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23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

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

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

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

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

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

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人恣意破坏另一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会有战争。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风气的重要作用。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自然界的风谈起,自然引入《诗经》之风,详细论述了什么是风气。

B.文章举《诗经》十五国风和《周易》十五卦之风,都是在论证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

C.文章从三个角度论证了当代人重读《诗经》的目的,并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孔子编纂《诗经》的原因。

D.文章先提出社会风俗习惯,分析了风俗习惯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提出了入乡随俗的解决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奖状

杜秋平

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坏了。

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

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总算熬过了多半年的时间,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

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衣衫、带着冻疮的手,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

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待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

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

我鼻子酸酸的。

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

老师,你吃你吃嘛。

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往我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

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

学生们成绩还不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

是的,奖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

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到无上的光荣。

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得跳起来。

小霞也得到过,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

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

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

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

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

我觉得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

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

他们都不希望我离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的。

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是羞愧。

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我送行了。

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

杜老师,你看,你要走,我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

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

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上写满真诚。

我深深地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

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

我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问校长:

小娜为啥没来啊?

校长说:

小娜可能以后不来上学了,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

我的心被重重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

我必须在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她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

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

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

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

我擦擦脸上的汗,刚要敲门,从里面就传出来了吵闹声,小娜哭喊的声音也传了出来。

父母一定在打她。

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

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揽在怀里。

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

我气愤地瞪着她母亲。

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

你看,你看,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

我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

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

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

我只顾早点回家,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

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

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

都怪我,是我的错……

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待一年。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内心纠结、本性善良的支教教师的形象。

B.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往我手上哈暖气,这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发自内心的爱。

C.去小娜家的山路远而曲折,而小娜平时每天很早就赶到学校,并且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这说明她想通过学习走出大山。

D.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待一年,体现了我善良的心灵受到了触动。

5.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5分)

答:

6.请结合小说内容,推测我能否在山区学校长期待下去,并谈谈理由。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

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

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年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给哲学系一年级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

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

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讲义一反前例。

当时顾颉刚也选了这门课,他后来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

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

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

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

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

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

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

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第二学期,北大哲学系三年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

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

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

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

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

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国语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的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

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

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

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

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是中国文学史和传记研究……文学史则是一门极叫座的课。

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

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

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

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

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

杨亮功说:

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

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能可贵。

(选自周川《教育家胡适:

行动与思想》,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有删改)

1916年,胡适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适以为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

故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

如是而已。

(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胡适研究学问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一开始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难以避免的,学校一位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还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大量演讲、讲学。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前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了肯定。

D.《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的正式出版和蔡元培亲自为此书作序,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

E.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这样的课堂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9.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

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

(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

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

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

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

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

五年,超擢浙江按察使。

前使奢汰,輗力矫之。

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

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

僚属多不能堪。

故旧至,食惟一豆。

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

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

奏孝宗、理宗及福王陵墓,俱为豪民侵夺。

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

伯泰不平,复诉。

帝命輗覆按。

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

诏戍豪民于边,停琳等俸。

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

景泰五年,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

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

天顺元年,召拜刑部尚书。

数月,引疾乞归。

帝召见,问曰:

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

輗顿首谢。

赐白金慰遣之。

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

贤以輗对,且称其廉。

乃命以左都御史往。

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

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

为按察使,尝饮同僚家,归抚其腹曰:

此中有赃物也。

在南都,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

輗恶其汰,不往。

彻馔遗之,亦不纳。

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井臼:

汲水舂米,比喻操持家务。

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B.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C.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D.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分为三甲,统称进士。

B.刑部,隋唐开始,尚书省下设吏、礼、兵、户、刑、工六部,刑部掌管司法刑狱和监察百官,其长官为尚书。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D.南都,明朝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亦被称为南都,即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轩輗刚正严厉。

他在浙江整顿军队时,弹劾不称职的官员四十多人,后来主持南院事务,又考核罢免了几个不称职的御史。

B.轩輗清廉俭朴,他平日常吃粗食,在浙江廉使任职期满回朝时,行李只有一只竹箱,为此还受到皇上的称赞。

C.轩輗深受重用。

他与耿九畴齐名,在称病请辞后,皇上听从李贤的建议,重新起用他担任南京督管储粮的官员。

D.轩輗性情孤傲。

他对不贤之人,不与交往。

都御史张纯设宴请客,轩輗厌恶他的奢侈,坚决不去赴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超擢浙江按察使。

前使奢汰,輗力矫之。

(2)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

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

崔颢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注】单(chn)于:

指单于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

裴都护:

事迹不详,都护为官名,设大都护、副都护,管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

胡沙:

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

献捷:

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

B.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

C.颔联细致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D.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E.从塞驿胡沙等字词,可看出本诗作为边塞诗的塞垣景象,语言质朴,格调刚健高昂,风骨凛然。

15.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爱莲说》中用

两句描写了莲的清高风度,以此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清高品质。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

第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洪崖洞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掐丝壶瓶、根雕作品、蜜蜡手串、内画鼻烟壶等多种工艺品,使人应接不暇,惊喜不已。

B.昨天下午,王大爷突然晕倒在世贸天阶AJ旗舰店的大厅里,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旗舰店保安、在场顾客的救护下,王大爷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C.挑战者号机毁人亡的惨剧令人无比痛惜,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美国民众对航天飞机的热情,七成以上美国人认为应该继续航天飞机计划。

D.我真后悔,怎么为一时的意见不合,就和自己共过患难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既然你如此虚心探讨问题的本源,我也就不吝赐教了。

B.这几填我身体不是很舒服,玉体欠安,你在这件事上就多费心些吧。

C.面对强劲对手的诚意挑战,你如此却之不恭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D.小生不才,幸得有贵人相助,得以借重,遂成此事。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令爱能在上次的省青少年民歌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全是您悉心指导的结果,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B.日前丢失身份证,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

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C.汤杰感谢朋友大兵说:

敝帚自珍,这个小礼物你还是拿回去吧。

D.奉上拙著一本。

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难免,敬请斧正。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在网络嘈杂的声音中,始终存在着少数的人,用辛辣犀利的评论引导着网民舆论的方向,甚至左右其他专业媒体的方向。

他们多为青年人,在虚拟的世界里扮演着万千网民意见领导人的角色,_____,这种意见人士的产生_____,而是由个人魅力、所属阶层立场和网民心理等来决定。

传统的意见人士多为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媒体从业人员;而青年网络意见人士由青年商界精英、青年文体明星和专家学者等构成,并不一定是专业的媒体人员。

_____;网络意见人士可能更多代表的是他们本身的社会属性,为小部分利益缺乏保护的人们发言,这也就是为什么网上的议论和主流观点差别很大,甚至相左的原因了。

21.请描述下面一幅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5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都非常注重祭

祀先人。

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迁徙越来越常态化了,每逢清明,总有远在外地的人们不能回乡祭祖,于是一项直播代客祭扫的新服务在民间悄然兴起。

对此类现象,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坦然接受。

对此类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呢?

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标题自拟。

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解析:

选CA项,就会有战争太绝对并偷换概念,原文为一人恣意破坏另一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B项,强调风气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