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7794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docx

初中语文分文体阅读知识归纳中考必备

《理想的阶梯》

第1段.提问:

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先说“青年最爱谈理想”,然后才说:

“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头一句能否省去?

讲解:

“青年最爱谈理想”,这句是说青年人有个特点──“最爱谈理想”,追求美好的理想,希望实现自己的的美好理想。

这句话即是说明性的,说明青年有什么特点;也含着激励之意,激励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志向远大,胸怀宽广,这是作者撰文的一个意图,文章开头第一句正体现了这点。

同时,这句话还引出后一句,提出本文要谈论的问题。

“最爱谈”,自然就会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开头第一句不能省去,没有这句话,不能充分体现作者为文之旨;没有这句话,后一句的提出问题未免突然。

第2段。

提问一:

第二段主要写什么?

讲解:

第二段主要是摆出青年中存在的导致其苦恼”的三种情况和结果。

三种情况是:

“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提问二:

第二段和第一段内容有什么联系?

讲解:

这两段内容之间有因果关系,第一段说:

“苦恼”是“果”,第二段是摆出导致“苦恼”的三种“因”。

“一、二两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文要谈论的问题,摆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第3段。

提问一:

第三段的中心是哪句?

这个中心意思的提出与上文有何关系?

讲解:

本段的中心是“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句话。

本文的总论点就是这句话,说明怎样才能实现理想。

这一论点的提出,是针对上文中摆出的由于“刻苦勤奋不足”等原因而不能实现理想这一个问题,而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问二:

本段三句话,彼此如何相联?

讲解:

第一句“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从正面提出论点。

第二句“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从反面说明论点。

第三句“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是本段的结论,它的内容与前两句是因果关系,因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所以“有理想的青年,都应……”,又是作者恳切的引导,体现了作者为文之旨。

第4段。

提问一:

第四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

第四段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首句),提出本段的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这是第一个分论点。

第二层(“马克思……成功了”),用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的感人事迹和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的动人事例作论据,证明本段的论点。

第三层(“那些杰出的人物”到段末),分析论据,论证论点,联系实际,激励青年:

“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

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艰苦奋斗”,“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提问二:

本段突出写了马克思、诺贝尔的什么思想精神?

如何写出了他们的这种思想精神?

讲解:

本段突出写了马克思、诺贝尔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刻苦努力,忘我奋斗的思想精神。

写马克思,第一句“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突出马克思理想崇高,奋斗不息,接着概述,“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有典型事例介绍“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

写诺贝尔,先强调指出他“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怀有崇高的志向,接着概述,他“废寝忘食,4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详细描写最后一次试验的情况,“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

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

‘诺贝尔完了’诺贝尔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

‘成功了!

’”

第5段。

提问一:

第五段包含几层内容?

讲解:

第五段包含两层内容。

第一层(首句),提出本段的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是第二个分论点。

第二层(第二句直至段末),用富兰克林、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四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名言和事迹作论据,证明论点。

提问二:

本段写道: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

‘你热爱生命吗?

那么别浪费时间……’”,“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

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

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夜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巴尔扎克“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94部小说。

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其中有三个问句,这三个问句是否同一类型?

讲解:

这三个问句不是同一类型。

前两个是设问句,问后需作答以明其意。

最后一个是反问句,问中其意已明。

第6段。

提问一:

第六段第一句“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是不是本段的论点?

是不是总论点下的又一个分论点?

为什么?

讲解:

这句是本段的论点,因为从第二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起的内容就论证这个论点的。

分三步作论证:

先是计算生命时日而指出“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继而引朱自清《匆匆》中“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的话作为论证;最后以“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

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的断语作结。

这句话不是总论点下的又一个分论点,因为这段的内容说明时间为什么应该珍惜,这是第二个分论点所说的有理想的人“珍惜时间”的原因,这段在文章中属于论述第二个分论点的范围,不是提出另一个新的分论点。

提问二:

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讲解:

本段用了三种论证方法:

一、数字(计数)论证。

“人生七十古来稀,1/3要睡去,要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30几年,1万多天。

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

”二、引用论证。

引用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的一段话。

三、对比论证。

“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

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

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

第7段.提问一:

第七段包含几层内容?

讲解:

第七段包含四层内容:

第一层(首句),提出本段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是第三个分论点;第二层(“奋斗的必要……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讲道理阐明论点:

第三层(“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奋斗不息顽强精神”),针对青年中存在的问题,用高尔基、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迎难而上”的事例证明论点,激励青年;第四层(“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到段末),归纳总结,鼓励青年迎难奋进,为崇高理想的实现奉献自己的一生。

提问二:

本段针对什么而写?

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讲解:

本段针对前面摆出的青年中存在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写。

先提出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接着讲明“奋斗的必要”的道理,然后分两部分论述,以解决青年中存在的这方面的问题。

一、针对“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这个问题,用伽利略、布鲁诺“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而坚持科学信念;以高尔基“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的实例证明论点,激励青年“迎难而上”,“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二、针对“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这个问题,用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作过“中学教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当过“小职员”等等事例来阐明“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这一论点,启发青年认识到“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

最后以热情鼓励作结: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

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提问三:

本段何处用了对比论证、比较论证?

讲解:

本段有三处用了对比论证:

“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

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

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

比较论证:

“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

这也许是事实。

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

第8段。

提问:

第八段是文章的结束段,有三句话:

“1.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的阶梯。

2.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

3.让我们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这三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1│2‖3(因果)(因果)讲解:

这个结束段包含两个内容。

一是总结全文,强调中心论点,突出文章主旨,这就是1、2两句;1与2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奋斗”是攀登四化高峰的“阶梯”,所以“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

二是发出号召,这就是第三句;1、2与3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奋斗”是攀登四化高峰的“阶梯”,只有“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理想高峰”,所以我们应当“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

问题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2、第四段为什么列举两个事例论据?

去掉一个好不好?

为什么?

第四段所举的马克思和诺贝尔的两个典型事例,一位是社会科学上的先驱,一位是自然科学界的典范。

这两个事例具有不同的代表性,使论证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去掉一个不好。

如果去掉一个,就缺少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论证不充分,说服力不强。

3、用波浪线画出文章4、5、7三段的中心句,这三个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这三个方面意思表达顺序能不能变动,为什么?

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有所侧重地从目的、态度、意志三个方面深入论述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课文这样排列,逻辑性强:

首先提出的是被一种崇高的目的所鼓舞的刻苦勤奋的精神;接着论述的是持之以恒的争分夺秒的为理想而努力的工作态度;然后论述的是在实践中遇到各种艰难困苦后应当具有的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意志,课文指出胜利属于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人,目的、态度、意志三者缺一不可,而最重要的是崇高的目的,论述的层次,符合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客观规律,所以不宜变动三个分论点的顺序。

4、第二段开头写有的青年对待理想的几种态度,这几个句子能删去吗?

为什么?

第四段至第七段是怎样同第二段照应的?

课文第二段开头概括的指出有的青年对待理想的三种态度,这几个句子不能删去,因为下面第四段至第七段,就是分别针对这三种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述,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第四段着重针对“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这一点展开论述;第五、六段着重针对“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这一点展开论述;第七段着重针对“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这一点展开论述,后半段在点明“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后,更是着重分析这个问题,总起来说,第二段是先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四至第七段分别照应第二段有关句子,有的放矢的发表议论,这是议论中比较典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法。

谈骨气

(一)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

作者:

吴晗,生于1909年,浙江义乌人,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他关进监狱,进行百般摧残和折磨,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表现了革命者刚直不阿的骨气。

1969年10月11日含冤逝世。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吴晗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去克服困难,奋勇前进,撰写了这篇文章。

(二)分析课文。

提问:

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文也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关系怎样?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

本文前四段是提出问题部分;中间五段是论证部分(即分析问题部分);最后一段是解决问题部分。

三部分的论述完全符合议论文结构规律,论证严谨,脉络清晰。

1.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

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

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

提问:

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

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

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

提问:

第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

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

第4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

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

这是提出论点部分。

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2.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

文天祥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富贵不能淫”的?

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

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外零了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律诗:

辛苦追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并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

“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史册上。

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

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

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

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提问:

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贫贱不能移”的?

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这个故事引自《礼记•檀弓下》:

原文的意思是:

齐国遇上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品,等待饥饿的人前来,给他们吃。

有个饥饿的人来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对他说:

“喂,来吃!

”饥饿的人答道:

“我就是不吃‘嗟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

”他拒绝了施舍,终于饿死了。

文章对原文作了生动的解释和描绘,用“穷人”来表明“贫贱”,用拒绝“嗟来”的施舍表明“不能移”,还用推理的方式指出,如果“移”(吃)了,那结果“就要替他办事”,这正是贫贱者不愿做的事。

这一层以有名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论证了“贫贱不能移”,并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提问:

闻一多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威武不能屈”的?

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也是民主战士。

1943年,作者和闻一多一起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

从此,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共同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46年7月,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也遭到各种卑鄙下流的诬蔑和恐吓,处境十分危险。

别人劝告他暂时隐蔽,他却表示:

“事已至此,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

”“万一怎么样,我也顾不了”。

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礼堂亲自主持会议,请李公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殉难经过,两三干听众潸然泪下和一小撮特务抽烟说笑形成强烈对照,闻一多压抑不住心头悲愤,“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讲。

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也被反动派暗杀。

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闻一多: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文章用敌人的凶残表明“威武”,以“拍案而起”、“不愿屈服”表明“不能屈”。

    这一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并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一部分围绕论述中心,选取了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者和闻一多三个典型事例,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选例精当,论证严密。

 3.提问:

最后一段话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

”这是过渡句。

前半句“孟子的这些话”照应了前文,后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到现在它还有积极意义。

第2句即引出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三)总结归纳。

     这篇议论文的说理脉络清晰:

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

三个部分的论述,符合议论文的结构规律。

本文的三个事例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三个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从三个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同时,这三个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土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本文的三个事例又是经过精心安排的。

三个事例的顺序,与孟子三句话的顺序一致,显得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顺理成章,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科技说明文阅读

【考点及答题方法】

1、说明的对象:

某物、某事理。

一般在标题、首括句或中心句中出现

2、说明对象的特征:

抓文中关键词

3、说明的内容:

概括为:

文段或文章说明了某物怎样的特征、阐明了怎样的事理。

注意:

不能用修辞手法、用肯定的陈述句式表达、摘取关键词句

4、说明的顺序:

逻辑(整体到部分、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现象的哦本质、概括到具体)、时间、空间

注意文中的相关词语:

首先……其次……再次……

5、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

6、说明的常用方法及作用:

⑴、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的……特点。

⑵、打比方形象生动具体地说明了……(物)的……特点。

⑶、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物)的……特点。

⑷、分类别有条有理地说明了……(物)的……特点。

⑸、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物)的……特点。

⑹、下定义***是……

7、说明语言:

平实、生动

题型:

⑴、体会加点词的作用⑵、加点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⑶、加点词可否换为**,为什么?

答题:

①解释加点词本义

②联系句子解释语境义,扣句子作答

③分析表达效果(该词起……作用)或去掉后语意变为……,与事实不符

④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所以不能去掉)

议论文阅读

【考点及答题方法】

1、三要素:

⑴、论点:

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见解、主张。

赞成或反对什么

题型:

找出作者的观点。

(一般在篇首、段首、篇尾)

⑵、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①事实论据:

事例、史实、数据。

众所周知的、名人伟人的

②道理论据:

科学原理、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等。

题型:

补充一个论据

⑶、论证:

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的主要类别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

举……例子来证明……,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深入浅出地讲了……道理,证明了……

③比喻论证:

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证明了……

④对比论证:

把……与……相比,更好的证明了……,很有说服力。

2、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散文阅读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结构、语言(修辞、表现手法)】

【阅读习惯】

1、分析文章题目:

中心、线索、人物、事件等。

2、精读全文:

勾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

3、分析结构,弄清每段的段意: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事件、景物的情况和特点)+中心(人物品质、感情、哲理)。

5、赏析写法:

语言表达(修辞、表现手法)、结构。

【审题方法】划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暗示性语句:

答题区、暗示的方法、问题。

【答题思路】

1、回到原文找答题区,重读原文语段;2、用原文回答或摘引关键词句组织语言作答;

3、围绕句意、段意、中心; 4、结合生活实际。

【答题习惯】

1.字迹工整,标点清晰。

2.条理清晰,有层次,有梯度。

3.多角度,全方位;语言完整充分。

4.分点答题,据分推点。

格式:

①②③④……

初中散文阅读相关知识及得分技巧

一、分类(根据对象及内容分为三类):

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①写人的散文:

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②叙事的散文:

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2、描写性的散文——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

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

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

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3、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初中不作要求)。

二、方法:

理材料,抓线索,识文眼……

1、找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理顺序。

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

3、抓线索。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

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①以人为线,②以事为线,③以物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时间为线,⑥以地点为线。

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

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有的文章有明(事件)、暗(感情)两条线索。

4、品情感。

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

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

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

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几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三、考点及答题指导:

1、表达方式有五种: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记叙的作用:

交代事件,刻画人物,突出中心

议论的作用:

表明观点,点明中心

抒情的作用:

表达情感,深化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