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8463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18版 第3单元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

1718版第3单元第7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考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

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心在上海。

3.结果: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影响

(1)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2)一些具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3)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轻巧识记]

五四爱国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1.成立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在共产国际帮助下,李大钊、陈独秀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2.中共一大

(1)通过了党纲,确立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历史意义: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背景: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2)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2.北伐战争

(1)对象:

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2)成果:

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国民革命的失败

(1)原因:

列强支持国民党右派蒋介石。

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2)表现: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易错提醒]

有关国民革命需要澄清的两点认识

(1)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2)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一 五四运动

史料一 沪埠自①青岛问题发生后,②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

史料二 

史料三 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强化了把五四作为启蒙运动的认知方式。

他们认为,③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启蒙运动,思想大解放运动,是中国第一次最伟大的启蒙运动。

——张艳《新启蒙运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说》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二: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①“青岛问题”→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②“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商号罢闭”“罢工之事”→说明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彰显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巨大力量

史料二的图片中“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信息→体现了五四运动的革命性、爱国性与彻底性

史料三:

五四运动的意义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启蒙运动”“是中国第一次最伟大的启蒙运动”→主要从思想解放角度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积极意义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这场运动体现的革命精神。

[提示] 基本特点:

革命性:

反帝反封建;群众性:

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爱国性:

维护主权、反对侵略;成功性:

斗争目标基本实现。

革命精神:

爱国主义。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中国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相关史实,简述作者的评价理由。

[提示] 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打倒了传统权威,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西方各种社会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史论归纳

五四运动的特点及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表现

(1)特点

①革命性:

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②群众性:

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③爱国性:

维护山东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④成功性:

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2)表现

①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②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③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④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⑤新的革命范畴——无产阶级革命。

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核心问题二 国民革命

史料一 ①因为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属薄弱,因为中国目前的一切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华代理人——中国军阀,尤其是因为解决民族革命问题,直接有利于工人阶级,而现时工人阶级又尚未充分分化成为完全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委认为:

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

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1923年1月12日)

史料二 北伐军军歌: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工农学兵,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国民革命的背景

①“因为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属薄弱,因为中国目前的一切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华代理人——中国军阀”→中国的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尚未成为完全独立的社会力量,而中国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敌人——中国军阀,国共两党联合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展

史料二:

国民革命的性质与特点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工农学兵,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了大联合,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以往的探索救国道路相比,国民革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提示] 国民革命前的革命参与者多为某一阶层,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国民革命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包括进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的最大功绩。

有何教训?

[提示] 最大功绩: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训:

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和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史论归纳

国民革命的特点

(1)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

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威海模拟)《郑超麟回忆录》中写道:

“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

”“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A.实业救国愿望B.民主科学思想

C.社会主义思想D.爱国救亡精神

D [根据时间“民国八年”可知,此时正是五四运动时期,爱国救亡精神成为当时所有中国人民的集体意识,故选D项。

]

2.(2017·安庆模拟)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B [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故A项错误;中共二大的纲领与中共一大相比,联系了中国的国情,说明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中共二大的纲领中还有最高目标,故D项错误。

]

3.(2017·南京、盐城一模)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中评述:

“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

”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了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B [五四运动时期,国家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仍是封建性质,故A项错误;材料中“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说明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是被北洋军阀的统治破坏的,故D项错误。

]

考点2

国共的十年对峙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武装斗争

1.南昌起义

(1)背景: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概况: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

(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

(1)概况: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2)结果:

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土地革命

1.背景:

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

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根据地建设

1.经济:

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军事:

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

3.政权: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4.成就:

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

四、红军长征

1.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过程

(1)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

①内容:

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3.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概念阐释]

“左”倾与右倾

“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

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①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二 ②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③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三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④不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抉择

①“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城市武装暴动”“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在革命道路选择上出现重大分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史料二:

毛泽东阐释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深入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成为“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内容,说明毛泽东等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史料三:

中国的社会现状

④“不符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国情。

中俄两国的不同国情决定了中国不适合走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应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作出了哪些贡献?

[提示] 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

[提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薄弱;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

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关系: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3)依据

①必要性:

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规律。

②可能性: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有力的组织和正确的决策。

(4)意义

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③“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开始重要的战略转变。

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发动农民运动

B.与新的反革命势力作斗争

C.放弃了攻打城市的目标

D.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已在农村发动农民运动配合国民军北伐,故A项错误;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对立,故B项正确;放弃攻打大城市的目标是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的决策,故C项错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在八七会议之后,故D项错误。

]

5.(2017·吉林质检)1935年6月中旬,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汇合,实力增强,中共中央进一步突出了“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的战略设想。

这一设想包含的意图主要是(  )

A.接通苏联,获取援助B.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C.打破围剿,开始长征D.主动出击,国共合作

A [根据时间“1935年”可知是红军长征时期,占领川陕甘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因其地理位置靠近苏联,便于获得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援助,故A项正确。

]

6.下面是民谣《炮火声战号声》的歌词对白。

该民谣的流传反映出(  )

(女):

哎呀嘞/炮火声来战号声/打支山歌亲人听/快与敌人决死战/一点个年纪红军哥/活捉老蒋何应钦//

(男):

哎呀嘞/妹子山歌情意深/声声唱来感动人/敌人围剿定粉碎/一点个年纪同志妹/你就早搭凯旋门//

A.红军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发动民众

B.人们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与拥护

C.长征成为播撒革命火种的播种机

D.共御外侮是全体国人的共同心声

B [结合歌词内容“活捉老蒋何应钦”“敌人围剿定粉碎”可以判断,民谣《炮火声战号声》出现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粉碎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围剿”的信心,也反映出人们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与拥护,故B项正确。

]

主题 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主题立意]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领导了为期十年的土地革命;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知识交汇]

1.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和原因

(1)历程

①探索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国民革命失败

a.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了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②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a.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c.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d.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2)原因

①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②中国共产党能不断地正视并纠正自身的错误,使自身不断走向成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③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6·全国甲卷·29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015·全国Ⅰ卷·29

《申报》关于军阀混战的评述

北洋军阀的统治

2013·全国Ⅰ卷·30

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011·全国卷·30

“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的比较

五四运动的特点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甲卷)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题注意从三个角度思考:

一是时空观念——1930年、鄂豫皖根据地英山县;二是史实信息——水稻产量增加和赤色区与白色区米价对比,即赤色区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粮价下降,白色区(国统区)粮价高;三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当时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积极性高

2.(2015·全国Ⅰ卷)《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该评述的核心是“割据分裂,相互争战”,将四个选项逐一与之对应,答案即可明确

3.(2013·全国Ⅰ卷)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农民游击战争必须要联结“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才能胜利,这突出说明了“城市革命”的重要性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