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9991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时期,周天子直接分封的诸侯从未出现过叛周现象,甚至在周幽王时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寇敌的情况下下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纷纷率兵来救难勤王,这反应出西周时

A.边疆地区得到巩固

B.周王拥有“共主”权威

C.各诸侯王为王命是从

D.宗族意识得到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诸侯对周王有相关的义务,包括军事方面的,巩固了周王的统治,主要是因为周王是诸侯的“共主”,有“共主”所具有的权威,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边疆问题,排除A项;诸侯有一定的自治权,并不是惟命是从,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的内容,与宗法无关,故D项错误。

2.“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

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

这反映了

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封建”均是依据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反映出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

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衰亡的根源,与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不符,排除A。

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宗室拱卫专制王权”,排除B。

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封建体制日趋完善,排除D。

3.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

4.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乡、里、亭是秦朝最基层管理机构,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担任乡、里、亭的官吏,有利于让皇帝或政府的命令直达百姓,故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A项正确。

材料反映乡、里、亭的官吏由地方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不能体现其它官员也是这种情况,排除B。

材料反映秦朝通过设置乡、里、亭官吏,加强对最基层的管理,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制度继承的信息,而是强调秦朝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结合秦朝郡县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5.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选拔标准和方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排除A。

材料没有反映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而是强调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排除C。

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排除D。

6.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以看出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尚书省仍然存在,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时期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故B项正确。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影响与作用。

学生需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汉人也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8.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

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

这主要得益于

A.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B.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C.“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

D.宋明理学迅猛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故皇帝不上朝但统治还能延续,A项正确。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

古代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一般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模式,但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就会从“无为”向“有为”转变,排除C。

材料强调皇帝不上朝但统治还能延续的原因与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有关,而不是宋明理学迅猛发展,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政府运行机制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9.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本籍任职,其到任需提交自身材料,然后由本州知州、通判进行审查,合格后再连同所回避之人,分别向转运司递交担保。

若有诈伪,则要处以杖一百的惩罚。

这说明宋代

A.注重维护统治机器正常运行

B.建立了完备的官员审查制度

C.在地方实行了权力制衡体制

D.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权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回避制度规定执行个人申报与相关部门审查相结合的程序,体现建立完备的官员审查制度,故B项正确。

回避制度只是统治机器中的一部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注重维护统治机器正常运行,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在地方实行权力制衡体制,而是强调宋代建立了完备的官员审查制度,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权力,而是强调宋代建立了完备的官员审查制度,排除D。

10.克利斯提尼把全阿提卡分为三十个区,其中十个区在雅典城及其周围,十个区在沿海,十个区在内地。

每三个不同的区,即一个城郊区、一个沿海区、一个内地区合为一个地区部落。

每个区有若干个自治村社组成,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

由此可见,克利斯提尼改革

A.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

B.摧毁了氏族制残余

C.扩大了民主力量

D.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代替原来的血缘部落,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同时让“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这样便于更多的人得到公民权,扩大了民主力量,故答案为C项。

这种改革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并非“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或“摧毁了氏族制残余”,排除AB项;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排除D项。

11.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

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明确了法官在处理贪污受贿案件的基本程序,所选取的陪审员必须是有一定财产的,所以不能说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材料只是对个例进行了规定,不能以偏概全说其是罗马法完备的标志,该法与罗马的政体无关,所以A、B、C错误,所以选D

考点: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陪审制的产生及影响

12.在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从200、401、500、700、1001到1500、2000、2500人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

这一规定,力图

A.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

B.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

C.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发生

D.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公民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是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主要体现公民法庭力图避免权力误用,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苏格拉底的悲剧的内容,而是强调民众法庭力图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信息,而是强调民众法庭力图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排除C。

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而不是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排除D。

13.“在古罗马,由于法律规范众多,每一个当事人都可以选择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法律,这必然导致法规之间的竞争,而竞争也使得法律规范在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内容上也更加趋向合理。

”这说明古代罗马法具有

A.公正性

B.无序性

C.权威性

D.开放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每一个当事人都可以选择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和“而竞争也使得法律规范在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内容上也更加趋向合理”可知罗马法具有开放性,故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法律审判的公正和客观,而是强调罗马法具有开放性,排除A。

由材料“而竞争也使得法律规范在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内容上也更加趋向合理”可知是有序,而不是无序,排除B。

罗马法具有权威性,但与材料强调开放性不符,排除C。

14.唐律规定: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

罗马法规定: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

由此可见

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B.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C.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D.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能体现该规定的震慑性用意,但不一定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故A项错误;唐律的规定具有残酷性,体现了司法制度的野蛮特点,而罗马法的规定更为公正合理,故C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律和罗马法的内容,而不是司法执行,不能体现西方法律比中国法律宽松灵活,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C。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特点

【名师点睛】用“一、二、三、四”归纳罗马法:

一个趋势:

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两个转变:

由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标志是《民法大全》的颁布。

三大原则:

维护奴隶制,保护私有财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点影响:

稳定了罗马的统治;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15.监护人制度是指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制度。

罗马法实行监护人与亲权人分离,监护人的职责仅限于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而被监护人的教育、抚养等由家长遗嘱或长官选定其生母或其他的亲友负责。

这体现了罗马法

A.重视公民的道德素养

B.维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

C.保护弱势群体权益

D.具有男女平等的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监护人制度是指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制度”“监护人的职责仅限于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而被监护人的教育、抚养等由家长遗嘱或长官选定其生母或其他的亲友负责”等信息可知,古罗马实行监护人和亲权人分离,就是为了防止某一方一家独大而侵害到未成年子女的权益,说明罗马法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公民的道德素养,而是强调罗马法注重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维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而是强调罗马法注重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排除B。

材料主旨强调罗马法注重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没有涉及男女平等的观念,排除D。

16.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

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

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

这反映了

A.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

B.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

D.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不是为了限制国王的宗教自由,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不完全;D项1689年《权利法案》。

所以答案选B。

17.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答案】C

【解析】

孟德斯鸠的基本主张是“三权分立学说”,核心是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按孟德斯鸠的说法,立法权归人民全体,司法权归法院,行政权归君主),即C项所述;其余三项错在“民意、道德、权利”。

【考点定位】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

18.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载:

“(美国)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和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这说明当时美国

A.总统受制于国会和联邦法院

B.参众两院集体负责

C.总统有权废止国家法律

D.总统对国会负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很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等反映总统与法院和国会之间的牵制,说明总统受制于国会和联邦法院,A正确;参众两院集体负责与材料无关,排除B;总统有权废止国家法律,表述错误,排除C;总统对选民负责,排除D。

所以选A

考点:

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三权分立

19.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

“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

”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

A.制宪过程类似于“光荣革命”

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

C.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

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而非共和制;法国1875年宪法没有强调联邦制,而且此时已经是第三共和国,而非“新生的共和国”;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改变了建国之初邦联体制下松散无力的状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议员候选人在参选时必须是所在选区居民,同时参议院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

这一规定

A.具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B.导致国会议员数量减少

C.协调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

D.增强参议院在两院中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宪法规定对于参议院年龄和公民年限的规定明显高于众议院,主要是突出参议院在于两院中的地位重要性,故D项正确;选区的居民是按照州分布,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故A错误;国会议员是一定的,不会减少,故B错误;材料是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比较,不涉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故C错误。

2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的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这个打算落了空。

麦克马洪进而解散议会,并举行了一次新的选举。

可拿破仑三世变第二共和国为个人独裁的事实人们尚记忆犹新,其结果是在1877年,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

史论者一般认为该历史事件

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法国逐渐确立了议会共和制,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材料中可看出总统的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而且“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明确限制总统的权利,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故选A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

22.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

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

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

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说明德意志帝国通过1871年宪法,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专制和民主是相对的,故A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建立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B项可以排除;C项错误,错在“更具有”。

23.下图为某学生在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单元所做的课堂笔记。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共和之路举步维艰

B.议会粉饰君主专制

C.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

D.虚位君主统而不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皇帝”相当于电源,说明皇帝拥有一系列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示应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统一,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共和之路举步维艰,排除A。

德国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权力不大,皇帝拥有一系列实权,故B项正确。

德国的内阁对皇帝负责,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的现象不明显,排除C。

德国皇帝拥有一系列实权,而非虚位君主统而不治,排除D。

24.代议制的一些基本要素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孕育形成的。

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国家事务的繁重,不可能每个人都直接参政议政,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

由此可知,西方代议制

A.沿袭了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B.反映了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要求

C.从体制上对君主制加以否定

D.主要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国家事务的繁重”可知,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加议政,反映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要求,所以B正确;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是直接民主,而代议制是间接民主,所以不是沿袭关系,排除A项;从体制上对君主制加以否定,是没有了君主,而代议制中君主立宪还保留君主,排除C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必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才符合,而西方代议制是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排除D项。

25.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A.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B.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封建”就是分封制,材料“此制度,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说明西周分封制对于后世的国家统一具有奠基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下中央对于地方管理的弱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下王室对于土地的控制,故C项错误;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3小题,26题14分,27题24分,28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

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

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

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

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

除《监察六法》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