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7717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docx

哲学引论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哲学最早产生于()。

(古希腊)

2、()和()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

(原始宗教、原始艺术)

3、哲学是一种比宗教和艺术更为()和()的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

(理论化、系统化)

4、()哲学家那里,哲学和科学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早期自然主义)

5、()以后的哲学家,哲学与科学开始分离。

(苏格拉底)

6、亚里斯多德把哲学称为()(第一原理或最高原理或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任答一个算对)

7、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研究探索()和()的本质,哲学被赋予了纯理论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自然、宇宙)

8、希腊后期和中世纪早期哲学具有()或()的特征,主要研究道德的、实践的、生活,人生的目的问题。

(伦理学、道德学说)

9、中世纪哲学是(),以知识的方式来论证神学教义的()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经院哲学、宗教)

10、现代哲学主要是()与()的对立和冲突。

(科学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哲学)

11、在某种程度上,20世纪哲学,哲学就是()。

(认识论)

12、广义的形而上学也被称为()。

(本体论)

13、现代伦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的内容。

(道德理论)

14、哲学除了研究认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之外,还研究()、()和其他社会文化哲学方面的问题。

(美学、宗教哲学)

15、词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与()的关系。

(思想、外部世界)

16、是()赋予了语词以特定的意义或含义。

(人)

17、定义有()和()的不同理解。

(实质主义、形式主义)

18、规定性定义无所谓()或(),只是一种建议性质的东西。

(真、假)

 

二、辨析题

1、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2、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3、规定性定义与指示性定义

4、哲学与科学

5、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哲学性问题

 

三、简答题

1、哲学有哪几个基本的领域?

2、从方法论层面来分析,哲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有哪些?

3、如何理解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点?

4、简述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一般作用。

5、对照本章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要地描述“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

 

四、分析题(本题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

1、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

什么叫“未经检验的生活”或“已经检验的生活”?

请概括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

2、亚里士多德说: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

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二章中西哲学史略

教案重点:

集中在与中西哲学发展历程有关的那些历史阶段、理论形态和哲学家的识记和理解

教案难点:

中西哲学的碰撞与交流

理解本章的枢纽:

西方哲学围绕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展开自己的历程,中国哲学则围绕建立道德形而上的真理范畴而展开自己的历程。

 

学习要点:

哲学就是哲学史。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

第一节中国哲学史略

中国哲学大约结胎于夏商周三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一、先秦哲学

是指从中国哲学的萌芽阶段开始,直到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的哲学,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兴起并奠定其基本格局的时期。

先秦哲学的主要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主要有十家,而最有影响的是儒、道、墨、法四家。

1、《周易》的思想

(1)《周易》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位列《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首,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

(2)《周易》第一次将中国的神话宇宙观以“太极生成论”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整个宇宙当作自己的认识对象。

《周易》包含《易经》、《易传》两部分。

(3)《周易》充满了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思想。

2、儒家

(1)儒家的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

(2)儒家哲学可归纳为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

仁学的内涵:

第一,以孝释仁,这是仁学的出发点。

第二,以礼释仁,礼即周礼,克己复礼。

第三,仁这爱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第四,推己及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

第五,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

3、道家

(1)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史称老庄学派。

道家经典有《老子》、《庄子》。

(2)道家侧重于探讨宇宙、人生问题,倡导“无为”和“逍遥”是它的显著特征。

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并主张以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合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3)道家的哲学抽象程度比儒家哲学高出许多,主要原因是提出和论证了“道”这个概念。

“道”的含义:

有两种:

一是从宇宙的角度来讲,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或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讲,道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质或自然规律。

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道家哲学处处充满辩证法思想。

(5)道家思想推广到人生观时,一方面展现人们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对事物的豁达;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如“庄周梦蝴蝶”。

(6)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儒家理论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道家向宗教方向发展,形成了道教——成仙。

4、墨家

(1)代表人物:

墨翟。

其思想集中在《墨子》,因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绝学。

(2)社会政治观上,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3)哲学上,集中在认识论上的“三表法”,强调判断一种言论或知识的真假,必须参证历史的经验、百姓的见闻和实际效用。

(4)墨家是先秦自觉地讲求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学派,它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兴趣,在中国哲学中是罕见的。

5、法家

(1)代表人物:

韩非子,还有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最著名的是韩非子。

经典有《管子》、《法经》、《商君书》、《韩非子》。

(2)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政治观上,主张法、术、势,即法令、权术、政权三者密切结合,以巩固和维护封建君子专制制度。

在哲学认识论上,提出了“循明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参验说”,即主张以名实是否统一为标准来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强调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互相参照来检验认识的真伪。

(3)其影响:

法家是百家争鸣中在事业上取得最大成就的学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秦王朝就是按照法家思想建立起来的。

法家的君权专制,惟法是尊而不分贵贱亲疏的非道德主义主张,并不适应中国的宗法社会现实,故在秦亡以后,便趋于瓦解。

但他所倡导的刑罚、法治思想则被保留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并与仁爱、德治互为表里,对后来乃至今日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汉唐哲学

1、两汉经学

(1)经学是指研究儒家的学问。

如“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2)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

今文经学重义理,有哲学思辩特色,但失之臆说无据。

古文经学重证据,有实事求是作风,但失之繁琐。

(3)董仲舒:

提出了以“人副天数”为基础的“天人感应观”用来论证“君权神授”说,为两汉时期流行的谶纬迷信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4)王充:

继承道家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和荀子的天人之分观点,提出了元气自然论的世界观,对天人感应目的论和谶纬迷信思想进行了反驳。

2、魏晋玄学:

魏晋风度成了当时一种社会风气。

(1)代表人物:

王弼、稽康、阮籍、郭象

(2)讨论的问题:

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名教与自然之辩”。

这是核心问题。

名教是指古代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然无为,是道的特性和法则。

二是有无问题——“有无之辩”。

有是指有形有名的事物,也指有为和名教。

无是指无形无名的存在,也指自然无为。

“有无之辩”是“名教与自然之辩”的抽象化和理论延伸。

王弼“贵无论”,裴伟“崇有论”,郭象“独化论”

三是言意问题——“言意之辩”。

有言不尽意说,言尽意说,得意忘象说。

四是形神问题——“形神之辩”。

有烛火之喻,有形尽神不灭,有神灭论。

3、道教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逐渐盛行。

(1)主要人物:

葛洪,著作有《抱朴子》,为道教提供了哲学依据,主要讨论“有无”、“神形”问题。

(2)道教和道家的区别:

道家讲人应无为,道教则讲人能为,认为人能凭主观能动性“夺阴阳造化之机”而成仙。

故有炼丹术。

4、隋唐佛学:

佛教本是印度的,但唐朝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先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1)法相宗:

创始人是玄奘,代表作是《成唯识论》,信奉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学说。

注重对法相(即事物现象)的分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识(即心)的变现,不能离开心而独立存在。

“万法唯识”。

(2)华严宗:

创始人是法臧,代表作是《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金狮子章》。

主要阐述一切差别的事物之间都是交互含容,全息统一的,真心与忘念,本质与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都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关系。

(3)中国禅宗:

创始人是慧能,主要经典有《坛经》。

禅宗又叫心宗。

禅宗关心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成佛的根据:

认为众生成佛的根据在于自己的本心。

二是修行实践的方法:

认为修行实践的活动应当是自主的,没有通行固定的修行模式,即顿悟成佛。

三是觉悟解脱的实践问题:

认为觉悟解脱是一种豁然贯通而又一无所获的境界。

5、儒学的发展:

唐代中期,儒学觉醒,并自觉吸取佛教思想的合理成分充实自身。

(1)韩愈的“道统说”:

即韩愈为了捍卫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而构造了一个儒家学说的传承系统与佛教的法统相对抗。

(2)李翱的“复性说”:

即借用佛教心性学说的理论模式来说明儒家心性论中的本性和情感的关系,开创了儒家吸取外来佛教的思想养分以充实自身的理论范式。

三、宋明理学

这是儒学的新形态。

1、产生背景:

汉末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产生后,儒家学说处于低迷徘徊状态。

宋明时代的知识分子沿着唐代中期吸收佛教思想解释儒家学说的路径,顺着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趋势,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糅合道教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的思辩哲学,建立了一个比较精致完美的哲学体系,这就是理学。

2、宋明理学的主要形态:

(1)道学:

代表人物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

侧重于从哲学上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和至上性,在实践上强调对于儒家伦理纲常的认识和内化。

(2)心学:

代表人物是陆九渊、王阳明。

侧重于说明道德的内在根据与道德的主体性,在道德上强调道德的外化和践履。

(3)气学:

代表人物是张载、王廷相、吴廷翰、王夫之。

其立场接近于道学,但在哲学论证方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

3、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挖掘形而上学的因素,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而上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论证。

如太极、太虚、天理、心。

经过理学家的改造,传统儒学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宋明理学强调“义理之学”直接面向经典,以儒学的义理而不是辞章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义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

(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借鉴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构建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是借鉴佛道传法的“法统”,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道统”。

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说教吸收过来,把它作为理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论主张。

四、清代实学:

又称早期启蒙思潮

1、特点:

(1)自然观上:

以气为存在的根基,确立了较明确的主客体理念,强调实践力行。

(2)社会历史领域:

反对君主“私天下”,以“复古”为形式,主张开新以实行民主民本政治。

(3)人性论:

以“血气心知”规定人性,推崇大同、平等、自由、仁爱的伦理道德精神。

(4)清代实学还重视科学技术。

2、代表人物: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和李恭。

 

第二节西方哲学史略

西方哲学是指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民族的哲学,发源地是希腊。

一、古希腊哲学

1、自然哲学

(1)含义:

关于自然的哲学思考。

(2)代表人物:

泰勒斯:

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世界本源”的问题。

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

阿拉克西美尼: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

赫拉克利特: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

毕达哥拉斯: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

巴门尼德:

第一次提出了“是者”的概念。

恩培多克勒: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四根

阿拉克萨戈拉: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种子。

德谟克利特: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

(3)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

他们关于世界本源的思考预示着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

2、智者运动

(1)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哲学家,他们着重传授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巧,而不是知识学理。

智者把对神话世界观的批判引向社会政治领域,把哲学的主题由原初的自然转向人事。

(2)特点:

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

(3)代表人物:

普罗泰戈拉。

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3、苏格拉底

(1)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人。

(2)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3)提出“德性就是知识”,认真理不在个人,而在人类一般,不在感觉,而在思想。

(4)他认为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或对话,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他把自己这种认识真理的方法比作“助产术”。

4、柏拉图

(1)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理想国》

(2)提出了“理念论”,认为在可感知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这就是“理念”世界。

(3)设定了两个世界:

一个是现象世界,可感觉到;一个是理念世界,只能思想到。

(4)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

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理念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模仿”说明两者的相似。

(5)“灵魂回忆说”:

他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是相互隔离的,灵魂属于理念世界,肉体属于现象世界,人的知识是灵魂对生前早已熟悉而后来被忘记的那些理念的回忆。

(6)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在存在论上初步具有了分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普遍与个别的思想划分。

5、亚里斯多德

(1)是柏拉图的学生,著作有《工具篇》、《形而上学》、《物理学》、《修辞学》等。

他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2)他认为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艺术三大门类。

理论科学又分为第一哲学、数学、物理学、逻辑学。

第一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其研究对象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理念,而是“是者”。

“是者”包括“本原”、存在、本质、一与多、不变与变、善、真理等研究对象。

“是者”范围很广,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是者”的范围,其他科学只研究“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是者”自身及其本质属性。

(3)亚里斯多德反对柏拉图把理念看成与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认为理念不能离开感觉事物而独立存在,普遍不能离开个别而独存。

6、亚里斯多德之后

主要派别有:

以柏拉图的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以亚里斯多德的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

显著特征:

具有伦理化倾向,认为哲学的主要目标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

二、中世纪哲学

1、时间:

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1000年,叫中世纪。

2、在中世纪,天主教会支配了整个欧洲的世俗权力和精神生活,人们关注的是天国,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因而形成了基督教哲学。

3、代表人物:

(1)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

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了基督教教义,提出了信仰第一,然后再理解的原则。

(2)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义为至上权威,但要用理性去解释,讨论的问题集中在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托马斯主义是托马斯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其显著特点是对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全面改造和充分利用,归纳为:

第一,哲学和神学:

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托马斯调整了哲学和神学的关系,一方面明确区分了哲学和神学,指出它们是两门不同的科学,另一方面又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立场,否认存在用哲学批判神学的任何可能性。

第二,上帝存在的证明。

有限的、不完善的人如何能够认识无限的完善的上帝?

托马斯强调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而不是从完满观念出发的“先天证明”。

他提出了“五个证明”。

第三,实体学说:

托马斯把实体分为三类:

一是最高实体上帝,在上帝那里,存在与本质统一;二是精神实体,不包含质料的复合体。

三是物质实体,比精神实体享有更少的完善性。

第四,感觉认识论:

托马斯认为人的认识经历了由感觉到理智知识的发展过程,他承认知识开始于感觉,但同时也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

第五,共相理论:

他肯定共相的实在,认为普遍概念是对个体事物之中普遍本质的抽象。

三、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的特点是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主要以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观念为核心。

1、文艺复兴时期:

这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从天国回到了现实,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思潮。

(1)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是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

多为文学家和艺术家。

(2)自然哲学:

从古代哲学中吸收了物活论、生机论和泛神论的因素,把自然视为生机勃勃的运动实体,将自然和神连为一体。

认为研究自然和研究神属于同样的工作。

代表人物是布鲁偌。

2、17-18世纪哲学:

主要在英国、法国。

(1)真正的近代哲学就开始于17-18世纪,这个时期哲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特别是二者的统一上,主体性原则是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

(2)经验论:

重视感觉中个别的东西,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归纳法,知识只限于感觉经验中的东西,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玄学问题,其思想来源于中世纪的唯名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洛克提出“白板说”。

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

休谟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感知,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

(3)唯理论:

重视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视统一性,依据数学演绎法,认为思维独立于感官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经验的东西,其思想来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沃尔夫。

笛卡尔提出“天赋观念”,认为单凭思维中的普遍性概念就可以把握最高真理,提出“我思故我在”和“二元论”思想,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创导主客二分式和主体性原则的哲学家。

3、德国古典哲学

(1)康德哲学:

首先,他继承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过程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体系。

其次,他认为知识既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又有普遍的必然性的形式,知识、经验是现象界,是可知的领域,是必然王国;理念是本体界,是不可知的领域,但可以为信仰所把握,是自由王国和道德的领域。

(2)黑格尔:

首先,他是第一个自觉建立辩证法体系的人,具体普遍、对立统一,是黑格尔全部辩证法的核心。

其次,他的核心概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外化就产生了自然、人类社会。

四、现代哲学

1、背景:

康德哲学系统地揭示了近代理性哲学所内在包含的全部矛盾,而黑格尔则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科学之科学”的理论体系,把人类理性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黑格尔的哲学等同于“理性宗教”。

通过启蒙运动,人类以理性战胜了上帝,但在黑格尔那里,理性又膨胀为新的上帝。

这就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两大思潮: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2、科学主义思潮

(1)代表人物: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

(2)主要流派:

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等

(3)主要观点:

认为哲学想要切实得到发展,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他们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总的来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

3、人本主义思潮

(1)代表人物:

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

(2)主要流派:

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

(3)主要观点:

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他们认为,哲学研究必须超出认识论的范围,超出主客观或主客观关系的范围,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

 

第三节中西哲学的交流与碰撞

一、西方哲学的传入

1、耶稣会士对西方哲学的介绍。

西方文化正式传入中国,最早是从意大利人利玛窦开始的,他们来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哲学,主要是中世纪的托马斯。

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也有一部分是奥古斯丁哲学。

2、天学和理学的论争

(1)天学就是西方基督教神学,理学就是宋明理学。

(2)利玛窦在处理天学和理学的关系是,采用了“合儒”和“补儒”的策略:

“合儒”:

就是在儒教中寻找和基督教相合的地方:

突出原始儒学的宗教性质,声明中国原本就有上帝,强调耶儒在伦理道德上的一致性;对儒教礼仪采取了宽容态度,不反对祭祖、祭孔的礼仪,允许信教者保留这些风俗习惯。

“补儒”:

就主张以基督教之天学对儒教加以改造和补充。

主要是对理学进行改造。

3、天学和佛学的论争

利玛窦对佛学采取激烈批判的态度,完全排佛,对佛教的批判从常识上和理论上两个方面进行。

二、中国哲学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1、礼仪之争与中国哲学的西传

礼仪之争是指来华传教士就中国教徒是否也能参加祭祖、祭孔等中国传统礼仪问题而引发的争论。

1704年教皇格来孟十一世发布通谕,禁止中国教徒参加祭祖、祭孔礼仪,康熙看到这一通谕十分生气,下令不允许西洋人在中国传教。

传教士回到欧洲,同时也把中国哲学也带去了。

2、中国哲学对法国哲学的影响:

主要有三位哲学家:

(1)以怀疑论批判基督教而闻名的哲学家培尔,他吸收了中国文化中的无神论思想和宽容精神。

(2)天主教士、神学家和笛卡尔主义者马勒朗士,他写过一本书《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轮换上帝的存在和本性》,第一次对中西哲学进行了比较。

(3)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伏尔泰,对中国历史、科学和伦理道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3、中国哲学对德国哲学的影响:

主要是对莱布尼茨的影响。

他编写过《中国近事》和《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

《周易》对莱布尼茨的影响较大,《周易》的阴爻与阳爻和莱布尼茨的研究的二进制有相似。

三、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开始,中国知识分子主动介绍西方的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

1、严复:

直接译介西方思想,主要译著有《天演论》《原富》、《法意》等。

介绍了生物进化论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还继承了培根和穆勒的科学认识论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给中国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