在全国都叫得响的名片,牛皮吹上天了。

似乎应该是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然而,就我所看到的状况,学生真正受惠于新课改的并不多,老师和学生依然难从高耗低效的语文困境中突围。

  不由得想起旧时的私塾。

旧时只要有机会进私塾的童子,只要两三年功夫,就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豪成文,为什么?

旧时的先生有什么魔法吗?

  私塾里走出来的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

“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

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

“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还装在脑子里。

  梁先生和南先生所说的那种“读”和“背”跟我们今天的做法都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他们所讲的那种“读”法跟我们今天的读法是大相径庭,那就是中国古代沿用了两千多年的私塾读法,被日本人定义为“素读”法。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曾论述: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

  这种不追求讲解的精深透彻,让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自主自觉地熟知文字的音、形、义。

因此,一两年时间就可以认识大量的汉字,为拓展阅读提供了条件。

  而南先生所讲的“背”是要求忠实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诵。

整篇背诵的奇妙功效是不言自明的。

唐代诗人杜牧说:

好文章是“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的。

可见,任何一篇好文章绝不是字词句段的拼盘,可以随意拆散随意组合,它是“意”、“气”相连,受“兵卫”呵护而贯穿始终的。

我们现在是常常让学生断章取义地“选择你喜欢背诵的段落”,这种碎片似的记诵缺少整体意境,往往记得不深刻。

因而,大多数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都没多少印象,只是了解内容,而难以达到对文意的深刻感受,更谈不上对作者行文的“气”势参悟了。

  可见,旧时私塾那种做法的初衷和终极目标都体现为“积累”:

在童蒙时期输入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为言辞行文确立了可效仿的典范,以期达到将来的厚积薄发之功。

这是遵循了语文的学习之道。

这种理念照说该被沿用传承才对,可为什么被摈弃了呢?

这跟废止经典诵读的举措有关。

  从春秋时代到清末废除科举,中国人读经(主要指“四书五经”)的历史有XXXX年多年,一直是采用私塾授课,而私塾授课其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素读”。

19XX年1月19日,首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布了教育法规:

下令“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

“五四”运动以后,“四书五经”更是首当其冲被视为封建主义的罪魁祸首而遭批判。

从此以后,入选中小学课本的都是大白话一样的文选,自然不需“念经”似的记诵,以背诵为主要目的的“素读”在课堂上就此式微。

而此时,西方杜威经验主义新教育观传入中国,加速了被斥之为“死记硬背”的读书法连同读经理念的衰落。

不可否认,自19XX年的废止读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解放思想的伟大壮举!

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回顾母语教学之路,我们远离经典的脚步是否该有所修正呢?

  许多人质疑,为什么要读经典,并且还要读那些距今已经一两千年的经史子集?

汉语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