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9010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 粤教版选修4.docx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粤教版选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粤教版选修4

第四单元直面挑战超越自我

一、单元学习目标

1、把握哲思性散文的特征。

2、学习作者将哲理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学习作者将思想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4、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其思想内蕴。

5、学习写作“哲思性散文”。

二、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学习哲思性散文。

那么,什么是哲思性散文呢?

顾名思义,哲思性散文,指的是那些偏重于对人生、社会和宇宙自然作哲理思考的散文。

这类散文与记叙性、抒情性散文相比,由于有较多的议论和较强的理性色彩,所以也有人将这类散文叫做议论散文。

不过,它又不像一般的政论那样,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往往是通过饱渗着感情和想象的文学形象,以及具体可感的描述来展示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思索,或对于某种事物的批判。

总之,哲思性散文既要重视形象与感情,又要强调哲理思考;既要防止以现成的政治和伦理观念代替鲜活的审美感受,又要防止只是一味编织华丽的形式外衣,却缺乏哲思的睿智和深度。

本单元所选的作品,大都有深刻的理性思索、博大的情怀、独特的人生理解和丰富的精神内蕴。

对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来说,对人生的探索,对人的精神家园的守望,应是不朽的主题。

在这个日趋世俗的实利主义时代,探究人生之谜,关怀当前社会中人的境遇和人的精神状况,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就更有其现实意义。

汉家寨是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

张承志在《汉家寨》一文中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

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周国平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

女儿的夭折和父亲的猝然去世,使他比常人更多了些对苦难刻骨铭心的体会,也更促成了他对苦难更为深刻的认识。

《面对苦难》一文中指出,人生在世,免不了要承受苦难,苦难直接和灵魂有关,具有某种精神价值,要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

语言既饱含哲理,表达上又富于诗意,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指引我们对苦难的认识逐步深入。

“青春”“生命”,永远是一个“年轻”的话题。

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所想要的东西。

只要我们不荒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对我们来说就是有意义的。

台湾散文名家张晓风的《只因为年轻啊》一文以自身的体验,以她那敏锐的观察视角,诠释了青春、生命的真谛。

在女性写作的细腻中,糅合了刚毅和深沉的独特元素,使她的作品流动着生活的元气,又充溢着艺术的才气,读之如饮不加糖的黑咖啡,主题丰富,苦甜交织,意味久远。

三、单元学法导引

1、把握作者思考的独创性和深刻性。

2、感受体会作品是如何借助意象和想象,通过意境的营造和文中带有思辨色彩的优美语言,将抽象的精神写得灵动鲜活、具体可感的。

3、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4、学习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突显主题的手法。

5、在阅读和鉴赏本单元这些优秀散文的同时,拿起笔来,学习写作“哲思性散文”。

四、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xx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至星期第节

11、《汉家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体会意境,揣摩语言,品味情感。

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本文“坚守”的主题,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3、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

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

1978年开始笔耕。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

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

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疏通生字词。

褶(zhě)皱曝(pù)晒脚踝(huái)晕眩(yùn)(xuàn)俯瞰(kàn)

咀嚼(jǔ)(jué)白炽(chì)

六合:

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

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

聚集。

峥嵘:

高峻。

嶙峋:

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

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决绝:

非常坚决。

3、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①语言特点:

骨健瘦硬,气概充盈,体态阔大。

②环境描写:

客观冷静,描写细腻,寓情于景。

(二)逐层分析

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明确:

行文思路“走近汉家寨”——“走近了汉家寨”——“离开汉家寨”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

(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写走近汉家寨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可通过抓住“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所见:

铁色戈壁红石焦土

所闻:

单调的马蹄声

感受:

“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教师评析:

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创造了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广袤、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

为下文作者的反思张本。

第二部分:

(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写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

▲“走近了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所见:

大漠孤烟:

“怅怅”“异域”

景物黑戈壁:

“可怕”“绝地”

破泥屋:

“几间”

老人:

“微微”摇头不动“无言”

人物汉人服饰

小女孩:

“一动不动”“凝视”破红花棉袄

所思:

“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以一连串的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句勾勒出了汉家寨荒凉、寂寞、古意横生的环境特点。

作者用他所擅长的手法,粗线条地勾画出了一幅人迹罕至却又似乎蕴藏着强大生命力的画卷,这是人类精神与大自然的巧妙契合。

▲人物描写的作用:

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

汉家寨的寂寞、荒僻从人物的行动中一览无遗。

▲教师评析:

万里绝地,几户人家。

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第三部分:

(从“次日下午,……”到结尾。

)写离开汉家寨后的精神之旅。

▲“离开汉家寨”,主要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之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可通过“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

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凉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及“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坚守着什么”

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教师评析:

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注:

因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点,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集体朗读,反复品味,最好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品读。

第二课时

深入研读课文,探讨与拓展

(一)问题探究

1、就像人各自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作者是把汉家寨当做人来写的,写出了人的“个性”。

它的“个性”一是“年岁”长久,汉人屯田,唐人设县,宋代称寨,无不昭示它阅尽人间沧桑的经历;二是神秘,作者揣测,“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谜”,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汉民们历经多少朝代更迭、多少环境变化,都死守不迁移,而且不被他族同化,确实让人觉得是一个谜;三是坚韧、固守,尽管处在众多少数民族的群体当中,它守住自己的民族特点而没有被同化,是源于对本民族传统的认同,这种传统不经时间的流逝而被颠覆、改换;四是保守、封闭,这是坚守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代前进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陋、朴素、枯燥之中不思进取,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风云变幻没有在这里留下多少痕迹。

2、文中反复出现“坚守”一词,有着怎样的含义?

提示:

“坚守”是全文主题,是作者意欲张扬的一种精神。

注意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汉家寨在大西北的“那块绝地里”坚守着,一是作者经历这次对汉家寨的造访后心中产生一种坚守的信念和品格。

文章在写景叙事抒情写意中传达出一些象征意义。

也许作者不是有意为之,但本文在客观上蕴含了这些象征意义。

这里的象征应分二重:

地域文化象征,个体生命象征。

从地域文化象征看,又有多重意义。

首先是汉家寨的象征意义,“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汉家寨也“坚守”?

尽管被时代社会历史所抛弃,但是它仍坚定地守住自己的某些东西;尽管不是什么生命体,但似乎有灵魂,有品格和信念,就像人类一样。

其次是自然风景的象征意义,这里有个神秘的“三岔口”,文中多次提到,那是“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只有荒漠、沉寂,而没有生命存活的条件,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严酷,“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何至于“可怕的暗示”?

那一定是心里畏惧,把它神秘化、神灵化了。

第三是人物的象征意义,在汉家寨所见的两个人,一个老汉、一个小女孩,他们分别代表着过往历史的回忆和未来世界的预言,某种传统势必仍将被“坚守”下去;再有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那就是“我”,“我独自一人”,“走近了汉家寨”,“最后遗憾地离开了”,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走近神秘而荒芜的汉家寨,又悄然离开。

汉家寨是“驿站”,“我”是匆匆过客,仿佛预言着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生遭遇的短暂性和记忆的深远性。

本文中的“坚守”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意义,甚至在同一时代里的不同人那里也有不同意义。

在汉民祖先那里,坚守意味着克服屯垦的困难,以及抵御凶蛮外族的入侵;在其后的汉人那里,坚守意味着保住本民族传统不被消解、篡改;到现代汉人那里,意味着忍受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荒漠、孤寂,当然也可能是懒得迁移,坚守变成了保持惰性的代名词;而在“我”这里,坚守意味着感受汉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和繁殖力的强大,从汉家寨的汉民这里汲取到精神滋养,精神境界从此升高一层。

3、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什么?

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与作者张承志内心深处的坚守有何不同?

提示:

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

在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卓绝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

4、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

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提示:

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

(☆“坚守”与“发展”的观念并不矛盾。

5、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类比:

《汉家寨》中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与《辛德勒的名单》中穿红衣服的小女孩

6、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提示:

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7、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

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提示:

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二)语言品味

张承志是当代文坛上有着良好的语言修养的一位散文作家。

他的语言虽然不华美,不显喧嚣之声和激烈奔涌之情,但也沉着、凝重,内在情味和意蕴颇浓颇深。

全篇都是形象化的语言,写景尤然。

试举一段分析:

①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②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

③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

④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这是文章集中写景而且写得非常出色的一段。

句①是总写、概写,引领以下各个句群,“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是精妙的比喻,给人印象深刻;句②写地上的几种颜色,选择简单的几种,作者已经作了“提纯”;句③写山石,写出了大自然狞恶的一面;句④写马和人,显出艰难的情态。

从诉诸感觉上说,有视觉、触觉,其中触觉给人的印象尤其深刻。

再有,这些感觉好像不怎么舒服,是显示大自然的严酷,还是透出“我”的心境灰暗,或二者兼有?

文中许多语句都有深长意味,又以不甚张显的文字写成,如开篇“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点”者小也,二大一小,精深思之而出笔,颇有情趣。

再如,“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以物拟物,形象感很强。

还有,“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这里没有炫耀的色彩和嚣张的语言,只是一些平白的字句,可是读来能感受一种沉着的力量。

(三)写作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

“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本文有两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

第8自然段:

“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第2自然段:

“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四顾无援。

”第28自然段:

“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

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

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深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

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笔力凝聚于汉家寨的描写,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5、畅谈阅读感受,怎样看待张承志“怪异”风格的观点。

1)思路“不怪”:

大段景物描写并非累笔,而是“衬托”这一惯常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

2)景物“不怪”:

只有如此荒凉、恐怖的景物环境才更能体现出坚守的不易和可贵。

3)人物“不怪”:

深刻的象征意味,这是作者心灵两个意象的外化。

4)主旨“不怪”:

坚守精神,震撼就在这里!

这是一种可贵的“硬汉精神”,一种激励着生命顽强延续的精神支柱。

5)语言“不怪”:

结合张承志主观情感强烈的遣词造句,分析他的个性化语言。

(四)、小结

通过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

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使我们更具有生的价值。

张承志作品风格“怪”而“不怪”,探讨独特的主旨和行文选材之间的关系。

“怪”而“不怪”——这是张承志的一种独到人生感悟和极富个性的艺术表达方式。

所有看似特立独行的怪异“景物”、“人物”和“遣词造句”都是为了作品独特的类型主旨服务的,体会“坚守”的深邃主题和作者的心灵世界。

(五)、布置作业

1、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

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2、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五。

附课后反思:

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注意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汉家寨在大西北的“那块绝地里”坚守着,一是作者经历这次对汉家寨的造访后心中产生一种坚守的信念和品格。

汉家寨是“驿站”,“我”是匆匆过客,仿佛预言着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生遭遇的短暂性和记忆的深远性。

授课时间xx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至星期第节

12、《面对苦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把握本文以小标题形式所安排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把握作者独特的思想,体会作品是如何将抽象的精神写得灵动鲜活、具体可感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苦难的价值,养成对待苦难的正确态度,提高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教学重点:

苦难的价值及对待苦难的态度。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苦难的价值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平时人们都喜欢祝福别人:

祝你万事顺利,但我们的生活却好像跟人开玩笑似的,它时不时催逆境、苦难等不顺来“拜访”一下我们。

在苦难面前周国平有他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苦难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那么我们在苦难面前究竟要持什么态度呢?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

“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

二、作者简介。

周国平,男,1945年生于上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就读于上海市紫金小学、上海中学。

1967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考进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周国平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

他出版过著作二十余种。

著译过《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人与永恒》、《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哲学著译。

除了哲学著作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散文著作主要有:

《守望的距离》、《灵魂只能独行》、《风中的纸屑》、《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文集》等。

周国平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三、词语:

凸(tū)现沉溺(nì)厄运

词解:

自暴自弃: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萎靡不振:

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反目为仇:

由和睦变为不和睦,翻脸。

四、课文研讨。

《面对苦难》是一篇富于精神性的哲理散文。

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三个小标题标出。

它的特点不是追求分析论证的层层相扣,而是采用诗一般跳跃的思维,充满哲理意味的句子,以及具象性的阐发来直接点明思考的主题。

(一)释题:

题目是论点(议论中的确定意见以及论证这一意见的理由),还是论题(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还是论述范围?

——论题。

(二)读第一部分面对困难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解释“苦难”的含义的?

“苦难”具有什么特点?

——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

它包括——

①个人不能拒绝的天灾人祸

②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

③死亡。

“苦难”特点是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2、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有面对苦难的心理准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