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1131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上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

杂婚:

早期人类还保持的一种动物特性,即群体内部男女成员之间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

此时尚未形成婚姻制度,每一个女子属于每一个男子,每一个男子也同样属于每一个女子。

这种杂婚现在已经不存在,但在古代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痕迹。

血缘家族:

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是早期人类从原始群乱婚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组织形式和进化形式。

它是伴随着完全形成的人出现的,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形式称为血缘婚。

在血缘家族中,所有同辈的女子是所有同辈的男子共同的妻子,同样,所有的同辈的男子也是所有同辈的女子共同的丈夫。

这种婚姻形式排斥了母子父女间的性关系,使人类逐渐开始避免因原始群乱婚造成的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现象的延续。

在血缘婚阶段,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和经济共同体。

在它的内部,两性间的社会分工已经开始。

血缘家族是氏族社会产生的基础。

血缘群婚:

人类的早期婚姻形态。

这种婚姻是在家庭内部,一群直系与旁系的兄弟姐妹互相通婚。

典型的形式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也互为夫妻。

在亲属称谓上,无母系父系之分,祖父与外祖父、姑母与舅母等都用相同的称呼。

它排斥了祖辈与孙辈、父母辈与子女辈的通婚,较人类原始的杂婚状态要进步得多。

这种婚姻现已绝迹。

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夏威夷群岛上还看到了一些残迹。

对偶婚:

母系氏族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

若干同胞的一群姐妹与同胞的一群兄弟集体通婚,男女关系并不固定,男子多妻,女子多夫,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这种形式称为「普那路亚家庭」。

对偶婚是它的发展形式,其特点是男女结合短暂而不稳定,男女双方仍分属于自己的氏族,没有固定的同居生活,也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所生子女均属母亲所有。

对偶婚本身也有很多形式,一种是双方都住在自己母亲的氏族中,通常是丈夫去女方家;一种是双方都到专为他们建筑的公房中过夫妻生活;一种是丈夫搬到妻子家中居住,称从妻居。

到父系氏族社会,从妻居最终被从夫居取代。

先秦——秦汉

一、名词解释

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绍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

因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大同之世语出儒家经典《礼记?

礼运》,他们把夏朝建立以前称为“大同之世”,把夏朝建立以后称为“小康之世”,它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后者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大同之世,引用孔子的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古代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提出了对人类社会的美好展望。

把握了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本质。

但是小康之世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真正的大同之世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才会出现。

少康中兴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中兴的时代。

少康是夏代第六个王,其祖父太康尸位逸乐,被东方有穷氏所取代,史称“太康失国”。

少康凭藉方30里的之地500之人同寒促斗争,最终消灭了寒促,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盘庚迁殷商朝自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上王位纷争,前后精力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代之乱”。

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盘根继位以后政局混乱,姐姐麽安顿尖锐,他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次迁都于殷。

但贵族品名都反对迁都,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东河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地。

迁殷后,”行汤之政“,证据才稳定下来,这回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发展,从此知道商亡再未迁都。

周公东征周武王在克殷两年后死去,天下闻而叛周,周公为了应付危机,一方面立武王子诵为成王,另一方面自己亲自摄政,这引起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叛乱。

周公为平息叛乱东征三年,终于歼灭了蔡叔等的势力,又镇压了东方各部落。

周公东征是继武王灭殷后继续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而进行的武力斗争。

国人暴动周厉王任用奸佞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史,围着杀戮。

国人在高压政策下忍无可忍。

西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攻入完工,力王仓皇逃到彘,宗周无主,国政由定公

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这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宗法制古代贵族凭藉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

也成为了统治者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存在,到了周朝变得更加典型和系统。

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大宗小宗依据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的人进行管辖统治。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

成周八师屯驻在成周(河南洛阳)的西周王室军队。

周灭商以后,兵分三部,殷八师、成周八师、西六师,以护卫和监管各地。

成周八师驻守洛邑对巩固周王室对东方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其土地区划形同井,故得名。

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

周朝实行井田制即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奴隶的计算单位。

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得买卖,只能有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继承。

井田制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

公田的收入一律收归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

公社成员必须按照制度定期更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化而迁居。

所以劳动者对私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土地是国家所有制。

工商食官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

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

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准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周易》亦称《易经》,儒家经典之一。

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挂和三百八十四挂有挂名,有题和辞。

旧传伏羲氏演八卦,西周时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传》是贵经的解释。

《周易》中以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万事万物,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

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

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的发现,为商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证据。

召陵之盟春秋时期,齐桓公为图谋霸业,遏止楚国向北发展,在如陵(今郾城东部)与楚国订立的盟约.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军队,进攻楚的从属蔡国,在打败蔡军之后,又用辅周王室的名义,向楚问罪。

楚成王不服,齐桓公便进军陉(今郾城东南,时属楚地)。

楚成王慑于齐桓公兵多势众,主动向齐桓公请求和议。

于是齐桓公退兵,陈师于召陵,与楚国订立了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后,齐制服了能与之对抗的楚国,齐桓公由此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城濮之战西元前632年,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

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

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弭兵运动春秋中期,中原形成晋、楚争霸的局面,由于两国长期对抗,兵祸连年,且战场多在中间的一些小国。

尤其是郑、宋两国,常常是争夺的目标,受害最严重。

因此,西元前579年,宋大夫华元首先宣导和平,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谋求晋、楚和好,订盟互不侵犯,可惜为时三年,因楚国背约而结束。

西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再次宣导弭兵之盟,邀集了晋、楚、秦、齐、宋、鲁、郑等十多个国家,在宋国召开了规模盛大的休兵会议。

此后四十年间,晋楚未再发生战争,延续100多年的春秋中期大国争霸战争,终于以弭兵休战而结束。

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各国处理军事外交活动的一种方式。

“合众弱以攻一强”称“合纵”,“事一强以攻众弱”称“连横”战国后期。

秦国日益强大,合纵即指东方六国联合抗秦:

连横即秦拉拢一些国家进攻他国。

由于六国皆欲借外力利己,故合纵实为松散联盟,抗秦活动布恩那个长久,最终为秦各个击破。

胡服骑射西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吸取了北方少数民族骑马作战的优点,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强大起来。

灭掉了中山国,解除了林胡、楼烦对赵国北部的侵扰。

赵国因此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争雄的国家

长平之战西元前260年发生的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

虽然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但由于赵国的阵前换将,极大的削弱了自己的战斗力。

再加上赵括的错误指挥,最后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

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了。

田氏代齐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

齐国原是周分封给功臣姜尚之封邑,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于尾声,齐国之大权渐为卿大夫田氏所控。

田氏是陈国逃到齐国的公子完的后代。

经过田氏数代人的经营,田氏成为齐国最有势力的卿士,到春秋末期,田氏成为齐国的实际君主。

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

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绝祀,姜姓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取代。

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指的是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控制了晋国的政权,并且在各自占领的地盘上建立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西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这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是以新旧势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晋国社会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计秦汉时中央年终考核地方官员成绩的办法。

萌于战国而形成于汉代。

郡国年终派遣官吏到京师。

呈送计簿,回报当地已来临的治理情况,称之为上计。

战国时封建制破坏,郡县制建立诸侯的述职制度变为郡县的上计制。

群臣脸总是将赋税收入写入木券,呈送国君考核,对官员的监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孔子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相传弟子达3000多人。

曾经整理研究《诗》、《书》等会给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载的《春秋》加以修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逐渐被改造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本人亦被尊为圣人。

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孟子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重要代表人。

其政治思想主要是兴王道,施仁政。

孔子晚年整理了自己的着作,写出了《孟子》。

在宋代被列为亚圣。

荀子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古代接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认为自然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这是荀子唯物主义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同自然斗争能力的提高,对以后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着有《荀子》

墨子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曾经接受儒家教育,当过木匠,创立了墨家学派。

代表了手工业者、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

墨子的主张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核心是兼爱。

现存墨子弟子记录墨子言行的《墨子》

老子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春秋楚国人,到家学派创始人。

秦汉以前文献多称老聃。

现存《老子》一书,反映了他的基本思想是无为而治。

幻想小国寡民的社会,对于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庄子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

宋国人。

思想上踵继老子,是道家学派在战国时的主要代表人,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强调事务都在变化自怀中,变化又是由于矛盾的相互消长,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着有《庄子》一书。

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和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按照现实进行政治改革,不能遵循古代传统。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必须制定严格的法令,君臣必须依据法令进行治理。

韩非这些思想被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了重大作用。

着有《韩非子》。

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始皇听从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诗书,不准以古非今。

此称“焚书”。

第二年,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

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此即为“坑儒”。

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沙丘之变秦始皇病死沙丘时少子胡亥与宦官赵高合谋篡夺帝位的事件秦始皇三十七年。

秦始皇出巡到沙丘时病危,令赵高作书,命在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回咸阳继位。

始皇死后,赵高扣压圣旨,阴谋唆使胡亥篡夺帝位。

遂胁迫李斯矫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迫令扶苏自杀。

胡亥秘不发丧,回到咸阳后即位称秦二世

白登之围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

汉初,匈奴经常南下掠夺北部边郡。

西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发兵占领了晋阳。

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击,收复了晋阳,兵锋直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但由于轻敌冒进,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

后来,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行贿,才得脱险。

这便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后,汉初为了休养生息,积蓄力量,采纳臣下的建议,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以缓和匈奴的袭扰。

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无为而治刘邦即位后要士人陆贾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为他的统治提供借鉴。

陆贾根据老子的道家学说,结合党史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实际情况,向刘邦上书,主张无为而治,得到刘邦的赞赏陆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实际、符合当时的建国思想。

这一思想在西汉初年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指导思想,直到武帝独尊儒术。

中朝中朝即内朝,汉武帝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体现由皇帝和左右亲信近臣构成,与之相对的是外朝,是丞相等组成的官僚机构。

武帝时为限制丞相权力,加强皇权,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宫廷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

丞相的官僚机构逐渐成为一般的政务机关。

张骞西汉时杰出的外交家,汉中人。

建元二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以夹击匈奴。

出陇西即被匈奴抓获。

在匈奴十年,后逃脱终于到达大月氏,但是游说不得结果,返回于元朔三年回到长安,元狩四年再次出使西域,元鼎二年乌孙遣使抵汉。

他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着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汉和中亚各国的联系,促进了西域和汉的文化经济交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让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汉初,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所以儒学成为了唯一的正统学说。

均输平准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朝廷通过控制全国州郡贡品的运输(均输)及物价的平衡,来谋取巨额利润以供朝廷需用。

其本质是借政治力量经商谋利。

算缗告缗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前119年开始实行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四千钱,抽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者,每辆抽税一算,商人的车,则征收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只船抽税一算。

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

上述各项措施的实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由于战争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力量。

昭宣中兴汉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即位,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

这一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一下三个主要政策: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重视吏治等政治经济措施。

这些措施的饿实行促进经济发展使社会得到安定,使一度风雨飘摇的西汉王朝重新兴盛起来,史称“昭宣中兴”

五均六莞这是王莽为了“齐众庶,抑兼并”限制富商大贾的投机兼并活动,以保证人民生活生产所需,也是为了增加官府的财政收入实行的政策。

所谓“五均”是:

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

由五均司市师定时评定物价、控制市场供应、办理赊贷征收山泽之税及其他杂税。

所谓“六筦”,是指官府掌管六项的经济事业,即:

由国家专卖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经办五均赊贷。

王莽虽依托于“先圣”,实际上多继承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稍加变通而已。

门阀大族东汉后期至南朝末年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

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

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东汉后期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

这些人都是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党锢之祸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

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迫害活动,并最终使大部分党人禁锢终身,也就是一辈子都不许作官,史称“党锢之祸”。

燕然勒石班固于永元元年在燕然山刻石记窦宪大破匈奴之功,作《封燕然山铭,史称燕然勒石。

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拜窦宪为车骑将军,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

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北单于逃走。

窦宪、耿秉乘胜追击,在涿邪山大败北匈奴。

于稽洛山,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

后登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命中护军班固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班固作“封燕然山铭”,

二、简答题

1、简述母系氏族时期已发现的考古遗存

答:

1、新石器时代早期(前仰韶时代)

A:

黄河中下游地区:

山西怀仁鹅毛口遗址、陕西华县高官台遗址、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河北武安安磁山遗址、山东滕县北辛遗址

B:

长江中下游地区: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

2仰韶时代前期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河南安阳后岗遗址、

江苏邳县刘林遗址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

3、其他地区和仰韶晚期遗址:

马家窑文化、大溪文化、仰绍文化、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岭南粗绳纹文化。

2、简述父系氏族时期已发现的考古遗存

答:

1、黄河中游地区:

后期仰绍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

2、黄河中下游地区:

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

3、长江中游地区:

大溪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4、长江下游地区:

薛家岗文化和良渚文化

5、甘青地区:

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华北红山文化

3、简述西周分封制和主要的封国

答:

1、分封制亦称封建:

即封邦建国、周王朝为有效统治被征服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代周天子行使地方统治权、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分封也是分级立宗制不仅天子分封诸侯,诸侯也要在封国内分封,依次而下至士而止。

2、周初分封的诸侯有王室子弟、异姓功臣、古代帝王之后

3、西周的主要封国有卫、陈、宋、鲁、齐、晋、燕、等。

4、简述商代的青铜制造业

答:

1、商代青铜铸造记述已经相当成熟,已经掌握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

2、青铜铸造要经过采矿、冶炼、制模、制范浇铸修整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分工非常精细。

3、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是司母戊鼎,它是出土的商代第一青铜器。

也是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5、简述商代的阶级结构

答:

1、商代社会由贵族、奴隶、平民构成,宗族体系发达

2、贵族是商代的统治阶级包括商王、王室贵族、官僚诸侯邦伯

3、平民是商代社会的主体阶级,从事生产劳动,参与国家大事,有一定的民主权力和自由,承担社会生产和兵役

4、奴隶是商代社会最下层阶级,无任何权力和人身自由

6、简述春秋初年的社会局面

答:

平王东迁后春秋初年的社会局面混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2、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

3、华夏族与啥数码了组矛盾计画,互相之间多有征战。

4、大批宗族消亡,宗族体制不断遭到破坏,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宗族统治土崩瓦解。

5、井田制逐渐瓦解,到春秋中期开始被新的土地制度所取代。

7、简述管仲在齐国的改革

答:

1、政治背景:

A:

齐国国力在桓公登位之时还较弱,特别是井田制的越来越难以维系,国家收入难以保证,影响到了齐国的争霸。

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

B:

齐桓公继位后,竭力想改变齐国在各国中势力下降的局面,振兴齐国,遂任用管仲为相,以改革图强。

2、主要内容:

A:

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参其国而任其鄙”以稳定社会秩序

B:

加强军事力量“作内政而寄军兵”

C:

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的税制改革,设职官管辖全国山林,川泽收入。

D:

任贤使能

3、影响

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的强大以来,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奠定了基础。

8、简述战国时期的官僚选拔制度

答:

1、选拔方法:

A:

通过军功入仕,这其中秦国实施最为普遍。

B:

游说自荐

C:

荐举,由现任官员向国君或上级推荐贤能,但是选任者要负连带责任。

2、影响:

战国时期的管理选拔制度与传统的宗族世官制有者本质的区别,才能和功劳是为官者的必备提案破茧。

大批了宗族世官制的封闭性和贵族对政治的垄断。

大大的提高了政府的效率,进步作用明显。

9、简述战国的县制

答:

1、战国时代,县制已经普及,县已经变成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方式,是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国家最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主要特点:

大小相同的规模,直属于国君每年年终考核各县政绩,实行岁终上计具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职能。

3、影响:

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行政组织代替了宗族组织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

10、简述战国时期兵种和作战方式的变化

答:

1、兵种变化:

以前以车兵为主,步兵依附于车兵。

变革后步兵兴起、骑兵出现,成为了军队的主力。

车兵降到次要地位,直到退出历史舞台。

2、作战方式的变化,春秋以前由于是车兵为主,因而战争也是以车站为主,这种形式的战争胜负很快就能够见分晓。

战国时,大规模的骑兵和步兵的野战和包围站代替了车阵战,战争战线拉长,战争规模越来越大。

11、简述秦的郡县制度

答:

1、背景:

秦统一中国后,国土空前广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吸取西周分封的教训,始皇采纳历史建议,全国实行郡县制。

2、始皇最初设置36郡,后来征服岭南等地区后又增加了南海、桂林、九原、闽中、象郡5郡,总数达到41郡。

此外还有专门管理京畿地区的“内史”

3、在郡以下设县,少数民族地区设“道”。

县级以上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4、秦王朝继承和发展了郡县制度,成为历代中央政权控制地方的基本形式。

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自不言而喻。

12、简述秦的中央行政机构

答:

1、秦王朝的中央行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秦国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