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3065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docx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

一、无效吸氧

(一)发生原因

1.中心供氧站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从套管溢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

5.气管内分泌物过多,而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二)临床表现

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

查体:

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煽动等。

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三)预防及处理

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取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分泌物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病人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是否变慢、呼吸是否平稳、发绀有无消失等。

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7.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

(一)发生原因

1.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尤其是病人发热、呼吸急促或张口呼吸,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过多,加重气道黏膜干燥。

2.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60%。

(二)临床表现

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

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

(三)预防及处理

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对发热病人,及时做好对症处理。

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

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2.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中度缺氧2~4L/min,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2L/min。

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能对药液温和加热。

三、氧中毒

(一)发生原因

氧治疗中发生氧中毒临床极为少见。

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时程”阈限内是不会发生氧中毒的,但患者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对氧过敏或耐力下降时可发生。

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氧浓度高于60%,高浓度氧进入人体后产生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能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从而使细胞死亡。

这种损伤最常作用于肺血管细胞,早期毛细血管内膜受损,血浆渗入间质和肺泡中引起肺水肿,最后导致肺实质的改变。

(二)临床表现

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

氧中毒的特点是肺实质改变,如肺泡壁增厚、出血。

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病人即可有胸骨后灼热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胸痛;吸氧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

有时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

(三)预防与处理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

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

根据氧疗情况,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

3.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4.吸氧过程中,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氧中毒,立即降低吸氧流量,并告诉医生,对症处理。

四、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仅见于新生儿,一早产儿多见。

是一种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其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殖以及由此产生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

(一)发生原因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长时间高浓度氧气吸入会引起此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

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临床上可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继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斜视、弱视,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

(三)预防及处理

1.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小于40%。

2.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者应定期行眼底检查。

3。

已发生晶体后组织增生者,应早日行手术治疗。

五、腹胀

(一)发生原因

1.多见于新生儿,鼻导管插入过深,因新生儿上呼吸道相对较短,易误入食道。

2.全麻术后患者咽腔收缩、会厌活动度、食道入口括约肌松弛,舌体后移,咽腔因插管而水肿,使气体排出不畅,咽部成为一个气体正压区。

此时氧气的吸入流量大,正压更加明显,迫使气体进入消化道。

(二)临床表现

缺氧症状加重。

病人烦躁、腹胀明显,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减弱,口唇青紫,脉搏细速,呈急性表现,严重者危及生命。

(三)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

插管不宜过深,成人在使用单鼻孔吸氧时鼻导管插入的深度以2厘米为宜。

新生儿鼻导管吸氧时,必须准确测量长度,注意插入方法、插入鼻导管时可将患儿头部稍向后仰,避免导管进入食道,插入不可过深。

2.用鼻塞吸氧法,鼻前庭或面罩吸氧法能有效地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3.如发生急性腹胀,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六、感染

(一)发生原因

1.吸氧终端装置污染:

吸氧管道、氧气湿化瓶、湿化瓶内湿化液等容易发生细菌生长。

2.插管动作粗暴导致鼻腔黏膜破损,而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易发生感染。

(二)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败血症等。

(三)预防及处理

1.每日更换吸氧管、氧气湿化瓶及湿化瓶内湿化液,湿化瓶每日消毒。

2.湿化瓶内液体为灭菌处理的冷开水、蒸馏水。

3.每日口腔护理二次。

4.插管动作易轻柔;以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避免发生破损。

5.如有感染者,去除引起感染的原因,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七、鼻衄

(一)发生原因

1.插鼻导管动作过猛或反复操作所致:

部分患者鼻中隔畸形,而操作者按常规方法插管,使鼻粘膜损伤,引起鼻衄。

2.鼻导管过粗或质地差。

3.长时间吸氧者,鼻导管与鼻咽部分泌物粘连、干涸,在更换鼻导管时,鼻咽部的黏膜被外力扯破导致出血。

4.长时间较高浓度吸氧,且湿化不足,导致鼻粘膜过度干燥、破裂。

(二)临床表现

鼻腔黏膜干燥、出血、血液自鼻腔流出。

(三)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插管技术,插管时动作轻柔。

如有阻力,要排除鼻中隔畸形的可能,切勿强行插管。

必要时改用鼻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

2.选择质地柔软、粗细合适的吸氧管。

3.长时间吸氧者,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做好鼻腔湿化工作,防止鼻腔黏膜干燥。

拔除鼻导管前如发现鼻导管与鼻粘膜粘连,应用湿棉签或液体石蜡湿润,再轻摇鼻导管,等结痂物松脱后才拔管。

4.如发生鼻衄出血量多,上述处理无效者,请耳鼻喉科医生行后鼻孔填塞。

八、肺组织损伤

(一)发生原因

给病人进行氧疗时,在没有调节氧流速的情况下,直接与鼻导管连接进行吸氧,导致大量高压、高流量氧气在短时间内冲入肺组织所致。

(二)临床表现呛咳、咳嗽、严重者产生气胸。

(三)预防及处理

1.调节氧流量后,供氧管方与鼻导管连接。

2.原面罩吸氧病人在改用鼻导管吸氧时,要及时将氧流速减低。

九、烧伤

(一)发生原因

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导致氧气外漏,室内使用明火,如使用艾灸、拔火罐等操作,或病人用腈纶质地的衣物摩擦易产生静电,导致火灾发生。

(二)临床表现

根据烧伤严重程度,分为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度:

达角质层,轻度红、肿、热、痛,感觉过敏,不起水泡,表面干燥。

浅二度:

达真皮层,剧痛。

感觉过敏,温度增高,有水疱,基底潮红,均匀发红,水肿明显。

深二度:

达真皮深层,有附件残留,可有或无水疱,基底湿润苍白,有出血小点,水肿明显,痛觉迟钝,拔毛时痛。

三度:

损伤至皮肤全层,甚或包括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皮革样,蜡白或焦黄,炭化,感觉消失,无水泡,干燥,干后可见栓塞静脉呈树枝状,痂下水肿,拔毛不痛。

(三)预防及处理

1.注意安全用氧,严禁烟火。

2.为病人吸氧时要妥善固定吸氧装置,防止氧气外漏。

3.病人吸氧时要穿着棉质外衣。

勿穿着用腈纶材料做的枕巾和衣服,避免由衣服或头发与枕巾摩擦产生静电火花而引起火灾。

4.一旦发生火灾,要保持冷静,及时关闭氧气来源。

并用床单保护病人,将火扑灭。

5.如病人烧伤。

按烧伤处理。

十、过敏反应

(一)发生原因

1.并发急性肺水肿时,使用20%――30%酒精进行氧气湿化,而患者对酒精过敏。

2.对吸氧管材料或胶布过敏。

(二)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加重,病人球结膜充血,皮肤瘙痒。

或接触吸氧管的鼻腔肿胀、疼痛。

面部粘胶布的皮肤发红、起水泡,甚至皮肤溃烂。

(三)预防及处理

1.详细询问病人过敏史,包括药物、用物等。

2.酒精过敏者,湿化液禁用酒精。

3.发生过敏反应者,及时去除过敏源,给予抗过敏及对症治疗。

十一、二氧化碳麻醉

(一)发生原因

1.慢性缺氧病人高浓度給氧。

因慢性缺氧病人长期二氧化碳分压高,其呼吸主要靠缺氧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沿神经上传至呼吸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呼吸。

高浓度給氧,则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导致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滞留更严重。

2.吸氧过程中,病人或家属擅自调节吸氧装置,加大氧气流量。

(二)临床表现

神志模糊,嗜睡,脸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湿润,情绪不稳,行为异常。

(三)预防及处理

1.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者,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給氧为宜。

2对慢性呼衰病人采用限制性給氧,常用低流量持续鼻导管吸氧。

氧浓度24%――33%,氧流量控制在1――3升/分钟。

3.加强对病人及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

避免病人及家属擅自调大吸氧流量。

4.加强病情观察,将慢性呼衰病人用氧情况列为床边交班内容。

5.在血气分析动态监测下调整用氧浓度,以纠正低氧血症,不升高paco2为原则,一般用氧浓度以24%为宜,若在连续用呼吸兴奋剂时,給氧浓度适当增大,但不超过29%。

6.一旦发生高浓度吸氧后病情变化,不能立即停止吸氧,应调整氧流量为1―2升/分钟后继续給氧,同时应用呼吸兴奋剂。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7,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