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7808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春新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蜿、蜒、绸”等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驾、驶、嘉、朽、篇、堂、杭”等7个生字。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知识,激发学生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了解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了解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12课长城和运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蜿、蜒、绸”等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驾、驶、嘉、朽、篇、堂、杭”等7个生字。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挂图、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能把自己了解的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吗?

2.通过录像或图片了解长城和京杭大运河。

看后说说你的感受。

生:

长城很雄伟。

生:

大运河美丽如画。

3.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课文,去看看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教师板书:

长城和运河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片:

“蜿、蜒、绸”

指名读。

教师纠正字音。

(2)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试着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

祖先谱写万里长城不朽的诗篇

民族创造京杭大运河奇异的景象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互相交流,理解词语。

生:

不朽:

永不磨灭。

3.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卡片“驾、驶、嘉、朽、篇、堂、杭”

(1)自己识记生字,然后和同桌交流记字的方法。

生:

“朽、杭”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

生:

“嘉”中间的一横要长一些。

(2)注意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先描一描,再写一写。

三、初感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出诗歌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各有几句话。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读得是否流畅。

3.简要说说你从诗歌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

知道了长城和大运河是什么样子的,长城和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蜿蜒(wānwǎn)绸缎(chóuzhōu)

二、看拼音,写词语。

jiàshǐjiāyùguānbùxiǔ

shīpiāntiāntánghángzhōu

三、填上合适的词

()的诗篇()的蓝天()的景象

参考答案:

一、wānchóu

二、驾驶嘉峪关不朽诗篇天堂杭州

三、动人祖国奇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了解关于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和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3.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听写生字词.

驾驶嘉峪关不朽诗篇天堂杭州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二、品读诗歌,朗读感悟

1.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特点。

指名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

句式相同,结构相同,每节最后两句话相同。

2.学习第1小节。

(1)默读课文,看看长城给你留了下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把它们画下来,读一读,说一说。

生:

不朽。

(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引导。

①理解“奇异”。

②结合图画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两个词,说一说为什么人们喜欢用“巨龙”来形容长城。

教师板书: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巨龙

生:

形似、神似,巨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③结合图画和课外资料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

生:

长城的起点是山海关,终点是嘉峪关,被称为“万里长城”……

④有感情地朗读前三句。

(3)再读这一小节,然后播放有关长城的一些资料片,看后说说你对“不朽、人间奇迹”这两个词的理解。

生:

这种伟大的工程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才能创造出来,是世界建筑奇迹。

因此,长城是“不朽”的,是“人间奇迹”。

(4)再读这一小节,说说除了感受到长城的伟大,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

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

(5)指导朗读者一小节。

(6)指导背诵这一小节。

3.学习第2小节。

(1)自读课文,说说你都了解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例如:

从“绸带飘落、银光闪闪”等词语中,感受到京杭大运河的美丽。

教师板书: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绸带

(2)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了解人们为什么要开通京杭大运河,它历经了多长时间才开通。

(3)它的“动人”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

(4)指导背诵这一小节。

4.背诵全文,再次理解“人间奇迹”的含义。

教师板书:

人间奇迹中华民

族的祖先

三、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吗?

分别说说它们的奇异景象

例如:

我国四川省的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佛像。

大佛头高就有14.7米,耳朵里可以站两个人。

乐山大佛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的美称。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把长城呢运河介绍给爸爸妈妈。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驾() 驶()嘉() 朽()

架() 使() 喜() 巧()

二、多音字组词。

háng()qǔ()zhé()

行曲折

xíng()qū()shé()

三、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几个造句,看谁用的词多。

曲折蜿蜒 连绵起伏 奇迹 大运河

四、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

  

……

参考答案:

一、驾(驾驶) 驶(驾驶) 嘉(嘉宾) 朽(不朽)

架(书架) 使(使用) 喜(喜悦) 巧(巧合)

二、

háng(银行)qǔ(歌曲)zhé(折断)

行曲折

xíng(行走)qū(弯曲)shé(折开)

三、

曲折蜿蜒——祖国的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卧在群山之中。

它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四、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建筑。

它规模宏伟、工程浩大,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它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于群山之中,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运河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巨龙    绸带

人间奇迹中华民族的祖先

【教学反思】

1.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上需要老师投入极大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为语文老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传统,也应该把这次学习看作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2.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

老师可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中的“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

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3.在教学中,老师应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十分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自谈、自探、自创、自得、自乐。

在课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敢想敢说的空间里长大,他们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逐步提升。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018)期末专题

课内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燕子》片段,回答问题。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毛毛细雨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1.文中“赶集”的意思是()

A人们到集市上买买东西。

B各种花草争相开放的景象。

2.词语美容师。

()的嫩叶()的花()的春天

3.文中画“——”的句子把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做人来写,写出了___________的景象。

4.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从赶来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泊:

东吴:

万里船:

_________

3.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

()

A.春天。

B.夏天。

(二)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怜:

幽草:

春潮: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三袋麦子》片段,回答问题。

最后,土地爷爷又来到小猴家。

谈起去年那袋麦子,小猴拉着老人的手,神秘地说:

“请跟我来。

土地爷爷跟着小猴到里屋一看,呀,麦囤里堆得满满的!

小猴说:

“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

您带一些回家吧!

”土地爷爷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

“你真聪明!

真能干!

1.“神秘”是什么意思?

从小猴神秘的表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爷爷为什么夸小猴聪明、能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土地爷爷也给了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

简要说明你这样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小伞兵”和“小刺猬”》片段,回答问题。

小伞兵有个好朋友,就是隔壁苍耳妈妈的孩子——小苍耳。

小苍耳身体小小的,像个枣核,全身长满尖尖的刺。

小伞兵亲热地叫他们“小刺猬”。

一阵秋风吹来,小伞兵头上的白绒毛被风吹得飘呀飘的,白绒球一下子散开了,一个个小伞兵就像真的伞兵那样,在空中涨着降落伞飞翔。

他们快乐地喊道:

“小刺猬,瞧,风伯伯带我们旅行了!

再见,再见!

好朋友走了,小刺猬真羡慕呀!

他们也想旅行,可是他们没有小伞,没法跟着风伯伯走。

1天,一只小鹿从苍耳妈妈身边擦过,一下子,许多小刺猬被挂在小鹿的毛上。

就这样小刺猬也快快乐乐地跟着小鹿旅行了。

1.照样子写一写。

一个个____________________快快乐乐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伞兵”指的是_____________,“小刺猬”指的是_____________。

3.“小伞兵”的外形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来说一说“小伞兵”和“小刺猬”分别是怎样旅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苹果里的五角星》片段,回答问题。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

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下词语的意思。

(1)魅力:

(2)循规蹈矩:

2.人们通常切苹果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剪枝的学问》片段,回答问题。

春天到了,桃花开了,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

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着,嬉戏着。

看着满树的桃花,我盼望着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

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

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

还真有道理呢!

1.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

从哪里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到这些桃子的我心情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黄山奇松》片段,回答问题。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1.我能把词语补充完整。

姿态()()饱经()()郁郁()()()()不舍

2.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长城和运河》片段,回答问题。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__________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__________,西到__________,

  __________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短文补充完整。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下词语的意思。

(1)连绵起伏:

(2)曲折蜿蜒:

3.巨龙指的是谁?

为什么会有起伏?

为什么会曲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

可不可以改为“爬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超级球迷”邓小平》片段,回答问题。

小平爷爷青年时代曾经在法国勤工俭学。

一次,巴黎举办一场(chángchǎng)国际足球赛,他很想去看,可是没钱买票,怎么办呢?

就在他沮丧的时候,一个念头闪过脑海:

“对了,把衣服当(dāng

dàng)了换钱,不就行了吗?

”就这样,他如愿以偿,看到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几十年后,小平爷爷还清楚地记得,对阵的双方是乌拉圭队和阿根廷队。

新中国成立后,小平爷爷是北京农坛体育场的常客。

据国家足球队一位前锋回忆:

某个星期天,忽然听到外边嚷嚷“邓小平来了”,他心里想,今天农坛体育场没有比赛呀!

出去一看,邓小平正坐着马扎(zázhá),在球场边看小朋友踢球呢。

1.给加点的生字选出正确的读音打上“√”。

2.把下面句子改为陈述句,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对了,把衣服当了换钱,不就行了吗?

3.选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情?

请概括一下写出来。

(1)

(2)

4.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爷爷是,你身边有没有人会对什么入迷?

想一想哪件事最能表现“入迷”,用一段话写下来。

 

十、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片段,回答问题。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

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

持。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

不变。

()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怕它一天。

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是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词语写句子。

(1)

(2)

2..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3.选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可以去掉吗?

4.下面说法正确的打上“√”。

(1)文章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

()

(2)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

(3)文章告诉我们樟树不招虫子。

()

十一、阅读《恐龙》片段,回答问题。

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

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

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每只角都有一米长——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

1.小小解词员。

千奇百怪:

庞然大物: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恐龙种类

特点

3.为什么“三角龙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

十二、阅读《石头书》片段,回答问题。

“石头就是书。

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川川不禁笑了起来,说:

“这书上有字吗?

”“有哇,你们来看:

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

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磊磊问:

“这书上有画吗?

叔叔说:

“有。

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1.“这书”指的是。

2.石头书上有   也有  。

石头书上的字是指      、      和      ;石头书上的画是指      、      和      的化石。

3.根据选文内容填一填。

“雨痕”指的是;

“波痕”指的是;

“矿物”指的是。

4.联系全文想一想,我们看懂了这本书有什么好处呢?

十三、阅读《你必须把这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