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8684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教案.docx

《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单元教案.docx

第七单元教案

7.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课型

新授

课时

2

主备人

刘小梅

修改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93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构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口算。

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重难点

1.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个人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生成问题

1.谈话导入:

五一快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出去玩?

光明小学二年级的同学要去鸟岛游玩,他们准备乘船去,码头上可热闹啦!

在码头上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教材91页主题图)

2.组织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

你看到了什么?

有哪些数学信息?

3.师:

现在让我们四个班一起上船出发吧,行不行?

有什么问题?

怎么办呢?

(可以两个班坐一条船)有几种坐法呢?

4.生分组讨论,并记录结果,然后全班交流:

第一种:

1、2班合乘;3、4班合乘;第二种:

1、3班合乘;2、4班合乘;

第三种:

1、4班合乘;2、3班合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方案这么多,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最合适呢?

(算出两个班的人数的和,与68人比较,比68多就不能坐下,比68人少就能坐下)

2.我们先来研究第一种坐法:

1、2班合乘;3、4班合乘。

(1)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师板书:

23+31、39+32

师问:

我们以前学过吗?

用什么形式计算的?

(竖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口算的计算方法。

师板书课题: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师: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数的口算?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

师:

我们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呢?

(3)学生分组讨论,试着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老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师同时板书:

3.独立探索,研究另外两种方法:

(1)师问:

这种坐法合适吗?

为什么?

(不合适,因为三四班合乘坐不下71>68)那让我们看一看另外两种坐法有合适的吗?

(2)学生对另外两种坐法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师板书:

23+32=5531+39=70;23+39=62,31+32=63

师针对31+39=70和23+39=62这两个有难度的算式请学生说出想法。

4.比较思考:

哪个方案最合适?

为什么?

(1、4班合乘;2、3班合乘最合适,因为两个得数都不超过68人)

5.同学们真聪明,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是不是这样坐的?

(出示92页图)

(1)观察图意,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并没有选择最好的坐法,而是选择了1、2班合乘;3、4合乘)

(2)这样坐有什么问题?

该怎样解决?

(1、2班合乘坐不满,3、4班合乘坐不下,可以请3、4班的同学上来一些)

(3)还能上多少人呢?

怎样列式?

师:

这个算式跟刚才的算式不一样了,刚才是加法,现在这个算式是减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在刚才的课题中添加“减”)

请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想法。

68-54=14

(4)师:

3、4班有71人,先上了14人,剩下的同学坐一条船坐得下吗?

学生列式并口算,分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71-14=57老师择优板书一种想法:

71-10=6161-4=57;

(5)剩下的同学可以乘一条船走吗?

(57<68可以乘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上船啦,慢着,还没买船票呢!

不用急,(出示课本93页的做一做)只要大家把上面的算式都准确无误地填写好,那我们就可以登船了,做完之后,小组内互相检查。

2.(游戏一)鸟岛上面新增了好玩的打保龄球的游戏,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94页的第1题。

请做完的同学组内互评,都做对的表扬自己。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时间不早了,我们要坐船回家了,在这次旅游中,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

觉得自己表现怎样?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3+31=5468-54=14

① 23+30=5353+1=54①60-50=108-4=410+4=14;

② 20+30=503+1=450+4=54

③ 20+31=5151+3=54;

基础:

1.课本94页第2题。

综合: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15+75=37+24=73+19=

32+14=36-17=72-19=77-24=

3.买一架玩具飞机26元,买一个玩具熊35元,各买一个共需多少钱?

4.一辆玩具汽车29元,小华有60元钱,买两辆够吗?

5.金鹰商场上午卖出电视机66台,下午比上午少卖出28台,下午卖出多少台?

一共卖出多少台?

 

 

7.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课型

新授

课时

1

主备人

刘小梅

修改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7页例3、例4和练习二十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将学习过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迁移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上来,并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重难点

1.理解算理,掌握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熟练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口算卡片、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个人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收集信息。

出示教材情境图。

仔细观察说图意。

环保小组的同学正在干什么?

图中给出了哪些数学信息?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

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让学生明白需要知道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根据我们获取的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

(或者第二周比第一周少多少个?

3.汇报列式,揭示课题。

(1)指名完整叙述问题,并列出算式

180+340=②340-180=

(2)点出课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题目,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有什么不同?

生汇报。

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加法的笔算计算:

(1)独立思考:

你怎样计算出180+340的得数。

(2)组内交流:

每人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结果是多少?

(3)全班反馈:

可能有口算的想:

180是18个十,340是34个十,18个十加34个十等于52个十,也就是520;或18+34=52,所以180+340=520。

或列竖式计算,重点反馈笔算。

展示学生的竖式,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板演过程讲解竖式计算的方法:

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1。

突出:

为什么百位上不是写4而写5?

那个小小的1是从哪里来的?

(特别提醒学生,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

(4)比较多种算法,突出笔算简便。

(5)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然后汇报。

(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

(6)模仿练(口算卡出示):

360+170540+280310+190280+120

2.探究340—180的计算方法:

全班小结减法的计算方法:

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上退1当作十,合起来再减。

练习:

460-170320-240510-360630-280

3.总结笔算的方法。

(1)看书P96—P97,把书上空白处填完整,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思考:

今天我们学习的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在进行笔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多说)

(2)小结:

三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的笔算一样。

都需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做加法时,哪位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做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上位退1,加10再减。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新课标第一网

1.算一算:

完成课本P97做一做第一题:

同桌合作(每人两题一加一减),一人做另一人看,最后订正,看哪一桌合作默契。

2.看谁是合格小老师?

(多媒体出示出示)

570+380=850570-380=290630+290=920

()()()

3.看谁算得对又快:

完成P97做一做第二题

4.“六一”节到了,我们一、二年级的同学搞联欢会,一年级有150人,二年级有160人。

老师准备了300瓶水,够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可以举例说说)还有什么问题吗?

有什么提醒大家的嘛?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80+340=520340-180=160

基础: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的1、2题。

2.笔算下列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10+250=450+260=320+180=630+290=

加数

加数

280

170

390

260

38

79

综合:

3.填表。

新课标第一网

4.在()里填上“>”、“<”或“﹦”。

33+47()70330+180()270+240210克+790克()1千克

 

7.3加减法估算

课型

新授

课时

2

主备人

刘小梅

修改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例5和练习二十的6、7、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难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3.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个人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生成问题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2.引入。

师: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你能说一说吗?

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下面还是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列表,“明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师出示例5的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表。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二

(1)班四周收集矿泉水瓶各多少瓶。

第三周收集矿泉水瓶多少个?

(192个)大约十多少个呢?

(大约十190个或200个)

使学生明确“大约”是差不多的意思。

出示“明明”的问题:

“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第一周240个

第二周380个

第三周192个

第四周219个

2.讨论算法。

先让学生明白:

要解决明明提出的问题,不需准确计算,只进行估算就可以了。

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3.探究估算方法。

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然后全班交流。

只要想的合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1)192接近200

(2)192接近190

219接近200219接近220

200+200=400190+220=410

教师强调:

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就不同。

刚才的两种估算结果都是合理的,第一种方法要粗略些,第二种方法要精确些。

4.出示问题二。

问:

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

让学生结合刚才自己估算得出的结果,回答还需多少个。

其中可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也可以用精确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5.延伸拓展。

师:

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能估算出结果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

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是多少。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第5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

用连线的方式把鱼分装在两个筐里。

3.集体研讨完成练习二十第6、7、8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加减法估算

(1)192接近200

(2)192接近190

219接近200219接近220

200+200=400190+220=410

基础:

1.把估算的结果填到()里。

653+248()896-503()

318+252()695-412()

综合:

1.一件西服原价卖965元,现价卖748元,便宜约多少元?

2.图书馆共有3700本书,老师借去460本,学生借去370本,老师和学生一共借去多少本?

 

7.4整理和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课型

新授

课时

1

主备人

刘小梅

修改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2页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重难点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个人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回顾整理

1.导入复习。

明明在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中荣获第一,爸妈买了以下物品作为对他的鼓励,出示如下信息:

书包59元文具盒16元篮球78元学习桌350元椅子170元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本单元学到的本领,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口头列式,师板书算式)这节课我们就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

比比看谁学得牢,用的好。

2.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组内交流。

先独立看书,整理本单元主要学了哪些知识?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归纳。

交流时要求说清计算的步骤,注意什么。

(2)集体交流,展示反馈:

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整理的知识点,也可让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主要学了什么?

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展示的同时完善板书。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口算:

出示口算卡(教材102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并个别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

2.笔算

(1)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让学生独自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

3.估算:

(1)说说下面各数分别接近几百

407608892786

(2)师:

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一同去看木偶戏,剧院里一共有400个座位。

一年级、二年级学生情况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整理复习第3题)

(3)练习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

同时结合这一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自主检测、完善提高

1.口算

42+36=89-35=63+28=23+69=

82—58=90—26=45+37=72-38=

2.笔算:

810-390=290+460=510+180=840-240=

3.估算

406+394393-269989-308

521+289374—181563—178

4.

上衣240元毛衣160元裤子190元

(1)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2)妈妈带500元买这三件衣服够吗?

新课标第一网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并解答。

四、复习总结

本单元学习的有关计算是今后我们进一步学习较复杂计算的基础,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要认真掌握方法,细心计算,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整理和复习

口算笔算估算

59+16=350+170=

78-59=350-170=

基础:

1。

笔算下列各题

860-320=      650+140=     760-580=490+240=

综合:

2.解决实际问题。

电话:

180元电风扇:

290元电饭锅:

310元

(1)妈妈准备买一部电话和一个电饭锅,需要多少钱?

(2)一个电饭锅比一台电风扇贵多少钱?

(3)爸爸有700元钱,买一台电风扇和一个电饭锅够吗?

3.实验小学有男生489人,有女生204人,男生比女生大约多多少人?

 

7.5实践活动:

有多重

课型

新授

课时

1

主备人

刘小梅

修改人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04-105页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物体重量,逐步建立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明确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必须称重,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3.通过称重、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初步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渗透统计的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的轻重,建立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教学难点: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体重称若干台、天平、盘秤,小组体重记录表和体重人数统计表若干张,全班体重人数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个人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师生交谈

师:

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但是在进行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闯三关,你们有没有信心闯过?

(课件)

3.导入

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利用学过的知识亲自动手做一个活动,看看每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板书课题:

有多重)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

称一称、写一写

1.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体重秤。

2.介绍体重称

师:

每个小组都有一台体重秤,同学们仔细观察,体重秤上都有什么?

生自由汇报。

师:

这台体重秤是以“千克”为单位,当它上面指针指向“0”时,表示一点重量也没有,当指针指向“1”时,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向“10”时,就表示10千克;

3.示范称重

4.学生分组称体重

师:

小朋友们自己到底有多重呢?

让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吧!

活动要求:

(1)由每一个小组的组长给小组的其他学生称体重,称出一个人的体重,要读出重量数和单位。

其他学生观摩并作好记录。

(2)把小组里的每个人的体重记录下来,填写表格1。

这种方法是收集数据。

(3)当音乐开始,表示活动开始,小朋友们开始按顺序称量体重,先由组长称,称完后由学生轮流进行称量,其他小朋友站在一旁记录数据。

实践完的小组回到自己座位上汇报结果,小组讨论观察,你们组里最重的谁,重量是多少;最轻的又是谁,重量是多少?

(4)每一小组的所有小朋友都称重后,小组成员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体重。

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最好?

实践活动时间(教师参与指导)(播放音乐)新课标第一网

 

师:

刚才小朋友们都称出了自己的体重,现在哪个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请个别生回答)。

每个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活动二:

统计不同体重的学生人数

师:

小朋友们都知道了自己的体重,我们要知道班上不同体重的小朋友人数有多少该怎么办呢?

比如:

体重23千克的学生有多少人?

24千克的又有多少人?

还有其他体重的同学有多少人?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

生可能汇报:

①数一数23千克重的有多少人,然后用画“○”的方法表示

②数出24千克重的有多少人,然后用画“√”的方法表示……

师介绍书上第104页下图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可以用画“正”字等记录。

小结: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整理数据的方法。

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统计图形符号记录你们小组里不同体重的人数吧。

5、

根据表格1的记录数据,各小组完成表格2。

 

6、出示表格3,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全班学生体重人数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写在全班体重人数的统计表里。

 

师:

我们已经把全班同学的体重人数整理出来了,仔细观察看一看从表格3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哪个体重的人最多,哪个体重的人最少)

活动三:

比一比、说一说

(明确天平及盘秤的使用方法。

师:

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两组物品(两个书包、两本书),每组物品都有1号袋和2号袋,请你用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分出每组物品中谁轻谁重。

(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每个组比较的结果。

师小结:

小朋友们可真聪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这两组物品的重量。

在比较物品的重量的时候,能用手掂出来的用手直接掂一掂就行了,比如比较两本书的重量;不能用手掂出来的,我们再选用合适的称来称一称,比如比较两个书包的重量。

三、交流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有多重

1.磅秤

(1)用途

(2)称量方法

(3)认读物体质量的方法

2.天平

3.盘秤

基础:

1.1千克=()克2000克=()千克

20千克=()克5000克=()千克

2.比较大小

2千克○200克3000克○30千克

1200克○2千克2100克○2千克

3.连一连(将第二行的各物品连上第一行适当的重量)

综合:

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或千克)

四个苹果约重1()我的体重是22()

一个鸡蛋重50(   )  一个手机重60(   )

2.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个2分硬币重10克。

3.一个苹果重200克,()个苹果1千克。

4.按从重到轻排列。

900克2千克2100克1千克300克3千克

()>()>()>()>()>()

拓展提升:

※想一想: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重些?

说说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