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3052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docx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比较教育名词解释学前比较教育复习要点(名词解释)

绪论

1、朱利安:

1817年,法国教育家朱利安了,出版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奠定了“比较教育之父"的地位。

2、区域研究:

区域研究是指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对学前教育的制度和实践进行研究。

3、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纵横交错的研究。

4、局部研究:

局部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的某个方面进行个别的,深入的,剖面的研究。

5、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是对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的比较研究。

6、专题比较:

专题比较是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学前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就这一类问题从比较是找出各国的不同特点和共同趋

势。

7、总体比较:

总体比较是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全面的综合比较研究,揭示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的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英国

&费舍法案: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费舍法案》,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工作全部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规定除伙食费和医疗费以外,对保育学校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并对13所政府承认的保育学校实行国库补助。

9、哈多报告(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的报告):

1933年,英国颁布了《哈多报告》,这是推动英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极为重要

的文献。

10、《普洛登报告书》:

60年代后期,在初、中等教育的压力有所减轻以后,政府发布了《普洛登报告书》。

该报告非常重视幼小衔接的问题,

特别关注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并对发展幼儿教育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11、幼儿凭证计划:

1995年,"幼儿凭证计划"规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幼儿教育的费用,使全国每个愿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年龄在4岁以上的儿童都能接受3个月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法国

12、编织学校:

仃70年,法国新教派牧师奥柏林创立编织学校,照顾和教育4—7岁的学前儿童。

学前教师用以下课程训练儿童:

编织、缝纫、阅读、唱歌、书法、背诵、算术、辨色,自然史、圣经等

13、凯果尔:

法国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母育学校”的先驱,她具体领导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改革,促使政府将日间看护中心改造为母育学校,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4、1881年政令:

1881年8月2日,法国政府发布政令,将各种教育机构的名称统一为“母育学校”,该政令指出:

母育学校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对全体儿童进行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

15、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对全体儿童进行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

母育学校招收2—6岁的儿童,并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编班。

德国

16、巴乌利美托儿所:

德国巴乌利美托儿所招收母亲从事日间农业劳动并已断奶的1—5岁的婴幼儿,重点在于保护其健康。

保育所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和营养丰富的饮食,大力提倡户外活动仃、弗利托娜幼儿学校运动:

德国热心于幼儿教育事业的新教派牧师弗利托娜,在她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幼儿学校运动,各地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幼儿学校。

18、福禄倍尔幼儿园:

1840年,福禄倍尔将在德国所创办的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与德国以往的幼儿保育机构不同,福禄倍尔的幼儿园以教育而非看护为主要任务。

19、青少年福利法:

1924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

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

20、教育结构计划:

1970年,联邦德国教育委员会在讨论《教育结构计划》时,也把学前儿童的教育纳入计划的构想之中。

把幼儿园3—4岁儿童的教育纳入了教育体系中的初等教育部分;

把5—6岁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从此,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初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1、功能论:

功能论的目的在于运用所编制的程序或练习材料,使儿童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22、学科论:

以学科本身固有的结构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23、情境论:

情境论以德国教学改革倡导者鲁宾逊和巴西现代民族教育家费瑞尔的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在情境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学习得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决定儿童应学什么。

美国

24、“先行计划”:

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先行计划,是实行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的一项重要计划。

25、海伊斯科普认知取向课程模式:

发端于1962年的密歇根州的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以帮助贫困的非裔美国学生在公立学校取得成功,是今天的美国最著名的早期教育课程模式。

26、银行街模式:

银行街模式又称为发展的互相作用模式,继承了由杜威首创的进步主义教育传统,并由三位进步主义的早期先驱者:

米歇尔、佩特和约翰逊加以发展

27、直接指导模式:

它起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早期儿童课程大家族最具影响的一位成员,它由伯赖特和恩格尔曼在1966年创立的,其目的是帮助儿童达到与其年龄相符合的读、写、算水准,这种模式把相关的学习领域分解为许多技巧性很强的单元,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

28、发展适宜性课程:

把适合儿童的发展作为决定课程质量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重视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即个别儿童发展的差异,反映了课程发展的综合趋势。

俄国

29、《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

1938年,苏联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它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等具体化了。

30、教学一训导型教学模式:

在苏联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学一训导型教学模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仅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的客体,偏向于面向全体的教育形式,按小学上课形式进行作业。

31、《学校教育法》:

、《学校教育法》确定幼儿园是学校教育体系的一环,规定幼儿园是受文省部管辖的正规“学校”的一种,以满3岁至小学就学前的幼儿为教育对象,以“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给予幼儿适当的环境,促进其身心发展"为目的,并具体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五项目标及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年文部省又策划、制定和公布实施了战后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十年计划),要求到2001年,让所有希望入园的3~5岁的幼儿都能入园。

其他国家

33、巴西学前教育协调局:

1975年,巴西教育部设立了下属部门学前教育协调局,为学前教育制定细致的国家规划。

34、瑞典父母教育:

1979年,瑞典议会通过决议,由各地省政府负责开展父母教育活动,从此,凡是即将要当父母的夫妇,在怀孕期间就要开始接受这项教育。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还需要经常到儿童护理中心接受指导。

35、澳大利亚高丽夫人儿童中心:

1938年,联邦政府第一次介入幼儿教育领域,并在此领域作出了第二项大的举动一成立了高丽夫人儿童中

心,解决这些与贫穷紧密相关的问题,这样命名,是为了纪念高丽夫人对澳大利亚幼儿教育组织所作的巨大贡献。

36、悉尼幼儿教师学院:

1932年,悉尼开办了一所幼儿教师学院,主要是为日间托儿所和幼儿学校培训教师,它标志着儿童保育和幼儿园服务的进一步分化。

37、新西兰毛利语言所:

语言所起源于1982年的毛利文化再生运动,此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使用毛利语言和文化,1989年,语言所成为新西兰的第四大学前教育机构。

38、新西兰《米德报告》:

米德报告建议政府对各种学前教育机构,增加资金投入,建议政府关注家庭、社区和国家在学前教育中的相对作用。

它在资金方面的建议对新西兰早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9、韩国新村幼儿园:

1982年以后,“新村合作幼儿园”更名为“新村幼儿园”,并把“农忙时期幼儿园”和“幼儿之家”并入其中

40、《朝鲜人民民主义共和国儿童保育教养法》:

1976年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儿童保育教养法》规定:

学前教育在费用上实行由国家和社会共同负担,使所有儿童从出生6个月开始到入学前在托儿所、幼儿园接受平等的免费教育。

41、南非学前教育联合会:

南非学前教育联合会成立于1939年,它最初的目的是满足“南非学前儿童的兴趣,不论种族、阶段、政治派别或信仰”1974年,它改名为南非幼儿教育联合会,

它是国际幼儿教育联合会的一个组成成员,该组织在学前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蒙台梭利

42、生理胚胎:

人有和动物共同的由一细胞发育成胎儿过程的“生理胚胎期”。

43、心理胚胎:

从出生的"精神空白”至01岁左

右形成和发展了许多心理感受点和器官的“心理胚胎期”。

44、“工作”:

对某一活动产生兴趣并进行活动的基础上,对该活动表现出专注并最终有所发展才可以被称为工作。

45、“游戏”:

对某一活动产生兴趣并开始进行活动就可以被为游戏。

46、“有准备的环境”:

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根本和核心,教师正是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并引导和帮助儿童在与“有准备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达到自身的发展。

皮亚杰

47、图式:

皮亚杰认为人的智慧和人的身体一样都有一定的结构,人的智慧结构就叫做图式,也叫做认知结构,是人的头脑对外界环境作出较为恒定的反应一种方式。

48、同化:

同化是把外界现实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主体活动队环境能动适应的

一种形式

49、顺应:

是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50、平衡:

在主体对环境能动的适应过程中,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技能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就叫做“平衡”。

51、成熟:

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52、物理经验:

主要指儿童在主动与物体作实际的接触并对接触的事物加以操作、捉摸而获得的经验。

53、社会经验:

是指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的交流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经验,是儿童无法从和物体直接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与概念。

54、平衡化:

平衡化是儿童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加德纳

55、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结构的新理论一一多元智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一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

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56、非普遍性理论:

是指儿童和成人进行的许多活动是发展性的但不一定是普遍性的,也就是说非普遍性领域指的是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领域

或发展的才能。

57、言语一语言智力:

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女口:

演说家、作家和政治领袖丘吉尔。

58、音乐一节奏能力:

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如:

音乐天才:

莫扎特。

59、逻辑一数理能力:

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

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如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

斯坦。

60、视觉一空间智力:

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如画家毕加索。

61、身体一动觉智力:

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

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女口:

美国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

62、自知一自省能力:

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如:

哲学家柏拉图。

63、交往一交流智力:

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如:

美国黑人领袖、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

64、自然观察者智力:

是指关于观察、分类、鉴别、乐于饲养、种植的能力,表现在对自然现象敏感和对探索大自然的热爱上。

如进化论者达尔文。

瑞吉欧

65、方案教学:

方案教学是对瑞吉欧的幼教课程的最精辟的概括,是一个教和学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66、生成课程:

1970年BettyJones提出生成课程,“生成”强调计划是从儿童和成人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儿童的兴趣中产生的,“课程”又意味着还有教师的计划部分,它同时考虑到自发性和计划性,它没有预先设定课程的目标、内容,发展没有时间限制,而结果也是无法预测。

66、儿童的百种语言:

儿童的百种语言意味着儿童用100种(多种)不同的方式或者100种(多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表达他们的态度。

儿童能够用文字来表示视觉,也能够用图象来表达声

音,他们对各种媒介的运用,构成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各国学前教育比较

67、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这个文献被誉为是“为儿童人权拟定种种保证的每一项国际法律文书”。

68、家园共育:

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母育学校》一书中论述了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家园合作的必要性。

当今,家园共育是大教育观的体现,是幼儿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